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糧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13〕32號)

   2013-04-11 881
核心提示: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糧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糧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3月19日

  山西省糧食物流和加工“十二五”規劃?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糧食物流和加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的支柱產業,是促進糧食流通、保障供應的重要環節,是糧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綜改區先行先試政策平臺,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延長糧食產業鏈,引導糧食物流有序、健康、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糧食物流和加工業對糧食產業的帶動作用,提高綜合效益和轉化增值,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消費需求,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制訂本規劃。

  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1.糧食產銷。

  山西屬于品種結構不平衡的產銷平衡區,玉米產大于銷,小麥、稻谷產量不足需。從2006-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連續六年穩定在4500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8年起已經達到2000萬畝,小麥播種面積則呈下降趨勢,從2005年起基本維持在1000萬畝。“十一五”期間,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其中:玉米產量逐年上升,2007-2010年連續四年達到650萬噸以上,小麥產量相對穩定,基本維持在200-250萬噸之間。正常年景全省糧食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其中小麥250萬噸,玉米450萬噸。年均消費糧食1100萬噸,其中小麥消費量500萬噸,缺口300萬噸,玉米消費量300萬噸,有200萬噸需調出或出口,稻谷年消費量100萬噸左右,基本從省外調入。

  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的發展和糧食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糧食加工轉化用糧和外來人口口糧需求量逐年加大,糧食的消費量特別是玉米的消費量呈穩步上升趨勢,正在由糧食產銷平衡區向糧食缺口省轉變。綜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預計2015年我省糧食消費量將達到1250萬噸。

  2.糧食流量流向。

  根據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我省糧食的商品率在50%左右,商品量大體在500萬噸。2006-2010年省外糧油流入量為1900萬噸,其中小麥1305萬噸,主要從河南、河北、山東等省流入;稻谷430萬噸,主要從吉林、黑龍江、遼寧等省流入;食用油165萬噸,主要從天津、山東省(市)流入。2006年-2010年省內玉米流出量為1406萬噸,主要流向為四川、廣西、廣東、河北、河南等省;雜糧40萬噸,主要流向為河北、江蘇等省。省內市、縣間糧食流量大體每年在300-350萬噸左右,運城、臨汾主要為小麥流出區,大同、朔州、忻州、晉中、長治主要為玉米流出區;忻州、呂梁為雜糧流出區,太原、大同、陽泉、呂梁、忻州、朔州、長治為小麥、稻谷流入區。全省年平均糧食總流量為1080萬噸左右。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我省糧食流通量將穩步增長。

  3.糧食物流基礎設施。

  (1)糧食倉儲設施情況。截至2010年,全省有國有糧食庫站617個,有效倉容710萬噸,其中平房倉627萬噸,占有效倉容的87.47%;淺圓倉3.7萬噸,占有效倉容的0.52%;立筒倉9.3萬噸,占有效倉容的1.31%;地下倉76萬噸,占有效倉容的10.7%;分規模倉容構成:2.5萬噸以下倉容281萬噸,占有效倉容的39.58%;2.5-5萬噸倉容101.47萬噸,占有效倉容的14.29%;5-10萬噸倉容193.8萬噸,占有效倉容的27.2%;10萬噸以上倉容133.76萬噸,占有效倉容的18.84%。

  (2)糧食流通設施情況。全省有鐵路專用線的糧食企業38個,專用線總長44千米,其中有效長度19.38千米。有移動式設備1984臺,運糧汽車130輛,火車皮22節。散糧接收能力8176噸/時,其中:火車4060噸/時,汽車4116噸/時;散糧發放能力6662噸/時,其中:火車3179噸/時,汽車3603噸/時。

  4.糧食運輸。

  近年來,我省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和貨運量的增長為糧食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我省糧食運輸方式主要為鐵路、公路運輸,據調查,鐵路糧食運輸與公路糧食運輸所占比例基本相當,各占50%。省際間糧食運輸鐵路運輸占70%,公路運輸占30%。省內市、縣間公路糧食運輸最為普遍。但是,散糧運輸比例很低,鐵路運輸基本沒有,公路散運僅占10%。

  5.糧食加工。

  2010年,全省報送糧油加工業統計報表的糧油加工企業(以下簡稱入統企業)171個,2010年度工業總產值61.83億元,產品銷售收入60.37億元,2010年末從業人員11974人。

