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自治縣)農委,萬盛經開區農林局,委屬有關單位: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于2017年2月4日經市農委2017年第2次主任辦公會議審定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組織實施。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
2017年2月28日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
第一節 發展成效
第二節 面臨問題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全市糧食及主要糧油作物布局
第一節 全市糧食生產布局
第二節 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布局
第四章 重大支撐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近10多年來,在中央強力政策扶持下和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市把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的根本任務,我市糧食產量2008年至2015年連續8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為經濟社會大局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十三五”時期,我市糧油產業將圍繞“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目標,總產量力爭穩定在1000萬噸。并按照市場需要發展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同時開發糧油產業多種功能、延伸產業鏈,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根據《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重慶市農業農村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
第一節 發展成效
糧油產業實現穩產增產。“十二五”期間,我市克服多種自然災害影響,全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33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100萬噸以上,其中,201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154.9萬噸;油料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382.5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464.4萬畝,總產量由44.4萬噸提高到59.9萬噸,其中油菜籽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294.3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363.7萬畝,產量由2010年的35.1萬噸提高到2015年的46.7萬噸。
種植結構不斷優化。我市糧食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由2010年的66.8%,減至2015年的63.3%,為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糧食作物內部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特別是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基本穩定在45%,且優質稻面積正逐漸擴大,已經由2010年的37.8%提高到40%以上;低效小麥的比重由1997年的12.5%調減至3.8%;經濟價值較高的薯類比重由1998年的22.3%提高到25.2%;豆類的比重由1998年的1.9%提高到3.8%。
科技支撐水平不斷提升。直轄之初,全市糧食畝產僅為274.1公斤,由于品種改良、機械化推廣、新型輕簡化栽培技術等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單產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以來穩定在330公斤以上,2015年達到344.6公斤。在播種面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為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化服務體系已具雛形。“十二五”期間,再次提高種糧大戶補貼標準,50—100畝的大戶,補貼160元/畝;100畝以上的,補貼230元/畝。2015年,全市50畝以上大戶達1650戶。并大力開展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適應現代特色效益糧油產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新機制。目前全市共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組織55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1827個。
防災減災能力有所增強。在全市推廣使用節水灌溉、覆蓋保墑等抗旱增產關鍵技術。建立完善60個病蟲鼠害重點監測站。2015年農作物病蟲害長、中、短期預測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5%、90%、95%左右。對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大病蟲,及時提出防治方案,強化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新農藥新藥械新技術推廣成效顯著,促進農藥利用率提高到36.5%,特別是與比利時合作開發的馬鈴薯晚疫病智能監測系統,監測預警準確率在96%以上。2015年全市通過加強病蟲害防控,挽回糧食損失123.26萬噸
惠農政策落實及時到位。每年的4月30日前按時將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資金足額兌付給農民。“十二五”期間累計兌付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16.5億元,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資金109.7億元,戶均享受補貼2138.5元。
現代種業持續發力。一是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全市培育推廣了Q優、渝優等系列優質雜交稻和雙低油菜、特用玉米等優良品種,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二是良種推廣能力穩步提高。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主要農作物商品化供種率提高到60%,其中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三是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加快。重慶幫豪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新三版,注冊資本金提高到1.12億元;重慶金穗種業被重慶農投種業兼并,注冊資本1億元。四是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辦法、“兩雜”品種退出與主導品種推薦辦法、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等制度。初步建立主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體系、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種業信息服務體系。
第二節 面臨問題
糧油規模經營度低。目前全市3700多萬畝糧油作物分布在600余萬戶農戶,戶均6.1畝。雖然重慶出臺了種糧大戶補貼政策,但由于機械化程度較低等原因,目前50畝以上大戶糧食種植面積為34.18萬畝,僅為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1%,且數量上有下滑的跡象。糧食生產仍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機械化、專業化生產程度低,不能滿足社會生產需求,致使勞動生產率較低,種糧效益徘徊。
