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永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府各委局、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有效供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1號)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及全省糧食生產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工作目標,確保糧食生產穩定
1. 圍繞“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品質、提升效益”的總體思路,全力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201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20萬畝以上,正常年景糧食總產308萬噸以上。穩定發展雙季稻生產,水稻播種面積630萬畝;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75萬畝以上。
二、加強農技推廣,積極推進科技興糧
2. 抓好糧食“整萬千”高產創建??h區抓好農業部安排的雙季稻整建制鄉鎮高產創建、雙季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以及萬畝雙季稻全程機械化增產模式攻關試點;沒有安排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示范任務的縣突出抓好一個雙季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鄉鎮辦好千畝雙季稻高產創建示范片。高產創建示范片集中開展統一整地、統一育秧、統一病蟲防治、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機械收獲的“五統一”專業化技術服務。
3. 推廣水稻關鍵增產技術。繼續示范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全面推行水稻主導品種、合理搭配,適期早播、合理密植,科學管理、增施肥料等關鍵增產技術。全市早稻集中育秧面積達到110萬畝,超級稻種植面積130萬畝,推進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開展“三分田養活一個人”萬畝、千畝和百畝示范。加強病蟲監測預報預警,做好重大病蟲害有效防控和綠色防控工作,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面開展農田滅鼠行動。
4. 抓好農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加大培訓力度,深入鄉鎮、村組開展以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為核心的培訓工作,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全年培訓農民20萬人次以上;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全市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戶1萬戶以上;各級農技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集中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
三、強化質量監控,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5. 開展糧食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各縣區分別創辦一個5000畝以上的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落實生產規程,建立生產責任、追溯管理、生產檔案、承諾誠信等制度,開展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廠家直接配送或直銷試點;推進落實《湖南省改進稻田耕作技術的指導意見》(湘政辦函〔2013〕93號),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生態安全生產技術;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和湘米產業基地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產。
6. 強化全程質量監控。按照各級政府對糧食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總責的要求,著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大糧食質量抽檢力度和頻次,擴大檢測范圍,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四、優化社會服務,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水平
7. 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各縣區應當按照種糧面積、雙季稻比率、單產水平和關鍵技術裝備運用程度設立評定標準,加大對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種糧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大力爭取國家扶持配套烘干設備設施,積極提供烘干服務;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購買烘干設備提供財政補貼,著力解決新型經營主體“曬糧難”問題。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信貸融資、農業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傾斜,積極協調鄉鎮村組解決好土地流轉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促進土地向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種糧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力爭全市承包30畝以上耕地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增加1000戶以上。
8. 扶持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地方政府財政補貼方式,重點扶持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市場化專業育秧組織、種糧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化合作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育、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和代曬等專業服務。有條件的縣區可組織開展水稻育秧、耕田、機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機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補貼試點工作,提高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祁陽、冷水灘、零陵、道縣、寧遠、東安、江華等7個縣區重點做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連片示范工作。
9. 積極建設湘米產業工程。大力扶持優質稻訂單生產,建設產銷對接高檔優質稻基地10萬畝,帶動100萬畝高中檔優質稻生產,全市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400萬畝。著力培養1家大米銷量超10萬噸企業。扎實打造“農民主動種植、企業主動收購、農業和科研部門主動服務”的湘米產業發展新平臺。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生產條件
10. 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各縣區要統籌部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煙基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增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口糧田建設工程、扶貧開發農田設施建設和糧食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實行協同規劃、分項實施,確保項目建設不重疊、不重復,形成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的合力,擴大標準農田建設覆蓋面,把田間灌排工程和機耕道路網工程配套擺在優先位置,做到有水能蓄、澇時能排、旱時能灌、灌排結合、農機作業方便、運輸便捷通暢,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11. 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大力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完成秸稈腐熟還田面積65萬畝,輻射帶動全市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面積410萬畝;恢復發展冬季綠肥生產,增施有機肥,提升耕地土壤有機質;改進農田耕作方式,增施石灰,防止土壤酸化;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示范。
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12. 穩定增加糧食生產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財政投入,市本級財政統籌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業土地開發資金、扶貧開發配套資金等相關資金,支持糧食生產工作。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要全部用于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支持水稻集中育秧、糧食高產創建、優質稻基地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規?;a、專業化服務等糧食生產發展,沒有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縣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糧食生產。
13. 切實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繼續貫徹落實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強農惠農補貼政策,有條件的縣區可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加強糧食購銷體系建設,落實稻谷最低價收購政策,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按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敞開收購,并合理布局收購網點,方便群眾送糧。大力宣傳和推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加大農業保險政府投入,提高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保險承保面。強化商業金融對糧食生產的支持服務。
七、強化行政推動,嚴格落實責任追究
14.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議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糧食生產目標實現。要加強督促檢查,市政府每年4月和7月對糧食生產定期進行督查;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市發展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牽頭,不定期對糧食生產特別是對遏制耕地拋荒、水稻“雙改單”和高產創建示范工作情況開展專項督查。縣區、鄉鎮要加大督查力度,確保糧食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15. 嚴格考核獎懲。強化糧食生產績效考核力度,堅決遏制耕地拋荒和水稻“雙改單”,大力推進耕地拋荒治理和水稻壓單擴雙。對高岸田集中連片拋荒20畝以上、水利條件較好的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拋荒5畝以上的鄉鎮實行問責。各縣區應當完善糧食生產考核獎懲機制,嚴格獎罰兌現。
