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關于《重慶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解讀

   2021-12-21 285
核心提示:近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印發了《重慶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渝農發〔2021〕119號,以下簡稱《規劃》)。為方便相關單位和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規劃》內容,現解讀如下。

近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印發了《重慶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渝農發〔2021〕119號,以下簡稱《規劃》)。為方便相關單位和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規劃》內容,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臺背景

“十三五”期間,全市漁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特色亮點,為進一步推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漁業保供增收成效顯著。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24.5萬畝。水產品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漁業養殖戶人均純收入分別為52.4萬噸、185.9億元,19,960元,較 2015年各增長8.9%、35.9%和34.7%。二是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年均推廣池塘“一改五化” 技術30萬畝以上,畝純收益3000元以上,示范區節水減排效果明顯;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畝均產值達2000元以上;水庫生態魚品牌發展基地10多萬畝,建成一批健康養殖和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漁業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2020年,捕撈漁民全面提前一年退捕;退捕漁民安置保障、違法違規案件查辦有力;發布禁捕通告,全面開啟“十年禁漁”新征程。《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發布、魚類增殖放流有力有效推進,完成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勘界、矢量圖繪制。有力促進了漁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四是漁業科技支撐日益凸顯。“十三五”期間,全市漁業科技研發共獲省部級獎項12項、專利15個,主研成果6次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制定發布了地方標準14個,編寫技術手冊和專著16部,漁民受訓率達到60%以上,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五是漁業安全工作成績顯著。“十三五”期間,產地水產品監督抽檢合格率100%,未發生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漁業船舶安全實現“零死亡”。

“十四五”期間,我市漁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綠色、低碳、生態等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漁業轉型升級、多元化發展勢在必行,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面臨諸多挑戰。在機遇方面: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為我市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全面小康社會建成,食品消費結構更趨優化,本地安全優質水產品消費需求將顯著增加,優化和穩定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漁業發展市場前景看好;三農工作重心全面轉向鄉村振興,種養產業結構調整、“互聯網+”、“生態+”等新業態形成、豐富的稻田漁業資源和江河魚類種質資源,為深度推動重慶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慶是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重要的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將漁業的碳匯、凈水和生態功能融入新時期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重慶漁業轉型升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產業穩量、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將成為漁業經濟發展新常態,水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漁業等發展潛力巨大,“漁業+”前景廣闊。在挑戰方面,漁業環境承受著工業污水、生活廢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等外源性和水產養殖自身內源性影響,威脅漁業生態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投入不足,漁業防災減災、基層公共服務、良種、信息化、執法等支撐體系薄弱;全市漁業生產經營組織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較低,漁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夠,產業亟待升級;水產科技研發、人才培養、投資融資、漁業保險和社會保障等政策創新機制滯后,亟待完善。

黨中央、國務院及市委、市政府對“十四五”我國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決策部署,相關法律法規對漁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市農業農村委對漁業規劃編制進行了安排。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1月3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2020年11月27日日中共重慶市委第五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1年2月10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貫徹了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規劃部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要求:“從事養殖生產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施肥、使用藥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環境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要求:“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保護應當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創新驅動、系統治理”,“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并組織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合理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指導和規范水產養殖、增殖活動”。市農業農村委《關于組織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渝農發〔2019〕128號)對編制我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進行了精心安排。

在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進經濟社會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潮流的大背景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市農業農村委工作安排,結合“十三五”時期重慶漁業發展的基礎、“十四五”漁業發展機遇和面臨的挑戰,科學謀劃我市漁業發展勢在必行。《規劃》的出臺,對有力有序推進“十四五”期間我市漁業創新、高質量發展,扎實有效推進“十年禁漁”,實現漁業“提質增效、穩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總目標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指導作用。

二、《規劃》出臺過程

按照有關要求部署,堅持“規劃目標化、目標措施化、措施項目化”,將“創新高質、共享融合、依法規范”等發展理念貫徹《規劃》編制全過程,適時推動《規劃》出臺。

2020年9月,市農業農村委成立了《規劃》編制小組,啟動《規劃》編制。

2020年10月,組織召開了《規劃》編制座談會,起草《規劃》編制大綱,形成《規劃》初稿。

2020年11月—2021年3月,多次召開座談會、咨詢會,征求市級相關部門、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農村委、科研院所、重點涉漁企業等意見和建議,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反復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