糧油商品率和加工率低。由于我市糧食消費以自給為主,大部分糧食都作為農民口糧和飼料用糧就地轉化,大宗糧油產品市場份額小,商品量很低。據抽樣調查,我市糧油商品率平均為30%左右,精深加工率更低,平均為15%左右。要實現農產品增值,提高商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是一重要途徑。
糧油抗災能力低。重慶耕地資源有限,種植糧油作物的山地多,“巴掌田”、“雞窩地”占不小比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加上重慶高溫干旱、洪澇、連陰雨、大風冰雹、各類病蟲害等災害頻繁,年均損失糧油近50萬噸。
糧油種植效益低。雖然近年來全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但由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之庫存壓力大,以及水稻、玉米、大豆等低價國際糧食進口大幅增長,進一步壓低了糧食價格,擠壓了種糧農民的利潤空間,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減弱。據典型調查,2015年全市種糧大戶畝均純收入僅為90元;普通種糧農戶畝收益更低,分作物看:普通稻谷130元,籽粒玉米12元,油菜76元,小麥負162元。
地產糧食自給率緩慢下滑。由于重慶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糧食消費逐年遞增,2000年前全市糧食生產總量基本可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自給率可達99%以上,只有少數品種省市間適當調劑。由于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從2001年起特別是2011年以來全市糧食消費量迅速增加,2012年最高達到1428萬噸,2013年以來雖有所回落,但年消費量仍穩定在1350萬噸左右,糧食自給率在85%左右徘徊。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五大發展新理念為統領,推進糧油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新形勢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生態優先,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轉變發展方式,改革生產經營體系,提高機械化水平,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品質效益,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糧油產業現代化道路。
第二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力爭穩定在1000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以稻谷為主的口糧作物產量穩定在500萬噸以上。油料穩定在55萬噸。推進耕地高效綜合利用,耕地復種指數達到1.6以上。
夯實基礎。以520個重點產糧鄉鎮為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步開展耕地質量建設,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60%。
強化科技。大力推進全市糧油品質改良,主要糧食作物實現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優質化率每年提高6個百分點。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集成推廣優質中稻-再生稻、稻-油(菜)、水稻+綜合利用、薯-玉(青儲)、早春玉米-秋玉米(甜糯玉米)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農機農藝深入融合,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示范區育秧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15%以上。
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的特色效益糧油作物,力爭糧油產品優質率由目前的24%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以上,畝均節本增效力爭達到200元。
轉變方式。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利用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農藥利用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主要糧油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3%以上,推進糧油產業發展方式的逐步轉變。
加工轉化。積極發展糧油產品營銷與加工,力爭到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加工率達到30%,商品率達到40%,糧油“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50個以上。
第三章 全市糧食及主要糧油作物布局
第一節 全市糧食生產地理空間布局
以520個自然資源較好、糧食面積較大、商品率較高的鄉鎮(詳見附件1)作為全市重點產糧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種糧補貼政策,應用先進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攻關成果,推進生產社會化服務,擴大糧油生產保險,提高耕地產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基本穩定糧食生產,確保以稻米為主的口糧得到絕對安全。
第二節 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布局
要堅持市場導向,圍繞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效益,推進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在大力發展優質稻,穩定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適度發展市場效益好的甜糯玉米、青儲玉米、鮮食和加工型薯類以及蕎麥、優質釀酒高粱、高蛋白大豆等特色雜糧。力爭糧油產品優質率由目前的24%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優質水稻。以33個“貢米”之鄉(詳見附件2)、1個“富硒”糧食生產區、低海拔優質再生稻適宜區為中心,發展500萬畝中高檔優質水稻,因地制宜發展糯稻、粳稻以及紅米、紫米、黑米等特色水稻。以全市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為引領,大力推廣渝香203、宜香優2115等優質稻,力爭到2020年水稻優質率提高到55%,大幅度提高我市稻米的優質化率,提升整體產業水平。
特色玉米。一是發展春、秋甜糯玉米60萬畝。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稟賦,主要布局在武隆、永川、綦江、潼南、巫山、萬州、涪陵、江津、璧山、巴南、渝北、銅梁、長壽、合川、酉陽、榮昌、大足、忠縣、云陽、萬盛、巫溪、沙坪壩等區縣的部分地區。優化品種熟期和海撥氣候帶布局,延長供應周期。二是發展青貯玉米基地40萬畝。主要布局在酉陽、豐都、巫山、云陽、忠縣、城口、墊江、大足、合川、秀山、梁平、武隆、黔江、巫溪、渝北、萬州等草食牲畜養殖企業較多、飼草需求量較大的區縣。
優質馬鈴薯。一是高淀粉型馬鈴薯100萬畝。主要布局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海拔800米以上地區。二是早熟菜用馬鈴薯100萬畝。主要布局在長江、嘉陵江河谷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海拔600米以下地區。普及淀粉加工或菜用專用馬鈴薯脫毒良種,主攻單產,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質量,提高效益。
優質甘薯。一是高淀粉型甘薯100萬畝。依托加工企業,主要布局在彭水、榮昌、云陽、奉節、巫山、合川、銅梁、大足等淀粉系列產品加工企業多的地區。二是鮮食型甘薯50萬畝。主要布局在城鎮近郊和交通方便的地區。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紫色和高胡蘿卜素的鮮食甘薯,適度發展菜用苕尖甘薯。
