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廣東省食品學會、廣州開發區食品行業協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的“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之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 暨202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在廣州保利假日酒店二樓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高峰論壇以“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聚焦行業熱點和科技前沿,特邀國內外院士專家做主旨報告,交流食品產業新動能新需求,探討政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等相關部門領導蒞臨大會,近300名來自高校院所及行業企業的代表線下參會,《嶺南科學論壇直播平臺》線上同步直播。
論壇開幕式由廣東省食品學會(下稱“學會”)阮征秘書長主持,廣東省政協常委、省科協常委、學會理事長李汴生教授為大會致開幕辭。食品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食品制造技術的支撐和推動,我國食品加工制造在資源利用、高效轉化、智能控制、過程優化和技術標準等方面相對落后,特別是在食品加工制造與品質信息的智能感知方面比較落后,食品工程裝備的設計水平、穩定可靠性及加工設備的質量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李汴生教授在致辭中表示,要發展現代食品制造技術,在營養優化、物性修飾、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鏈物流、全程控制等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形成較為完備的現代食品制造技術體系,支撐我國現代食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
上午的學術報告由學會監事長、華南農業大學胡卓炎教授,學會副監事長、暨南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汪勇教授聯合主持。
首位演講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報告主題為《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進行功能營養性食品的開發》。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簡單的“吃飽”,而對“吃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育種方法已很難滿足這一需求。劉教授在報告中介紹到,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代謝工程的操作,為在作物中產生新的功能營養物質,進行營養強化,是應對“隱形饑餓”和解決“吃好”問題的有效手段。劉教授的團隊針對水稻精米胚乳的營養成分含量低的問題,利用TGSII系統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實現了重要的植物營養素花青素的合成,培育了“紫晶米”新種質;以及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從頭合成了高級類胡蘿卜素蝦青素,培育了“赤晶米”新種質。這項研究成果為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對作物進行功能營養強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工具與研究思路,為多樣性功能營養食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歐洲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等六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教授通過線上為與會者帶來了《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的主題報告。孫教授表示,高光譜成像技術不僅可以提供空間信息,還可以提供圖像中每個像素的光譜信息。通過該技術可以捕獲食品的物理和形態學特征,以及一些固有的化學分子信息,該項技術在食品工業中已獲得了許多成功的安全性和控制性應用,包括肉質評估、家禽屠體自動化檢查、魚類質量評估、蘋果青腫檢測、甜瓜糖分布的可視化、西紅柿成熟度的測量、番茄缺陷的檢測等。
隨著食品工業連續多年平穩增長,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第一大產業。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金征宇教授在《我國的食品產業與未來食品》報告中提到,目前我國食品工業呈現深加工程度逐漸提高、利潤持續上升、區域發展差距縮小、質量水平穩步提升等的格局;食品行業呈現集中度持續提高、規模效益日益凸顯,國際依賴性逐漸加大,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品牌重要性愈加突出等發展趨勢。面對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資源供給、環境生態、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等的多重挑戰,如何抓住我國經濟新常態、新技術革命興起、消費需求轉變、社會發展與變遷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發展個性化營養、新型的食物營養強化、特膳食品、3D打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來食品成為食品工業發展關注的重點。
新西蘭皇家科學院化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講座教授Geoffrey I. N. Waterhouse院士,為與會者介紹了《Smart Utiliz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Delivery Systems, Separations and Sensing》。在全球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重點關注下,研究者們努力開發和改進新的食品檢測技術,進一步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Geoffrey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納米技術在食品、生物技術和衛生領域的巨大潛力,已有多項成功的技術應用案例證明納米技術在檢測食品摻假物、護理點診斷(POCD)和疾病治療這三個領域的重要性。
果品蔬菜是重要的食物組成,其品種多、加工保藏方式多,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是長期以來公認的維生素、礦物質重要來源。浙江大學葉興乾教授在《果蔬新動向:從抗氧化到益生元》報告中講述道,近10年來,隨著腸道菌群與動物健康的關系越來越明晰,各種腸-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果蔬更是一個重要的天然益生元,與各種加工方式結合,有可能開發出天然的具備多種功能的合生源產品。葉教授從果蔬的植物化學素組成、植物多糖組成、腸道消化研究等方面闡述了果蔬作為益生元的可行性,同時也表示果蔬的功能研究與傳統草藥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下午的學術報告由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吉宏武教授,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市咀香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術官張延杰教授級高工聯合主持。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永華教授的主旨報告《淺談油脂營養與健康》中提到,油脂是人體必需的膳食營養要素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飲食方式的改變,膳食過程中的人體攝入油脂過量,導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謝綜合征的產生。甘油二酯油因其特殊的營養功能日益受到關注,王教授介紹了甘油二酯油脂產品的生物加工技術、產品功能評價,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深入了探討。
