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擴大農產品出口,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增強江蘇農業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今后一段時期加快農產品出口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1. 今后一段時期,我省農產品出口工作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省內優勢農產品資源為基礎,加大生產要素的整合和集聚力度,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培育農產品行業協會,加快農產品出口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步伐,加強農產品國(境)外促銷和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增強我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的外向化水平,實現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2004年至2007年,全省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15%以上,農產品出口總額在2003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二、大力培育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基地
3.積極發展出口優勢農產品。從江蘇的實際出發,立足發揮比較優勢,重點扶持發展特色蔬菜、優質果品、花卉盆景、茶葉、優質畜禽、特種水產、林木產品、草柳竹藤制品等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以及糧食、棉花、油料、蠶繭、竹木制品等精深加工產品。
4. 加大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在全省規劃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重點建設淮北、沿海、里下河地區的優質稻米、高品質棉花、特色蔬菜、優質畜禽、桑蠶繭基地;寧鎮揚、環太湖、沿隴海線地區的優質水果、茶葉基地;沿江、沿隴海線地區的優質干果基地;蘇南地區及大中城市郊區的花卉基地;蘇中沿江地區的"雙低"油菜和盆景基地;沿海、里下河、太湖、洪澤湖地區的特種水產基地;淮北、沿海、沿江地區的林木產業基地;淮北地區和寧鎮揚、宜溧山區的草柳竹藤制品基地。
三、做大做強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
5. 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自營出口。引導龍頭企業積極推進機制和體制創新,鼓勵龍頭企業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通過聯合、兼并、收購、重組、上市等途徑,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6. 積極培植外向型龍頭企業。對帶動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產品具有競爭力的外向型龍頭企業,在技術改造、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申請海外注冊、設立海外銷售窗口或商務代表處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其上規模、上水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7.積極引導企業調整出口農產品結構。促進出口農產品由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品轉化,提高出口農產品的附加值。優化出口農產品市場結構,鼓勵出口企業開拓新興市場,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
四、加強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8. 積極推進出口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根據出口目標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要求,建立與之相一致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推行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在生產、加工、流通領域推行ISO9000、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操作規范(GMP)等質量管理規范。
9.加強無公害出口農產品基地和畜牧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在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中,優先支持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組織實施畜牧無規定疫病區建設,推行畜禽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扶持出口企業建立農產品安全重點控制體系,將生產、加工和出口等各個環節全部納入標準化控制。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努力打破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從今年起,省級扶持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專項資金,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種子種苗、技術指導、標準化生產設施、產品質量檢測和認證的支持。對建立一定規模、與農戶簽訂"訂單"、實行標準化生產且相對固定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時優先予以支持。
10.加大檢驗檢疫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檢驗檢疫、技術監督、農林、海洋漁業、衛生監督等部門的檢測力量,加大檢測力度,提高檢測能力,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同時,加快出口農產品所必需的檢測設施建設,確保檢測項目與精度,達到出口目標國的要求。
五、積極扶持農產品國(境)外促銷
11.加大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積極組織農業企業或行業協會參加國(境)外農產品博覽會、展覽會、展銷會,提高我省農產品和出口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各級政府要扶持農產品國(境)外促銷,支持農業經貿人員到農產品出口目標地進行市場考察和有關政策法規、管理體制及其市場需求的調研,加快農產品與目標市場的對接。鼓勵參加有關農產品出口的國(境)外研討會、專題培訓班、產品推介會等促銷活動,鞏固和擴大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我省農產品出口傳統市場,開拓東盟、香港、俄羅斯等新興市場。
12. 積極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到出口目標國家或地區申請商標注冊、衛生注冊和取得產品質量專項認證,創立品牌。對獲得進口經營權的企業,可根據有關規定中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及各級支持外貿發展的專項資金。
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
13. 根據"自愿入會、自理會務、自聘人員、自籌經費"原則,重點扶持建立農產品行業協會,不斷規范運行機制,積極承擔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的有關行業服務職能,充分發揮信息引導、科技服務、糾紛處理、行業自律、價格協調、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為企業與政府間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成為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主體。省里重點培育建立一批出口量大、覆蓋面廣、功能完善、行為規范的全省性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
14. 充分發揮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的作用。協會要積極履行職能,收集、整理、提供與農產品出口有關的各種信息,引導企業調整生產經營結構和出口方向,參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應對國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出口產品價格協調機制,防止惡性競爭,切實做好服務工作。
七、辦好國際性農業貿易和招商會
15. 積極舉辦、承辦國際性農業貿易和招商洽談會、展覽會。以舉辦國際性農業貿易和招商會為契機,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創新貿易和招商方式、手段,促進出口優勢農產品產銷銜接,引導外資投入農業。合理引導外資投向,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品,重點突破出口優勢農產品加工、流通,培育發展一批高起點、上規模、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加快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區建設,提高園區專業化水平,創新機制,發揮資金集聚和出口帶動作用。有條件的農業外貿企業要通過合資嫁接改造,向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轉變。
16. 積極辦好一年一度的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突出招商引資與貿易合作,做好引資項目篩選、推介、洽談和貿易信息發布工作,把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辦成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農業展會。省里每年篩選發布一批農業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農產品出口企業主要產品供應信息。
八、完善農產品出口支持與服務
17. 改進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和通關服務。改善設施條件,增加出口農產品檢測點。檢驗檢疫工作的重點,要逐步從對產品的檢驗監管向對生產過程監管轉移,由主要依靠每批檢驗向加強基地監管轉變,減少檢查批次,降低檢測收費標準,減輕企業出口成本。對通過ISO9000、HACCP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要簡化申辦出口質量許可證、分類管理考核程序。對鮮活農產品出口,實行通關工作日承諾制及預約通關,提高通關速度。
18. 建立農產品出口保護和救助機制。積極探索行業協會救助、商業保險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的救助機制,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應對技術壁壘、貿易磨擦等突發事件。
19. 構建對外信息平臺和通道,依托江蘇農業網等現有資源,建立江蘇農業對外合作網,及時、準確地為企業及有關單位提供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數據、國外政策法規和市場供求變化等信息。
20. 加大對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認真研究并充分運用世貿規則中的"綠箱"、"黃箱"政策,加大對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農業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種養殖場和設施農業用地,視同農業生產用地。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產品國(境)外促銷、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辦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獎勵、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及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費補助等。各級金融機構要積極擴大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企業的貸款投放,充分運用信用證、保函等多種金融工具,積極支持出口企業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擴大農產品出口,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九、加強對農產品出口工作的組織領導
21. 各市、縣人民政府要把農產品出口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服務方式,制定和落實支持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政策。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責任制,分解目標任務,強化督查考核,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22.省農業產業化工作聯席會議要把農產品出口工作作為重點議題,定期交流情況,溝通信息,制定扶持措施和財政投資重點,及時研究和協調解決農產品出口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省農林廳、海洋漁業局、外經貿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糧食局、林業局、農業資源開發局、質監局,江蘇檢驗檢疫局、南京海關,省農業銀行等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增強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政策和信息咨詢、市場監督,為農產品出口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二○○四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