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水產局(總站、站):
為貫徹落實好農業農村部有關部署要求,推進我省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我廳研究制定了《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抓好落實。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19年3月28日
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要點
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省委農村工作會、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工作會議有關決策部署和國家十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農漁發〔2019〕1號)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漁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漁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 深入推進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一)做好頂層設計完善規劃布局。落實縣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完成市級規劃編制和發布,推進省級規劃編制和發布,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深入貫徹落實十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我省具體實施方案,加快構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切實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大力發展優質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進一步提升國家級原種場和省級水產良種場建設水平,提高苗種繁育能力。推進集中連片養殖池塘、越冬池塘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養殖設施裝備,優化場區環境,提升養殖產能、魚類安全越冬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試點示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優質特色養殖區域布局,加強優質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建設,拓寬銷售渠道,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各類優質特色水產品的需求,提高養殖生產綜合效益。
(三)突出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工作的有關要求,積極參與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活動,推動成立我省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發展聯盟。召開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發展經驗座談會,總結推廣可持續利用模式。引導大中水面建立地產活魚冬儲庫,實現地產魚均衡上市和優質優價。利用我省水面大、水質優、不用藥、不投喂、生長周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優質大宗魚類。指導養殖主體合理開發利用養殖水體空間,依據水域自然餌料生產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投放品種、投放比例和苗種投放量,采用人工調控的放牧式等生態增養殖模式,提升“自然魚”產能。突出大中水面漁業的生態屬性、美化效果、富民功能,推進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綠色發展。
(四)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發揮水田資源面積大的優勢,加快推進漁業養殖與水稻種植融合發展,科學謀劃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布局,拓展養殖空間。繼續開展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創建活動,鞏固提升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建設水平。依托優質水稻主產區,以示范區(縣)建設為重點,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強化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管理和服務,推廣稻蟹、稻鰍、稻魚等綜合種養模式,試驗開發稻蝦等其它適于稻田養殖的品種,采取開放聯合等措施,著手解決優質蟹苗本地供應問題,推進全省稻漁綜合種養規模擴大到100萬畝。
二、深入推進漁業產業融合發展
(五)不斷發展壯大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漁業經營體制機制,鼓勵漁民以入股、租賃、合伙等形式發展聯合經營或組建漁業專業合作社,提高漁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水平,實現市場、信息、技術、流通等資源共享。支持水產養殖集中連片地區的養殖大戶、家庭漁場、專業合作社、漁業企業等發展壯大,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和產業聯盟等有效形式,推進河蟹產業聯盟、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聯盟組建工作,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省漁業協會換屆工作,充分發揮協會橋梁平臺作用。推進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引導、鼓勵和支持科研、教育、技術推廣、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等建立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漁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開展服務。
(六)積極推動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組織參加全國水產品加工技術供需對接活動,積極引進、培育新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進小型成魚烘干、冷凍水產品加工、鳙魚分割、臭鱖魚、小龍蝦深加工、魚糜加工、三倍體虹鱒加工等重點項目建設。引導水產品加工由生產冷凍產品、初加工產品,向發展魚糜、魚丸、魚餃、魚子醬、半成品等特色、優質、健康、便捷及功能性的水產加工產品方向發展,延長漁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產品和營銷模式,努力培育創建區域性知名品牌,做好產銷對接,促進水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
(七)不斷壯大休閑漁業和冰雪漁業經濟。聚焦休閑漁業“三區”布局,引導各地科學謀劃,發揮各類漁業景觀優勢,挖掘漁獵文化資源,建設和提升既能體現不同特色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功能化休閑漁業場所。舉辦休閑漁業推廣活動,打造休閑漁業品牌,提高休閑漁業質量和品位。開展休閑漁業發展監測,推動區域化特色休閑漁業快速發展。組織發展以冬捕冬釣活動為核心的特色冰雪漁業經濟,發揮冬捕旅游聯盟作用,緊密結合民俗游、溫泉游、冰雪風光游等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邀請主流媒體多視角多維度報道,宣傳推介我省漁業品牌,提升我省優質水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八)切實加強水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加強水產品品牌創建,打造全國知名品牌。加強“兩品一標”認證,以我省現有水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為重點,推動養殖企業規范養殖生產行為,鼓勵開展“兩品一標”認證,擴大認證品種和面積,支持具備常年供應能力的綠色、有機水產品在黑龍江大米網等網上平臺銷售。繼續與順豐速運合作,開展系列水產品推介活動,通過論壇、博覽會和展銷會等形式,增強我省生態優質水產品和特色水產品的影響力。加強營銷網絡建設,引導企業在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建立產品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建立直營、加盟網點。推進電商平臺、微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擴大國內主要城市我省水產品占有量,提高我省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深入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修復