食品安全與營養問題事關全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源性疾病以及發病率不斷攀升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全球都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當前我國同時面臨食品安全和營養失衡的雙重挑戰,“健康中國”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楊杏芬教授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教育在健康中國行動中的作用》報告中表示,健康科普是促進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舉措。推進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知識、能力和健康科學素養,改變消費者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預防食源性疾病,降低慢性病發病率,進而提升我國國民整體健康水平,構筑起朝氣蓬勃的“健康中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來好研究員通過《海藻膳食纖維的研究進展》主題報告,向與會者介紹了海藻膳食纖維的功能特性、制備技術和研究現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膳食纖維對于人類健康的作用愈發重要,將膳食纖維添加到特需食品已成為研究的熱點。海藻膳食纖維具有可溶性、持水性、粘性、吸附性等物化特性優良等特點,相對于陸生植物類膳食纖維具有更優的功能活性和更有效的應用價值,這些優點和價值促使了其在未來健康食品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和應用潛力。
食品中化學污染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因子之一,食品檢測技術多種多樣,其中免疫檢測技術是目前主要的快速檢測技術之一。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雷紅濤教授在《食品化學污染物精準免疫識別與快速檢測技術》報告中,介紹了化學污染物建立免疫檢測方法的主要瓶頸和面臨的挑戰,闡述了研究者在抗原設計、靈敏度和特異性調控探索、分子識別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還為與會者介紹了常見的食品安全免疫檢測技術、及評價規范、快速檢測技術的標準、未來發展趨勢等。
目前生物抗氧化劑的研究總體狀態是缺乏統一的方法,更缺乏標準化的傳感器及分析儀器。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韓冬雪教授在帶來的報告《基于光電化學技術的食品抗氧化營養水平評估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中,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一種基于光電化學技術的抗氧化容量流動檢測方法,并在多種光電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備工藝優化的基礎上,研制了基于光電信號響應的抗氧化容量分析檢測儀及其配套檢測芯片系統,為抗氧化劑總抗氧化容量的測定,食品抗氧化成分協同作用能力的評估,提供了一種快速、直觀的檢測途徑。
學術報告環節結束后,學會副理事長,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處處長白衛東教授代表學會專家委員會宣布202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學術論文評審結果,共有14篇論文獲得優秀獎。學會副理事長白衛東教授、張名位研究員、陳嘉東教授級高工、余保寧教授級高工、王安利教授、鐘瑞敏教授,為優秀論文作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支持,廣東省食品學會、廣州開發區食品行業協會和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廣東燕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東汕泰食品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共同協辦。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本次論壇采取線下會議+線上直播并行的方式,共享高水平學術盛宴。論壇當天現場近300名參會代表,線上18.3萬人次觀看同步直播。廣東省食品學會作為省科協五星級學會,積極響應省科協號召,承辦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旨在打造廣東科技界有深度的科技言論交流平臺,凝聚政產學研合力,共同助力現代食品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日期:2020-12-09
論壇開幕式由廣東省食品學會(下稱“學會”)阮征秘書長主持,廣東省政協常委、省科協常委、學會理事長李汴生教授為大會致開幕辭。食品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食品制造技術的支撐和推動,我國食品加工制造在資源利用、高效轉化、智能控制、過程優化和技術標準等方面相對落后,特別是在食品加工制造與品質信息的智能感知方面比較落后,食品工程裝備的設計水平、穩定可靠性及加工設備的質量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李汴生教授在致辭中表示,要發展現代食品制造技術,在營養優化、物性修飾、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鏈物流、全程控制等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形成較為完備的現代食品制造技術體系,支撐我國現代食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
上午的學術報告由學會監事長、華南農業大學胡卓炎教授,學會副監事長、暨南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汪勇教授聯合主持。
首位演講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報告主題為《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進行功能營養性食品的開發》。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簡單的“吃飽”,而對“吃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育種方法已很難滿足這一需求。劉教授在報告中介紹到,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代謝工程的操作,為在作物中產生新的功能營養物質,進行營養強化,是應對“隱形饑餓”和解決“吃好”問題的有效手段。劉教授的團隊針對水稻精米胚乳的營養成分含量低的問題,利用TGSII系統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實現了重要的植物營養素花青素的合成,培育了“紫晶米”新種質;以及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從頭合成了高級類胡蘿卜素蝦青素,培育了“赤晶米”新種質。這項研究成果為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對作物進行功能營養強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工具與研究思路,為多樣性功能營養食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歐洲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等六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教授通過線上為與會者帶來了《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的主題報告。孫教授表示,高光譜成像技術不僅可以提供空間信息,還可以提供圖像中每個像素的光譜信息。通過該技術可以捕獲食品的物理和形態學特征,以及一些固有的化學分子信息,該項技術在食品工業中已獲得了許多成功的安全性和控制性應用,包括肉質評估、家禽屠體自動化檢查、魚類質量評估、蘋果青腫檢測、甜瓜糖分布的可視化、西紅柿成熟度的測量、番茄缺陷的檢測等。
