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平桂管理區管委,市政府各副處級以上單位:
為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我市糖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我區糖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13〕36號),結合我市的實際,提出以下具體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我區糖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和《賀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部署和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制糖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建設穩固的糖料蔗基地,著力提高糖料蔗生產良種化、機械化水平,促進糖業持續穩定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相結合,堅持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與財稅增長相結合,堅持穩定規模與提高產量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按照“穩定、發展、提高”的方針,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甘蔗含糖份和制糖綜合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傳統制糖業。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市制糖企業日處理甘蔗能力達到3000噸,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原料蔗產量30萬噸以上,機制糖產量達到3.5萬噸以上,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推進蔗糖產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轉變,加大蔗渣、糖蜜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力度,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50%以上,降低產業的綜合成本。到2020年,產糖量達到8萬噸左右,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食糖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二、工作重點
(一)建立穩固的糖料蔗基地。重點推廣優良甘蔗品種,推廣深耕深松、節水灌溉、因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主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甘蔗含糖分,有效增加糖料蔗資源總量。
(二)加快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制糖綜合利用、食糖深加工、生態種植三大產業鏈,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三)引進國內外先進企業和先進項目。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產品,帶動我市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加快“兩化融合”步伐。提高制糖生產、管理自動化和信息技術水平。
(五)擴大蔗區糖料蔗種植范圍。以八步區為重點,向鐘山縣、平桂管理區適種區域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對糖業生產的認識,加強對糖業生產的服務。廣西良好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廣西糖業在中國所處的地位。雖然糖業經濟在賀州市整個工業所占的比重很低,但其在縣域經濟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農民增收和縣區財政來源之一。自治區提出促進糖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樣適合我市蔗區。為此,我們要提高認識,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把糖業發展納入工作議程,加強對糖業生產的服務和引導,穩定發展賀州糖業。
(二)建設穩固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為制糖業提供原料保障。
1.穩定并適當擴大糖料蔗種植面積。甘蔗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近期內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現實。要滿足制糖生產原料供應,保證糖料蔗面積十分重要。可以探索多種糖料蔗產業化經營模式,穩定糖料蔗面積,提升糖料蔗種植業。
(1)“糖廠+基地”模式。即糖廠以長期租用農民土地等土地流轉方式,連片開發,利用糖廠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建立大面積高產穩產的糖料蔗基地。
(2)“糖廠+農戶” 模式。即實行訂單種植,糖廠與蔗農簽訂原料蔗生產購銷合同,或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糖廠經營。以契約的形式確立糖廠和蔗農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互利互惠。
(3)“能人經濟”模式或“糖廠+公司+農戶”模式。即由有才能的農戶或職工,組建糖料蔗實業開發公司或專業合作社等組織性較強的實體,與糖廠簽訂原料蔗生產合同,直接承擔蔗區建設、糖料蔗種、管、收等系列化服務,改變糖料蔗生產分散經營形式, 實行集約規模經營。
2.科技興蔗。各縣(區、管理區)、制糖企業通過建設“三高”(高產、高糖、高效益)示范片、對蔗農進行技術培訓等形式,提升科學種蔗水平。通過推廣良種,推廣深耕深松、地膜栽培、健康種苗、節水灌溉、因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早種早管等高產高糖技術,提高原料蔗產量和品質。
3.提高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鼓勵制糖企業建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充分利用企業、社會的農機服務力量,開展甘蔗生產有償代耕服務。重點推廣種植、中耕施肥和裝載運輸機械化。
4.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根據不同蔗區的實際,完善糖料蔗基地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和蔗農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節水灌溉設備和技術,如管灌、噴灌、滴灌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效益。