(九)不斷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狀況調查,完善野生魚類棲息地信息。嚴守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規范鱘鰉等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全面禁止鱘鰉商業捕撈,堅決查處私捕濫撈行為。加強對出售、購買、租借、自繁水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活動的規范管理,對海洋館等水生野生動物繁育展演單位及經營利用場所進行清查,做好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海龜日、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月的宣傳活動。
(十)不斷規范增殖放流和放生活動。科學合理選擇放流品種和區域,繼續加大瀕危物種鱘鰉和大麻哈魚、哲羅魚、細鱗魚、大白魚等重點魚類以及重要水域的增殖放流力度。與俄羅斯聯合在中俄邊境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交流鱘科魚類繁育經驗,共同增殖界江漁業資源。積極引導鼓勵永續基金、阿里巴巴集團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進一步規范社會放流和宗教放生活動。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水生生物氛圍,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十一)進一步加強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及省生態環境廳合作,對江河湖泊池塘水體進行監測,完成農業農村部嫩江流域自然水域漁業環境監測任務。認真落實河(湖)長制的各項要求,完成有關漁業的各項任務。配合環保等部門清理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漁業生產和捕撈行為,開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場摸底排查,聯合有關部門取締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合理發展網箱養殖,清理整治廢棄物超標的養殖網箱。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黑龍江省水產養殖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四、切實加強漁業漁政執法監管和規范管理
(十二)進一步加大漁政執法力度。組織開展漁業執法人員培訓上崗。與俄羅斯聯合開展中俄邊境水域春秋兩季漁政聯合檢查,重點查處違規作業行為,提升雙方界江漁政管理水平。開展“漁政亮劍2019”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做好禁漁期宣傳工作,加大禁漁期、禁漁區漁政執法力度,嚴格落實國家松花江流域禁漁制度。做好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清理取締,重點打擊資源破壞性較大的電魚捕撈作業行為,嚴查作業網具尺寸,規范網具使用。加強與公安、海事、邊防等部門協作,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非法越界捕撈行為,強化執法成效。
(十三)不斷強化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落實《黑龍江省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和《黑龍江省漁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規要求,強化漁業投入品和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和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積極配合完成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抽樣和國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專項監測任務,加強重大疫病應急防控,積極應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繼續開展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創建活動,擴大水產健康養殖規模。
(十四)堅持不懈抓好漁業安全生產。完善漁業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及防汛、應急值守、事故調查處理制度,落實監管責任和主體責任,強化培訓教育和應急處置。對漁船安全救生、消防、防止污染環境的設備設施配備,安全信息終端設備配備以及漁船、執法船艇開展安全隱患排查。依法處罰擅自拆除漁船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擅自改變漁船噸位、載重線、更換主機甚至擴大主機功率等行為。開展漁業船舶法定檢驗,消除漁船航行作業、性能指標、船舶設備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開展漁業水上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十五)不斷加強漁業行業規范管理。完成全省漁船登記備案和漁業職務船員新證換發工作,開展職務船員培訓,組織漁政執法人員參加國家執法資格考試。依法依規開展水域灘涂養殖登記發證。推進水產種業規范發展,完善水產苗種生產許可管理。加強漁業統計工作,不斷完善統計指標。加強漁業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漁業大數據平臺建設,積極發展互聯網+現代漁業。
五、切實加強漁業發展支持保障
(十六)著力強化漁業科技支撐作用。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9〕7號)精神,探索產學研金介政銜接聯合的機制。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品種結構調整、大水面生態漁業、稻漁綜合種養、漁業資源保護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水產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和新主體雙創人才、新型職業漁民的培養,提高漁業技術推廣人員、從業人員科技素質和先進技術的普及率、到位率。加快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漁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建設,加強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集成與示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與盤錦光合蟹業開展河蟹苗種培育技術和養殖技術培訓、指導、服務等方面的合作。鼓勵涉漁龍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組建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臺。
(十七)積極爭取強漁惠漁政策支持。各級農業農村(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政府和有關部門溝通,積極爭取強漁惠漁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省農業農村廳與建設銀行共同開發的金融支農服務平臺,解決漁業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加強與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省農業投資集團的溝通聯系,爭取融資便利。加快推進漁港項目建設,加強漁業項目及其資金管理,確保項目和資金執行進度。建設機動漁船衛星監控系統,強化惠漁補貼資金管理。認真開展資金監督檢查,定期調度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適時開展資金管理和項目實施情況專項調研,加強跟蹤問效,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十八)大力培育推廣漁業典型。按照抓典型、推模式、可復制的要求,在生態養殖、結構調整、休閑漁業、冰雪漁業、水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方面,培育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漁業典型模式。通過新聞媒體宣傳、舉辦現場會、印發經驗匯編等方式,加強宣傳推廣,并從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傾斜,以典型示范推動現代漁業加快發展。
