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有關委、辦、廳、局,各有關企業: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內蒙古自治區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7年1月25日
內蒙古自治區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2016年12月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區糧食流通產業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意見》,結合我區糧食流通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一節“十二五”取得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自治區糧食行業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統領,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需求為首要任務,促進糧食流通業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目標,加強糧油產品質量為關鍵環節,貫徹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為重要保障,加快科技進步為根本動力,認真守住、管好“天下糧倉”,扎實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積極探索,穩中求進,圓滿完成了抓收購、管庫存、保供應、穩糧價的基本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區累計收購糧食1948.7億斤,同比翻了一番,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地方儲備糧油不斷充實,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區儲備規模,為保證市場供應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十二五”期間,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五年累計投入資金133.093億元,完成“十二五”規劃投資49.407億元的269.38%;新增儲糧倉容1150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320萬噸的359%,完好倉容達到3700萬噸,其中低溫準低溫倉容達到8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6萬噸的133%;新增油罐罐容27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5.45萬噸的495.41%,總罐容達到57.09萬噸;新增烘干能力27萬噸/日,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1.12萬噸/日的2410.71%,達到48.33萬噸/日;新建罩棚100萬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35.5萬平方米的283.29%,達到330.61萬平方米;新增地坪601.39萬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138.5的434.2%,達到1960.81萬平方米;新建農戶科學儲糧設施14.4萬套,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23萬套的62.6%。“十二五”期間,糧食流通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依法治糧邁出新的步伐;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自治區實施意見順利出臺,糧食安全保障制度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節“十三五”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糧食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糧食流通現代化的重要機遇期。當前,全球糧食產量與庫存增加,價格穩中趨降;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為我區糧食行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去庫存、促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與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相互作用,對國內糧食供求形勢和市場走勢的影響錯綜復雜。我區糧食行業面臨口糧產不足需、品種和地區結構失衡、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方式單一、收儲與加工脫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滯后等諸多矛盾和問題,糧食企業小、散、弱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市場經營能力普遍較弱;同時糧食流通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發展短板突出等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十三五”期間,我區糧食流通行業要以產業化思維方式,依托“互聯網+”、智能制造國家戰略,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積極推進智慧糧食、智能糧庫建設,促進糧食流通行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糧食流通產業的新飛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充分利用國家發展戰略和區位優勢,以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著力在拓思路、轉方式、補短板、建體系、促發展上下功夫,增強發展實力,加快糧食流通保障體系建設,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節發展理念與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自治區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做大做強做優糧食產業,全面建成保障提升、產業高端、調控有力、特色突出、信息通暢的現代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構建輻射全國,通達蒙俄的“大糧食”、“大流通”、“大市場”產業發展新格局。
——糧食倉儲物流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全面建成售糧便利、儲存安全、物流暢通、供給穩定、應急高效、質量安全的糧食供應安全保障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現代糧食流通新格局。到2020年,自治區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75%,其中自治區東部地區跨區域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85%。
——糧食市場宏觀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逐步完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建設多元化的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優化儲備結構,適當增加動態儲備和成品糧儲備,夯實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物質基礎。健全和完善以糧食供求形勢和市場價格為重點內容的監測預警系統,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穩定糧食市場價格。繼續深化糧食產銷合作,實現糧食順暢有序流通。完善軍糧供應渠道,新建和維修改造軍糧供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軍糧供應保障能力。到2020年,改造糧食應急供應點800個,保有糧食應急供應網點890個;牧業旗建成和保有成品糧儲備配送中心10個。
——糧食產業經濟邁向中高端。 打造具有國內較高知名度的玉米、小麥、雜糧和飼料加工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關聯度大、附加價值高、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建設一批集收購、倉儲、加工、循環利用、配送、質檢、信息為一體的大型糧油產業園區。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自治區糧油加工轉化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
——行業信息化水平顯著增強。 到2020年,建成以自治區糧食行業信息管理平臺為核心,以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縱向聯通和糧食倉儲、物流、加工、批發零售企業橫向信息互通網絡平臺和自治區級糧食流通監管平臺為基礎,以“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手段的糧食政務管理、區級儲備糧管理、糧情調控監測預警和糧油質量安全四大類糧食行業信息管理應用系統。【
完整內容請點擊下載查看】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內蒙古自治區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7年1月25日
內蒙古自治區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2016年12月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我區糧食流通產業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意見》,結合我區糧食流通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一節“十二五”取得的成績
