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省直部門等單位:
經省委領導同志同意,現將《關于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執行。
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
2020年12月25日
關于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加快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到2022年,全省現代農業布局合理,農業產業化、綠色化、科技化、品牌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實現廣東現代農業走在全國前列。
農業質量效益顯著提高。重要農產品保障供應,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以上,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提升,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930個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增加值年增長3%以上。
農業生產率顯著提高。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持穩定,耕地質量有所提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2%,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系數達到0.511,耕地產出率達到1.8萬元/畝,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4.7萬元/人左右。
農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9:1。
(二)總體布局。實施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做好銜接。根據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立足“四區兩帶”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區域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珠三角都市農業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重點發展效益農業和藍色農業,著力建設潮汕平原精細農業區、粵西熱帶農業區、南亞熱帶農業帶、沿海藍色農業帶;北部山區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建設北部山地生態農業區,推動鄉村以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范區大城市大市場。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加快構高質量、高效益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優稻米、蔬菜、生豬、水產品等傳統產業,做強果茶、花卉、南藥、家禽等特色產業,做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形成嶺南特色優勢產業帶(區),建立適應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需求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構建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新格局。
二、強化園區等重大平臺建設,壯大農業全產業鏈
(三)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涉農縣基本全覆蓋基礎上,按照大產業、大區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業的方向與要求,重點打造菠蘿、荔枝、茶葉、柚子、生豬、沿海水產等嶺南優勢產業帶,形成若干個千億產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構建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推進鄉村振興新格局。
(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實施產業興村強鎮行動,以村或鎮連片建設,連續三年扶持3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200個特色農業專業鎮,實現粵東西北地區全覆蓋,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新增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促進富民興村。
(五)打造漁港經濟區。統籌建設饒平、徐聞等17個漁港經濟區,吸引和集聚現代漁業要素,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漁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聯動發展,形成沿海經濟帶漁港群。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推進漁民減船轉產和漁船更新改造,提升遠洋捕撈能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
(六)發展嶺南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提升嶺南水果、絲苗米、茶葉、食用菌、中藥材、花卉、橡膠等特色作物產業。建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及健康養殖示范縣,到2022年全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達到65%以上。發展林下經濟,支持老區蘇區發展特色生態農產品。
(七)發展環保高效型畜牧業。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實施全省生豬生產發展總體規劃和區域布局(2018-2020年),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發展標準化規?;?、環保高效型畜牧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標準化養殖場(示范場)、美麗牧場,推動小散養殖向規?;瘶藴驶B殖、粗放養殖向綠色科學養殖、小型屠宰廠點向一體化現代化屠宰企業、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升級,確保全年生豬出欄量穩定在3300萬頭以上,到2022年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例達到75%以上。
(八)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建設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和示范園,建設加工流通產業集群,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建設完善樞紐型關鍵節點、區域性核心節點和主產區鄉鎮重要節點等三級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立全省農產品采購商聯盟,拓展銷區市場空間和完善產區市場建設。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培育壯大農村電商,發展農社、農超、農企對接和產地直供銷售模式。
(九)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鄉村民宿發展,扶持創建一批美麗鄉村(鎮)、農業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休閑農莊、休閑漁業綜合體,擴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旅游休閑功能,挖掘南粵古驛道歷史文化內涵,培育一批美麗休閑鄉村、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建設一批休閑農業示范縣和旅游風情小鎮,打造一批嶺南特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美麗鄉村示范區。支持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農業文化示范基地建設,弘揚農耕文化,傳承民間習俗,挖掘文化附加值。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多種功能進一步挖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量達到5.5億人次。
三、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依托,引領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農業合作。加強粵港澳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探索粵港澳實行統一的農產品安全標準,建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過程質量追溯制度,支持港澳參與廣東“信譽”農場建設,高水平建設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交易流通中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廣東從化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中心。
(十一)深化農業國際合作。支持廣東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經貿投資與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鼓勵企業申請國際認證認可,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知名展會,支持農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組團出海”,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深化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農業合作。
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十二)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千百計劃”,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引導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組織百強國家龍頭企業進廣東,重點培優100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做強100家上市農業企業。加快培育壯大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提升綜合實力,到2022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000家以上。
(十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深化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全面有序清理整治“空殼社”,規范合作社議事決策、財務管理等制度,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支持依法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培育一批家庭農場和千名青年農場主,鼓勵建立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
(十四)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大力培育發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行業協會等面向小農戶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建設一批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助農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到2022年,助農服務業務覆蓋全省涉農村莊。