  (1)大米加工企業。全省入統大米加工企業2個,其中:國有企業1個,民營企業1個。日處理原糧在100-200噸的企業1個,日處理原糧在200-400噸的企業1個。年加工能力5.9萬噸,占全國0.03%,年產量1.2萬噸,占全國0.02%。

  (2)小麥粉加工企業。全省入統小麥粉加工企業136個,其中:國有企業38個,民營企業98個。日處理原糧在30噸以下的企業17個,日處理原糧在30-50噸的企業29個,日處理原糧在50-100噸的企業48個,日處理原糧在100-200噸的企業32個,日處理原糧在200-400噸的企業7個,日處理原糧在400-1000噸的企業3個。年加工能力214.7萬噸,占全國1.76%,年產量35.1萬噸,占全國0.6%。

  (3)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全省入統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6個,其中:國有企業1個,民營企業5個。日處理原料在30噸以下的企業1個,日處理原料在50-100噸的企業2個,日處理原料在100-200噸的企業1個,日處理原料在1000噸以上的企業2個。年加工能力29萬噸,占全國0.2%,年產量3.4萬噸,占全國0.1%。

  (4)玉米加工企業。全省入統玉米加工企業8個,其中:國有企業1個,民營企業7個。日處理原糧在30噸以下的企業2個,日處理原糧在50-100噸的企業2個,日處理原糧在200-400噸的企業3個,日處理原糧在1000噸以上的企業1個。年加工能力73.6萬噸,占全國1.6%,年產量64萬噸,占全國1.8%。

  (5)糧食食品加工企業。全省入統糧食食品加工企業1個,企業性質為民營,日處理原料100-200噸。年加工能力2.6萬噸,占全國0.3%,年產量0.6萬噸,占全國0.05%。

  (6)雜糧及薯類加工企業。全省入統雜糧加工企業4個,企業性質均為民營,日處理原料在30噸以下的企業3個,日處理原料在50-100噸的企業1個。年加工能力0.7萬噸,占全國0.1%,年產量0.3萬噸,占全國0.2%。

  (7)飼料生產企業。全省入統飼料加工企業14個,其中:國有企業1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4個,民營企業9個。日處理原料在30噸以下的企業1個,日處理原料在30-50噸的企業2個,日處理原料在50-100噸的企業3個,日處理原料在100-200噸的企業2個,日處理原料在200-400噸的企業1個,日處理原料在400-1000噸的企業4個,日處理原料在1000噸以上的企業1個。年加工能力72.7萬噸,占全國0.9%,年產量25.8萬噸,占全國0.4%。

  (二)存在的問題。

  1.缺乏宏觀總體規劃,物流和加工業發展帶有盲目性。長期以來,我省的糧食物流和加工業一直沒有規范的發展規劃,在區域性、結構性、功能性、帶動性等方面缺乏研究,政府指導,政策性支持不到位,各地各自為政,各企業盲目上項目,低效能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的問題仍很突出。

  2.糧食物流和加工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一是體制不順,流通不暢,部門、行業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溝通。糧食物流業的發展與鐵路、交通部門聯系密切,但由于我省鐵路運力緊張,糧食、鐵路分屬于不同部門和行業,很難協調統一,運輸效率低、成本高。二是全省糧食企業大多屬于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缺乏大型糧食產業化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構成糧食物流鏈條的各個環節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糧食物流鏈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對接。糧食物流發展的市場體系不健全。三是我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只有2家。多數中小糧食加工轉化企業開工不足,經營也較分散,難以形成帶動區域糧食生產和流通的龍頭。

  3.糧食“四散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雖然全省糧食散存比例達到了91%,但散裝、散卸、散運程度還很低。全省糧食運輸以包裝為主,從物流全過程看,原糧主要以人工拆包入庫、灌包出庫、人工裝卸車為特征的“散存包運”作業模式為主,不僅糧食損耗高達5%-7%(散糧運輸損耗不足1%),作業費用高,還增加了包裝、灌包、檢斤、裝卸等環節費用。因此,大力發展糧食“四散化”運輸成為提高糧食流通速度、減少流通損失、提高資金效率的主要途徑。制約我省糧食散儲、散運、散裝、散卸(以下簡稱“四散化”)流通除了缺乏政策扶持外,還有體制、觀念等因素。