2021年4月23日,《規劃》通過了市農業農村委組織的專家評審。

2021年11月17日,《規劃》通過市農業農村委2021年第21次主任辦公會議審議。

2021年12月2日,《規劃》正式發布。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包括“十三五”漁業發展成效、“十四五”漁業發展形勢、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區域布局、重點工程、保障措施和環境影響分析等八部分。主要內容有:

(一)發展目標。根據我市漁業發展基礎和漁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體現高質量發展,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確定了“十四五”末我市漁業發展目標,以適時檢驗漁業工作成效、有效采取工作措施,推動漁業高質發展。

一是定性目標:全市水產養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更加突出,優質水產品供給明顯增加,漁業監管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漁政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資源安全和漁業生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這些定性目標,主要體現發展質量,在推進發展中將得到量化。

二是定量目標:全市池塘、大水面漁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分別達到70萬畝、50萬畝、12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55萬噸左右,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97%以上。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00億元。漁民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發展面積、產量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抽檢合格率是對水產品食用安全進行量化;漁業經濟總產值、漁民年人均純收入是漁業綜合發展水平的量化,在現有水面等基本物質條件下,需要采取科技創新、穩總量、調結構、提質量、促融合等綜合措施,推進高質量發展,才有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

(二)主要任務。“十四五”期間,全市漁業發展以實施“十大行動”、建設“十個一批”為抓手,推動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十大行動”,包括:

一是保供提質增效行動。實施此行動,是實現漁業高質發展的基礎。通過池塘改造、推進水庫生態養殖、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穩定產量保供;通過抓園區、用良種、調結構、推模式、治尾水、強監管,提質增效。重點實施好池塘漁業生態提升工程和實施漁業種業提升工程。

二是漁業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行動。實施此行動,是為了發揮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更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漁業發展。通過因地制宜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積極發展名優特色魚類養殖與加工、加快發展休閑漁業,重點實施山區特色冷水魚設施提升工程,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川渝地區漁業融合發展行動。實施此行動,主要目的是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發展戰略,推動漁業在更廣范圍發展。通過構建全產業鏈現代漁業格局、培育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態漁業品牌、推動建設水產品交易集散中心、構建成渝現代漁業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平臺、培育壯大現代漁業企業,形成兩地在漁業領域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四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行動。實施此行動,主要是通過在優化發展水產養殖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漁業二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協調、融合發展,重點抓好產業融合發展與現代水產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設工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五是科技攻關行動。實施此行動,目的是將漁業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是深層次推動漁業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整合漁業科技資源,組建科技攻關隊伍,重點實施漁業產學研推體系建設工程,強化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研究能力提升,加強全產業鏈關鍵點創新研發,大幅提升發展漁業科技含量和質量效益。

六是冷鏈物流暢通行動。實施此行動,是通過積極發展水產電子商務平臺、推進信息技術在漁業各環節應用、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核心技術應用,重點打造西部水產品交易集散中心,以暢通水產品流通消費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水產品交易效率和漁業經濟效益。

七是綠色種養循環體系培育行動。實施此行動,通過研發推廣循環高效、立體綜合種養等節能減排養殖技術,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重點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建設工程,發展漁農復合生態種養,拓展漁業潛能,打造全國領先的山地特色稻漁綜合種養典型樣板,推動漁業節能減排。

八是智慧漁業提升行動。實施此行動,通過推進“互聯網+現代漁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傳統漁業向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智能設施漁業轉型升級,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重點實施好漁業保障體系建設工程,抓好重慶市水產管理服務云平臺建設、市級和區縣級智慧漁業管理平臺建設和大水面大數據智能化管控系統建設,提升漁業生產、技術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

九是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行動。實施此行動,通過支持龍頭企業組建企業集團、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生產經營形式、推進品牌建設、扶持優勢水產企業“上云、上規、上市”,重點實施好大水面生態漁業工程,抓好大水面生態養殖資源拓展和水庫生態養殖,培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提升漁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競爭實力。

十是環保安全能力和打擊非法捕撈提升行動。實施此行動,通過積極推進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博物館建設,加強水域環境監測體系建設,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開展重慶境內長江干支流魚類資源現狀調查,強化漁業資源及環保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實施好漁業資源保護工程,建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博物館;完善漁政執法體系,提高漁業執法能力,確保漁業資源有效保護和恢復。