(十五)建立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完善農業產業化帶農惠農機制,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水域灘涂養殖權等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以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入社入企。
五、加強農業生產安全全程管理,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十六)建立健全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制度。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秸稈還田綜合利用,鼓勵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農膜回收機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及集中處理體系,指導漁業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
(十七)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堅持綠色化轉型引領,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行清潔生產,扶持發展種養循環、種地養地結合、林下立體經營、保護性耕作等生態循環農業,擴大休耕輪作試點。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等精準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灌溉水源、灌區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等工程建設和維修養護,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強化漁業資源養護,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擴大限額捕撈試點范圍,探索實施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配額捕撈、漁獲物可追溯綠色標簽等制度。加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力度,推進農機節能減排。
(十八)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生產經營者和市場經營者主體責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船舶管理,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違法捕漁事件。建立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動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活動,探索建立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可追溯憑證制度。到2022年,全部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菜籃子”基地農產品實現可追溯。
(十九)推進農業品牌創建。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制定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和工作規程,促進全省標準與國際接軌。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引導支持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到2022年,全部農業龍頭企業、省級農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嚴格按標生產。實施“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完善品牌培育機制和支持保護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嶺南優勢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二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探索農業科技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大數據服務數字港和轉化交易平臺。推進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企業主體聯盟,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強協同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有效供給,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和利益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二十一)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南亞熱帶種質資源圃和華南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支持廣州、深圳、珠海建設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廣深珠種業“創新走廊”。支持茂名荔枝和羅非魚、湛江對蝦、云浮畜禽和清遠雞育種、雷州半島水稻南繁育種、熱帶作物育種等基地建設,打造嶺南優勢產業種業創新平臺,加快建成珠三角和粵西地區種業集群。
(二十二)推進5G+智慧農業體系建設。創建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聯盟、數字農業試驗區、大灣區數字農業合作峰會等平臺,發展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穩步推進農業農村5G網絡建設,開展重點領域5G+智慧農業應用試點,建設一批省級5G智慧農業產業園。
(二十三)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年提質增效行動,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各類人才,發展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下鄉和鄉賢企業家回鄉創業。
七、改善設施裝備條件,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二十四)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嚴防農地非農化,嚴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立法、監測評價和使用監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降低耕地開發利用強度,提升耕地質量。
(二十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擴面、提質、優化和信息化。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重點中型灌區改造。完善田間渠系配套、雨水積蓄利用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二十六)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建設現代農業裝備創新平臺,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研發推廣嶺南特色作物、丘陵山地果園、畜禽水產機械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到2022年全省農機總動力突破252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加快發展烘干、倉儲冷庫、設施大棚、水肥一體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處理等綠色裝備技術,推進農業機械裝備轉型升級。
八、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資源要素活力
(二十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體系,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深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模式。
(二十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積極穩妥推進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021年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試點,總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
(二十九)推進農業投融資改革。加快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業投資、農業補貼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主要投向農業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推進廣東金融支農聯盟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要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農業信貸擔保要發揮政策性擔保作用,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個性化、創新性金融產品和涉農信貸品種,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滿足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高的問題。
(三十)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推進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清遠市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創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清遠經驗”,支持佛山市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創新農村建設管理新模式,對農村項目的審批、建設、管理等事項強化服務、簡政放權。深化農業水價、農墾、供銷社、國有林場、集體林權等改革,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
九、強化組織保障,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三十一)落實市縣和部門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制定實施方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績效考核任務,確保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擬定工作計劃、跟蹤服務、溝通協調和督促指導等工作。發展改革、財政部門在產業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農業投資、資金統籌等方面,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自然資源部門優先支持農業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用海需求,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金融部門落實金融扶持政策、擴展金融服務產品,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十二)制定落實扶持政策。落實鄉村發展用地政策,制定點狀供地實施細則,保障鄉村振興和新業態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保障現代農業用電需求。落實稅費減免政策,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優化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通行服務。制定農村“雙創”政策,鼓勵農民創新創業。
