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全球畜禽和水產技術總監Tom D'Alfonso在Expana | AgriFood Summit 2024期間接受的媒體采訪。
隨著全球對高品質動物飼料需求的增長,選用最可靠、營養最豐富的大豆作為豆粕生產原料至關重要。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近期完成了一系列研究項目,對牲畜飼料中的美國及其它產地大豆和豆粕進行了比較,評估它們的營養成分。
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全球不同產地的豆粕在營養成分和整體品質上的差異,特別是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牲畜的營養供給和飼料效率。
研究方法及總體結果
團隊對數個同行評審調查的第三方研究進行了考察[1],以了解美國豆粕與巴西及阿根廷豆粕的差異。其中的一些研究對象還包括了其他南美國家和印度的大豆[2]。
此外,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還在積極收集和分析來自不同產地的大豆、豆粕和大豆油樣本,評估其營養成分及損傷類型和程度。
這些研究結果突顯了不同產地的大豆在營養成分、一致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顯著差異。例如,與美國大豆相比,巴西大豆的整體損傷程度是美國大豆的五倍[3]。這是由于:
巴西大豆特定的生長和收割條件,往往會使其含水量較高[3]。
巴西大豆需要通過烤制進行烘干,因此造成其熱損傷增加[3]。
而這也對巴西大豆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經濟效益產生影響
總體而言,美國豆粕比其它產地的豆粕每公噸價值高20-25美元。
美國豆粕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較高,能帶來每公噸3-5美元的額外價值。
美國豆粕能為動物提供更多可消化的能量,例如為家禽供給代謝能及為生豬供給凈能[4],從而帶來每公噸9-10美元的額外價值。
通常在定制飼料配方時,營養師需制定飼料原料使用的安全范圍系數,但由于美國豆粕的營養成分具有一致性,則無需使用系數,從而帶來每公噸9-10美元的額外價值。
對碳足跡產生影響
全球飼料生命周期評估研究所(the Global Feed LCA Institute)數據庫的數據顯示,飼料配方中使用100%由美國豆粕,可將飼料的碳足跡降低20%。采購美國豆粕是降低牲畜飼料碳足跡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與其它產地的豆粕相比,美國豆粕的碳密集度低約90%。如果牲畜飼料的豆粕含量為25%,使用美國豆粕則能使飼料總體碳足跡降低22.5%[5]。
美國大豆可持續保障計劃(SSAP)是驗證美國大豆農場踐行可持續大豆生產的工具,目前已實現了證書可轉讓,并可將客戶采購的美國大豆碳足跡列入所申請的SSAP證書。企業能夠從美國大豆產業久經驗證的可持續發展成果中受益,以數據支持向市場和消費者展示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優勢始終如一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對大豆、豆粕和豆油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品質監控,其結果表明,其它產地的大豆的損傷率始終比美國大豆高五倍,這在熱損傷上尤為突出。這主要由于美國大豆在收割后處理方法更佳,供應鏈管理更優。
大多數美國大豆農民在秋季收割大豆,此時的氣候條件便于大豆在田間自然干燥,無需烘干。這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對大豆的損壞。
91%的美國大豆通過駁船或鐵路運輸[6],從而極大程度避免了卡車小批量運輸大豆時導致的物理損傷。
由于土地破壞、天氣、病害、霜凍、生長問題、高溫、蟲害、霉變、發芽、椿象吸食等原因造成的籽粒損傷也在考量范圍之內。
在經年累月的監測中,美國大豆發生上述問題的情況一貫較少,這使其在飼料配方中具有卓越的營養成分和可靠性。這種一致性為美國大豆的客戶和使用美國豆粕的用戶釋放了利潤潛力。
100%與300萬美元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動物生產性能試驗,比較美國豆粕與其它產地的豆粕。
實驗結果表明,使用美國豆粕將飼料轉化率平均提升了5%,這與Serrano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自1.65至1.59的數值保持一致。這一提升主要歸功于美國豆粕中的可代謝能及必需氨基酸水平更高。
研究人員制定了基于大中型肉雞養殖場的模型,來估算這一結果的經濟影響。該養殖場肉雞年產量為5000萬只,消耗24萬噸飼料,其中至少含有25%的豆粕。由于美國豆粕營養消化率較高,因此有助于降低飼料成本,每年可節省約125萬美元。
在這一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了如何通過提升飼料轉化率來實現更大的價值。該養殖場可以選擇減少6500公噸飼料,維持當前的肉雞產量,或者選擇維持當前飼料用量,增產150萬只肉雞。無論選擇哪種方案,所帶來價值約在200萬至250萬美元之間。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樣的生產方式每年能增加300萬美元的利潤。
結束語
美國大豆具有高品質的營養成分,卓越的一致性和久經驗證的可持續性。能為價值鏈上的企業釋放利潤潛力,為全球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營養供給,并守護糧食安全。
采用美國豆粕作為原料,能降低飼料成本,減少每公斤動物蛋白的生產成本。客戶還可以從美國大豆的一致性中獲益。使用美國豆粕進行牲畜養殖,不僅有利于動物健康和生產表現,對地球環境有益,也符合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