  4.物流設施薄弱,配套性、兼容性較差。由于糧食流通環節多,費用高,效率低,現有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規模、布局、質量已無法與現代化糧食流通和要求相適應。一是倉庫老化嚴重。全省1980年前建設的糧庫有200萬噸倉容,倉房結構比較簡陋,堅固性較差,功能不配套,現代化程度低;二是科技化、現代化水平低。一批倉容規模在2.5萬噸以上骨干糧庫的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環流熏蒸、計算機信息系統、檢化驗等設備配置較少,大部分糧庫通風和密閉性能差,糧食搬倒、裝卸、清理、整曬、測溫、熏蒸等仍靠體力勞動,且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費用高,已不適應購銷市場化后糧食大流通的需要;三是機械設備擁有量明顯不足。目前,糧食進出倉主要依靠肩挑肩扛的“包糧”作業;四是倉庫規模與倉型結構不盡合理。全省現有庫站617個,倉容在2.5萬噸以上的70個,2.5萬噸以下的547個,全省糧食需求量大,流動性強,機械化作業能力較強的立筒倉、淺園倉較少,適合中轉作業的立筒淺園倉的倉容不超過3%,其他大部分均為老式的平房倉,不能滿足機械化作業的需要。

  5.糧食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主要設施設備缺乏,沒有形成物流、商流、資金流等縱橫基礎網絡和信息資源、應用軟件、多層次、多功能的信息管理平臺,渠道不通暢,信息處理水平低,反應不及時,缺少科學的超前分析預測,企業無法掌握最佳時機;交易方式傳統落后,結算、配送、檢驗等功能不健全,以電子化交易為主的新型交易發展緩慢,透明度低,市場交易不活躍,供需產需難以有效對接,糧食流通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造成人力物力浪費,交易成本增加。

  6.技術創新能力和深加工水平低,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我省糧油加工企業大多數產品仍然以米、面、油等初加工產品為主,飼料、淀粉企業產品主要為畜牧養殖以及工業和民用淀粉,產品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產業鏈條短,糧食加工轉化總體仍處于低水平。

  7.缺乏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低。我省每年消費面粉70億斤,大米20億斤,但是由于省內糧食加工企業生產設備陳舊,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力,沒有創出全國知名的品牌,影響了省內糧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據統計,我省市場上銷售的面粉70%以上、大米95%以上是省外產品,嚴重影響了我省糧食加工業的發展,在市場糧價不穩,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極不利于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確保我省糧食安全。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從糧食產業化整體出發,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帶動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產業集群,促進糧食產業鏈延伸和糧食資源轉化增值,建立我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實現我省糧食流通現代化,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提高應對糧食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保障我省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按照國家《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結合我省實際,合理布局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引導企業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發揮糧食生產的區域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糧食企業的優勢資源,通過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優化區域經濟規模和結構,形成合理的糧食加工業布局。

  2.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根據市場需要和發展趨勢,大力培育大型糧食物流企業和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對連接國家確定的散糧物流節點項目和跨省糧食主要物流通道節點進行重點建設。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組織生產,嚴把產品質量關,保障人民群眾糧食安全。

  3.體制創新、科技進步。打破行業和地區分割,充分利用現有糧食物流設施,整合各類糧食物流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和支持物流和加工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加大研發力度,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糧食產品質量。

  4.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生產優質、高效、無污染的糧食產品。注重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總體目標。

  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到2015年末,初步建成較為完整的糧食流、商流與信息流相結合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和糧食“四散化”儲運體系,使全省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結構布局進一步科學化、合理化,在現有糧庫布局的基礎上,初步建立散糧物流節點,形成物流網絡,實現省內及省際間糧食物流的“四散化”和整個流通環節的供應鏈管理,增強省、市兩級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顯著提高全省糧食加工業整體水平,全面完成企業整合和戰略性調整,糧食加工業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一批具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自主科技研發能力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群體,打造一批名牌糧食產品,使糧食加工業成為全省糧食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糧食物流具體目標為:第一階段,重點發展與國家重要散糧節點的“四散化”連接,建設省級糧食物流中心和省內主要散糧物流節點,提高原糧流通“四散化”程度。全省原糧流通中散糧流通份額由現在的10%提高到25%,其中:省際間散糧流通份額達到40%。第二階段,進一步擴展省內糧食物流節點,形成省內糧食物流“四散化”骨干網絡,實現省內主要糧食消費城市和主要糧食品種調出的“四散化”作業,提高糧食流通“四散化”程度。建設省內糧食“四散化”運輸體系和應急調控體系,形成完善的糧食“四散化”運輸網絡,實現與全國糧食物流網絡的無縫連接,全省大中城市和主要糧食生產、消費縣、市同省內外基本實現散糧運輸,全省原糧流通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50%(鐵路占20%,公路占80%),省際間散糧流通份額達到75%。