為貫徹落實好農業農村部有關部署要求,推進我省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我廳研究制定了《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抓好落實。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19年3月28日
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要點
2019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省委農村工作會、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工作會議有關決策部署和國家十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農漁發〔2019〕1號)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漁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漁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 深入推進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一)做好頂層設計完善規劃布局。落實縣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完成市級規劃編制和發布,推進省級規劃編制和發布,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深入貫徹落實十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我省具體實施方案,加快構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切實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二)大力發展優質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進一步提升國家級原種場和省級水產良種場建設水平,提高苗種繁育能力。推進集中連片養殖池塘、越冬池塘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養殖設施裝備,優化場區環境,提升養殖產能、魚類安全越冬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試點示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優質特色養殖區域布局,加強優質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建設,拓寬銷售渠道,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各類優質特色水產品的需求,提高養殖生產綜合效益。
(三)突出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工作的有關要求,積極參與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活動,推動成立我省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發展聯盟。召開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發展經驗座談會,總結推廣可持續利用模式。引導大中水面建立地產活魚冬儲庫,實現地產魚均衡上市和優質優價。利用我省水面大、水質優、不用藥、不投喂、生長周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優質大宗魚類。指導養殖主體合理開發利用養殖水體空間,依據水域自然餌料生產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投放品種、投放比例和苗種投放量,采用人工調控的放牧式等生態增養殖模式,提升“自然魚”產能。突出大中水面漁業的生態屬性、美化效果、富民功能,推進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綠色發展。
(四)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發揮水田資源面積大的優勢,加快推進漁業養殖與水稻種植融合發展,科學謀劃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布局,拓展養殖空間。繼續開展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創建活動,鞏固提升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建設水平。依托優質水稻主產區,以示范區(縣)建設為重點,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強化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管理和服務,推廣稻蟹、稻鰍、稻魚等綜合種養模式,試驗開發稻蝦等其它適于稻田養殖的品種,采取開放聯合等措施,著手解決優質蟹苗本地供應問題,推進全省稻漁綜合種養規模擴大到100萬畝。
二、深入推進漁業產業融合發展
(五)不斷發展壯大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漁業經營體制機制,鼓勵漁民以入股、租賃、合伙等形式發展聯合經營或組建漁業專業合作社,提高漁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水平,實現市場、信息、技術、流通等資源共享。支持水產養殖集中連片地區的養殖大戶、家庭漁場、專業合作社、漁業企業等發展壯大,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和產業聯盟等有效形式,推進河蟹產業聯盟、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聯盟組建工作,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省漁業協會換屆工作,充分發揮協會橋梁平臺作用。推進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引導、鼓勵和支持科研、教育、技術推廣、行業協會、骨干企業等建立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漁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開展服務。
(六)積極推動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組織參加全國水產品加工技術供需對接活動,積極引進、培育新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進小型成魚烘干、冷凍水產品加工、鳙魚分割、臭鱖魚、小龍蝦深加工、魚糜加工、三倍體虹鱒加工等重點項目建設。引導水產品加工由生產冷凍產品、初加工產品,向發展魚糜、魚丸、魚餃、魚子醬、半成品等特色、優質、健康、便捷及功能性的水產加工產品方向發展,延長漁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創新產品和營銷模式,努力培育創建區域性知名品牌,做好產銷對接,促進水產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
(七)不斷壯大休閑漁業和冰雪漁業經濟。聚焦休閑漁業“三區”布局,引導各地科學謀劃,發揮各類漁業景觀優勢,挖掘漁獵文化資源,建設和提升既能體現不同特色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功能化休閑漁業場所。舉辦休閑漁業推廣活動,打造休閑漁業品牌,提高休閑漁業質量和品位。開展休閑漁業發展監測,推動區域化特色休閑漁業快速發展。組織發展以冬捕冬釣活動為核心的特色冰雪漁業經濟,發揮冬捕旅游聯盟作用,緊密結合民俗游、溫泉游、冰雪風光游等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邀請主流媒體多視角多維度報道,宣傳推介我省漁業品牌,提升我省優質水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八)切實加強水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加強水產品品牌創建,打造全國知名品牌。加強“兩品一標”認證,以我省現有水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為重點,推動養殖企業規范養殖生產行為,鼓勵開展“兩品一標”認證,擴大認證品種和面積,支持具備常年供應能力的綠色、有機水產品在黑龍江大米網等網上平臺銷售。繼續與順豐速運合作,開展系列水產品推介活動,通過論壇、博覽會和展銷會等形式,增強我省生態優質水產品和特色水產品的影響力。加強營銷網絡建設,引導企業在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建立產品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建立直營、加盟網點。推進電商平臺、微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擴大國內主要城市我省水產品占有量,提高我省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深入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修復
