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市、計劃單列市農牧業局,相關處室局,有關檢測機構,廳屬相關單位: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階段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貫徹落實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自治區農牧業工作會議和全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視頻會議精神,按照廳黨組的統一部署,結合自治區的實際,制定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2016年工作要點》,現印發。請各地及有關部門認真抓好落實。
2016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和自治區農牧業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將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農牧業產業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執法監管和標準化生產“兩手抓”、“兩手硬”。推進監管能力和制度機制建設,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區農牧業發展實際情況的監管模式,切實保障農畜產品消費安全,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一、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
(一)擴大試點縣創建規模。繼續組織開展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對2015年確立的自治區級13個創建單位,將結合監督檢查、例行監測及日常工作開展情況等,組織開展現場考核、驗收并進行公示征詢意見,對符合要求、無異議的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依據農業部的相關要求,擇優推薦,爭創更多的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同時,配合農業部作好首批創建試點單位的核查、抽查和授牌工作。
(二)提升創建水平。加強創建指導工作,督促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實施全程監管,創新制度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打造標準化生產和依法監管的示范樣板區。
二、切實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三)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和專項整治。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集中力量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與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的配合,協調農牧業系統內各部門,結合各地農時特點,在蔬菜種植、牛羊育肥、水產養殖等重點地區,提前安排部署,嚴厲打擊非法制售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水產苗種、農機具等假冒偽劣農資的行為,重點解決蔬菜溫室大棚“熏蒸”類藥物含克百威等隱性成分的突出問題。加強社會宣傳,各地農牧業部門要結合實際組織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提高農牧民識假辨假水平和自我保護意識,維護農資市場的秩序,為農牧民提供“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
(四)強化日常督導巡查。發揮各級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和農業綜合執法機構職能作用,組織相關部門加大對農資門店、種養殖基地的督導巡查。堅持問題導向,善于發現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堅持源頭控制,加強產地環境管理,嚴格控肥控藥控添加劑,推進減量化綠色生產,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合理用藥、科學施肥,開展經常性的生產規范性督導巡查,切實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期間隔、生產檔案記錄等制度。
三、完善追溯平臺建設
(五)加快自治區監管信息平臺推廣應用。加大平臺應用宣傳培訓工作力度,重點鼓勵“三品一標”和自治區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追溯平臺,各地要做好企業入駐平臺的宣傳配合工作,積極申請追溯試點。繼續擴大追溯范圍。進一步完善平臺盟市功能模塊和產地證明功能模塊,同時對比國家追溯平臺做出相應調整,盡快實現監管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不斷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
四、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
(六)穩步開展例行監測。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業部和自治區的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工作,發揮各級檢測機構職能作用,認真配合好抽樣等相關工作。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排查,利用監測結果,實施精準打擊,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氣和態度,抽死角,抽重點,檢打聯動。要按時上報各類檢測結果和報告,凡監督抽查不合格的,要依法依規處罰,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繼續執行監測分析會商制度,建立監測信息報告制度,加強監測結果信息的通報和共享。各地也要結合實際開展分析會商會,逐步實現部、區、盟市三級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七)充分發揮風險評估作用。加強區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試驗站的溝通聯系,發揮各自作用,統籌協調,按照農業部的要求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風險評估各項工作。
(八)妥善處置突發問題。按照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的方針,建立健全應急制度,完善輿情監測體系,細化應急預案,落實處置人員,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早解決,引導輿論,維護穩定。
五、大力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
(九)加快“三品一標”發展步伐。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著力提高“三品一標” 認證工作效率和產品數量,加強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綠色生產資料企業與綠色食品企業的對接,平衡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的轉變。
(十)開展綠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以“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規程為抓手,探索制定簡明實用的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在全區開展綠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發揮“三品一標”企業標準化生產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在生產環節促進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
六、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
(十一)積極推進三級監管體系建設。以創建國家和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突破,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監管服務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分層次開展旗縣鄉村三級人員培訓,探索建立鄉鎮監管站管理規范,從源頭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十二)強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按照《農業部績效管理辦法》及有關文件精神,加強質檢項目績效管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項目建設內容。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項目建設和驗收進度,推進資質認證和實驗室考核工作。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基層農產品檢測技術人員競賽活動,比賽選拔優秀隊員組織參加全國大比武活動,指導各地提前開展相關培訓和選拔活動。
(十三)健全依法依規監管機制。扎實推進《食用農畜產品產地證明管理辦法》、《地理標志農畜產品包裝標識管理辦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的實施工作,各地要加大“三個辦法”的宣傳貫徹落實力度,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在全區全面推行農畜產品產地證明實施工作。加強與食藥部門的協作聯動,加強農牧業系統內部的溝通配合,牢固樹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一盤棋”思想。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啟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約談機制。
(十四)為“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各地要積極爭取將監管能力提升納入“十三五”農牧業發展規劃,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納入考核體系,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能力和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實行一票否決。
七、多措并舉推進社會共治
(十五)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地方政府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屬地責任。按照守土有責、黨政同責的要求,建設良好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做出貢獻。
(十六)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培養生產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安全意識、誠信意識,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機制。逐步將生產經營主體的行政許可、監督抽檢、行政處罰、責任追究等信息建檔入庫,將生產經營者的失信行為與行政許可、投資項目和資金獎勵等掛鉤制約。