經省委領導同志同意,現將《關于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執行。
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
2020年12月25日
關于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加快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到2022年,全省現代農業布局合理,農業產業化、綠色化、科技化、品牌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實現廣東現代農業走在全國前列。
農業質量效益顯著提高。重要農產品保障供應,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以上,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提升,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930個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增加值年增長3%以上。
農業生產率顯著提高。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持穩定,耕地質量有所提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9%,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2%,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系數達到0.511,耕地產出率達到1.8萬元/畝,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4.7萬元/人左右。
農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9:1。
(二)總體布局。實施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做好銜接。根據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立足“四區兩帶”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區域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珠三角都市農業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重點發展效益農業和藍色農業,著力建設潮汕平原精細農業區、粵西熱帶農業區、南亞熱帶農業帶、沿海藍色農業帶;北部山區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建設北部山地生態農業區,推動鄉村以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范區大城市大市場。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加快構高質量、高效益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優稻米、蔬菜、生豬、水產品等傳統產業,做強果茶、花卉、南藥、家禽等特色產業,做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形成嶺南特色優勢產業帶(區),建立適應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需求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構建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新格局。
二、強化園區等重大平臺建設,壯大農業全產業鏈
(三)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涉農縣基本全覆蓋基礎上,按照大產業、大區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業的方向與要求,重點打造菠蘿、荔枝、茶葉、柚子、生豬、沿海水產等嶺南優勢產業帶,形成若干個千億產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構建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推進鄉村振興新格局。
(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實施產業興村強鎮行動,以村或鎮連片建設,連續三年扶持3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200個特色農業專業鎮,實現粵東西北地區全覆蓋,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新增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促進富民興村。
(五)打造漁港經濟區。統籌建設饒平、徐聞等17個漁港經濟區,吸引和集聚現代漁業要素,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漁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聯動發展,形成沿海經濟帶漁港群。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推進漁民減船轉產和漁船更新改造,提升遠洋捕撈能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
(六)發展嶺南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提升嶺南水果、絲苗米、茶葉、食用菌、中藥材、花卉、橡膠等特色作物產業。建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及健康養殖示范縣,到2022年全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達到65%以上。發展林下經濟,支持老區蘇區發展特色生態農產品。
(七)發展環保高效型畜牧業。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實施全省生豬生產發展總體規劃和區域布局(2018-2020年),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發展標準化規?;?、環保高效型畜牧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標準化養殖場(示范場)、美麗牧場,推動小散養殖向規?;瘶藴驶B殖、粗放養殖向綠色科學養殖、小型屠宰廠點向一體化現代化屠宰企業、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升級,確保全年生豬出欄量穩定在3300萬頭以上,到2022年全省畜禽規模養殖比例達到75%以上。
(八)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建設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和示范園,建設加工流通產業集群,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建設完善樞紐型關鍵節點、區域性核心節點和主產區鄉鎮重要節點等三級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立全省農產品采購商聯盟,拓展銷區市場空間和完善產區市場建設。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培育壯大農村電商,發展農社、農超、農企對接和產地直供銷售模式。
(九)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鄉村民宿發展,扶持創建一批美麗鄉村(鎮)、農業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休閑農莊、休閑漁業綜合體,擴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旅游休閑功能,挖掘南粵古驛道歷史文化內涵,培育一批美麗休閑鄉村、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建設一批休閑農業示范縣和旅游風情小鎮,打造一批嶺南特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美麗鄉村示范區。支持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農業文化示范基地建設,弘揚農耕文化,傳承民間習俗,挖掘文化附加值。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多種功能進一步挖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量達到5.5億人次。
三、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依托,引領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農業合作。加強粵港澳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探索粵港澳實行統一的農產品安全標準,建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過程質量追溯制度,支持港澳參與廣東“信譽”農場建設,高水平建設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交易流通中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廣東從化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中心。
(十一)深化農業國際合作。支持廣東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經貿投資與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鼓勵企業申請國際認證認可,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知名展會,支持農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組團出海”,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深化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農業合作。
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十二)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千百計劃”,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引導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組織百強國家龍頭企業進廣東,重點培優100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做強100家上市農業企業。加快培育壯大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提升綜合實力,到2022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000家以上。
(十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深化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全面有序清理整治“空殼社”,規范合作社議事決策、財務管理等制度,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支持依法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培育一批家庭農場和千名青年農場主,鼓勵建立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
(十四)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大力培育發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行業協會等面向小農戶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建設一批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助農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到2022年,助農服務業務覆蓋全省涉農村莊。