優質油菜。重點發展優質油菜200萬畝。主要布局在在潼南、秀山、彭水、榮昌、開縣、合川、酉陽、大足、南川、忠縣、云陽、巫山、梁平、黔江、奉節、萬州、永川、墊江、江津、豐都、石柱、巫溪、銅梁、長壽等區縣油菜面積較大、單產較高的產油大縣。普及高含油、高油酸、低芥酸、低硫苷的優質雙低油菜良種,適度發展“油蔬兩用型”和“觀光型”油菜生產基地,拓展油菜產業功能。
特色雜糧150萬畝。其中優質釀酒高粱20萬畝、高蛋白大豆50萬畝,優質菜用花生及保健黑花生20萬畝、菜用蠶豆30萬畝主要布局在海拔4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或低海拔地帶。保健蕎麥10萬畝、特色小豆20萬畝主要布局在丘陵山區。
第四章 重大支撐工程
糧油品質改良工程。一是開展重點農作物良種重大科研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選育優質高產、廣適多抗和適合機械化、設施化的新品種,在優質稻、多用途雙低油菜、甜糯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淀粉和鮮食型馬鈴薯、特色甘薯和特色雜糧等作物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強化優良品種示范推廣。開展市、區縣兩級新品種展示示范,推薦一批主導品種,到“十三五”期末,主要糧食作物實現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全市糧油作物優質化率每年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三是加強制種基地建設。用好制種大縣財政獎勵資金,穩步推進墊江縣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全面提升制種基地生產能力。加快編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規劃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南繁基地管理和建設。
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工程。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以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一要集成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實現增產增收;二要以機械化、輕簡化為中心,開展重點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攻關,集成組裝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提高機械化水平,打造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升級版,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逐步建立糧食穩定總量,效益明顯增加的長效機制。到2020年示范區實現糧油單產穩定,同時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繼續扎實開展“化肥零增長行動”和“農藥零增長行動”,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的資源利用新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020年技術覆蓋率達到93%以上。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500萬畝。扶持防治組織,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2020年主要糧油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化肥利用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農藥利用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推進糧油產業發展方式的逐步轉變。
耕地高效綜合利用工程。利用沿江河谷和低海拔區光熱資源豐富和耕地秋冬空閑較多的特點,開發秋冬資源,大力展再生稻、馬鈴薯、蕎麥、鮮食秋玉米秋大豆、油菜等作物,提高耕地利用率,力爭到“十三五”末糧油作物耕地復種指數達到1.6以上。同時加強土地立體空間利用,發展糧經、糧菜間套作,發展油菜“一種多收”,推廣稻鴨、稻菜、稻漁(蝦、蟹、鰍、蛙)工程,提高單位面積產出和綜合種植效益。
糧油產品營銷加工提升工程。一是做大做強現有有能力、有擔當的龍頭加工企業。扶持培育一批糧油產品加工企業,加工中高檔優質稻米,開發薯類主食產品,加工糯玉米、雙低油菜、豆類、蕎麥等特色保健產品和功能性食品,帶動全市糧油加工業上規模、提檔次。同時新培育一批糧油產品加工企業,帶動全市糧油加工業上規模、提檔次,力爭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加工率達到30%。二是培育多種形式的綜合營銷體系。在穩定提高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化市場營銷能力基礎上,充分發揮地產大米、菜油等農產品新鮮、安全、特色的優勢,借力“互聯網+”,鎖定市內目標消費人群,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力爭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商品率達到40%。三是創立糧油知名品牌。積極開展糧油“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和名牌產品認證創建,力爭到2020年糧油產油產品認證達到150個以上,把南川貢米打造成為區域優質糧油公共品牌,讓地產優質糧油產品優質又優價。
糧油產業功能拓展工程。目前已有10多個區縣通過舉辦油菜花節、蕎花節、馬鈴薯文化節、甘薯文化節等,農民增收明顯。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糧油作物品種多、花色豐富的特點,努力開發糧油產業與多經產業、養殖產業、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結合,把糧油產業由單一的生活功能向滿足城鄉居民多元需求轉變,推進農牧結合、農旅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推進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多渠道、多產業提高種糧農民收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按照國務院及市政府有關要求,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特別要建立糧食安全目標管理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強化行政問責和效能監察,確保全面完成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切實保障我市糧食安全。
創新投入機制。落實中央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用好國家產糧大縣、產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市級以上扶持涉農資金績效評價考核力度。轉變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糧食生產領域。強化涉農資金整合,規范涉農支出。市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對在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范圍內發展生產的種糧大戶小額融資擔保支持力度。
整合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新增千億斤糧食等資金和項目,以520個重點產糧鄉鎮為重點,建設1083萬畝高標準農田。并同步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注重沼肥、畜禽糞便合理利用,恢復發展冬閑田綠肥,推廣果園綠肥,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硅鈣等堿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60%。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適宜機械化、穩產高產的糧油產品保供基地,穩定和提高重點產糧鄉鎮的糧食生產能力,作為今后全市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可穩定提高全市80%以上的糧食尤其是水稻生產能力。
