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2年初啟動年度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連續第4年組織專家對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轉基因、福喜事件等12個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詞深入解讀,4位院士,10位教授、研究員、博士等14位老中青優秀專家整體參與,其陣容強大、專業、權威,新出爐的對2014年食品安全解析的“科技界共識”,再次集體發聲。
1月13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們對福喜事件、臺灣餿水油等多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2014年,食品安全惡意造假事件受到扼制并開始逐漸減少,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析的38個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中,確認為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問題占23.7%,其中,發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熱點問題占到38個熱點問題的10.5%。“微生物污染、重金屬超標及原料污染等這些常態食品安全事件成為2014年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并且這一類問題將是未來我國食品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此同時,食品造假是食品工業的毒瘤,是對消費者的欺騙,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參會專家對此形成共識。
溝通會現場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而與往年不同的是,我們對2014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詞的解讀,不再是對一個事件簡單的“是”或“不是”,而是在媒體關注的熱點中,提煉出熱點關鍵詞,并找出一些帶共性的問題,由學術界給予科學、準確、專業的解讀。力圖以中國食品安全的新視角,直面食品安全的持久戰。
深剖析――
肉制品、白酒等成食品安全熱點關注領域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自2014年初起,對每周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進行統計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計38個熱點中,大陸地區的熱點28個,占比73.7%,境外(包括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熱點10個,占比26.3%。38個熱點中,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25個,占65.8%;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9個,占23.7%;針對潛在風險的預警提示4個,占10.5%。在確認為食品安全事件的9個熱點中,分布在中國大陸地區的4個熱點和境外(包括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5個熱點的比例是4:5。以上統計數據再一次明確顯示:食品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
熱點分布領域方面,38個熱點中,共涉及到肉制品等12個主要行業,其中出現頻次較高的熱點行業包括6個,即肉制品、白酒、休閑食品、油脂、主糧、乳制品。餐飲業作為非工業食品,百姓對其關注度首次呈增長趨勢。
38個熱點中,涉及到的關鍵詞主要包括7類,即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轉基因、塑化劑、地溝油、反式脂肪酸。 值得關注的是,微生物首次列為第一熱點。有專家指出,這顯示出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正逐漸回歸中國食品安全的本源,與全球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相吻合。此外,在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管三司的合作下,還首次針對食用燒烤食品、預防河鲀毒素中毒等熱點做了4期風險預警,凸顯了監管部門從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正確思路。
接地氣――
征求媒體意見找準食安熱點
據了解,從2013年11月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就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管三司指導,開始對每周的食品安全熱點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逐一進行獨立的科學解讀。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完成43期49個熱點的風險解析。其中,2014年全年完成了對38個熱點的解讀,基本涵蓋了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熱點問題。
與往年不同的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籌備此次媒體溝通會時,事宜召開了三次專家會,對2014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在延續以往風格的基礎上,從媒體關注的熱點中,提煉出關鍵詞,找出共性問題,由學術界給予科學、準確、專業的解讀。并通過媒體,回應消費者的關切。
更權威——
57位權威專家全年參與熱點解讀
記者了解到,對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解讀,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即“權威、專業”——四位院士,十位教授、研究員,老、中、青三代食品科學家登場,可謂陣容強大。
近年來,食品安全熱點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科學、準確地解讀這些熱點是公眾共同的期待。如何做好對食品安全熱點的權威解讀?這得益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全國專家資源的充分挖掘。以2014年完成的38個食品安全熱點解讀為例,共有5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權威專家參與熱點解析工作,專家的研究領域涵蓋風險評估、食品加工、食品發酵、營養安全等,均為各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及一線專家,其解析專業而嚴謹。
更從容――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正步入與世界接軌的“常態”
“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思路與模式,日趨科學、有序,對危機的處理更加從容。”孟素荷指出,通過對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的解析不難看出這一點。2014年出現的諸多食品安全隱患,如配制醬油、熟肉制品、蜂蜜違規添加甜蜜素、桶裝水污染問題等,均是在政府部門主導的兩次大規模抽檢中及時發現問題、向行業提出預警并逐一解決,整個鏈條的銜接相對完整。在對2014年食安事件(如福喜事件)的執法中,較之以往更加從容、有序。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及警示、召回等制度框架的完善與實施等,正進入與世界接軌的“常態”,2014年是個重要的轉折。
專家們指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環境污染引發的我國產品原料污染等問題尚未有效化解。而原料污染必然傳導到食品工業,且這種困局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食品安全應下功夫從產業鏈前端發力,從優質原料入手。與此同時,食品摻假則是影響中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毒瘤。陳君石院士認為:“食品摻假,國際上亦稱為食品欺詐,不論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健康,只要是影響消費者信心的,都屬于食品安全問題。”2013-2014年的歐洲馬肉風波影響巨大,我國以雞肉代替牛、羊肉,在蜂蜜中違法添加甜蜜素等問題時有發生。值得提醒的是,2015年,當中國食品工業增速整體放緩,利潤下滑時,造假和偷工減料會有所抬頭,應予以警惕、揭露和有效的處罰。
孟素荷指出,從2011年至2014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對4年來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的追蹤中發現,媒體在關注點的變化中進步與提升。從2011年關注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到2012年關注標準與過程控制;到2013年關注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至2014年關注微生物污染與原料安全,4年間食品安全關注熱點的變化,顯示了輿論監督的視角與中國食品安全從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變化相對應,是中國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推進力量。而2014年媒體報道漸趨客觀、理性。但就整體而言,中國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機仍是信任危機。要想重鑄信任之路,既要認真夯實工作基礎,又需由政府出面,推進大規模、公益性的公眾科普,以聚集各方優勢,釋放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日期: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