  糧食加工具體目標:全省糧食加工業總銷售收入達200億元以上;培植5-10個年加工量30萬噸以上、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大型糧食產業化集團,20個年加工量10萬噸以上,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晉中建立一個綜合性省級糧食物流中心,晉城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小雜糧交易中心;開展糧食精深加工,全面改造提升省內糧食加工產能,建立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應急加工體系和營銷網絡;發展以雜糧為特色的主食產業化,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力爭成為全國主食產業化發展示范省。

  三、重點任務和措施

  (一)夯實儲備基礎,健全調控機制,確保糧食安全。

  “十二五”期間,根據國家要求和我省實際,進一步加大和落實儲備糧規模,充實儲備庫存,調整和優化儲備糧油布局和品種結構,做到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特別是要增加成品糧油儲備,大中城市和人口集中的重點地區全部建立保證10天以上消費量的成品糧油和小包裝糧油儲備,保障應急所需。完善地方儲備糧油的管理機制,提高儲備糧油的保障水平,確保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完善地方儲備糧油的輪換管理辦法,降低輪換成本,較少輪換風險。建立儲備糧油動態輪換管理機制,適時吞吐,調節市場,發揮儲備糧在“保供、穩價”方面的作用。逐步改變儲備糧原糧對原糧的批量進出辦法,增加成品糧油銷售,擴大市場占有率,穩定成品糧油銷量。加強儲備糧“四散化”作業,提高儲備糧運輸、進出庫效率。鼓勵儲備庫建立加工車間,促進儲備糧輪換。形成布局合理、運轉靈活、流通便暢、保障有力的儲備糧吞吐體系。

  (二)大力推廣散糧運輸方式。

  以建設“山西糧食通道”為主線,推廣四散技術。依托現有散糧設施,打破制約散糧運輸發展的瓶頸,推動形成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具有收納、集并、中轉、運輸、儲存、發放一體化的散糧運輸系統。在太原和其他城市加快發展散糧鐵路運輸,提升儲備庫散糧運輸和接收、發放功能。在主要糧食生產消費縣、市發展散糧汽車運輸,逐步建立公路、鐵路聯運,實現糧食運輸的鐵路、公路合理分流,發展“門對門”的散糧運輸服務。

  (三)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

  根據國家《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的原則,在晉中市榆次區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承擔全省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的重要職能,向省政府和省內糧食企業及種糧農民提供經營、生產信息。山西糧食物流中心作為我省糧食物流建設的龍頭項目,逐步建成省內大型糧食物流集團,成為全省糧食物流統一經營價格、科學規劃運輸線路、合理調配運輸工具、引導全省糧食“四散化”流通的龍頭企業和中樞。

  (四)建設主要散糧物流節點。

  在主要糧食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建成一批適應散裝散卸的省內糧食主要物流節點,完善運輸網絡,實現與國家主要散糧接點的有效銜接,跨省和省內長短途運輸方式的合理轉換,提高糧食的快速中轉、發運和接收能力。散糧物流節點分為國家級糧食物流節點、省級糧食物流節點和省內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國家級糧食物流節點的標準要達到國家規定的年跨省糧食中轉量200萬噸以上;省級糧食物流節點作為山西糧食物流中心輻射全省的糧食中轉運輸節點,有效倉容量必須達到5萬噸以上,年糧食中轉量超過30萬噸,具有散糧接收、發放能力(見表一)

  表一   散糧物流節點布局

根據散糧物流節點標準,具體布局是:(1)國家級城市散糧物流節點為大同;(2)省級糧食物流節點為:太原、晉中、離石、屯留、運城、晉城、侯馬、新絳、陽泉、忻州、朔州、孝義;(3)省內區域性散糧物流節點為:永濟、芮城、鹽湖、鳴李、臨汾、陽曲、古交、長治、高平、晉中、忻州直屬二庫、懷仁、介休、大同三糧庫、太原北城糧庫。


 

  (五)形成主要散糧物流通道。

  根據我省糧食的流向和流量,加強玉米、雜糧生產地區的散糧發運能力和主要糧食品種調入地區的散糧接卸能力建設,形成連接全國的四大糧食流通通道。

  1.太原-華北糧食通道。

  太原市位于省境中央,南北同蒲和石太、太焦鐵路在此交匯。“十二五”期間,快速鐵路網建設和晉煤外運通道干線建設,將使太原成為通往西北、華北、東北最便捷的交通交匯城市,從而確定太原在全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新的樞紐地位。建設重點是:將該通道的糧食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山西糧食物流的支柱,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四散化”方式為手段,承擔省級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的重要職能。