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積極推動生產經營機制的創新,大力推進糧油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跨行業聯合聯動機制。一是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股份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重點扶持種植面積50畝以上種糧大戶。“十三五”期末時要爭取實現每個村有一個種糧大戶。二是要要構建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個人和集體創辦專業化服務組織,廣泛開展機耕機播、育秧育苗、機防機收、機械烘干等社會化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備條件的經營性服務組織承擔糧食領域公益性服務。三是要建立跨行業聯合聯動機制。加強與畜牧、漁業等部門的溝通協調,不斷探索和推廣種養結合的新模式、新技術,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綜合效益。
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農藝措施,在種植模式、品種選擇、適宜密度、施肥水平、病蟲害統防以及選擇適宜的機械和機收時機等方面進行攻關,加快推進農機農藝深入融合。水稻要推進全程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同時積極探索玉米、油菜、薯類等旱糧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生產。
切實加強指導服務。技術方案要到位。針對關鍵季節、關鍵作物,針對性提出技術指導意見,引導基層因地制宜制定好具體的實施方案。指導服務要到位。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強化技術指導和服務。采取蹲點包片等形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關鍵技術要到位。指導農民把短期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控等關鍵技術落實到位。
做好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防控。認真落實好《重慶市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重慶市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做好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督導、指導災區開展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作好重大自然災害種子、重大疫情物資儲備等,并及時作好相關災情調度和上報,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
附件:1﹒重慶市520個重點產糧鄉鎮規劃名單
2﹒重慶市33個貢米之鄉
附件1
重慶市520個重點產糧鄉鎮規劃名單
萬州區分水鎮、余家鎮、白羊鎮、龍駒鎮、新田鎮、走馬鎮、甘寧鎮、后山鎮、羅田鎮、武陵鎮、高梁鎮、龍沙鎮、彈子鎮、李河鎮、長嶺鎮、太安鎮、長灘鎮、恒合土家族鄉、白土鎮、郭村鎮、響水鎮、孫家鎮、柱山鄉等23個鄉鎮;
涪陵區藺市鎮、馬武鎮、珍溪鎮、江東街道、白濤街道、龍潭鎮、百勝鎮、新妙鎮、青羊鎮、大順鄉、李渡街道、同樂鄉、義和鎮、石沱鎮、焦石鎮等15個鄉鎮(街道);
黔江區濯水鎮、黑溪鎮、阿蓬江鎮、黎水鎮、白石鄉、石家鎮、馬喇鎮、黃溪鎮、金洞鄉、金溪鎮、太極鄉、新華鄉等12個鄉鎮;
渝北區大盛鎮、茨竹鎮等2個鎮;
巴南區接龍鎮、東溫泉鎮、安瀾鎮、跳石鎮、木洞鎮、石龍鎮、姜家鎮、豐盛鎮、二圣鎮、雙河口鎮、石灘鎮等11個鎮;
長壽區石堰鎮、葛蘭鎮、云臺鎮、龍河鎮、長壽湖鎮、云集鎮、鄰封鎮、洪湖鎮、渡舟街道、雙龍鎮、萬順鎮、海棠鎮等12個鎮(街道);
江津區白沙鎮、石蟆鎮、蔡家鎮、李市鎮、油溪鎮、先鋒鎮、永興鎮、西湖鎮、吳灘鎮、龍華鎮、柏林鎮、石門鎮、杜市鎮、賈嗣鎮、中山鎮、朱楊鎮、支坪鎮、嘉平鎮、塘河鎮、慈云鎮等20個鎮(街道);
合川區龍市鎮、云門街道、錢塘鎮、大石街道、太和鎮、雙槐鎮、渭沱鎮、三廟鎮、隆興鎮、銅溪鎮、香龍鎮、官渡鎮、雙鳳鎮、沙魚鎮、小沔鎮、燕窩鎮、淶灘鎮、龍鳳鎮、古樓鎮、肖家鎮、獅灘鎮、二郎鎮等22個鄉鎮(街道);
永川區朱沱鎮、仙龍鎮、何埂鎮、來蘇鎮、三教鎮、大安街道、南大街辦事處、臨江鎮、板橋鎮、金龍鎮、陳食街道、吉安鎮、雙石鎮、衛星湖街道、青峰鎮、寶峰鎮、五間鎮等17個鎮(街道);
南川區水江鎮、南城街道、東城街道、興隆鎮、南平鎮、大觀鎮、西城街道、太平場鎮、大有鎮、石溪鎮、三泉鎮、福壽鎮等12個鎮(街道);
綦江區永新鎮、郭扶鎮、石角鎮、東溪鎮、隆盛鎮、三角鎮、趕水鎮、文龍街道、三江鎮、篆塘鎮、扶歡鎮、永城鎮、橫山鎮、打通鎮、古南街道、石壕鎮、新盛鎮、中峰鎮等18個鎮(街道);
大足區龍水鎮、三驅鎮、珠溪鎮、萬古鎮、郵亭鎮、智鳳鎮、拾萬鎮、中敖鎮、回龍鎮、雍溪鎮、寶興鎮、石馬鎮、國梁鎮、金山鎮、龍崗鎮、高坪鎮、鐵山鎮、季家鎮、高升鎮、寶頂鎮、龍石鎮等21個鎮;
璧山區大興鎮、大路街道、丁家街道、正興鎮、三合鎮、河邊鎮、廣普鎮等7個鎮(街道);
銅梁區平灘鎮、侶俸鎮、舊縣街道、少云鎮、蒲呂街道、虎峰鎮、安居鎮、東城街道、太平鎮、永嘉鎮、南城街道、土橋鎮、大廟鎮等13個鎮(街道);
潼南區柏梓鎮、塘壩鎮、古溪鎮、梓潼鎮、雙江鎮、龍形鎮、崇龕鎮、太安鎮、臥佛鎮、小渡鎮、田家鎮、新勝鎮、寶龍鎮、上和鎮、米心鎮、群力鎮等16個鎮;
榮昌區盤龍鎮、吳家鎮、河包鎮、仁義鎮、榮隆鎮、峰高鎮、雙河鎮、安富鎮、古昌鎮、直升鎮、觀勝鎮、清升鎮、龍集鎮、銅鼓鎮、清江鎮、清流鎮、遠覺鎮等17個鎮(街道);
梁平區虎城鎮、回龍鎮、屏錦鎮、聚奎鎮、新盛鎮、云龍鎮、福祿鎮、星橋鎮、仁賢鎮、明達鎮、大觀鎮、碧山鎮、蟠龍鎮、梁山街道、龍門鎮、禮讓鎮、袁驛鎮、和林鎮、蔭平鎮、合興鎮、柏家鎮、石安鎮等22個鎮(街道);
城口縣修齊鎮、雙河鄉、蓼子鄉、東安鎮等4個鄉鎮;
豐都縣龍河鎮、社壇鎮、十直鎮、包鸞鎮、仁沙鄉、樹人鎮、三合鎮、虎威鎮、保合鎮、興義鎮、高家鎮、董家鎮、名山鎮、南天湖鎮、武平鎮、栗子鄉、龍孔鄉、許明寺鎮、雙龍場鄉、江池鎮、雙路鎮、仙女湖鎮、暨龍鄉、三元鎮等24個鄉鎮;
墊江縣長龍鎮、周嘉鎮、高安鎮、沙坪鎮、杠家鎮、曹回鎮、永安鎮、硯臺鎮、普順鎮、坪山鎮、高峰鎮、太平鎮、新民鎮、白家鎮、永平鎮、包家鎮、裴興鎮、五洞鎮、澄溪鎮、三溪鎮、鶴游鎮等21個鎮;
武隆區巷口鎮、火爐鎮、長壩鎮、鴨江鎮、白馬鎮、羊角鎮、仙女山鎮、鳳來鄉、平橋鎮、石橋鄉、廟埡鄉、黃鶯鄉、江口鎮、桐梓鎮、和順鎮、白云鄉等16個鄉鎮。
忠縣馬灌鎮、拔山鎮、新立鎮、烏楊鎮、白石鎮、石寶鎮、官壩鎮、三匯鎮、汝溪鎮、黃金鎮、花橋鎮、金雞鎮、洋渡鎮、雙桂鎮、野鶴鎮、永豐鎮、任家鎮、復興鎮、新生鎮、忠州街道、涂井鄉、磨子鄉、東溪鎮、石黃鎮、金聲鄉、興峰鄉、善廣鄉、石子鄉等28個鄉鎮;
開州區岳溪鎮、九龍山鎮、大德鎮、敦好鎮、臨江鎮、中和鎮、白鶴街道、南門鎮、鐵橋鎮、大進鎮、南雅鎮、長沙鎮、溫泉鎮、義和鎮、趙家街道、河堰鎮、巫山鎮、麻柳鄉、郭家鎮、紫水鄉、金峰鎮、竹溪鎮、高橋鎮、白橋鎮、譚家鎮、滿月鄉、和謙鎮等27個鄉鎮(街道);
云陽縣南溪鎮、江口鎮、鳳鳴鎮、平安鎮、寶坪鎮、雙土鎮、盤龍街道、紅獅鎮、路陽鎮、棲霞鎮、票草鎮、雙龍鎮、桑坪鎮、后葉鎮、高陽鎮、農壩鎮、故陵鎮、泥溪鎮、龍洞鎮、云陽鎮、渠馬鎮、大陽鄉等22個鄉鎮(街道);
奉節縣青蓮鎮、公平鎮、興隆鎮、康樂鎮、吐祥鎮、五馬鎮、竹園鎮、大樹鎮、甲高鎮、紅土鄉、汾河鎮、安坪鎮、新民鎮、石崗鄉、平安鄉、馮坪鄉等16個鄉鎮;
巫山縣官渡鎮、福田鎮、曲尺鄉、抱龍鎮、雙龍鎮、大昌鎮、巫峽鎮、銅鼓鎮、龍溪鎮、騾坪鎮、建坪鄉、官陽鎮、篤坪鄉、兩坪鄉、平河鄉、三溪鄉、廟宇鎮等17個鄉鎮;
巫溪縣文峰鎮、古路鎮、尖山鎮、中崗鄉、塘坊鎮、田壩鎮、菱角鎮、朝陽鎮、上磺鎮、下堡鎮、土城鎮、勝利鄉、天元鄉、通城鎮等14個鄉鎮;
石柱縣魚池鎮、下路街道、三河鎮、臨溪鎮、三星鄉、大歇鎮、悅崍鎮、沙子鎮、沿溪鎮、王場鎮等10個鄉鎮(街道);
秀山縣清溪場鎮、梅江鎮、溶溪鎮、龍池鎮、官莊鎮、平凱街道、峨溶鎮、洪安鎮、涌洞鄉、石堤鎮、隘口鎮、鐘靈鎮、蘭橋鎮、溪口鎮、雅江鎮等15個鄉鎮(街道);
酉陽縣龍潭鎮、麻旺鎮、李溪鎮、鐘多街道、酉酬鎮、蒼嶺鎮、萬木鄉、黑水鎮、銅鼓鄉、丁市鎮、后坪鄉、興隆鎮、涂市鄉、大溪鎮、南腰界鄉、宜居鄉、可大鄉、雙泉鄉、龔灘鎮、酉水河鎮、偏柏鄉、毛壩鄉、廟溪鄉、天館鄉、花田鄉、五福鄉等26個鄉鎮(街道);
彭水縣長生鎮、保家鎮、桑柘鎮、連湖鎮、普子鎮、漢葭街道、郁山鎮、龍射鎮、新田鎮、鹿鳴鄉、黃家鎮、紹慶街道、潤溪鄉、諸佛鄉、龍溪鄉、梅子埡鄉、高谷鎮、鹿角鎮等18個鄉鎮(街道);
萬盛經開區金橋鎮、關壩鎮等2個鎮。
附件2
重慶市33個貢米之鄉
南川區南川貢米;江津區福音貢米、石蟆硒貢米;潼南區天臺山貢米;合川區鳳山貢米;榮昌區珍珠香米;巴南區圣燈山貢米、樵坪貢米、石龍貢米、石灘貢米、荷花貢米;綦江區橫山貢米;萬盛區夜郎貢米;涪陵區龍潭貢米;長壽區三合香米;墊江縣白家貢米、龍頭貢米;豐都縣栗子貢米;忠縣梅壩貢米;萬州區羅田貢米、茶鄉貢米、人頭寨貢米、柱頭山貢米、孫家貢米;開州區九龍山貢米;云陽縣雞鳴貢米;奉節縣公平貢米;巫山縣雙廟貢米;黔江區馬喇貢米;秀山縣千丘田貢米;彭水縣龜池貢米;酉陽縣花田貢米;石柱縣四院貢米。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于2017年2月4日經市農委2017年第2次主任辦公會議審定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組織實施。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