“十二五”期間,自治區糧食行業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統領,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需求為首要任務,促進糧食流通業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目標,加強糧油產品質量為關鍵環節,貫徹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為重要保障,加快科技進步為根本動力,認真守住、管好“天下糧倉”,扎實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積極探索,穩中求進,圓滿完成了抓收購、管庫存、保供應、穩糧價的基本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區累計收購糧食1948.7億斤,同比翻了一番,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地方儲備糧油不斷充實,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區儲備規模,為保證市場供應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十二五”期間,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五年累計投入資金133.093億元,完成“十二五”規劃投資49.407億元的269.38%;新增儲糧倉容1150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320萬噸的359%,完好倉容達到3700萬噸,其中低溫準低溫倉容達到8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6萬噸的133%;新增油罐罐容27萬噸,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5.45萬噸的495.41%,總罐容達到57.09萬噸;新增烘干能力27萬噸/日,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1.12萬噸/日的2410.71%,達到48.33萬噸/日;新建罩棚100萬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35.5萬平方米的283.29%,達到330.61萬平方米;新增地坪601.39萬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138.5的434.2%,達到1960.81萬平方米;新建農戶科學儲糧設施14.4萬套,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23萬套的62.6%。“十二五”期間,糧食流通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依法治糧邁出新的步伐;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自治區實施意見順利出臺,糧食安全保障制度取得新的突破。
專欄1 內蒙古自治區糧食行業“十二五”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情況 | |||||
項目 | 規劃 | 規劃 | 完成 | 完成建設內容 | |
糧油倉儲 | 19.17 | 新增倉容319.5萬噸 | 69 | 新增倉容1150萬噸(完成投資按 600萬元/萬噸測算) | |
0.72 | 新建低溫庫6萬噸 | 1.54 | 新建低溫庫8萬噸 | ||
0.46 | 新建油罐5.45萬噸 | 2.16 | 新建油罐27萬噸(完成投資按800萬元/萬噸測算) | ||
1.385 | 新建地坪138.5萬㎡ | 9.02 | 新建地坪601.39萬㎡(完成投資按150元/㎡測算) | ||
1.77 | 新建罩棚35.5萬㎡ | 3.3 | 新建罩棚100萬㎡(完成投資按330元/㎡測算) | ||
1.12 | 新增烘干能力1.12萬噸 | 27 | 新增烘干能力27萬噸/日(完成投資按10000元/噸日測算) | ||
維修改造倉容和烘干設施 | 5.47 | 維修改造倉容286萬噸、烘干設施200臺 | 8.67 | 維修改造倉容705萬噸,烘干設施200臺 | |
現代物流設施建設 | 10.65 | | 6.93 | 新建中轉庫、鐵路專用線、散糧發放系統等 | |
農戶科學儲糧 | 8.05 | 新增23萬套 | 4.609 | 新增14.4萬套 | |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 | 0.612 | | 0.864 | 購置儀器設備,實驗室維修改造 | |
合計 | 49.407 | | 133.093 |
|
第二節“十三五”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糧食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糧食流通現代化的重要機遇期。當前,全球糧食產量與庫存增加,價格穩中趨降;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為我區糧食行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去庫存、促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與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相互作用,對國內糧食供求形勢和市場走勢的影響錯綜復雜。我區糧食行業面臨口糧產不足需、品種和地區結構失衡、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方式單一、收儲與加工脫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滯后等諸多矛盾和問題,糧食企業小、散、弱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市場經營能力普遍較弱;同時糧食流通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發展短板突出等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十三五”期間,我區糧食流通行業要以產業化思維方式,依托“互聯網+”、智能制造國家戰略,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積極推進智慧糧食、智能糧庫建設,促進糧食流通行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糧食流通產業的新飛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充分利用國家發展戰略和區位優勢,以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著力在拓思路、轉方式、補短板、建體系、促發展上下功夫,增強發展實力,加快糧食流通保障體系建設,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節發展理念與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自治區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做大做強做優糧食產業,全面建成保障提升、產業高端、調控有力、特色突出、信息通暢的現代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構建輻射全國,通達蒙俄的“大糧食”、“大流通”、“大市場”產業發展新格局。
——糧食倉儲物流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全面建成售糧便利、儲存安全、物流暢通、供給穩定、應急高效、質量安全的糧食供應安全保障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現代糧食流通新格局。到2020年,自治區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75%,其中自治區東部地區跨區域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85%。
——糧食市場宏觀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逐步完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建設多元化的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優化儲備結構,適當增加動態儲備和成品糧儲備,夯實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物質基礎。健全和完善以糧食供求形勢和市場價格為重點內容的監測預警系統,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穩定糧食市場價格。繼續深化糧食產銷合作,實現糧食順暢有序流通。完善軍糧供應渠道,新建和維修改造軍糧供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軍糧供應保障能力。到2020年,改造糧食應急供應點800個,保有糧食應急供應網點890個;牧業旗建成和保有成品糧儲備配送中心10個。
——糧食產業經濟邁向中高端。 打造具有國內較高知名度的玉米、小麥、雜糧和飼料加工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關聯度大、附加價值高、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建設一批集收購、倉儲、加工、循環利用、配送、質檢、信息為一體的大型糧油產業園區。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自治區糧油加工轉化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
——行業信息化水平顯著增強。 到2020年,建成以自治區糧食行業信息管理平臺為核心,以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縱向聯通和糧食倉儲、物流、加工、批發零售企業橫向信息互通網絡平臺和自治區級糧食流通監管平臺為基礎,以“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手段的糧食政務管理、區級儲備糧管理、糧情調控監測預警和糧油質量安全四大類糧食行業信息管理應用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