隨著食品工業連續多年平穩增長,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第一大產業。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金征宇教授在《我國的食品產業與未來食品》報告中提到,目前我國食品工業呈現深加工程度逐漸提高、利潤持續上升、區域發展差距縮小、質量水平穩步提升等的格局;食品行業呈現集中度持續提高、規模效益日益凸顯,國際依賴性逐漸加大,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品牌重要性愈加突出等發展趨勢。面對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資源供給、環境生態、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等的多重挑戰,如何抓住我國經濟新常態、新技術革命興起、消費需求轉變、社會發展與變遷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發展個性化營養、新型的食物營養強化、特膳食品、3D打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來食品成為食品工業發展關注的重點。
新西蘭皇家科學院化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講座教授Geoffrey I. N. Waterhouse院士,為與會者介紹了《Smart Utiliz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Delivery Systems, Separations and Sensing》。在全球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重點關注下,研究者們努力開發和改進新的食品檢測技術,進一步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Geoffrey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納米技術在食品、生物技術和衛生領域的巨大潛力,已有多項成功的技術應用案例證明納米技術在檢測食品摻假物、護理點診斷(POCD)和疾病治療這三個領域的重要性。
果品蔬菜是重要的食物組成,其品種多、加工保藏方式多,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是長期以來公認的維生素、礦物質重要來源。浙江大學葉興乾教授在《果蔬新動向:從抗氧化到益生元》報告中講述道,近10年來,隨著腸道菌群與動物健康的關系越來越明晰,各種腸-軸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果蔬更是一個重要的天然益生元,與各種加工方式結合,有可能開發出天然的具備多種功能的合生源產品。葉教授從果蔬的植物化學素組成、植物多糖組成、腸道消化研究等方面闡述了果蔬作為益生元的可行性,同時也表示果蔬的功能研究與傳統草藥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下午的學術報告由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吉宏武教授,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市咀香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術官張延杰教授級高工聯合主持。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永華教授的主旨報告《淺談油脂營養與健康》中提到,油脂是人體必需的膳食營養要素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飲食方式的改變,膳食過程中的人體攝入油脂過量,導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謝綜合征的產生。甘油二酯油因其特殊的營養功能日益受到關注,王教授介紹了甘油二酯油脂產品的生物加工技術、產品功能評價,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深入了探討。
食品安全與營養問題事關全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源性疾病以及發病率不斷攀升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全球都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當前我國同時面臨食品安全和營養失衡的雙重挑戰,“健康中國”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楊杏芬教授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教育在健康中國行動中的作用》報告中表示,健康科普是促進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舉措。推進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知識、能力和健康科學素養,改變消費者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預防食源性疾病,降低慢性病發病率,進而提升我國國民整體健康水平,構筑起朝氣蓬勃的“健康中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來好研究員通過《海藻膳食纖維的研究進展》主題報告,向與會者介紹了海藻膳食纖維的功能特性、制備技術和研究現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膳食纖維對于人類健康的作用愈發重要,將膳食纖維添加到特需食品已成為研究的熱點。海藻膳食纖維具有可溶性、持水性、粘性、吸附性等物化特性優良等特點,相對于陸生植物類膳食纖維具有更優的功能活性和更有效的應用價值,這些優點和價值促使了其在未來健康食品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和應用潛力。
食品中化學污染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因子之一,食品檢測技術多種多樣,其中免疫檢測技術是目前主要的快速檢測技術之一。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雷紅濤教授在《食品化學污染物精準免疫識別與快速檢測技術》報告中,介紹了化學污染物建立免疫檢測方法的主要瓶頸和面臨的挑戰,闡述了研究者在抗原設計、靈敏度和特異性調控探索、分子識別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還為與會者介紹了常見的食品安全免疫檢測技術、及評價規范、快速檢測技術的標準、未來發展趨勢等。
目前生物抗氧化劑的研究總體狀態是缺乏統一的方法,更缺乏標準化的傳感器及分析儀器。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韓冬雪教授在帶來的報告《基于光電化學技術的食品抗氧化營養水平評估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中,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一種基于光電化學技術的抗氧化容量流動檢測方法,并在多種光電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備工藝優化的基礎上,研制了基于光電信號響應的抗氧化容量分析檢測儀及其配套檢測芯片系統,為抗氧化劑總抗氧化容量的測定,食品抗氧化成分協同作用能力的評估,提供了一種快速、直觀的檢測途徑。
學術報告環節結束后,學會副理事長,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處處長白衛東教授代表學會專家委員會宣布202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學術論文評審結果,共有14篇論文獲得優秀獎。學會副理事長白衛東教授、張名位研究員、陳嘉東教授級高工、余保寧教授級高工、王安利教授、鐘瑞敏教授,為優秀論文作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支持,廣東省食品學會、廣州開發區食品行業協會和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廣東燕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東汕泰食品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共同協辦。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本次論壇采取線下會議+線上直播并行的方式,共享高水平學術盛宴。論壇當天現場近300名參會代表,線上18.3萬人次觀看同步直播。廣東省食品學會作為省科協五星級學會,積極響應省科協號召,承辦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旨在打造廣東科技界有深度的科技言論交流平臺,凝聚政產學研合力,共同助力現代食品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日期: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