2017年2月28日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
第一節 發展成效
第二節 面臨問題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全市糧食及主要糧油作物布局
第一節 全市糧食生產布局
第二節 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布局
第四章 重大支撐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近10多年來,在中央強力政策扶持下和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市把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的根本任務,我市糧食產量2008年至2015年連續8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為經濟社會大局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十三五”時期,我市糧油產業將圍繞“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目標,總產量力爭穩定在1000萬噸。并按照市場需要發展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同時開發糧油產業多種功能、延伸產業鏈,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根據《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重慶市農業農村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
第一節 發展成效
糧油產業實現穩產增產。“十二五”期間,我市克服多種自然災害影響,全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33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100萬噸以上,其中,201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154.9萬噸;油料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382.5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464.4萬畝,總產量由44.4萬噸提高到59.9萬噸,其中油菜籽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294.3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363.7萬畝,產量由2010年的35.1萬噸提高到2015年的46.7萬噸。
種植結構不斷優化。我市糧食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由2010年的66.8%,減至2015年的63.3%,為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糧食作物內部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特別是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基本穩定在45%,且優質稻面積正逐漸擴大,已經由2010年的37.8%提高到40%以上;低效小麥的比重由1997年的12.5%調減至3.8%;經濟價值較高的薯類比重由1998年的22.3%提高到25.2%;豆類的比重由1998年的1.9%提高到3.8%。
科技支撐水平不斷提升。直轄之初,全市糧食畝產僅為274.1公斤,由于品種改良、機械化推廣、新型輕簡化栽培技術等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單產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以來穩定在330公斤以上,2015年達到344.6公斤。在播種面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為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化服務體系已具雛形。“十二五”期間,再次提高種糧大戶補貼標準,50—100畝的大戶,補貼160元/畝;100畝以上的,補貼230元/畝。2015年,全市50畝以上大戶達1650戶。并大力開展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適應現代特色效益糧油產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新機制。目前全市共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組織55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1827個。
防災減災能力有所增強。在全市推廣使用節水灌溉、覆蓋保墑等抗旱增產關鍵技術。建立完善60個病蟲鼠害重點監測站。2015年農作物病蟲害長、中、短期預測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5%、90%、95%左右。對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大病蟲,及時提出防治方案,強化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新農藥新藥械新技術推廣成效顯著,促進農藥利用率提高到36.5%,特別是與比利時合作開發的馬鈴薯晚疫病智能監測系統,監測預警準確率在96%以上。2015年全市通過加強病蟲害防控,挽回糧食損失123.26萬噸
惠農政策落實及時到位。每年的4月30日前按時將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資金足額兌付給農民。“十二五”期間累計兌付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16.5億元,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資金109.7億元,戶均享受補貼2138.5元。
現代種業持續發力。一是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全市培育推廣了Q優、渝優等系列優質雜交稻和雙低油菜、特用玉米等優良品種,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二是良種推廣能力穩步提高。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主要農作物商品化供種率提高到60%,其中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三是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加快。重慶幫豪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新三版,注冊資本金提高到1.12億元;重慶金穗種業被重慶農投種業兼并,注冊資本1億元。四是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辦法、“兩雜”品種退出與主導品種推薦辦法、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等制度。初步建立主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體系、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種業信息服務體系。
第二節 面臨問題
糧油規模經營度低。目前全市3700多萬畝糧油作物分布在600余萬戶農戶,戶均6.1畝。雖然重慶出臺了種糧大戶補貼政策,但由于機械化程度較低等原因,目前50畝以上大戶糧食種植面積為34.18萬畝,僅為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1%,且數量上有下滑的跡象。糧食生產仍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機械化、專業化生產程度低,不能滿足社會生產需求,致使勞動生產率較低,種糧效益徘徊。
糧油商品率和加工率低。由于我市糧食消費以自給為主,大部分糧食都作為農民口糧和飼料用糧就地轉化,大宗糧油產品市場份額小,商品量很低。據抽樣調查,我市糧油商品率平均為30%左右,精深加工率更低,平均為15%左右。要實現農產品增值,提高商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是一重要途徑。