5.開展蔗區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將蔗區道路納入鄉村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設規劃及管護維修范圍,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解決蔗區道路建設資金,開展蔗區道路設施建設,改善蔗區道路交通狀況。
(三)加快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1.著力發展糖果食品類產業。抓住自治區大力發展休閑食品的機遇,利用賀州市的區位優勢,有針對性地引進食品加工企業,培植糖果休閑旅游食品產業。
2.著力推進食糖精深加工。積極研發和生產精制糖、功能糖、藥用糖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制糖產業鏈。
3.著力開展糖業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優化“甘蔗-制糖-蔗渣-發電-爐灰-肥料”、“ 甘蔗-制糖-濾泥-肥料”、“ 甘蔗-制糖-蔗葉-燃料”等傳統的循環利用模式,加大蔗渣、糖蜜、濾泥、蔗葉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力度,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4.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糖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開展科技研究和科技創新,利用計算機自控、生物工程、兩化融合以及高新材料技術等現代技術改造傳統制糖產業。
5.推進糖業節能和清潔生產。引導和支持企業淘汰落后低效高耗能設備,提升制糖裝備技術水平,提高制糖生產全過程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污水治理和水循環利用技術,力爭糖廠生產達到國家清潔生產二級以上標準,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和自治區排放標準。
6.加強糖業產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確保產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
7.加大糖業技改力度。對糖業綜合利用、食糖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節能降耗、兩化融合、清潔生產、科技興蔗、甘蔗生產機械化、節水灌溉等有利于我市糖業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建設,在申報國家和自治區級財政資金扶持時給予優先考慮。
(四)維護榨季生產秩序,營造良好的糖業發展環境。
1.加強對糖料蔗銷售、收購、運輸等環節的管理,維護榨季生產秩序。《廣西壯族自治區蔗區管理工作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桂政發〔2011〕58號)規定,實行蔗區管理屬地責任制和“一把手”工作責任制。市有關單位、蔗區縣(區、管理區)、鎮(鄉、街道)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自治區有關糖業生產政策,加強對糖料蔗的銷售、收購、運輸等環節的檢查和指導,協調制糖企業抓好榨季砍、運、榨工作,切實維護好榨季生產秩序。
2.制糖企業做好行業自律。制糖企業要嚴格執行政府糖料蔗收購價格政策,執行自治區糖料蔗收購首付價和二次結算辦法,及時兌現蔗款,不違規跨蔗區收購糖料蔗,自覺維護榨季生產秩序,保護企業和蔗農的利益。
賀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0日
為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我市糖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我區糖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13〕36號),結合我市的實際,提出以下具體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我區糖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和《賀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部署和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制糖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建設穩固的糖料蔗基地,著力提高糖料蔗生產良種化、機械化水平,促進糖業持續穩定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相結合,堅持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與財稅增長相結合,堅持穩定規模與提高產量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按照“穩定、發展、提高”的方針,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甘蔗含糖份和制糖綜合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傳統制糖業。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市制糖企業日處理甘蔗能力達到3000噸,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原料蔗產量30萬噸以上,機制糖產量達到3.5萬噸以上,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推進蔗糖產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轉變,加大蔗渣、糖蜜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力度,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50%以上,降低產業的綜合成本。到2020年,產糖量達到8萬噸左右,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食糖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二、工作重點
(一)建立穩固的糖料蔗基地。重點推廣優良甘蔗品種,推廣深耕深松、節水灌溉、因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主攻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甘蔗含糖分,有效增加糖料蔗資源總量。
(二)加快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制糖綜合利用、食糖深加工、生態種植三大產業鏈,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三)引進國內外先進企業和先進項目。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產品,帶動我市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加快“兩化融合”步伐。提高制糖生產、管理自動化和信息技術水平。