(九)不斷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狀況調查,完善野生魚類棲息地信息。嚴守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規范鱘鰉等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全面禁止鱘鰉商業捕撈,堅決查處私捕濫撈行為。加強對出售、購買、租借、自繁水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活動的規范管理,對海洋館等水生野生動物繁育展演單位及經營利用場所進行清查,做好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海龜日、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月的宣傳活動。
(十)不斷規范增殖放流和放生活動。科學合理選擇放流品種和區域,繼續加大瀕危物種鱘鰉和大麻哈魚、哲羅魚、細鱗魚、大白魚等重點魚類以及重要水域的增殖放流力度。與俄羅斯聯合在中俄邊境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交流鱘科魚類繁育經驗,共同增殖界江漁業資源。積極引導鼓勵永續基金、阿里巴巴集團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進一步規范社會放流和宗教放生活動。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水生生物氛圍,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十一)進一步加強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及省生態環境廳合作,對江河湖泊池塘水體進行監測,完成農業農村部嫩江流域自然水域漁業環境監測任務。認真落實河(湖)長制的各項要求,完成有關漁業的各項任務。配合環保等部門清理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漁業生產和捕撈行為,開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場摸底排查,聯合有關部門取締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合理發展網箱養殖,清理整治廢棄物超標的養殖網箱。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黑龍江省水產養殖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四、切實加強漁業漁政執法監管和規范管理
(十二)進一步加大漁政執法力度。組織開展漁業執法人員培訓上崗。與俄羅斯聯合開展中俄邊境水域春秋兩季漁政聯合檢查,重點查處違規作業行為,提升雙方界江漁政管理水平。開展“漁政亮劍2019”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做好禁漁期宣傳工作,加大禁漁期、禁漁區漁政執法力度,嚴格落實國家松花江流域禁漁制度。做好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清理取締,重點打擊資源破壞性較大的電魚捕撈作業行為,嚴查作業網具尺寸,規范網具使用。加強與公安、海事、邊防等部門協作,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非法越界捕撈行為,強化執法成效。
(十三)不斷強化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落實《黑龍江省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和《黑龍江省漁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規要求,強化漁業投入品和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和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積極配合完成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抽樣和國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專項監測任務,加強重大疫病應急防控,積極應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繼續開展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創建活動,擴大水產健康養殖規模。
(十四)堅持不懈抓好漁業安全生產。完善漁業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及防汛、應急值守、事故調查處理制度,落實監管責任和主體責任,強化培訓教育和應急處置。對漁船安全救生、消防、防止污染環境的設備設施配備,安全信息終端設備配備以及漁船、執法船艇開展安全隱患排查。依法處罰擅自拆除漁船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擅自改變漁船噸位、載重線、更換主機甚至擴大主機功率等行為。開展漁業船舶法定檢驗,消除漁船航行作業、性能指標、船舶設備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開展漁業水上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十五)不斷加強漁業行業規范管理。完成全省漁船登記備案和漁業職務船員新證換發工作,開展職務船員培訓,組織漁政執法人員參加國家執法資格考試。依法依規開展水域灘涂養殖登記發證。推進水產種業規范發展,完善水產苗種生產許可管理。加強漁業統計工作,不斷完善統計指標。加強漁業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漁業大數據平臺建設,積極發展互聯網+現代漁業。
五、切實加強漁業發展支持保障
(十六)著力強化漁業科技支撐作用。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9〕7號)精神,探索產學研金介政銜接聯合的機制。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品種結構調整、大水面生態漁業、稻漁綜合種養、漁業資源保護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水產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和新主體雙創人才、新型職業漁民的培養,提高漁業技術推廣人員、從業人員科技素質和先進技術的普及率、到位率。加快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漁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建設,加強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集成與示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與盤錦光合蟹業開展河蟹苗種培育技術和養殖技術培訓、指導、服務等方面的合作。鼓勵涉漁龍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組建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臺。
(十七)積極爭取強漁惠漁政策支持。各級農業農村(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政府和有關部門溝通,積極爭取強漁惠漁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省農業農村廳與建設銀行共同開發的金融支農服務平臺,解決漁業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加強與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省農業投資集團的溝通聯系,爭取融資便利。加快推進漁港項目建設,加強漁業項目及其資金管理,確保項目和資金執行進度。建設機動漁船衛星監控系統,強化惠漁補貼資金管理。認真開展資金監督檢查,定期調度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適時開展資金管理和項目實施情況專項調研,加強跟蹤問效,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十八)大力培育推廣漁業典型。按照抓典型、推模式、可復制的要求,在生態養殖、結構調整、休閑漁業、冰雪漁業、水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方面,培育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漁業典型模式。通過新聞媒體宣傳、舉辦現場會、印發經驗匯編等方式,加強宣傳推廣,并從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傾斜,以典型示范推動現代漁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