糧油抗災能力低。重慶耕地資源有限,種植糧油作物的山地多,“巴掌田”、“雞窩地”占不小比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加上重慶高溫干旱、洪澇、連陰雨、大風冰雹、各類病蟲害等災害頻繁,年均損失糧油近50萬噸。
糧油種植效益低。雖然近年來全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但由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之庫存壓力大,以及水稻、玉米、大豆等低價國際糧食進口大幅增長,進一步壓低了糧食價格,擠壓了種糧農民的利潤空間,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減弱。據典型調查,2015年全市種糧大戶畝均純收入僅為90元;普通種糧農戶畝收益更低,分作物看:普通稻谷130元,籽粒玉米12元,油菜76元,小麥負162元。
地產糧食自給率緩慢下滑。由于重慶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糧食消費逐年遞增,2000年前全市糧食生產總量基本可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自給率可達99%以上,只有少數品種省市間適當調劑。由于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從2001年起特別是2011年以來全市糧食消費量迅速增加,2012年最高達到1428萬噸,2013年以來雖有所回落,但年消費量仍穩定在1350萬噸左右,糧食自給率在85%左右徘徊。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五大發展新理念為統領,推進糧油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新形勢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生態優先,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轉變發展方式,改革生產經營體系,提高機械化水平,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品質效益,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糧油產業現代化道路。
第二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力爭穩定在1000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以稻谷為主的口糧作物產量穩定在500萬噸以上。油料穩定在55萬噸。推進耕地高效綜合利用,耕地復種指數達到1.6以上。
夯實基礎。以520個重點產糧鄉鎮為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步開展耕地質量建設,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60%。
強化科技。大力推進全市糧油品質改良,主要糧食作物實現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優質化率每年提高6個百分點。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集成推廣優質中稻-再生稻、稻-油(菜)、水稻+綜合利用、薯-玉(青儲)、早春玉米-秋玉米(甜糯玉米)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農機農藝深入融合,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示范區育秧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15%以上。
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的特色效益糧油作物,力爭糧油產品優質率由目前的24%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以上,畝均節本增效力爭達到200元。
轉變方式。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利用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農藥利用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主要糧油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3%以上,推進糧油產業發展方式的逐步轉變。
加工轉化。積極發展糧油產品營銷與加工,力爭到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加工率達到30%,商品率達到40%,糧油“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50個以上。
第三章 全市糧食及主要糧油作物布局
第一節 全市糧食生產地理空間布局
以520個自然資源較好、糧食面積較大、商品率較高的鄉鎮(詳見附件1)作為全市重點產糧鄉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種糧補貼政策,應用先進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攻關成果,推進生產社會化服務,擴大糧油生產保險,提高耕地產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基本穩定糧食生產,確保以稻米為主的口糧得到絕對安全。
第二節 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布局
要堅持市場導向,圍繞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效益,推進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在大力發展優質稻,穩定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適度發展市場效益好的甜糯玉米、青儲玉米、鮮食和加工型薯類以及蕎麥、優質釀酒高粱、高蛋白大豆等特色雜糧。力爭糧油產品優質率由目前的24%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優質水稻。以33個“貢米”之鄉(詳見附件2)、1個“富硒”糧食生產區、低海拔優質再生稻適宜區為中心,發展500萬畝中高檔優質水稻,因地制宜發展糯稻、粳稻以及紅米、紫米、黑米等特色水稻。以全市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為引領,大力推廣渝香203、宜香優2115等優質稻,力爭到2020年水稻優質率提高到55%,大幅度提高我市稻米的優質化率,提升整體產業水平。
特色玉米。一是發展春、秋甜糯玉米60萬畝。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稟賦,主要布局在武隆、永川、綦江、潼南、巫山、萬州、涪陵、江津、璧山、巴南、渝北、銅梁、長壽、合川、酉陽、榮昌、大足、忠縣、云陽、萬盛、巫溪、沙坪壩等區縣的部分地區。優化品種熟期和海撥氣候帶布局,延長供應周期。二是發展青貯玉米基地40萬畝。主要布局在酉陽、豐都、巫山、云陽、忠縣、城口、墊江、大足、合川、秀山、梁平、武隆、黔江、巫溪、渝北、萬州等草食牲畜養殖企業較多、飼草需求量較大的區縣。
優質馬鈴薯。一是高淀粉型馬鈴薯100萬畝。主要布局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海拔800米以上地區。二是早熟菜用馬鈴薯100萬畝。主要布局在長江、嘉陵江河谷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海拔600米以下地區。普及淀粉加工或菜用專用馬鈴薯脫毒良種,主攻單產,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質量,提高效益。
優質甘薯。一是高淀粉型甘薯100萬畝。依托加工企業,主要布局在彭水、榮昌、云陽、奉節、巫山、合川、銅梁、大足等淀粉系列產品加工企業多的地區。二是鮮食型甘薯50萬畝。主要布局在城鎮近郊和交通方便的地區。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紫色和高胡蘿卜素的鮮食甘薯,適度發展菜用苕尖甘薯。
優質油菜。重點發展優質油菜200萬畝。主要布局在在潼南、秀山、彭水、榮昌、開縣、合川、酉陽、大足、南川、忠縣、云陽、巫山、梁平、黔江、奉節、萬州、永川、墊江、江津、豐都、石柱、巫溪、銅梁、長壽等區縣油菜面積較大、單產較高的產油大縣。普及高含油、高油酸、低芥酸、低硫苷的優質雙低油菜良種,適度發展“油蔬兩用型”和“觀光型”油菜生產基地,拓展油菜產業功能。
