世界食品網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 2021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的通知

   2021-04-01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565
核心提示:市中醫局、市醫管中心、市老齡協會,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委機關各處室,各三級醫院,各直屬單位: 
市中醫局、市醫管中心、市老齡協會,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委機關各處室,各三級醫院,各直屬單位:
 
  根據國家和我市衛生健康工作部署安排,我委制定了《2021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3月30日
 
  2021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
 
  2021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工作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十六次全會部署,堅持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領導,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動力,緊緊圍繞 “四個中心”建設和“四個服務”能力提升,牢牢把握衛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屬性和業務屬性,以人民為中心,以常態化疫情防控為重點,深入推進健康北京建設,為“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維護首都安全、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全力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一)加強疫情監測和預防控制。密切監測分析境內外疫情形勢,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效果評估,及時科學調整防控策略和措施。做好常態化疫情數據統計和信息報送,為疫情防控決策和指揮調度提供支撐。推進建立健全傳染病監測預警多點匯集和分析觸發機制,有序開展社會面疫情監測。持續提升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核酸檢測能力,滿足檢測需求,做好檢測服務,保持充足能力儲備。加強已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運行管理,完成48個社區衛生發熱篩查哨點(發熱診室)設置任務。保持不少于3600人的市、區兩級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固化系統協作、部門協同、跨區域聯動的流調溯源工作機制。動態修訂完善疫情防控指引,加強專業技術服務供給。穩妥有序做好本市適宜人群新冠疫苗接種服務,嚴密監測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并做好醫療救治。
 
  (二)加強病例救治和院感防控。做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保持有序分級定點救治格局。加強醫療機構人員培訓,持續提升新冠肺炎患者特別是重癥患者救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重癥率和死亡率。嚴格醫療機構院感防控管理,繼續實施分時段預約就診,嚴密防范院內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
 
  (三)加強疫情防控措施監督檢查。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二次供水單位、消毒產品生產企業及公共場所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監督檢查。疫情應急響應期制定專項監督工作方案,統籌全市監督執法力量,按照市級督導、市區聯動模式,加強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二、做好重大活動醫療衛生保障
 
  (四)做好建黨100周年慶祝活動疫情防控和醫療衛生保障。密切關注疫情風險動態,做好疫情風險評估、研判、監測和預警,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預案,做好人員流行病學史篩查、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健康篩查措施以及清潔消毒、體溫監測、室內通風等場地疫情防控措施。科學周密制定醫療保障、疾病防控、衛生監督、應急保障等專項保障方案,做好現場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準備。
 
  (五)完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醫療衛生保障籌備。做好2020/2021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醫療衛生保障,探索和完善大型體育賽事保障模式。推進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醫療衛生保障籌備各項工作,如期形成保障能力;做好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確定風險點位,提出防范對策,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支持。
 
  三、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六)加強醫改頂層設計。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按照國家和市委市政府相關要求,研究制定本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年度重點工作安排,統籌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開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效果評估。
 
  (七)推進健康聯合體建設試點。制定印發市級試點工作方案,啟動東城區、西城區、懷柔區、平谷區試點工作,適時開展評價評估,為深化健康聯合體建設積累經驗。
 
  (八)加強醫改協調機制建設。發揮醫改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醫改辦日常工作,健全醫改溝通機制,研究推進醫改重點任務。會同市委組織部舉辦深化醫改專題培訓班。
 
  四、加強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九)加強衛生急救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市、區兩級院前緊急醫學救援隊伍,規范院前緊急醫學救援系列標準和工作流程。完成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統一,實現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全市統一指揮調度。推進《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設施空間布局專項規劃》落實,新建、改擴建201個急救站點。完成全市站點建設任務70%以上。協調推進重點公共場所AED配置等社會急救能力建設。
 
  (十)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快落實《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各項任務。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開展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落實和工作評估。積極推進疾控系統改革,探索推進“一類管理、二類激勵”的工資績效管理機制和薪酬增長機制,推進市區兩級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升級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打造聯通市區、直達基層的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修訂總體預案,補充專項預案及相關工作方案。進一步充實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出臺市、區兩級儲備指導目錄。
 