  2.大同-京津西北糧食通道。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地處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結合部,是京包線與北同蒲線、大秦線交匯點,也是我省連接京津和西部的重要支撐點和我省三大鐵路樞紐之一,“十二五”期間,大秦、南北同蒲、太焦線等擴能改造,太中銀、朔準等新鐵路線建成后,運輸能力將大幅度提高。建設重點是:通過糧食流通基礎設施信息化及其相應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功能提升,整合現有糧食資源,重點推進大同第三糧庫、懷仁國家糧食儲備建設,提升“四散化”作業能力。

  3.運城-西南糧食通道。

  運城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糧食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全市小麥產量及商品量均占全省的37%以上,糧食流通發展潛力大。“十二五”期間,新建的運城至三門峽鐵路,連接隴海線后,可縮短通往華東、華南及沿海地區的運輸距離。運城南外環高速公路、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后,將一步增強沿黃河區域與中部地區糧食運輸主通道的聯系。建設重點是:整合現有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提升主要糧庫的現代化功能;有重點地對糧食通道沿線的山西運城國家糧食儲備庫、山西東留省糧食儲備庫、山西風陵渡直屬糧食儲備庫等糧庫進行散糧機械化作業功能的提升和改造。

  4.長治-東南糧食通道。

  長治市位于我省東南部,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新興工業城市和旅游城市。建設重點是:加強玉米鐵路外運通道和集裝箱專線建設,提升通道沿線屯留國家糧食儲備庫和晉城國家糧食儲備庫等散糧機械化作業功能,增強和提升省內糧食散糧物流通行能力。

  四大糧食流通通道建成后,將實現與國家確定的主要散糧物流節點的對接,其中:太原-華北糧食通道將對接石家莊節點;大同作為國家確定的主要散糧接點,將實現與京津各流入通道和西北地區對接;運城-西南糧食通道將與鄭州、南陽和西南諸節點的對接;長治-東南糧食通道將直接與河南諸節點對接,提高我省小麥、稻谷的輸入能力和玉米、雜糧輸出能力。根據全省人口增長幅度,工業化發展速度和“十一五”糧食消費及糧食流通增加量,全省糧食流量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2010年已達到1135噸,2015年將達到1251萬噸。(見表二)

表二  四大通道糧食流量預測?


單位:萬噸

 

通道名稱

2010年流量

2015年預測流量

太原-華北通道

374

412

長治-晉東南通道

266

293

大同-京津和西北通道

360

397

運城-西南通道

135

149

合    計

1135

1251


 

  (六)提高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

  加強糧食產銷合作,按照國家糧食物流發展規劃,加強與產地的糧源組織和鐵路、公路的發展工作,建立穩定的小麥、稻谷流入通道和玉米、雜糧流出通道,實現糧食產銷的有效對接。加快山西糧食物流中心建設,形成幅射全省的糧食物流中心信息樞紐。鼓勵大型糧食經營和加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集糧食收購、儲存、中轉、加工、貿易等業務于一體的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糧食物流。提高糧食市場信息服務水平。發展糧食網上交易,建設以山西糧食物流中心為平臺的電子交易網絡和以省級糧食物流節點為骨干的糧食物流配貨、交易管理信息網絡,實現糧食物流信息資源共享。

  (七)完善加工產業區域布局。

  根據我省糧食生產的區域特點,結合現有的糧食倉儲、加工等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狀況,建立三大糧食加工產業集群。

  1.以太原、運城和臨汾市為中心建立小麥產業集群。建立5-10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3-5個有機糧食生產基地,引進先進的面粉加工設備,建成集小麥購銷、儲存、加工、物流配送、新產品研發為一體的產業群。

  2.以長治、晉城為中心建立我省晉東南小麥、玉米精深加工,雜糧、飼料加工綜合產業帶。建立5個優質小麥、玉米,2個有機雜糧生產和研發基地,輻射和帶動當地糧食加工產業發展。

  3.以晉中、忻州、呂梁、大同為中心建立晉西北和晉北特色玉米小雜糧產業帶。建立4個特色玉米種植基地、3個有機小雜糧生產基地,充分發揮我省小雜糧的區域集群優勢,大力發展小雜糧加工業,著力打造我省的小雜糧自主品牌,促進我省小雜糧產業化發展,形成優質品種、優勢區域的共振格局效應。

