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食用菌領域發展聚集了科研力量、凝聚了食用菌產業的科技智慧,實現特色食用菌從規范種植到精深加工的技術創新,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和附加值提高,大幅度提高科技貢獻率,提升食用菌社會化服務水平,通過示范帶動增加菇農收入、促進菇農掌握食用菌保護、種植等技能,為食用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開辟一條新渠道——食用菌農科教相結合的新型社會化服道之路。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多舉措服務于特色食用菌產業的“最后一公里”,為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夯實了基礎。
據了解,該研究所先后構建完善食用菌技術支撐研發平臺4個,改造建設食用菌資源庫、優良菌種選育、精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檢驗檢測服務等實驗室400多平方米,配套購置儀器19件(臺)。并建立4個首席科學家牽頭的技術服務團隊,設立5個專家工作站和技術服務組,選派5組10個科技特派員,開展包括人工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精深加工、羊肚菌原生境擴繁促產、野生食用菌保護利用、人工食用菌高產優質栽培5個方面的技術指導、培訓及技術服務。
同時,該研究所還建設了培育食用菌良種繁育及新品種(菌種)栽培、食用菌標準化栽培、食用菌精深加工等3個示范基地,在昆明雙龍、馬龍等地改造大棚33000多平方米;在馬龍、永勝、馬龍、保山施甸等地建立香菇、平菇、木耳、金針菇、雙孢菇等栽培示范基地15個,示范面積60多萬平方米,生產優質菇2200多噸;在野生食用菌主產區,建立松茸、羊肚菌、牛肝菌、大紅菇等野生食用菌保護培育及擴繁基地13個,面積超過8400畝。
此外,該研究所還篩選了食用菌良種19個:黑木耳良種3個、香菇良種7個、茶樹菇良種6個、平菇良種1個、金針菇良種1個、金耳優良菌種1個;建立了食用菌良種繁育生產線1條,年產300萬瓶/袋以上,完成優良菌種制種200萬瓶/袋,示范良種配套栽培20萬平方米。同時,還開展了食用菌精深加工研發示范,研發產品42個,共計生產5050多噸。研究所還制(修)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5項,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6個,企業標準3項,通過標準的實施服務菇農20000多人次。
在此基礎上,研究所還在多個地州市,開展了“自上而下+層層輻射”的食用菌產品單元培訓模式,選派技術實施指導員,采取走村入戶、科技下鄉等方式,開展了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技術咨詢、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制作了標準化栽培技術及菌種生產、病蟲害防治、野生食用菌保護技術、毒菌識別、綠色食品等宣傳培訓資料23000多份,培訓菇農、企業人員共計14912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6319份。
在該研究所的推動下,當地高原特色食用菌產業共有由食用菌菌種生產銷售、野生食用菌資源保護培育及擴繁促產、人工栽培食用菌和精深加工五部分構成,產生經濟效益總產值約13900萬元。
日期: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