特色雜糧150萬畝。其中優質釀酒高粱20萬畝、高蛋白大豆50萬畝,優質菜用花生及保健黑花生20萬畝、菜用蠶豆30萬畝主要布局在海拔4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或低海拔地帶。保健蕎麥10萬畝、特色小豆20萬畝主要布局在丘陵山區。
第四章 重大支撐工程
糧油品質改良工程。一是開展重點農作物良種重大科研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選育優質高產、廣適多抗和適合機械化、設施化的新品種,在優質稻、多用途雙低油菜、甜糯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淀粉和鮮食型馬鈴薯、特色甘薯和特色雜糧等作物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強化優良品種示范推廣。開展市、區縣兩級新品種展示示范,推薦一批主導品種,到“十三五”期末,主要糧食作物實現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全市糧油作物優質化率每年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三是加強制種基地建設。用好制種大縣財政獎勵資金,穩步推進墊江縣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全面提升制種基地生產能力。加快編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規劃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南繁基地管理和建設。
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工程。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以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開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一要集成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實現增產增收;二要以機械化、輕簡化為中心,開展重點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攻關,集成組裝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提高機械化水平,打造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升級版,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逐步建立糧食穩定總量,效益明顯增加的長效機制。到2020年示范區實現糧油單產穩定,同時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繼續扎實開展“化肥零增長行動”和“農藥零增長行動”,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的資源利用新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020年技術覆蓋率達到93%以上。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500萬畝。扶持防治組織,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2020年主要糧油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化肥利用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農藥利用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推進糧油產業發展方式的逐步轉變。
耕地高效綜合利用工程。利用沿江河谷和低海拔區光熱資源豐富和耕地秋冬空閑較多的特點,開發秋冬資源,大力展再生稻、馬鈴薯、蕎麥、鮮食秋玉米秋大豆、油菜等作物,提高耕地利用率,力爭到“十三五”末糧油作物耕地復種指數達到1.6以上。同時加強土地立體空間利用,發展糧經、糧菜間套作,發展油菜“一種多收”,推廣稻鴨、稻菜、稻漁(蝦、蟹、鰍、蛙)工程,提高單位面積產出和綜合種植效益。
糧油產品營銷加工提升工程。一是做大做強現有有能力、有擔當的龍頭加工企業。扶持培育一批糧油產品加工企業,加工中高檔優質稻米,開發薯類主食產品,加工糯玉米、雙低油菜、豆類、蕎麥等特色保健產品和功能性食品,帶動全市糧油加工業上規模、提檔次。同時新培育一批糧油產品加工企業,帶動全市糧油加工業上規模、提檔次,力爭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加工率達到30%。二是培育多種形式的綜合營銷體系。在穩定提高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化市場營銷能力基礎上,充分發揮地產大米、菜油等農產品新鮮、安全、特色的優勢,借力“互聯網+”,鎖定市內目標消費人群,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力爭2020年特色效益糧油產品商品率達到40%。三是創立糧油知名品牌。積極開展糧油“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和名牌產品認證創建,力爭到2020年糧油產油產品認證達到150個以上,把南川貢米打造成為區域優質糧油公共品牌,讓地產優質糧油產品優質又優價。
糧油產業功能拓展工程。目前已有10多個區縣通過舉辦油菜花節、蕎花節、馬鈴薯文化節、甘薯文化節等,農民增收明顯。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糧油作物品種多、花色豐富的特點,努力開發糧油產業與多經產業、養殖產業、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結合,把糧油產業由單一的生活功能向滿足城鄉居民多元需求轉變,推進農牧結合、農旅結合,發展循環農業,推進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多渠道、多產業提高種糧農民收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按照國務院及市政府有關要求,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特別要建立糧食安全目標管理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強化行政問責和效能監察,確保全面完成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切實保障我市糧食安全。
創新投入機制。落實中央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用好國家產糧大縣、產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市級以上扶持涉農資金績效評價考核力度。轉變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糧食生產領域。強化涉農資金整合,規范涉農支出。市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對在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范圍內發展生產的種糧大戶小額融資擔保支持力度。
整合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新增千億斤糧食等資金和項目,以520個重點產糧鄉鎮為重點,建設1083萬畝高標準農田。并同步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注重沼肥、畜禽糞便合理利用,恢復發展冬閑田綠肥,推廣果園綠肥,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硅鈣等堿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力爭到2020年,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畜禽糞便等有機肥養分還田率達到60%,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60%。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適宜機械化、穩產高產的糧油產品保供基地,穩定和提高重點產糧鄉鎮的糧食生產能力,作為今后全市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可穩定提高全市80%以上的糧食尤其是水稻生產能力。
