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積極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流通鏈條,減少流通環節,逐步建立平穩產銷運行、保障市場供應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在促消費、保民生、穩物價、帶產業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1〕59號),結合我省實際,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搞好規劃布局,完善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
科學制定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規劃。根據全省蔬菜、瓜果、肉蛋禽、水產、花卉、茶葉等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實際,按照“核心帶動、節點提升、輻射周邊、終端覆蓋、便民利民”的原則,對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鮮活農產品網點進行科學規劃布局,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競爭有序的鮮活農產品市場網絡。
重點規劃建設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全國和區域性大型集散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加快鄭州、商丘、周口、南陽、駐馬店等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形成集農產品物流、集散分撥、信息發布、批發交易、冷鏈儲運、加工配送為一體,與全國市場互聯互通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統籌規劃建設城鄉鮮活農產品零售網絡。按照“便利消費、安全消費、實惠消費”的原則,優先布局省轄市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超市生鮮大賣場、社區直營菜店、社區生鮮連鎖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終端網點,努力打造城市居民“一刻鐘生活圈”。逐步完善縣、鄉、村農村鮮活農產品銷售網絡。
二、做大做強流通主體,發揮對行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等形式進行資源整合,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組織化水平,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加快龍頭市場培育,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到2015年,全省扶持培育年交易規模達100—150億元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2家,年交易規模達50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5家,年交易規模達20億元的農產品市場10家。
鼓勵連鎖企業、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和具備一定規模的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設生鮮賣場、社區生鮮超市、蔬菜直銷店等,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完善流通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一批專業化從事冷鏈物流運輸的骨干企業和加工配送中心,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水平。
三、加快流通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鮮活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
積極爭取國家鮮活農產品流通項目支持,不斷完善流通功能,提升流通效率。2012年,重點優選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改造項目和“農超對接”項目,爭取納入國家項目支持范圍。“十二五”期間,以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和冷鏈儲運、加工配送、分級包裝、檢驗檢測、信息集成發布、電子結算等設施建設為重點,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有重點地支持1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支持10家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開展鮮活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的冷鏈設施建設,支持15個縣(市)、鄉鎮農貿市場規范化建設和改造,支持3—5個省轄市開展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升級改造試點。力爭到“十二五”末,在農產品主產區、主銷區和集散地建設和培育30個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全國性、區域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配送中心;培育10家以“農超對接”為核心業務的大型連鎖超市,新增社區終端零售網點300個,鮮活農產品基地直采率達到50%以上;培育10家以“農企對接”為核心業務的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促進訂單農業發展;逐步實現18個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和文化旅游名鎮、人口大鎮鮮活農產品終端標準化菜市場、規范化農貿市場全覆蓋。
四、大力推進產銷對接,優化供應鏈模式,促進訂單農業發展
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省、省轄市有關部門要通過搭建對接平臺和組織網上對接活動,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擴大產銷對接范圍和規模,力爭實現“少環節、多渠道、降成本、穩物價、促訂單”的對接目標。“十二五”期間,每年組織全省性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2—4次,努力促進產銷對接常態化。其中,以“新農村商網”為平臺,發揮鮮活農產品促銷專區作用,每年舉辦網上購銷對接會1—2次;通過農產品洽談會等平臺,每年組織產銷對接活動1—2次,溝通生產和市場信息,促進生產基地與超市流通企業和餐飲單位、學校、廠礦等消費大戶直接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在此基礎上,各省轄市要結合產銷實際,采取不同形式,每年舉辦1—2次產銷對接活動,確保對接成效。有組織地開展基地蔬菜、瓜果進城“直供直銷”,設立直銷平價菜市場、早晚市、周末直銷車載市場等,解決蔬菜、瓜果等鮮活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鼓勵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銷商通過代理、投資合作等方式與主產區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的產銷關系;鼓勵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開展“農企對接”,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民穩定持續增收。
五、創新流通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民生和保障消費的水平
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建設,引導和鼓勵采用農產品網上交易、電子結算等現代流通方式。鼓勵物流配送企業拓展服務功能,積極開展鮮活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業務,提供倉儲、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務,擴大流通規模,提高流通效率。開展鮮活農產品縣、鄉、村三級連鎖經營試點,依托我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連鎖網點和配送中心,完善農村鮮活農產品銷售網絡。探索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有效途徑,支持鄭州等有條件的省轄市探索以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開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試點,增強政府對農產品批發、零售環節的調控能力。