日期:2024-12-08
隨著全球對高品質動物飼料需求的增長,選用最可靠、營養最豐富的大豆作為豆粕生產原料至關重要。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近期完成了一系列研究項目,對牲畜飼料中的美國及其它產地大豆和豆粕進行了比較,評估它們的營養成分。
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全球不同產地的豆粕在營養成分和整體品質上的差異,特別是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牲畜的營養供給和飼料效率。
研究方法及總體結果
團隊對數個同行評審調查的第三方研究進行了考察[1],以了解美國豆粕與巴西及阿根廷豆粕的差異。其中的一些研究對象還包括了其他南美國家和印度的大豆[2]。
此外,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還在積極收集和分析來自不同產地的大豆、豆粕和大豆油樣本,評估其營養成分及損傷類型和程度。
這些研究結果突顯了不同產地的大豆在營養成分、一致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顯著差異。例如,與美國大豆相比,巴西大豆的整體損傷程度是美國大豆的五倍[3]。這是由于:
巴西大豆特定的生長和收割條件,往往會使其含水量較高[3]。
巴西大豆需要通過烤制進行烘干,因此造成其熱損傷增加[3]。
而這也對巴西大豆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經濟效益產生影響
總體而言,美國豆粕比其它產地的豆粕每公噸價值高20-25美元。
美國豆粕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較高,能帶來每公噸3-5美元的額外價值。
美國豆粕能為動物提供更多可消化的能量,例如為家禽供給代謝能及為生豬供給凈能[4],從而帶來每公噸9-10美元的額外價值。
通常在定制飼料配方時,營養師需制定飼料原料使用的安全范圍系數,但由于美國豆粕的營養成分具有一致性,則無需使用系數,從而帶來每公噸9-10美元的額外價值。
對碳足跡產生影響
全球飼料生命周期評估研究所(the Global Feed LCA Institute)數據庫的數據顯示,飼料配方中使用100%由美國豆粕,可將飼料的碳足跡降低20%。采購美國豆粕是降低牲畜飼料碳足跡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與其它產地的豆粕相比,美國豆粕的碳密集度低約90%。如果牲畜飼料的豆粕含量為25%,使用美國豆粕則能使飼料總體碳足跡降低22.5%[5]。
美國大豆可持續保障計劃(SSAP)是驗證美國大豆農場踐行可持續大豆生產的工具,目前已實現了證書可轉讓,并可將客戶采購的美國大豆碳足跡列入所申請的SSAP證書。企業能夠從美國大豆產業久經驗證的可持續發展成果中受益,以數據支持向市場和消費者展示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優勢始終如一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對大豆、豆粕和豆油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品質監控,其結果表明,其它產地的大豆的損傷率始終比美國大豆高五倍,這在熱損傷上尤為突出。這主要由于美國大豆在收割后處理方法更佳,供應鏈管理更優。
大多數美國大豆農民在秋季收割大豆,此時的氣候條件便于大豆在田間自然干燥,無需烘干。這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對大豆的損壞。
91%的美國大豆通過駁船或鐵路運輸[6],從而極大程度避免了卡車小批量運輸大豆時導致的物理損傷。
由于土地破壞、天氣、病害、霜凍、生長問題、高溫、蟲害、霉變、發芽、椿象吸食等原因造成的籽粒損傷也在考量范圍之內。
在經年累月的監測中,美國大豆發生上述問題的情況一貫較少,這使其在飼料配方中具有卓越的營養成分和可靠性。這種一致性為美國大豆的客戶和使用美國豆粕的用戶釋放了利潤潛力。
100%與300萬美元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動物生產性能試驗,比較美國豆粕與其它產地的豆粕。
實驗結果表明,使用美國豆粕將飼料轉化率平均提升了5%,這與Serrano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自1.65至1.59的數值保持一致。這一提升主要歸功于美國豆粕中的可代謝能及必需氨基酸水平更高。
研究人員制定了基于大中型肉雞養殖場的模型,來估算這一結果的經濟影響。該養殖場肉雞年產量為5000萬只,消耗24萬噸飼料,其中至少含有25%的豆粕。由于美國豆粕營養消化率較高,因此有助于降低飼料成本,每年可節省約125萬美元。
在這一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了如何通過提升飼料轉化率來實現更大的價值。該養殖場可以選擇減少6500公噸飼料,維持當前的肉雞產量,或者選擇維持當前飼料用量,增產150萬只肉雞。無論選擇哪種方案,所帶來價值約在200萬至250萬美元之間。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樣的生產方式每年能增加300萬美元的利潤。
結束語
美國大豆具有高品質的營養成分,卓越的一致性和久經驗證的可持續性。能為價值鏈上的企業釋放利潤潛力,為全球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營養供給,并守護糧食安全。
采用美國豆粕作為原料,能降低飼料成本,減少每公斤動物蛋白的生產成本。客戶還可以從美國大豆的一致性中獲益。使用美國豆粕進行牲畜養殖,不僅有利于動物健康和生產表現,對地球環境有益,也符合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
日期:202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