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積極推動生產經營機制的創新,大力推進糧油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跨行業聯合聯動機制。一是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股份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重點扶持種植面積50畝以上種糧大戶。“十三五”期末時要爭取實現每個村有一個種糧大戶。二是要要構建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個人和集體創辦專業化服務組織,廣泛開展機耕機播、育秧育苗、機防機收、機械烘干等社會化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備條件的經營性服務組織承擔糧食領域公益性服務。三是要建立跨行業聯合聯動機制。加強與畜牧、漁業等部門的溝通協調,不斷探索和推廣種養結合的新模式、新技術,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綜合效益。
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農藝措施,在種植模式、品種選擇、適宜密度、施肥水平、病蟲害統防以及選擇適宜的機械和機收時機等方面進行攻關,加快推進農機農藝深入融合。水稻要推進全程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同時積極探索玉米、油菜、薯類等旱糧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生產。
切實加強指導服務。技術方案要到位。針對關鍵季節、關鍵作物,針對性提出技術指導意見,引導基層因地制宜制定好具體的實施方案。指導服務要到位。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強化技術指導和服務。采取蹲點包片等形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關鍵技術要到位。指導農民把短期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控等關鍵技術落實到位。
做好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防控。認真落實好《重慶市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重慶市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做好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督導、指導災區開展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作好重大自然災害種子、重大疫情物資儲備等,并及時作好相關災情調度和上報,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
附件:1﹒重慶市520個重點產糧鄉鎮規劃名單
2﹒重慶市33個貢米之鄉
附件1
重慶市520個重點產糧鄉鎮規劃名單
萬州區分水鎮、余家鎮、白羊鎮、龍駒鎮、新田鎮、走馬鎮、甘寧鎮、后山鎮、羅田鎮、武陵鎮、高梁鎮、龍沙鎮、彈子鎮、李河鎮、長嶺鎮、太安鎮、長灘鎮、恒合土家族鄉、白土鎮、郭村鎮、響水鎮、孫家鎮、柱山鄉等23個鄉鎮;
涪陵區藺市鎮、馬武鎮、珍溪鎮、江東街道、白濤街道、龍潭鎮、百勝鎮、新妙鎮、青羊鎮、大順鄉、李渡街道、同樂鄉、義和鎮、石沱鎮、焦石鎮等15個鄉鎮(街道);
黔江區濯水鎮、黑溪鎮、阿蓬江鎮、黎水鎮、白石鄉、石家鎮、馬喇鎮、黃溪鎮、金洞鄉、金溪鎮、太極鄉、新華鄉等12個鄉鎮;
渝北區大盛鎮、茨竹鎮等2個鎮;
巴南區接龍鎮、東溫泉鎮、安瀾鎮、跳石鎮、木洞鎮、石龍鎮、姜家鎮、豐盛鎮、二圣鎮、雙河口鎮、石灘鎮等11個鎮;
長壽區石堰鎮、葛蘭鎮、云臺鎮、龍河鎮、長壽湖鎮、云集鎮、鄰封鎮、洪湖鎮、渡舟街道、雙龍鎮、萬順鎮、海棠鎮等12個鎮(街道);
江津區白沙鎮、石蟆鎮、蔡家鎮、李市鎮、油溪鎮、先鋒鎮、永興鎮、西湖鎮、吳灘鎮、龍華鎮、柏林鎮、石門鎮、杜市鎮、賈嗣鎮、中山鎮、朱楊鎮、支坪鎮、嘉平鎮、塘河鎮、慈云鎮等20個鎮(街道);
合川區龍市鎮、云門街道、錢塘鎮、大石街道、太和鎮、雙槐鎮、渭沱鎮、三廟鎮、隆興鎮、銅溪鎮、香龍鎮、官渡鎮、雙鳳鎮、沙魚鎮、小沔鎮、燕窩鎮、淶灘鎮、龍鳳鎮、古樓鎮、肖家鎮、獅灘鎮、二郎鎮等22個鄉鎮(街道);
永川區朱沱鎮、仙龍鎮、何埂鎮、來蘇鎮、三教鎮、大安街道、南大街辦事處、臨江鎮、板橋鎮、金龍鎮、陳食街道、吉安鎮、雙石鎮、衛星湖街道、青峰鎮、寶峰鎮、五間鎮等17個鎮(街道);
南川區水江鎮、南城街道、東城街道、興隆鎮、南平鎮、大觀鎮、西城街道、太平場鎮、大有鎮、石溪鎮、三泉鎮、福壽鎮等12個鎮(街道);
綦江區永新鎮、郭扶鎮、石角鎮、東溪鎮、隆盛鎮、三角鎮、趕水鎮、文龍街道、三江鎮、篆塘鎮、扶歡鎮、永城鎮、橫山鎮、打通鎮、古南街道、石壕鎮、新盛鎮、中峰鎮等18個鎮(街道);
大足區龍水鎮、三驅鎮、珠溪鎮、萬古鎮、郵亭鎮、智鳳鎮、拾萬鎮、中敖鎮、回龍鎮、雍溪鎮、寶興鎮、石馬鎮、國梁鎮、金山鎮、龍崗鎮、高坪鎮、鐵山鎮、季家鎮、高升鎮、寶頂鎮、龍石鎮等21個鎮;
璧山區大興鎮、大路街道、丁家街道、正興鎮、三合鎮、河邊鎮、廣普鎮等7個鎮(街道);
銅梁區平灘鎮、侶俸鎮、舊縣街道、少云鎮、蒲呂街道、虎峰鎮、安居鎮、東城街道、太平鎮、永嘉鎮、南城街道、土橋鎮、大廟鎮等13個鎮(街道);
潼南區柏梓鎮、塘壩鎮、古溪鎮、梓潼鎮、雙江鎮、龍形鎮、崇龕鎮、太安鎮、臥佛鎮、小渡鎮、田家鎮、新勝鎮、寶龍鎮、上和鎮、米心鎮、群力鎮等16個鎮;
榮昌區盤龍鎮、吳家鎮、河包鎮、仁義鎮、榮隆鎮、峰高鎮、雙河鎮、安富鎮、古昌鎮、直升鎮、觀勝鎮、清升鎮、龍集鎮、銅鼓鎮、清江鎮、清流鎮、遠覺鎮等17個鎮(街道);
梁平區虎城鎮、回龍鎮、屏錦鎮、聚奎鎮、新盛鎮、云龍鎮、福祿鎮、星橋鎮、仁賢鎮、明達鎮、大觀鎮、碧山鎮、蟠龍鎮、梁山街道、龍門鎮、禮讓鎮、袁驛鎮、和林鎮、蔭平鎮、合興鎮、柏家鎮、石安鎮等22個鎮(街道);
城口縣修齊鎮、雙河鄉、蓼子鄉、東安鎮等4個鄉鎮;
豐都縣龍河鎮、社壇鎮、十直鎮、包鸞鎮、仁沙鄉、樹人鎮、三合鎮、虎威鎮、保合鎮、興義鎮、高家鎮、董家鎮、名山鎮、南天湖鎮、武平鎮、栗子鄉、龍孔鄉、許明寺鎮、雙龍場鄉、江池鎮、雙路鎮、仙女湖鎮、暨龍鄉、三元鎮等24個鄉鎮;
墊江縣長龍鎮、周嘉鎮、高安鎮、沙坪鎮、杠家鎮、曹回鎮、永安鎮、硯臺鎮、普順鎮、坪山鎮、高峰鎮、太平鎮、新民鎮、白家鎮、永平鎮、包家鎮、裴興鎮、五洞鎮、澄溪鎮、三溪鎮、鶴游鎮等21個鎮;
武隆區巷口鎮、火爐鎮、長壩鎮、鴨江鎮、白馬鎮、羊角鎮、仙女山鎮、鳳來鄉、平橋鎮、石橋鄉、廟埡鄉、黃鶯鄉、江口鎮、桐梓鎮、和順鎮、白云鄉等16個鄉鎮。
忠縣馬灌鎮、拔山鎮、新立鎮、烏楊鎮、白石鎮、石寶鎮、官壩鎮、三匯鎮、汝溪鎮、黃金鎮、花橋鎮、金雞鎮、洋渡鎮、雙桂鎮、野鶴鎮、永豐鎮、任家鎮、復興鎮、新生鎮、忠州街道、涂井鄉、磨子鄉、東溪鎮、石黃鎮、金聲鄉、興峰鄉、善廣鄉、石子鄉等28個鄉鎮;
開州區岳溪鎮、九龍山鎮、大德鎮、敦好鎮、臨江鎮、中和鎮、白鶴街道、南門鎮、鐵橋鎮、大進鎮、南雅鎮、長沙鎮、溫泉鎮、義和鎮、趙家街道、河堰鎮、巫山鎮、麻柳鄉、郭家鎮、紫水鄉、金峰鎮、竹溪鎮、高橋鎮、白橋鎮、譚家鎮、滿月鄉、和謙鎮等27個鄉鎮(街道);
云陽縣南溪鎮、江口鎮、鳳鳴鎮、平安鎮、寶坪鎮、雙土鎮、盤龍街道、紅獅鎮、路陽鎮、棲霞鎮、票草鎮、雙龍鎮、桑坪鎮、后葉鎮、高陽鎮、農壩鎮、故陵鎮、泥溪鎮、龍洞鎮、云陽鎮、渠馬鎮、大陽鄉等22個鄉鎮(街道);
奉節縣青蓮鎮、公平鎮、興隆鎮、康樂鎮、吐祥鎮、五馬鎮、竹園鎮、大樹鎮、甲高鎮、紅土鄉、汾河鎮、安坪鎮、新民鎮、石崗鄉、平安鄉、馮坪鄉等16個鄉鎮;
巫山縣官渡鎮、福田鎮、曲尺鄉、抱龍鎮、雙龍鎮、大昌鎮、巫峽鎮、銅鼓鎮、龍溪鎮、騾坪鎮、建坪鄉、官陽鎮、篤坪鄉、兩坪鄉、平河鄉、三溪鄉、廟宇鎮等17個鄉鎮;
巫溪縣文峰鎮、古路鎮、尖山鎮、中崗鄉、塘坊鎮、田壩鎮、菱角鎮、朝陽鎮、上磺鎮、下堡鎮、土城鎮、勝利鄉、天元鄉、通城鎮等14個鄉鎮;
石柱縣魚池鎮、下路街道、三河鎮、臨溪鎮、三星鄉、大歇鎮、悅崍鎮、沙子鎮、沿溪鎮、王場鎮等10個鄉鎮(街道);
秀山縣清溪場鎮、梅江鎮、溶溪鎮、龍池鎮、官莊鎮、平凱街道、峨溶鎮、洪安鎮、涌洞鄉、石堤鎮、隘口鎮、鐘靈鎮、蘭橋鎮、溪口鎮、雅江鎮等15個鄉鎮(街道);
酉陽縣龍潭鎮、麻旺鎮、李溪鎮、鐘多街道、酉酬鎮、蒼嶺鎮、萬木鄉、黑水鎮、銅鼓鄉、丁市鎮、后坪鄉、興隆鎮、涂市鄉、大溪鎮、南腰界鄉、宜居鄉、可大鄉、雙泉鄉、龔灘鎮、酉水河鎮、偏柏鄉、毛壩鄉、廟溪鄉、天館鄉、花田鄉、五福鄉等26個鄉鎮(街道);
彭水縣長生鎮、保家鎮、桑柘鎮、連湖鎮、普子鎮、漢葭街道、郁山鎮、龍射鎮、新田鎮、鹿鳴鄉、黃家鎮、紹慶街道、潤溪鄉、諸佛鄉、龍溪鄉、梅子埡鄉、高谷鎮、鹿角鎮等18個鄉鎮(街道);
萬盛經開區金橋鎮、關壩鎮等2個鎮。
附件2
重慶市33個貢米之鄉
南川區南川貢米;江津區福音貢米、石蟆硒貢米;潼南區天臺山貢米;合川區鳳山貢米;榮昌區珍珠香米;巴南區圣燈山貢米、樵坪貢米、石龍貢米、石灘貢米、荷花貢米;綦江區橫山貢米;萬盛區夜郎貢米;涪陵區龍潭貢米;長壽區三合香米;墊江縣白家貢米、龍頭貢米;豐都縣栗子貢米;忠縣梅壩貢米;萬州區羅田貢米、茶鄉貢米、人頭寨貢米、柱頭山貢米、孫家貢米;開州區九龍山貢米;云陽縣雞鳴貢米;奉節縣公平貢米;巫山縣雙廟貢米;黔江區馬喇貢米;秀山縣千丘田貢米;彭水縣龜池貢米;酉陽縣花田貢米;石柱縣四院貢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