(十七)深刻認識輿論監督新常態。加強輿論監督與其他監督方式互相配合,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釋放群眾監督正能量,營造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人人關心、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2016年3月16日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階段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貫徹落實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自治區農牧業工作會議和全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視頻會議精神,按照廳黨組的統一部署,結合自治區的實際,制定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2016年工作要點》,現印發。請各地及有關部門認真抓好落實。
2016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和自治區農牧業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將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農牧業產業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執法監管和標準化生產“兩手抓”、“兩手硬”。推進監管能力和制度機制建設,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區農牧業發展實際情況的監管模式,切實保障農畜產品消費安全,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一、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
(一)擴大試點縣創建規模。繼續組織開展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對2015年確立的自治區級13個創建單位,將結合監督檢查、例行監測及日常工作開展情況等,組織開展現場考核、驗收并進行公示征詢意見,對符合要求、無異議的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依據農業部的相關要求,擇優推薦,爭創更多的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同時,配合農業部作好首批創建試點單位的核查、抽查和授牌工作。
(二)提升創建水平。加強創建指導工作,督促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實施全程監管,創新制度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打造標準化生產和依法監管的示范樣板區。
二、切實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三)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和專項整治。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集中力量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與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的配合,協調農牧業系統內各部門,結合各地農時特點,在蔬菜種植、牛羊育肥、水產養殖等重點地區,提前安排部署,嚴厲打擊非法制售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水產苗種、農機具等假冒偽劣農資的行為,重點解決蔬菜溫室大棚“熏蒸”類藥物含克百威等隱性成分的突出問題。加強社會宣傳,各地農牧業部門要結合實際組織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提高農牧民識假辨假水平和自我保護意識,維護農資市場的秩序,為農牧民提供“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
(四)強化日常督導巡查。發揮各級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和農業綜合執法機構職能作用,組織相關部門加大對農資門店、種養殖基地的督導巡查。堅持問題導向,善于發現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堅持源頭控制,加強產地環境管理,嚴格控肥控藥控添加劑,推進減量化綠色生產,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合理用藥、科學施肥,開展經常性的生產規范性督導巡查,切實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期間隔、生產檔案記錄等制度。
三、完善追溯平臺建設
(五)加快自治區監管信息平臺推廣應用。加大平臺應用宣傳培訓工作力度,重點鼓勵“三品一標”和自治區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追溯平臺,各地要做好企業入駐平臺的宣傳配合工作,積極申請追溯試點。繼續擴大追溯范圍。進一步完善平臺盟市功能模塊和產地證明功能模塊,同時對比國家追溯平臺做出相應調整,盡快實現監管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不斷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
四、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
(六)穩步開展例行監測。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業部和自治區的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工作,發揮各級檢測機構職能作用,認真配合好抽樣等相關工作。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排查,利用監測結果,實施精準打擊,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氣和態度,抽死角,抽重點,檢打聯動。要按時上報各類檢測結果和報告,凡監督抽查不合格的,要依法依規處罰,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繼續執行監測分析會商制度,建立監測信息報告制度,加強監測結果信息的通報和共享。各地也要結合實際開展分析會商會,逐步實現部、區、盟市三級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七)充分發揮風險評估作用。加強區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試驗站的溝通聯系,發揮各自作用,統籌協調,按照農業部的要求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風險評估各項工作。
(八)妥善處置突發問題。按照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的方針,建立健全應急制度,完善輿情監測體系,細化應急預案,落實處置人員,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早解決,引導輿論,維護穩定。
五、大力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
(九)加快“三品一標”發展步伐。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著力提高“三品一標” 認證工作效率和產品數量,加強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綠色生產資料企業與綠色食品企業的對接,平衡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的轉變。
(十)開展綠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以“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規程為抓手,探索制定簡明實用的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在全區開展綠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發揮“三品一標”企業標準化生產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在生產環節促進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
六、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
(十一)積極推進三級監管體系建設。以創建國家和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突破,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監管服務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分層次開展旗縣鄉村三級人員培訓,探索建立鄉鎮監管站管理規范,從源頭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十二)強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按照《農業部績效管理辦法》及有關文件精神,加強質檢項目績效管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項目建設內容。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項目建設和驗收進度,推進資質認證和實驗室考核工作。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基層農產品檢測技術人員競賽活動,比賽選拔優秀隊員組織參加全國大比武活動,指導各地提前開展相關培訓和選拔活動。
(十三)健全依法依規監管機制。扎實推進《食用農畜產品產地證明管理辦法》、《地理標志農畜產品包裝標識管理辦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的實施工作,各地要加大“三個辦法”的宣傳貫徹落實力度,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在全區全面推行農畜產品產地證明實施工作。加強與食藥部門的協作聯動,加強農牧業系統內部的溝通配合,牢固樹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一盤棋”思想。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啟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約談機制。
(十四)為“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各地要積極爭取將監管能力提升納入“十三五”農牧業發展規劃,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納入考核體系,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能力和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實行一票否決。
七、多措并舉推進社會共治
(十五)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地方政府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屬地責任。按照守土有責、黨政同責的要求,建設良好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做出貢獻。
(十六)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培養生產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安全意識、誠信意識,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機制。逐步將生產經營主體的行政許可、監督抽檢、行政處罰、責任追究等信息建檔入庫,將生產經營者的失信行為與行政許可、投資項目和資金獎勵等掛鉤制約。
(十七)深刻認識輿論監督新常態。加強輿論監督與其他監督方式互相配合,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釋放群眾監督正能量,營造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人人關心、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201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