  (十一)鞏固重大疾病防控成效。密切關注國內外傳染病疫情形勢,做好新發、輸入及傳統傳染病風險研判,有效防控境外傳染病輸入。以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為引領,推進艾滋病防控工作深入開展;完善互聯網+HIV檢測、新媒體宣傳干預、風險評估、暴露前后預防等創新工作模式,保持抗病毒治療及隨訪關懷高質量開展。推進市、區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建設,創新結核病防治模式,實現防、治、管有效銜接。推進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Ⅱ型糖尿病患者、65歲以上老年人群結核病主動篩查。鞏固嚴重精神障礙綜合管理成效,創新患者服藥依從性管理舉措,落實惠民政策,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常見精神障礙防治,探索抑郁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早期發現和干預措施。
 
  (十二)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按照國家規范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任務。進一步完善免疫預防管理,強化預防接種門診、免疫規劃信息化、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及疫苗儲存配送等環節管理,做好季節性流感疫苗、老年肺炎疫苗接種等惠民服務。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東城區、海淀區、豐臺區迎接國家級示范區復審。以“三減三健”為重點,擴展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內涵。落實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做好重點慢性病高危人群篩查干預。優化口腔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流程,推進嬰幼兒口腔保健綜合干預。加強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心理危機專業隊伍能力,做好心理援助熱線服務,開展居民心理健康體檢與援助及老年人腦健康體檢服務。做好學生常見病和危險因素、農村生活飲用水、碘缺乏病和飲水型氟中毒等公共衛生監測評估。
 
  (十三)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促進工作。組織召開愛國衛生暨健康北京行動工作會議。鞏固強化全市愛國衛生組織體系建設,持續開展周末衛生日活動,做好季節性病媒生物防制,強化愛國衛生社會宣傳。健全完善健康北京推進委員會議事規則和運行機制,對健康北京行動實施情況和指標數據開展動態監測和試評價,開展第五屆健康北京周宣傳活動。做好第五批全國健康促進區國家評估,啟動實施第六批全國健康促進區創建,推動學校、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健康促進場所建設。大興區、豐臺區創建國家衛生區,順義區、房山區(包括燕山地區)、通州區、懷柔區、平谷區、密云區、延慶區、天安門地區和重點站區(西站地區)迎接國家衛生區復審,推進國家衛生鄉鎮和衛生街道創建。以“世界無煙日”和《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實施6周年為契機,開展控煙系列宣傳活動。持續推進無煙環境建設。完善健康科普專家管理機制,大力開展專家健康科普活動。繼續鞏固提高基層公共衛生委員會能力。
 
  (十四)開展食品安全工作。推進食品安全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做好與傳染病監測銜接。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食源性疾病監測更加精準、高效,開展監測評估關鍵技術研究。10個遠郊區開展合理膳食鄉村示范,形成可推廣的合理膳食促進和營養素養提升適宜技術。開展食品安全標準宣傳培訓。
 
  五、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
 
  (十五)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聚焦醫療服務薄弱環節和群眾就醫痛點難點問題,制定實施2021年改善醫療服務重點行動計劃,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便捷性與舒適度。推進國際醫療服務改革創新任務和示范項目落地實施,持續提升國際醫療服務水平。促進“互聯網+”服務模式創新,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探索建立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建立完善北京市互聯網醫療“1個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N個互聯網醫療子平臺”發展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完善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標準和管理規范,加強行業監管,完善搬抬服務,拓展收費方式,加強院前院內急救銜接,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
 
  (十六)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嚴格落實城市總規和醫療領域“禁限目錄”制度,嚴格執行重點區域醫療機構新設和編制床位總量控制要求。持續發揮同仁醫院亦莊院區功能作用,壓縮現址床位規模。加快推進北京口腔醫院遷建、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等疏解項目建設。做好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推進郊區區域醫療中心醫院級別核定和能力建設。持續鼓勵引導社會辦醫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京津冀魯醫療協同發展,擴大影像檢查結果互認范圍。繼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農村地區,建立大醫院專家資源支援農村地區長效機制,在具備條件的山區試點探索遠程信息咨詢、遠程義診等服務,提高可及性。研究制定村衛生室轉社區衛生服務站一體化管理標準。
 