“十個一批”,主要在實施“十大行動”過程中,通過推進“十大工程”、實施漁業項目建設,完成“十個一批”任務,帶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即:建成一批產學研推一體化綜合示范基地與水產科技產業園區;做大做強一批漁業知名品牌;改擴建一批名優經濟魚原良種場;建設一批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建立一批冷鏈物流中心;實施一批養殖尾水治理與生態漁業示范場;打造一批智慧漁業示范園;扶持一批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塑造一批漁業執法能力樣板工程。

(三)區域布局。按照國家對漁業發展和長江“十年禁漁”總體要求,依據鄉村振興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結合“一區兩群”漁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經濟水平,對重慶漁業發展“十四五”進行區域布局。將全市漁業布局為四個漁業區。

1.長江漁業資源保護區。主攻方向是落實“十年禁漁”保護與修復境內的長江干支流水域漁業資源,為魚類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2.主城都市高效漁業區。包括潼南、合川、永川、長壽等21個區縣,是承擔我市水產品保供任務的主要區域。主攻漁業穩量、提質、增效。

3.渝東北三峽庫區生態漁業區。包括萬州、開州、梁平等11個區縣,主要滿足全市及周邊地區對生態、優質、名特水產品消費需求。主攻生態、優質、名特水產品發展。

4.渝東南山地冷水魚漁業區。渝東南武陵山區漁業區包括黔江、武隆、石柱、酉陽、秀山和彭水等6個區縣,滿足全市及其周邊地區對特色水產品消費需求。主攻冷水魚發展。

(四)重點工程。“十四五”期間,全市漁業將圍繞產業布局和“十大行動”重點任務,推進實施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十九個項目,支撐發展目標實現、主要任務完成。

1.水產種業提升工程。種是漁業發展的“芯片”,是漁業發展必須依靠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市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通過著力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庫、名優經濟魚原良種場、提升市級水產原良種場能力,保障優良親本、優良苗種供給。

2.池塘漁業生態提升工程。魚兒離不開水,水是漁業發展必備物質條件。池塘漁業是我市保供增收的主體,但面臨重大生態環境壓力。通過著力實施池塘升級改造、池塘標準化改造及養殖尾水治理示范,確保池塘面積穩定、池塘水域環境改善,推動池塘向生態化、環境友好、提質增效方向升級發展,穩定漁業保供增收基礎。

3.智慧漁業建設工程。通過著力建設市級水產管理服務云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實現漁業管理服務快捷、方便、高效,更好帶動全市漁業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4.稻漁綜合種養建設工程。我市宜漁稻田豐富,但利用率低。通過著力建設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帶動我市宜漁稻田資源全面深度開發,增加優質水產品供給,實現糧食穩產提質,大幅提升稻田綜合利用效益。

5.特色冷水魚設施提升工程。通過對現有特色魚和冷水魚養殖基地設施設備進行生態化智能化升級改造,著力打造西部冷水魚養殖基地,全面助力山區脫貧鞏固和振興。

6.大水面生態漁業工程。通過著力拓展大水面生態養殖資源、建設水庫生態漁產業集群,滿足市民對中高檔水產品消費需求,提升全市水庫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7.產業融合發展與現代水產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設工程。通過著力建設水產品交易集散中心、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水產品加工基地,延伸漁業產業鏈,提升水產品價值。

8.漁業產學研推體系建設工程。科技創新研發應用,是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著力建設重慶市產學研推水產技術中心、提升水產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市漁業科技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支撐平臺。

9.漁業資源保護工程。通過著力開展重慶市魚類資源及生物多樣性調查、魚類產卵場保護、建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漁文化傳承博物館,保護好魚類天然資源,為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種源基礎。

10.漁業保障體系建設工程。通過著力推進漁政執法能力建設,促進漁業執法從主要依靠人力向人力、利用先進技術手段結合,更多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進行漁業執法轉變,解決我市執法量大面廣、能力不足的問題,高效、務實推進漁業各領域執法,打擊漁業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

(五)保障措施。從健全完善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角度出發,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惠漁政策、強化科技支撐、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興漁等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以確保“十四五”漁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區域布局、重點工程項目落實、落細、落地,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地區: 重慶
標簽: 農業 規劃 漁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