  (八)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做好糧食加工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地域和所有制限制,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和設施,著力推動企業戰略性合作與重組。鼓勵我省現有糧食加工企業在生產能力、產品品種、資源利用及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整合,大中型糧油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實現糧油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損耗,提高經濟效益。在糧食主產區,要按照市場規律選擇一批優勢糧食儲備、購銷和加工企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擴大規模,快速實現資本集聚和擴張,形成若干技術裝備水平高、市場競爭實力強的大型骨干龍頭企業。2011-2015年,糧食主產市和有條件的縣(市)要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組建或整合至少1個以上的集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的糧食加工業龍頭企業或集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實現產業化經營的良性循環。

  (九)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創新和完善企業內部經營機制,探索各種不同形式的運行機制,向跨所有制、跨地區、跨行業產權多元化方向發展,實現糧食物流和加工業各方利益的互補機制。國有糧食企業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及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要求,健全法人制度,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實行規范運作。進一步深化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糧食企業要轉變經營理念,立足糧食,探索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糧食物流、加工業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的多元化,使企業的組織形式、結構布局、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更適應糧食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批糧食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家,注重發揮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創新用人機制,培育新型糧食職工隊伍。

  (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優質糧基地建設。

  積極推廣“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產業化模式和與農民“二次結算”等方式,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形式,建立優質糧源基地,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標準化生產,為糧食物流和加工提供穩定可靠的優質糧源,提高糧食產品質量和效益。各地要結合當地糧食生產優勢,大力推廣優質品種,集中連片,實行規模種植。要支持產業化經營企業建立種子培育試驗基地,開展優質糧種的培育、引進和對農民的技術指導等工作。大力發展并不斷規范糧食訂單經營,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使企業和農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村組干部、農村糧食經紀人、中介組織在聯結與服務市場、企業與廣大農戶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完善和創新農企聯結合作機制。

  (十一)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增強全省糧食物流和加工企業的“軟實力”。

  引導企業爭創 “放心糧油”品牌,積極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擴大“放心糧油”物流體系的覆蓋面。在爭創“山西省著名商標”、“山西名牌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同時,努力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充分發揮糧油品牌的擴散效應、產品聚合效應,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核心,整合商標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經營,打造強勢品牌,形成產品系列,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提高商標的知名度。積極建立糧食質量標準和安全體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通過品牌推動,提高產品和企業的知名度,提升糧食加工企業核心競爭力。

  (十二)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糧食物流和精深加工。

  鼓勵和支持糧食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握“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基本原則,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的糧食物流和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充分利用我省雜糧生產大省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雜糧為原料的食品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糧食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經濟效益。按照“安全、優質、營養、方便”的要求,發展主食產業化,推進我省傳統主食品工業化生產,提高優、新、特產品的比重。利用我省主產玉米的優勢,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優化飼料產業結構,改進飼料配方技術,建立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鼓勵糧食深加工的關鍵技術創新,把科研成果通過技術轉讓、入股等方式進入企業,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展糧食現代物流,推進糧油產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

  (十三)加快糧食工業園區和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分期實施,全省建設10個糧食工業園區,把糧食工業園區建成糧食產業化發展的主要載體,真正形成集糧食經營、倉儲、加工、配送、物流、信息、會展、認證“八位一體”的糧食產業集群。要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確定的建設戰略布局,重點建設以山西省物流中心項目為核心、輻射全省的糧食物流信息化、現代化網絡。完善重要的糧食物流節點,使省內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功能更加合理。鞏固提高全省“放心糧油”工程建設,實現全省糧食流通從城鎮到鄉村、從田間到餐桌的產銷信息一體化、結點無縫化、物流網絡化、運作市場化的現代物流體系,為糧食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加強對大中城市及其他重點地區糧食應急加工和物流等設施建設。

  在建立全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的基礎上,加強與省外糧食主產省和主銷區產銷合作,實現糧食品種余缺調劑、優勢互補。繼續完善《山西省糧食應急預案》,認真落實《預案》的各項要求,建設107個糧食應急加工企業,520個供應網點和170個價格監測點,形成布局合理、運轉高效協調的糧食應急網絡。全面提高我省糧食應急能力,建立健全糧食應急加工預警系統。 增加投入,加強對全省大中城市及其他重點地區糧食加工、供應和物流等應急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提高應急能力,保證在緊急狀態下的糧食市場供應。

  (十五)糧食物流和加工重點投資項目。

  1.物流項目建設內容。

  為實現糧食現代物流的發展目標和任務,以山西糧食物流中心為龍頭,根據散糧節點現有糧食流通設施條件,實際糧食流量,重點加強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達到“四散化”流通的標準。(見表三、表四)

 

表三  山西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11-2013年建設項目

?