  (十七)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推進醫聯體建設,繼續推進緊密型兒科醫聯體提質擴面,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積極推進醫聯體內基層預約轉診,加大號源下沉力度,完善“基層轉診預約服務平臺”建設,暢通轉診渠道,規范轉診流程,提高基層衛生轉診專屬號源利用效果。開展2021年市級臨床重點專科項目遴選,加強薄弱專科建設。制定康復醫療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完善康復醫療體系建設。制定《北京市護理事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促進護理事業發展,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和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制定加強和改善北京市精神醫療服務工作的意見,提高精神醫療服務能力。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一批基層專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阻肺、康復)特色科室,提高社區診療能力,吸引患者下沉,滿足居民需求。大力推進無償獻血,制定2021-2025年街頭獻血點設置指導意見,維護好街頭獻血點,做好團體無償獻血宣傳和組織;加強中心血庫建設,各中心血庫實現具備獨立采供血能力。
 
  (十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開展2021年度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新建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研究制定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與設施配備標準。擴大鄉村醫生供給,補齊村級醫療衛生短板,通過建設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巡診、購買服務以及上級醫療機構派駐人員等多種形式鞏固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通過對口支援、多點執業、購買服務、退休醫生返聘等增加簽約服務供給,完善重點人群簽約服務包建設,改進簽約服務方式和簽約周期,探索發展“互聯網+家醫”服務,開展家庭醫生簽約績效評價,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
 
  (十九)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監管。推進大型公立醫院巡查工作。完成2020年度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加大績效考核結果運用力度。推進北京市醫療執業與服務監管平臺建設,編制北京市醫療質量安全報告,通過DRGs方式開展北京地區醫院和重點專科服務評價。推動設立器官移植、體外生命支持(ECMO)、互聯網醫療、國際醫療等專業或領域質控中心,開展醫療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民營醫院管理年和器官移植專項整治活動,督促醫院依法執業、規范診療、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二十)加強藥械服務管理。做好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繼續探索開展社區處方前置審核試點,推進社區藥師能力建設。探索互聯網醫療服務中藥學管理路徑,推進智慧藥學服務試點。全面推進藥學質控工作,開展抗生素等藥物監測,持續提升合理用藥水平。協助做好藥品、高值醫用耗材等帶量采購,進一步控制醫藥費用成本。規范本市大型醫用設備合理使用,加強大型醫用設備質控管理。推動麻精藥品管理質控試點,開展第二輪醫療機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專項檢查。
 
  (二十一)促進婦幼健康服務網絡完善和服務提質升級。推進市、區婦幼保健院標準化建設,啟動婦幼保健院績效考核和高質量服務“七五”行動,擴大國家婦幼保健機構體制機制創新試點。推進婦幼保健院、區域醫療中心及三級助產機構設立新生兒科(病室)建設,開展區急救中心站危重新生兒轉運設備使用評估,提高轄區新生兒轉運效率。深入推進婦幼保健示范專科建設,建立社區婦女、兒童保健規范化門診建設標準化、常態化管理機制,提高AA和AAA級規范化門診覆蓋面。深化母嬰安全保障筑基行動,實施母嬰安全九項措施。加強三級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開展婚前孕前保健優質服務單位評估,推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消除工作。創建示范愛嬰醫院,開展兒童早期發展優質服務基地建設,推進兒童早期發展適宜技術社區延伸。創新出生醫學證明線上簽發和托幼機構衛生評價服務模式,加強托幼機構衛生保健指導。規范青少年保健門診建設,擴大更年期專家工作室覆蓋面,開展兩癌篩查效果評估。落實基本避孕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工作,啟動流產后關愛服務示范單位建設,推進全市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同質化培訓考核,開展“婦女保健技術提升工程北京行”活動。
 
  (二十二)推進職業健康服務管理。開展醫藥、化工、電子等重點行業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加強對高危粉塵、危險化學品等重點企業監督執法。深入推進健康企業創建活動,擴大創建范圍,完善管理體系和職業病危害治理措施。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監督指導,解決好職業病網絡直報問題。加強職業病防治宣傳培訓,提升企業預防控制職業病危害自覺性,提高職業健康隊伍專業水平,增強接觸危害勞動者健康防護意識。實現新發職業病病例穩中有降。
 
  (二十三)做好出生人口監測和家庭建設工作。做好出生人口監測,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監測水平,完善全員人口信息系統,積極推動婚姻登記、人口出生、死亡、獨生子女傷殘、醫保免繳等信息跨部門互通共享。優化生育服務和計劃生育獎扶與特扶政策,開展“暖心行動”,優化市、區特殊家庭就醫綠色通道設置,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聯系人制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優先便利醫療服務“三個全覆蓋”。大力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細化相關標準規范,加大備案力度;引導托育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監督管理,完成首批市級示范托育機構創建,按照國家要求適時推進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創建國家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明確千人口托位數“十四五”規劃指標,支持普惠托育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托育人才隊伍培養。
 