(五)擴大蔗區糖料蔗種植范圍。以八步區為重點,向鐘山縣、平桂管理區適種區域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對糖業生產的認識,加強對糖業生產的服務。廣西良好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廣西糖業在中國所處的地位。雖然糖業經濟在賀州市整個工業所占的比重很低,但其在縣域經濟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農民增收和縣區財政來源之一。自治區提出促進糖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樣適合我市蔗區。為此,我們要提高認識,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把糖業發展納入工作議程,加強對糖業生產的服務和引導,穩定發展賀州糖業。
(二)建設穩固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為制糖業提供原料保障。
1.穩定并適當擴大糖料蔗種植面積。甘蔗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近期內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現實。要滿足制糖生產原料供應,保證糖料蔗面積十分重要。可以探索多種糖料蔗產業化經營模式,穩定糖料蔗面積,提升糖料蔗種植業。
(1)“糖廠+基地”模式。即糖廠以長期租用農民土地等土地流轉方式,連片開發,利用糖廠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建立大面積高產穩產的糖料蔗基地。
(2)“糖廠+農戶” 模式。即實行訂單種植,糖廠與蔗農簽訂原料蔗生產購銷合同,或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糖廠經營。以契約的形式確立糖廠和蔗農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互利互惠。
(3)“能人經濟”模式或“糖廠+公司+農戶”模式。即由有才能的農戶或職工,組建糖料蔗實業開發公司或專業合作社等組織性較強的實體,與糖廠簽訂原料蔗生產合同,直接承擔蔗區建設、糖料蔗種、管、收等系列化服務,改變糖料蔗生產分散經營形式, 實行集約規模經營。
2.科技興蔗。各縣(區、管理區)、制糖企業通過建設“三高”(高產、高糖、高效益)示范片、對蔗農進行技術培訓等形式,提升科學種蔗水平。通過推廣良種,推廣深耕深松、地膜栽培、健康種苗、節水灌溉、因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早種早管等高產高糖技術,提高原料蔗產量和品質。
3.提高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鼓勵制糖企業建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充分利用企業、社會的農機服務力量,開展甘蔗生產有償代耕服務。重點推廣種植、中耕施肥和裝載運輸機械化。
4.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根據不同蔗區的實際,完善糖料蔗基地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和蔗農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節水灌溉設備和技術,如管灌、噴灌、滴灌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效益。
5.開展蔗區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將蔗區道路納入鄉村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設規劃及管護維修范圍,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解決蔗區道路建設資金,開展蔗區道路設施建設,改善蔗區道路交通狀況。
(三)加快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1.著力發展糖果食品類產業。抓住自治區大力發展休閑食品的機遇,利用賀州市的區位優勢,有針對性地引進食品加工企業,培植糖果休閑旅游食品產業。
2.著力推進食糖精深加工。積極研發和生產精制糖、功能糖、藥用糖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制糖產業鏈。
3.著力開展糖業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優化“甘蔗-制糖-蔗渣-發電-爐灰-肥料”、“ 甘蔗-制糖-濾泥-肥料”、“ 甘蔗-制糖-蔗葉-燃料”等傳統的循環利用模式,加大蔗渣、糖蜜、濾泥、蔗葉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力度,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4.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糖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開展科技研究和科技創新,利用計算機自控、生物工程、兩化融合以及高新材料技術等現代技術改造傳統制糖產業。
5.推進糖業節能和清潔生產。引導和支持企業淘汰落后低效高耗能設備,提升制糖裝備技術水平,提高制糖生產全過程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污水治理和水循環利用技術,力爭糖廠生產達到國家清潔生產二級以上標準,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和自治區排放標準。
6.加強糖業產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確保產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
7.加大糖業技改力度。對糖業綜合利用、食糖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節能降耗、兩化融合、清潔生產、科技興蔗、甘蔗生產機械化、節水灌溉等有利于我市糖業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建設,在申報國家和自治區級財政資金扶持時給予優先考慮。
(四)維護榨季生產秩序,營造良好的糖業發展環境。
1.加強對糖料蔗銷售、收購、運輸等環節的管理,維護榨季生產秩序。《廣西壯族自治區蔗區管理工作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桂政發〔2011〕58號)規定,實行蔗區管理屬地責任制和“一把手”工作責任制。市有關單位、蔗區縣(區、管理區)、鎮(鄉、街道)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自治區有關糖業生產政策,加強對糖料蔗的銷售、收購、運輸等環節的檢查和指導,協調制糖企業抓好榨季砍、運、榨工作,切實維護好榨季生產秩序。
2.制糖企業做好行業自律。制糖企業要嚴格執行政府糖料蔗收購價格政策,執行自治區糖料蔗收購首付價和二次結算辦法,及時兌現蔗款,不違規跨蔗區收購糖料蔗,自覺維護榨季生產秩序,保護企業和蔗農的利益。
賀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