(十五)建立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完善農業產業化帶農惠農機制,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水域灘涂養殖權等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以量化到小農戶,折股入社入企。
五、加強農業生產安全全程管理,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十六)建立健全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制度。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秸稈還田綜合利用,鼓勵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農膜回收機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及集中處理體系,指導漁業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
(十七)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堅持綠色化轉型引領,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行清潔生產,扶持發展種養循環、種地養地結合、林下立體經營、保護性耕作等生態循環農業,擴大休耕輪作試點。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等精準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灌溉水源、灌區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等工程建設和維修養護,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強化漁業資源養護,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擴大限額捕撈試點范圍,探索實施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配額捕撈、漁獲物可追溯綠色標簽等制度。加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力度,推進農機節能減排。
(十八)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生產經營者和市場經營者主體責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船舶管理,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違法捕漁事件。建立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動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活動,探索建立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可追溯憑證制度。到2022年,全部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菜籃子”基地農產品實現可追溯。
(十九)推進農業品牌創建。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制定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和工作規程,促進全省標準與國際接軌。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引導支持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到2022年,全部農業龍頭企業、省級農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嚴格按標生產。實施“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完善品牌培育機制和支持保護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嶺南優勢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二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探索農業科技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大數據服務數字港和轉化交易平臺。推進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企業主體聯盟,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強協同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有效供給,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和利益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二十一)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南亞熱帶種質資源圃和華南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支持廣州、深圳、珠海建設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廣深珠種業“創新走廊”。支持茂名荔枝和羅非魚、湛江對蝦、云浮畜禽和清遠雞育種、雷州半島水稻南繁育種、熱帶作物育種等基地建設,打造嶺南優勢產業種業創新平臺,加快建成珠三角和粵西地區種業集群。
(二十二)推進5G+智慧農業體系建設。創建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聯盟、數字農業試驗區、大灣區數字農業合作峰會等平臺,發展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穩步推進農業農村5G網絡建設,開展重點領域5G+智慧農業應用試點,建設一批省級5G智慧農業產業園。
(二十三)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年提質增效行動,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各類人才,發展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下鄉和鄉賢企業家回鄉創業。
七、改善設施裝備條件,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二十四)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嚴防農地非農化,嚴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立法、監測評價和使用監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降低耕地開發利用強度,提升耕地質量。
(二十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擴面、提質、優化和信息化。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重點中型灌區改造。完善田間渠系配套、雨水積蓄利用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二十六)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建設現代農業裝備創新平臺,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研發推廣嶺南特色作物、丘陵山地果園、畜禽水產機械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到2022年全省農機總動力突破252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加快發展烘干、倉儲冷庫、設施大棚、水肥一體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處理等綠色裝備技術,推進農業機械裝備轉型升級。
八、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資源要素活力
(二十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體系,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深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模式。
(二十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積極穩妥推進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021年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試點,總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
(二十九)推進農業投融資改革。加快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業投資、農業補貼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主要投向農業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推進廣東金融支農聯盟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要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農業信貸擔保要發揮政策性擔保作用,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個性化、創新性金融產品和涉農信貸品種,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滿足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高的問題。
(三十)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推進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清遠市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創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清遠經驗”,支持佛山市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創新農村建設管理新模式,對農村項目的審批、建設、管理等事項強化服務、簡政放權。深化農業水價、農墾、供銷社、國有林場、集體林權等改革,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
九、強化組織保障,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三十一)落實市縣和部門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制定實施方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績效考核任務,確保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擬定工作計劃、跟蹤服務、溝通協調和督促指導等工作。發展改革、財政部門在產業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農業投資、資金統籌等方面,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自然資源部門優先支持農業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用海需求,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金融部門落實金融扶持政策、擴展金融服務產品,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十二)制定落實扶持政策。落實鄉村發展用地政策,制定點狀供地實施細則,保障鄉村振興和新業態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保障現代農業用電需求。落實稅費減免政策,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優化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通行服務。制定農村“雙創”政策,鼓勵農民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