  六、促進中醫事業發展
 
  (二十四)充分發揮中醫藥傳染病防控作用。建立中醫藥證候監測平臺和中醫藥癥候調查隊伍,完善中醫藥傳染病預測預警機制,組織開展中醫藥系統傳染病培訓和應急演練,建設中醫藥疫病防治基地,完善突發新發傳染病中西醫協同機制。
 
  (二十五)加強中醫醫療質量管理。實施中醫藥三病(病人、病種、病情)質量管理提升行動。加強中醫醫療機構臨床技術應用質量管理,探索開展中醫臨床技術分級分類管理。開展中藥飲片質量責任師制度試點評估,適時進行推廣。
 
  (二十六)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肺系病等慢性病和腫瘤等重大疾病,制定實施貫穿預防、救治、康復全過程的中醫藥方案。繼續推進北京中醫藥回歸行動。啟動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藥工作提升計劃,健全中西醫協同多學科診療常態化機制。
 
  (二十七)改善中醫藥健康服務。在養老護理員分級培訓和照護工作中增加中醫內容。完善市級中醫兒科診療中心區域布局,研究并推廣應用婦幼群體中醫藥保健方案和服務包,提升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保健服務能力。推進國家中醫康復醫學中心和北京市中醫康復中心建設,分類分層開展中醫康復技術培訓。支持健聯體試點中開展中醫治未病聯合體建設,完善首都中醫治未病服務平臺,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治未病干預方案。
 
  (二十八)加強基層中醫藥工作。深化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中醫健康養老工程、名中醫身邊工程、中醫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實施,進一步促進中醫藥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全市建成100家社區中醫藥健康體驗館。
 
  (二十九)建設中醫藥科技高地。成立北京中醫藥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建立北京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平臺,遴選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完善中醫藥研發、轉化和推廣機制。研究啟動北京中醫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循證醫學中心建設,建成具有中醫藥臨床研究能力的技術平臺、研究體系和人才梯隊,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特點的循證研究體系。
 
  (三十)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研究啟動中醫藥傳承創新“3+3”工程。總結北京中醫藥傳承創新規律,推進中醫藥分類傳承制度,探索傳承工作與教育人才、科技創新、產業轉化等結合。開展市級六批師承工作。啟動第四屆首都國醫名師評選工作。
 
  (三十一)加快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評價標準體系制度。建立本市中醫藥人才評定制度和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遴選標準和辦法。啟動北京中醫院士培育計劃。
 
  (三十二)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建設。支持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和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搭建中醫藥健康養生國際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新時代神農嘗百草工程”。支持自貿區中醫藥服務貿易創新。辦好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醫藥啟動儀式暨第六屆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大會。
 
  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三十三)加強統籌協調。編制本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配合做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落實方案編制。開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統籌推進人口老齡化社會治理試點。開展“智慧助老”行動,統籌推進智慧信息產品適老化應用。探索建立北京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評價指標。建設完成北京市老齡健康信息協同與決策支持平臺。繼續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市情教育,大力營造敬老孝老社會氛圍。深入開展老年人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加大老年人權益保護力度。
 
  (三十四)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加強醫養結合機構醫務人員教育培訓,開展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檢查。依托北京老年醫院建設“北京市醫養結合遠程協同中心”,開展醫養結合監測,擴大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研究出臺《關于開展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家庭照護床位與家庭醫生簽約、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居家健康服務供給同步。
 
  (三十五)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實施失智老年人認知障礙管理,開展老年人失能預防干預試點,擴大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試點,推進老年醫學科建設,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老年健康服務規范化”建設。繼續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進一步規范老年健康指導中心建設,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普及推廣社區和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制定出臺安寧療護服務患者準入標準、服務項目清單和轉介制度。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和公立醫療機構轉型加快護理機構建設,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繼續為百歲戶籍老人免費提供居家健康服務,65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率不低于71%,失能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率不低于80%。
 
  八、加強衛生健康規劃與法治建設
 
  (三十六)加強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編制本市“十四五”健康北京建設規劃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完善本市醫療衛生設施2035年專項規劃。推進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雄安新區“交鑰匙”援建醫院項目建設和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合作項目。開展全市重點醫院周邊交通擁堵綜合治理。
 
