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農業農村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2021年是開啟新征程的第一年,是開局“十四五”的第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全省轉型出雛型的開局年,發揮糧食生產對全局工作的“壓艙石”、“穩壓器”作用至關重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為確保全省糧食穩產增產,助力一產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
(二)目標任務。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42.5億公斤以上。
二、重點工作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逐級落實生產任務,將省政府確定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把責任落實到縣到鄉,把面積落實到村到田。晉南、晉東南地區要恢復小麥生產,進一步擴大復種面積,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在結構調整的同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干旱缺水等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地區要引導農戶種植耐旱且經濟效益高的雜糧作物,確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用足用好耕地資源,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統籌利用撂荒地、坡耕地、偏遠地,挖掘糧食面積潛力。對耕作條件差的坡耕地、偏遠地,要通過代耕代種等方式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農戶種足種滿,做到應播盡播。要減少休耕、擴大輪作,輪作也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保障糧食種植面積。
(二)落實糧食生產補貼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和我省糧食生產補貼政策,穩定種糧收入預期,保護和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及時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直接兌付到戶。積極落實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引導和鼓勵種糧農戶積極參保,確保農戶愿保盡保。要統籌各類項目優先向糧食生產傾斜,實施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項目、中央旱作節水項目、有機旱作農業項目,優先在糧食生產上示范推廣蓄水保墑、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減量增效、抗旱抗逆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輻射帶動我省糧食生產方式轉變,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
(三)落實藏糧于地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質量管理,嚴格竣工驗收,及時上圖入庫,壓實主體責任,確保建一畝、成一畝,力爭年底前全部完成280萬畝建設任務。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作用。著力提升耕地質量,鼓勵引導生產者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保護提升耕地質量。要立足提單產、保總產,加快良種良法集成推廣。圍繞建設種業強省目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組織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谷子生物育種和F型雜交小麥品種研究,支持種業企業做優做強,推進良種擴繁基地建設。要強化良種良法配套應用,依據2021年糧食作物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和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方案,結合生產實際和農戶需求,制定細化技術服務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現場觀摩,做好指導服務,提高良種良法和關鍵技術的到位率和覆蓋率。
(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精心組織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農機作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農機生產調度管理,保障機耕機播機收有序開展。持續開展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農機深松整地。重點圍繞糧食作物生產需求,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高質高效開展耕整地、精量播種、植保、灌溉、施肥、收獲、秸稈處理、場地干燥、儲運等全程機械化集成配套技術推廣。
(五)大力推進糧食生產托管服務。根據不同勞動力狀況、農戶生產需求、服務組織能力等,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支持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把病蟲害統防統治、農作物秸稈還田等關鍵和薄弱環節作為托管服務重點內容,逐步擴大托管面積,引領更多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要加快構建貫通耕、種、防、收等糧食作物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六)切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重點防范干旱、低溫凍害、病蟲害,指導農民提早做好防范準備,科學避災防災減災。要引導農戶選用抗旱品種,推廣應用有機旱作技術,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科學避災減災。高度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發布災害性天氣預
警,指導做好抗旱和低溫凍害防范應對工作。要根據災害發生情
況和作物生育進程組織開展抗災救災,派出專家和農技人員開展指導服務,切實減輕災害影響。要加強監測預警,開展病蟲監測調查,明確重點防控對象、關鍵區域和最佳防控時間。堅持統防統治,推動群防群治,制定防控預案,提前做好藥劑藥械準備,強化指導服務,堅決遏制暴發流行。
(七)推進糧食生產環節減損降耗。大力推廣發芽率高、適宜機收、易儲存等優良品種。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合理確定用種量。推廣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農藝的專用化收獲機具,強化作業規范指引,確定適宜收割期,加強機手培訓,規范機具作業速度、喂入量等操作要求,降低機收損失和破損率。
(八)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滿足消費者提高生活水平需求,推動糧食加工逐步由糧食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綠色產品轉變。鼓勵和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積極開展小麥、雜糧、玉米精深加工,推動特色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糧食產品供應。依托科研院所開展糧食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開發,探索多途徑實現糧食加工副產品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開展麥麩、麥胚等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糧食附產品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提質增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糧食生產目標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各市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擺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抓緊制定本地區糧食穩產增產工作方案。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細。要按照中央要求,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黨政同責”要求落到實處。
(二)強化指導服務。各市要用活用好“三隊”包聯專項服務,在關鍵農時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采取包片負責制,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做好基層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培訓,讓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群眾掌握技術要領,真正轉化為技能。
(三)保障農資供應。各市要及早做好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調劑調運,確保及時到村到店到戶,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要聯合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破壞市場秩序等違法行為,切實保障農資供應和質量安全。