     規劃建設內容

規劃建設單位

建設和改造散糧中轉庫

增加散糧收發設施(萬元)

增加散糧汽運車輛

糧食物流信息平臺(萬元)

檢測檢驗設施(萬元)

項目工程其它費用(萬元)

投資合計(萬元)

規模(萬噸)

投資(萬元)

數量(臺)

投資(萬元)

山西糧食物流中心

5

3339

1868

30

1500

2270

800

9823

19600

大同市第三糧庫

4

1180

1930

16

800

30

25

655

4620

山西東留省糧食儲備庫

2.5

1200

725

20

1000

100

150

625

3800

山西屯留國家糧食儲備庫

4.6

2380

904

10

500

30

50

458

4322

山西離石國家糧食儲備庫

1.5

1119

1505

10

500

20

50

414

3608

合    計

17.6

9218

6932

86

4300

2450

1075

11975

35950

 

 

表四  山西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14-2015年建設項目
 

投資:億元

 

建設項目

建設內容

投資預算

建設期限

1

糧食物流資源整合項目

 

 

2014年建設晉城、侯馬、新絳、陽泉上煙、忻州新建路、朔州、孝義國家糧食儲備庫7個省級糧食物流節點。

2015年建設永濟、芮城、鹽湖、鳴李、臨汾、陽曲、古交、長治、高平、晉中、懷仁、介休、大同三糧庫、太原北城庫等14個省內區域性散糧物流節點。

儲備庫功能提升項目

建設改造適應“四散化”的散裝散卸設施

1.5

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化對接項目

購置散糧運輸工具

1.0

儲備庫改擴建項目

改擴建現有平房倉,建設卸糧坑等散糧接卸設施

2.0

2

糧食物流信息平臺項目

建設經營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務網絡,配備必要的糧食物流信息設施,開發相應的信息軟件。

1.0

3

糧食檢驗檢測項目

建設省級糧食檢驗檢測中心,完善主要散糧物流節點的檢驗檢測設施。

0.5

4

糧食應急體系建設項目

建設糧食應急配送、運輸和銷售網絡,重點建設骨干物流節點。

1.5

5

合    計

 

7.5

 

建設項目

建設內容

投資預算

建設期限

1

糧食物流資源整合項目

 

 

2014年建設晉城、侯馬、新絳、陽泉上煙、忻州新建路、朔州、孝義國家糧食儲備庫7個省級糧食物流節點。

2015年建設永濟、芮城、鹽湖、鳴李、臨汾、陽曲、古交、長治、高平、晉中、懷仁、介休、大同三糧庫、太原北城庫等14個省內區域性散糧物流節點。

儲備庫功能提升項目

建設改造適應“四散化”的散裝散卸設施

1.5

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化對接項目

購置散糧運輸工具

1.0

儲備庫改擴建項目

改擴建現有平房倉,建設卸糧坑等散糧接卸設施

2.0

2

糧食物流信息平臺項目

建設經營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務網絡,配備必要的糧食物流信息設施,開發相應的信息軟件。

1.0

3

糧食檢驗檢測項目

建設省級糧食檢驗檢測中心,完善主要散糧物流節點的檢驗檢測設施。

0.5

4

糧食應急體系建設項目

建設糧食應急配送、運輸和銷售網絡,重點建設骨干物流節點。

1.5

5

合    計

 

7.5

 

 

 

  2.物流項目建設的進度安排。

  2011年-2013年,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建設大同市第三糧庫、離石糧庫、東留糧庫、屯留糧庫的散裝散卸設施和散糧接收發放設施,購置散糧運輸工具和檢測點檢測設備,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信息平臺。

  2014年,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的第二批節點,建設晉城糧庫、侯馬糧庫、新絳糧食交易市場、陽泉上煙糧庫、忻州新建路糧庫、朔州糧庫、孝義糧庫的散糧中轉接收發放設施,增加散糧運輸工具,建設與省級糧食物流中心的信息連接網絡,初步形成全省性的“四散化”運輸格局和電子交易、物流點公共服務平臺。