  (三十七)推進衛生健康法治建設。進一步健全衛生健康法規標準體系,推動傳染病防治、獻血立法工作,推進《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修訂,做好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立法預案研究;完善衛生健康地方標準體系,推進17項地方標準制修定及宣貫實施,推動出臺1項京津冀三地衛生標準。制定“八五”普法規劃,召開“八五”普法啟動會,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衛生健康重點法律法規和新頒布法律法規學習宣傳。
 
  (三十八)持續優化衛生健康政務服務。落實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優化營商環境4.0版改革任務以及本市2021年政務服務領先行動計劃,配合做好世界銀行評價工作,持續優化服務。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推進行政事項全面實現網上辦理。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研究完善本市外資醫療機構準入管理措施。持續推動醫師、護士和醫療機構電子證照管理改革,推進診所備案制管理,優化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流程。
 
  九、加強衛生健康發展支持和保障
 
  (三十九)加強衛生健康系統思想政治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黨建工作責任體系,探索行業黨建工作機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扎實做好醫療衛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專項整治,馳而不息糾治“四風”,嚴肅執紀問責,繼續推進系統巡察。做好工會服務保障,團結引領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做貢獻。做好離退休干部服務管理,積極搭臺發揮老同志優勢作用,推進紅色基因、職業精神薪火相傳。
 
  (四十)抓好衛生健康系統平安建設。建立調整平安建設、國家安全、安全保衛、反邪教、接訴即辦、信訪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二級以上醫院全面落實《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各項任務。開展安全生產、消防安全、貫徹落實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監督檢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織開展國家安全、平安建設、信訪投訴舉報和接訴即辦大數據分析。開展行業接訴即辦和安全保衛工作月調度,提高工作質量水平。完善接訴即辦約談機制,提高群眾訴求解決率、滿意率。
 
  (四十一)加強衛生健康監督。完善衛生健康監管體系,推動建立完善綜合監管機制,建立100人首席監督員隊伍,探索建立衛生健康信用體系并加強信用評級結果運用,推動醫療廢物集中收運體系建設。加強監督執法工作,修訂市衛生健康委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合理劃分行政處罰等級,規范行政處罰行為,統一執法尺度。按照包容審慎原則研究制定互聯網醫院等新業態監管辦法。深入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工作,加大對風險較大監管對象抽檢頻次。持續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加強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管,推進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督綜合評價制度落實,做好學校、體育場館、健身場所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監督。
 
  (四十二)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提升臨床研究能級,新建5-10家示范性研究型病房,支持在“三城一區”建設研究型醫院,支持高水平公立醫院向創新型研究型醫院轉型,深入推進倫理審查能力建設和結果互認,實施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公共衛生項目,實施創新管家服務,促進醫研企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落實京衛科創28條改革措施,推動醫療衛生機構下放科研團隊自主權,拓寬科技創新籌資渠道,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推進中國疾控中心與市疾控中心、地壇醫院建立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開放共享機制,加強生物安全監督檢查,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四十三)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培養。開展全球公共衛生碩士博士培養,啟動首批醫防融合交叉培訓。落實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遴選培養項目。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加強繼續教育數字學習平臺建設,促進全員知識技能更新。加大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培訓力度,開展基層全員崗位練兵和全科醫生“回爐培訓”。抓好京津冀衛生人才交流合作。
 
  (四十四)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建設完善新冠疫苗接種信息平臺、核酸檢測統一信息管理平臺等信息系統。研究提出衛生健康數據專區建設構想和方案,積極參與北京健康云建設。規范數據管理機制,為數據共享、開放和應用提供支撐。推廣電子證照等技術應用,加大信息惠民力度。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加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網絡、數據和應用的安全保障力度。
 
  (四十五)做好其它綜合保障。加強衛生健康建設經費保障,完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政策并做好新增和規范調整項目價格工作,在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經濟管理年活動。扎實開展衛生健康新聞宣傳、先進典型宣傳、科普宣傳和社會宣傳,開展“生命與醫學”科學倡導工作,大力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推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做好醫療糾紛調解工作,強化醫患溝通,積極構建醫患和諧關系。籌辦好第二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博覽會衛生健康版塊展會活動;落實衛生健康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高標準做好衛生援外工作。鞏固健康扶貧成效,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深化智力幫扶和區域協作。



日期:2021-04-01
 
地區: 北京
標簽: 衛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