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長期開展飼草拓面增量,提質增效方面的研究,聚焦逆境條件下飼草適應機制和“種地互促”養分管理技術的研發,近期在鹽堿脅迫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化學與生物技術(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IF=6.6)和《Agronomy》(IF=3.7)上。
據團隊科研骨干何峰研究員介紹,苜蓿具有根系發達、固氮抗旱、改良土壤通透性等性能。施肥是提高鹽堿地中苜蓿建植成功率和產量的重要措施。然而,在鹽堿地施有機肥和化肥后土壤微生物的響應過程,對苜蓿產量和品質的貢獻尚不清晰。為此,團隊在中度濱海鹽堿地上,持續多年開展黃腐酸、腐殖酸類有機肥、新型菌肥與化肥的配施組合試驗研究。研究發現,黃腐酸鉀有機肥+芽孢桿菌菌肥處理4年干草產量達到68.37 t·hm?2,比傳統單一化肥施肥處理提高13.9%。濱海鹽堿苜蓿田的土壤中主要細菌為變形菌門、酸桿菌門和放線菌門,占總細菌豐度的60%,其中擬桿菌門、厚壁菌門和硝化螺門的相對豐度與苜蓿產量顯著相關。上述成果發表在《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和《Agronomy》。
苜蓿能夠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為后茬作物提供豐富的氮素。在濱海鹽堿地種植苜蓿四年后,后茬玉米對施氮響應不顯著。團隊開展了苜蓿-玉米輪作系統與苜蓿單作系統土壤微生物組學研究,發現苜蓿-玉米輪作后顯著提高了土壤細菌多樣性,土壤碳氮循環相關基因豐度也顯著增加。揭示了土壤硝態氮含量和pH是影響苜蓿-玉米輪作系統細菌群落結構的主要環境因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gronomy》。
鹽堿地是我國飼草產業實現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的重要區域,鹽堿地綜合利用成為國家戰略需求,團隊的研究成果對我國鹽堿地的改良和地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特色畜牧產業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和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等項目經費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0538-023-00490-9
https://www.mdpi.com/2073-4395/12/11/2811
https://www.mdpi.com/2073-4395/13/1/253
日期:2023-12-04
據團隊科研骨干何峰研究員介紹,苜蓿具有根系發達、固氮抗旱、改良土壤通透性等性能。施肥是提高鹽堿地中苜蓿建植成功率和產量的重要措施。然而,在鹽堿地施有機肥和化肥后土壤微生物的響應過程,對苜蓿產量和品質的貢獻尚不清晰。為此,團隊在中度濱海鹽堿地上,持續多年開展黃腐酸、腐殖酸類有機肥、新型菌肥與化肥的配施組合試驗研究。研究發現,黃腐酸鉀有機肥+芽孢桿菌菌肥處理4年干草產量達到68.37 t·hm?2,比傳統單一化肥施肥處理提高13.9%。濱海鹽堿苜蓿田的土壤中主要細菌為變形菌門、酸桿菌門和放線菌門,占總細菌豐度的60%,其中擬桿菌門、厚壁菌門和硝化螺門的相對豐度與苜蓿產量顯著相關。上述成果發表在《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和《Agronomy》。
苜蓿能夠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為后茬作物提供豐富的氮素。在濱海鹽堿地種植苜蓿四年后,后茬玉米對施氮響應不顯著。團隊開展了苜蓿-玉米輪作系統與苜蓿單作系統土壤微生物組學研究,發現苜蓿-玉米輪作后顯著提高了土壤細菌多樣性,土壤碳氮循環相關基因豐度也顯著增加。揭示了土壤硝態氮含量和pH是影響苜蓿-玉米輪作系統細菌群落結構的主要環境因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gronomy》。
鹽堿地是我國飼草產業實現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的重要區域,鹽堿地綜合利用成為國家戰略需求,團隊的研究成果對我國鹽堿地的改良和地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特色畜牧產業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和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等項目經費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0538-023-00490-9
https://www.mdpi.com/2073-4395/12/11/2811
https://www.mdpi.com/2073-4395/13/1/253
日期: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