六、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利益
加快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市場準入制度。批發和零售企業要建立完善鮮活農產品經常性檢測標準、程序、結果“三公開”制度,接受群眾監督,對檢測出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依照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銷毀處理,不得以其他途徑流入銷售渠道。積極推進生豬屠宰監管技術系統項目建設和肉菜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各級政府要妥善解決生豬屠宰監管技術系統、肉菜追溯體系運行維護費用,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嚴把定點屠宰廠(場)市場準入關,規范定點屠宰企業生產操作規程,加強肉品檢驗和病害豬無害化處理,確保出廠肉品質量安全。有關部門要強化生豬及肉品檢疫,積極開展聯合執法,依法查處私屠濫宰和制售注水、病害肉等違法行為,規范肉品流通秩序,保障上市銷售肉品質量安全。
七、完善市場監測和儲備調運制度,提高鮮活農產品應急調控能力
加強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及時發布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供求、質量、價格等信息,引導和服務以銷定產,促進產銷銜接。完善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時電子交易系統,加強與全國大型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對接,增強市場信息監測預警的及時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商務預報專家組和鄭州農產品配送中心、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等8家農產品批發重點監測企業信息的作用,引導生產、消費和服務決策。推行重大信息及時披露和權威發布制度,防止虛假信息擾亂市場秩序,損害產業發展。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為原則,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求,建立健全以省轄市為主、分級負責管理,以生豬儲備、冬春菜市級儲備為主的鮮活農產品調節、調劑和應急保供機制。對集中出現的短期“賣菜難”問題,建立并及時啟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救助機制,開展蔬菜耐儲存品種商業收儲,調劑余缺,促進市場平穩運行。
八、完善促進政策,支持建立高效、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
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是新時期擴大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工作措施。商務、發展改革、農業、財政、國土資源、交通運輸、公安、稅務、質監、金融、供銷等部門要建立部門協調和共同推動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國務院支持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各項政策,研究出臺配套政策。省商務廳要抓緊確定2012年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重點項目,省財政廳積極予以支持;以后年度列入財政預算,確保項目早實施、早見效。
各地要加強調研,創新工作思路,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農貿(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加大財政資金對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的扶持力度,規范市場收費行為,減少收費項目,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對因城市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需拆除的菜市場實行“拆一補一”政策。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效。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為積極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流通鏈條,減少流通環節,逐步建立平穩產銷運行、保障市場供應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在促消費、保民生、穩物價、帶產業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1〕59號),結合我省實際,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搞好規劃布局,完善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
科學制定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規劃。根據全省蔬菜、瓜果、肉蛋禽、水產、花卉、茶葉等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實際,按照“核心帶動、節點提升、輻射周邊、終端覆蓋、便民利民”的原則,對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鮮活農產品網點進行科學規劃布局,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競爭有序的鮮活農產品市場網絡。
重點規劃建設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全國和區域性大型集散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加快鄭州、商丘、周口、南陽、駐馬店等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形成集農產品物流、集散分撥、信息發布、批發交易、冷鏈儲運、加工配送為一體,與全國市場互聯互通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統籌規劃建設城鄉鮮活農產品零售網絡。按照“便利消費、安全消費、實惠消費”的原則,優先布局省轄市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超市生鮮大賣場、社區直營菜店、社區生鮮連鎖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終端網點,努力打造城市居民“一刻鐘生活圈”。逐步完善縣、鄉、村農村鮮活農產品銷售網絡。
二、做大做強流通主體,發揮對行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等形式進行資源整合,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組織化水平,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加快龍頭市場培育,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到2015年,全省扶持培育年交易規模達100—150億元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2家,年交易規模達50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5家,年交易規模達20億元的農產品市場10家。
鼓勵連鎖企業、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和具備一定規模的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設生鮮賣場、社區生鮮超市、蔬菜直銷店等,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完善流通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一批專業化從事冷鏈物流運輸的骨干企業和加工配送中心,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水平。
三、加快流通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鮮活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