永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1日
為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有效供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1號)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及全省糧食生產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工作目標,確保糧食生產穩定
1. 圍繞“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品質、提升效益”的總體思路,全力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201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20萬畝以上,正常年景糧食總產308萬噸以上。穩定發展雙季稻生產,水稻播種面積630萬畝;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75萬畝以上。
二、加強農技推廣,積極推進科技興糧
2. 抓好糧食“整萬千”高產創建??h區抓好農業部安排的雙季稻整建制鄉鎮高產創建、雙季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以及萬畝雙季稻全程機械化增產模式攻關試點;沒有安排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示范任務的縣突出抓好一個雙季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鄉鎮辦好千畝雙季稻高產創建示范片。高產創建示范片集中開展統一整地、統一育秧、統一病蟲防治、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機械收獲的“五統一”專業化技術服務。
3. 推廣水稻關鍵增產技術。繼續示范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全面推行水稻主導品種、合理搭配,適期早播、合理密植,科學管理、增施肥料等關鍵增產技術。全市早稻集中育秧面積達到110萬畝,超級稻種植面積130萬畝,推進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開展“三分田養活一個人”萬畝、千畝和百畝示范。加強病蟲監測預報預警,做好重大病蟲害有效防控和綠色防控工作,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面開展農田滅鼠行動。
4. 抓好農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加大培訓力度,深入鄉鎮、村組開展以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為核心的培訓工作,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全年培訓農民20萬人次以上;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全市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戶1萬戶以上;各級農技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集中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
三、強化質量監控,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5. 開展糧食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各縣區分別創辦一個5000畝以上的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落實生產規程,建立生產責任、追溯管理、生產檔案、承諾誠信等制度,開展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廠家直接配送或直銷試點;推進落實《湖南省改進稻田耕作技術的指導意見》(湘政辦函〔2013〕93號),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生態安全生產技術;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和湘米產業基地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產。
6. 強化全程質量監控。按照各級政府對糧食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總責的要求,著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大糧食質量抽檢力度和頻次,擴大檢測范圍,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四、優化社會服務,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水平
7. 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各縣區應當按照種糧面積、雙季稻比率、單產水平和關鍵技術裝備運用程度設立評定標準,加大對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種糧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大力爭取國家扶持配套烘干設備設施,積極提供烘干服務;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購買烘干設備提供財政補貼,著力解決新型經營主體“曬糧難”問題。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信貸融資、農業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傾斜,積極協調鄉鎮村組解決好土地流轉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促進土地向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種糧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力爭全市承包30畝以上耕地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增加1000戶以上。
8. 扶持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地方政府財政補貼方式,重點扶持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市場化專業育秧組織、種糧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化合作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育、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和代曬等專業服務。有條件的縣區可組織開展水稻育秧、耕田、機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機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補貼試點工作,提高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祁陽、冷水灘、零陵、道縣、寧遠、東安、江華等7個縣區重點做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連片示范工作。
9. 積極建設湘米產業工程。大力扶持優質稻訂單生產,建設產銷對接高檔優質稻基地10萬畝,帶動100萬畝高中檔優質稻生產,全市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400萬畝。著力培養1家大米銷量超10萬噸企業。扎實打造“農民主動種植、企業主動收購、農業和科研部門主動服務”的湘米產業發展新平臺。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生產條件
10. 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各縣區要統籌部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煙基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增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口糧田建設工程、扶貧開發農田設施建設和糧食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實行協同規劃、分項實施,確保項目建設不重疊、不重復,形成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的合力,擴大標準農田建設覆蓋面,把田間灌排工程和機耕道路網工程配套擺在優先位置,做到有水能蓄、澇時能排、旱時能灌、灌排結合、農機作業方便、運輸便捷通暢,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11. 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大力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完成秸稈腐熟還田面積65萬畝,輻射帶動全市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面積410萬畝;恢復發展冬季綠肥生產,增施有機肥,提升耕地土壤有機質;改進農田耕作方式,增施石灰,防止土壤酸化;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示范。
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12. 穩定增加糧食生產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財政投入,市本級財政統籌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業土地開發資金、扶貧開發配套資金等相關資金,支持糧食生產工作。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要全部用于發展糧食生產,重點支持水稻集中育秧、糧食高產創建、優質稻基地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規?;a、專業化服務等糧食生產發展,沒有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縣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糧食生產。
13. 切實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繼續貫徹落實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強農惠農補貼政策,有條件的縣區可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加強糧食購銷體系建設,落實稻谷最低價收購政策,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按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敞開收購,并合理布局收購網點,方便群眾送糧。大力宣傳和推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加大農業保險政府投入,提高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保險承保面。強化商業金融對糧食生產的支持服務。
七、強化行政推動,嚴格落實責任追究
14.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議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糧食生產目標實現。要加強督促檢查,市政府每年4月和7月對糧食生產定期進行督查;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市發展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牽頭,不定期對糧食生產特別是對遏制耕地拋荒、水稻“雙改單”和高產創建示范工作情況開展專項督查。縣區、鄉鎮要加大督查力度,確保糧食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15. 嚴格考核獎懲。強化糧食生產績效考核力度,堅決遏制耕地拋荒和水稻“雙改單”,大力推進耕地拋荒治理和水稻壓單擴雙。對高岸田集中連片拋荒20畝以上、水利條件較好的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拋荒5畝以上的鄉鎮實行問責。各縣區應當完善糧食生產考核獎懲機制,嚴格獎罰兌現。
永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