  2015年,建設山西糧食物流中心的第三批建設節點,建設省內區域性散糧物流節點的“四散化”基礎設施,配備必要的散糧接收發放設備,提高散糧儲運能力,實現全省糧食流通的信息聯網,基本實現全省大中城市和主要糧食生產、消費縣、市的“四散化”運輸,實現糧食電子交易,具備完善的糧食檢驗檢測功能,與全國糧食“四散化”流通通道和主要散糧接點相銜接,初步建立起高效精干的現代糧食物流網絡。

  3.主食產業化項目。

  根據我省糧食資源和區域性產業發展特點,逐步改變主食的傳統蒸煮工藝,主要促進以雜糧為特色的主食產業化發展,在大中城市扶持2-3個主食產業化加工龍頭企業,在重點縣每個縣力爭扶持1個主食產業化加工龍頭企業,提高口糧保障供應能力,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消費需求。

  4.利用地產資源優勢,建設雜糧加工項目。

  利用我省小雜糧優勢,順應市場需求,改變小雜糧加工小而散的狀況,扶持10-15個集小雜糧生產、收購、銷售和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改造提升落后產能,開發健康、營養、優質、安全的小雜糧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山西小雜糧知名度。

  5.招商引資,引進先進技術,擴大糧食深加工項目。

  大膽引進資金、技術、人員和項目,扶持大豆產業發展,增加大豆生產和大豆油加工資金投入,增強對大豆、玉米、小雜糧的深加工投入,加大技改力度,提高糧油精深加工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

  四、規劃實施

  (一)加大對糧食物流和加工的財政扶持。進一步加大對主食產業化、糧油精深加工等糧食產業化發展,糧油應急加工、應急網點等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以及糧油庫提升改造、現代糧食物流、糧食交易市場、成品糧低溫儲備倉、糧食質量監測檢驗等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

  (二)促進糧食物流和加工的資金投入。鼓勵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糧食物流和加工領域,以科技含量、環境影響、投資強度、產業效益為標準,大力吸引外資和省外資本、民間資本投資我省糧油加工產業;發展改革部門要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產業園區、糧食物流中心、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項目列入省級投資計劃重點項目;對符合條件的糧油精深加工項目,納入有關部門技術改造項目投資計劃;農業部門在安排農產品加工項目投資時,優先考慮糧油精深加工項目;科技部門在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金上,優先安排糧食產業化發展項目。

  (三)為糧食物流和工業園區發展提供優惠的土地政策。支持糧食企業退城進郊、退城入園、退城進山,優先選址供地;原劃撥土地出讓所得優先用于新企業的建設。劃撥土地需要轉為有償使用土地的,土地出讓金實行收支兩條線,土地收益部分優先用于糧食工業園區、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要納入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并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予以優先供地;加工龍頭企業直接用于或者服務于糧油生產的設施用地,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可享受地價優惠政策。

  (四)積極落實促進糧食物流和加工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關政策規定,落實國有糧食企業免征增值稅政策,落實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對列入省政府名單,接受政府委托、承擔糧油儲備任務的倉儲物流企業,其糧油儲備業務自用房產、土地在國家規定期限內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糧食物流和加工企業繳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可向地稅部門申請定期減征或免征;對承擔政府應急保障職能的應急加工企業和供應網點,按國家相關政策享受有關稅收優惠。

  (五)加大對糧食物流和加工的融資支持力度。積極協調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強對糧食物流和加工企業的融資支持,降低門檻、簡化手續,對糧食物流和加工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并根據糧食企業特點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利率和償還方式;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加強信貸結構調整,大力支持具有糧食收購資質的糧食物流和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引導和鼓勵各類擔保機構開展對糧食物流和加工龍頭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產品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物流和加工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六)加強市場監管,完善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認真執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加大糧食流通市場監管力度,提高糧食質量和安全監管水平,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加大對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以省質量監測中心為龍頭,省市縣三級糧食質量檢測檢驗體系,確保糧食物流和加工的質量安全。

  (七)增強相關部門促進糧食物流和加工的工作合力。各級政府對相關部門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工作職責要予以明確,形成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高效運行機制。發展改革部門要把糧食物流和加工重點項目列入當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財政部門要做好糧食風險基金和其他扶持資金的足額到位和使用監管;科技部門要加強對糧食加工科研項目的支持和指導;農業部門要做好糧食品種結構調整和優質玉米、小雜糧的推廣工作;金融、土地、商務、交通運輸、稅務、物價、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履行好相關職責。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綜合協調,不斷增強保障糧食安全、加強糧食工作的合力,為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證。




 
地區: 山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