積極爭取國家鮮活農產品流通項目支持,不斷完善流通功能,提升流通效率。2012年,重點優選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改造項目和“農超對接”項目,爭取納入國家項目支持范圍。“十二五”期間,以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和冷鏈儲運、加工配送、分級包裝、檢驗檢測、信息集成發布、電子結算等設施建設為重點,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有重點地支持1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支持10家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開展鮮活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的冷鏈設施建設,支持15個縣(市)、鄉鎮農貿市場規范化建設和改造,支持3—5個省轄市開展標準化菜市場建設與升級改造試點。力爭到“十二五”末,在農產品主產區、主銷區和集散地建設和培育30個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全國性、區域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配送中心;培育10家以“農超對接”為核心業務的大型連鎖超市,新增社區終端零售網點300個,鮮活農產品基地直采率達到50%以上;培育10家以“農企對接”為核心業務的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促進訂單農業發展;逐步實現18個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和文化旅游名鎮、人口大鎮鮮活農產品終端標準化菜市場、規范化農貿市場全覆蓋。
四、大力推進產銷對接,優化供應鏈模式,促進訂單農業發展
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省、省轄市有關部門要通過搭建對接平臺和組織網上對接活動,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擴大產銷對接范圍和規模,力爭實現“少環節、多渠道、降成本、穩物價、促訂單”的對接目標。“十二五”期間,每年組織全省性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2—4次,努力促進產銷對接常態化。其中,以“新農村商網”為平臺,發揮鮮活農產品促銷專區作用,每年舉辦網上購銷對接會1—2次;通過農產品洽談會等平臺,每年組織產銷對接活動1—2次,溝通生產和市場信息,促進生產基地與超市流通企業和餐飲單位、學校、廠礦等消費大戶直接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在此基礎上,各省轄市要結合產銷實際,采取不同形式,每年舉辦1—2次產銷對接活動,確保對接成效。有組織地開展基地蔬菜、瓜果進城“直供直銷”,設立直銷平價菜市場、早晚市、周末直銷車載市場等,解決蔬菜、瓜果等鮮活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鼓勵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銷商通過代理、投資合作等方式與主產區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的產銷關系;鼓勵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龍頭企業開展“農企對接”,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民穩定持續增收。
五、創新流通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民生和保障消費的水平
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建設,引導和鼓勵采用農產品網上交易、電子結算等現代流通方式。鼓勵物流配送企業拓展服務功能,積極開展鮮活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業務,提供倉儲、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務,擴大流通規模,提高流通效率。開展鮮活農產品縣、鄉、村三級連鎖經營試點,依托我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連鎖網點和配送中心,完善農村鮮活農產品銷售網絡。探索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有效途徑,支持鄭州等有條件的省轄市探索以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開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試點,增強政府對農產品批發、零售環節的調控能力。
六、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利益
加快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市場準入制度。批發和零售企業要建立完善鮮活農產品經常性檢測標準、程序、結果“三公開”制度,接受群眾監督,對檢測出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依照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銷毀處理,不得以其他途徑流入銷售渠道。積極推進生豬屠宰監管技術系統項目建設和肉菜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各級政府要妥善解決生豬屠宰監管技術系統、肉菜追溯體系運行維護費用,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嚴把定點屠宰廠(場)市場準入關,規范定點屠宰企業生產操作規程,加強肉品檢驗和病害豬無害化處理,確保出廠肉品質量安全。有關部門要強化生豬及肉品檢疫,積極開展聯合執法,依法查處私屠濫宰和制售注水、病害肉等違法行為,規范肉品流通秩序,保障上市銷售肉品質量安全。
七、完善市場監測和儲備調運制度,提高鮮活農產品應急調控能力
加強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及時發布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供求、質量、價格等信息,引導和服務以銷定產,促進產銷銜接。完善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時電子交易系統,加強與全國大型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對接,增強市場信息監測預警的及時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商務預報專家組和鄭州農產品配送中心、商丘農產品批發市場等8家農產品批發重點監測企業信息的作用,引導生產、消費和服務決策。推行重大信息及時披露和權威發布制度,防止虛假信息擾亂市場秩序,損害產業發展。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為原則,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求,建立健全以省轄市為主、分級負責管理,以生豬儲備、冬春菜市級儲備為主的鮮活農產品調節、調劑和應急保供機制。對集中出現的短期“賣菜難”問題,建立并及時啟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救助機制,開展蔬菜耐儲存品種商業收儲,調劑余缺,促進市場平穩運行。
八、完善促進政策,支持建立高效、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
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是新時期擴大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工作措施。商務、發展改革、農業、財政、國土資源、交通運輸、公安、稅務、質監、金融、供銷等部門要建立部門協調和共同推動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國務院支持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各項政策,研究出臺配套政策。省商務廳要抓緊確定2012年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重點項目,省財政廳積極予以支持;以后年度列入財政預算,確保項目早實施、早見效。
各地要加強調研,創新工作思路,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農貿(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加大財政資金對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的扶持力度,規范市場收費行為,減少收費項目,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對因城市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需拆除的菜市場實行“拆一補一”政策。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效。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