(四)加強宣傳引導。要大力宣傳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加強糧食生產的政策。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糧食生產形勢,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同時,總結本地推進糧食生產的進展成效,適時報送糧食穩產增產相關信息。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3月25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2021年是開啟新征程的第一年,是開局“十四五”的第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全省轉型出雛型的開局年,發揮糧食生產對全局工作的“壓艙石”、“穩壓器”作用至關重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為確保全省糧食穩產增產,助力一產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
(二)目標任務。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42.5億公斤以上。
二、重點工作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逐級落實生產任務,將省政府確定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把責任落實到縣到鄉,把面積落實到村到田。晉南、晉東南地區要恢復小麥生產,進一步擴大復種面積,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在結構調整的同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干旱缺水等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地區要引導農戶種植耐旱且經濟效益高的雜糧作物,確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用足用好耕地資源,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統籌利用撂荒地、坡耕地、偏遠地,挖掘糧食面積潛力。對耕作條件差的坡耕地、偏遠地,要通過代耕代種等方式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農戶種足種滿,做到應播盡播。要減少休耕、擴大輪作,輪作也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保障糧食種植面積。
(二)落實糧食生產補貼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和我省糧食生產補貼政策,穩定種糧收入預期,保護和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及時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直接兌付到戶。積極落實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引導和鼓勵種糧農戶積極參保,確保農戶愿保盡保。要統籌各類項目優先向糧食生產傾斜,實施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項目、中央旱作節水項目、有機旱作農業項目,優先在糧食生產上示范推廣蓄水保墑、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減量增效、抗旱抗逆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輻射帶動我省糧食生產方式轉變,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
(三)落實藏糧于地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質量管理,嚴格竣工驗收,及時上圖入庫,壓實主體責任,確保建一畝、成一畝,力爭年底前全部完成280萬畝建設任務。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作用。著力提升耕地質量,鼓勵引導生產者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保護提升耕地質量。要立足提單產、保總產,加快良種良法集成推廣。圍繞建設種業強省目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組織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谷子生物育種和F型雜交小麥品種研究,支持種業企業做優做強,推進良種擴繁基地建設。要強化良種良法配套應用,依據2021年糧食作物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和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方案,結合生產實際和農戶需求,制定細化技術服務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現場觀摩,做好指導服務,提高良種良法和關鍵技術的到位率和覆蓋率。
(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精心組織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農機作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農機生產調度管理,保障機耕機播機收有序開展。持續開展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農機深松整地。重點圍繞糧食作物生產需求,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高質高效開展耕整地、精量播種、植保、灌溉、施肥、收獲、秸稈處理、場地干燥、儲運等全程機械化集成配套技術推廣。
(五)大力推進糧食生產托管服務。根據不同勞動力狀況、農戶生產需求、服務組織能力等,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支持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把病蟲害統防統治、農作物秸稈還田等關鍵和薄弱環節作為托管服務重點內容,逐步擴大托管面積,引領更多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要加快構建貫通耕、種、防、收等糧食作物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六)切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重點防范干旱、低溫凍害、病蟲害,指導農民提早做好防范準備,科學避災防災減災。要引導農戶選用抗旱品種,推廣應用有機旱作技術,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科學避災減災。高度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發布災害性天氣預
警,指導做好抗旱和低溫凍害防范應對工作。要根據災害發生情
況和作物生育進程組織開展抗災救災,派出專家和農技人員開展指導服務,切實減輕災害影響。要加強監測預警,開展病蟲監測調查,明確重點防控對象、關鍵區域和最佳防控時間。堅持統防統治,推動群防群治,制定防控預案,提前做好藥劑藥械準備,強化指導服務,堅決遏制暴發流行。
(七)推進糧食生產環節減損降耗。大力推廣發芽率高、適宜機收、易儲存等優良品種。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合理確定用種量。推廣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農藝的專用化收獲機具,強化作業規范指引,確定適宜收割期,加強機手培訓,規范機具作業速度、喂入量等操作要求,降低機收損失和破損率。
(八)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滿足消費者提高生活水平需求,推動糧食加工逐步由糧食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綠色產品轉變。鼓勵和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積極開展小麥、雜糧、玉米精深加工,推動特色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糧食產品供應。依托科研院所開展糧食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開發,探索多途徑實現糧食加工副產品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開展麥麩、麥胚等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糧食附產品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提質增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糧食生產目標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各市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擺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抓緊制定本地區糧食穩產增產工作方案。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細。要按照中央要求,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黨政同責”要求落到實處。
(二)強化指導服務。各市要用活用好“三隊”包聯專項服務,在關鍵農時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采取包片負責制,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做好基層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培訓,讓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群眾掌握技術要領,真正轉化為技能。
(三)保障農資供應。各市要及早做好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調劑調運,確保及時到村到店到戶,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要聯合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破壞市場秩序等違法行為,切實保障農資供應和質量安全。
(四)加強宣傳引導。要大力宣傳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加強糧食生產的政策。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糧食生產形勢,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同時,總結本地推進糧食生產的進展成效,適時報送糧食穩產增產相關信息。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