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食品領域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形式審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項目公示

   2023-03-14 食品伙伴網文雯1093
核心提示:3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形式審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項目,其中, 食品領域有60項項目,包括49項科技進步獎、10項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公示期為15個工作日,過期不予受理?!ㄊ澜缡称肪W-m.cctv1204.com)
3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形式審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項目,其中, 食品領域有60項項目,包括49項科技進步獎、10項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公示期為15個工作日,過期不予受理。

科技進步獎
序號 提名者 項目名稱 學科分類名稱1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提名等級 項目簡介
1 阿拉善盟科學技術局 駱駝基因資源利用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乳加工技術 吉日木圖,哈斯蘇榮,明亮,張文彬,伊麗,斯仁達來,何靜,冉啟偉,蘇布登格日勒,那仁巴圖,道勒瑪,海勒,郭富城,斯日古楞,薩仁圖婭 內蒙古中哈駱駝研究院,內蒙古農業大學,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內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獎 我國雙峰駝資源豐富,產業發展迅猛,應用廣泛。幾千年來,雙峰駝都與戈壁地區的農牧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對維系當地人民繁衍生息、農牧業的發展、穩定邊疆以及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工選育工作相對滯后、產奶量偏低等因素,導致不同品系雙峰駝經濟性狀極不平衡,畜牧業產值降低,遺傳資源大量流失,嚴重制約著我國駱駝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上述現狀,本項目繪制雙峰駝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精細圖譜,收集保存豐富的駱駝種質資源,揭示雙峰駝起源和遷徙路線,建立駱駝科動物基因組數據庫。通過創建新型養殖模式、合理補飼和科學調教等途徑顯著提高駱駝平均產奶量,突破駱駝產奶量低的技術瓶頸。開發駝奶相關系列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區進行推廣,取得良好的產業效果。 主要的技術創新點如下: 1.利用二代、三代及Hi-C輔助組裝相結合的測序策略,組裝獲得了連續性好、準確度高的染色體水平的雙峰駝基因組精細圖譜,填補了雙峰駝群體在大規??捎脜⒖蓟蚪M數據集上的空白。 2.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解析了世界范圍內13個雙峰駝品種的群體遺傳結構,建立了駱駝科動物基因組數據庫,對深入和系統研究雙峰駝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駱駝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3.采用候選基因選擇、轉錄組學和簡化基因組等技術,鑒定了產奶、解毒能力、毛色相關的關鍵基因和突變位點,以及應用于親子鑒定中的SSR位點。 作用意義、應用推廣及取得的經濟效益: 通過創建新型養殖模式、合理補飼和科學調教途徑,在結題時已提高雙峰駝平均產奶量40%-60%,同時推廣應用駱駝專用真空擠奶器,目前平均產奶量已提高到每天每峰2.3kg,解決了我國駱駝奶源不足的產業瓶頸難題。建立高產奶駝繁育基地,開展乳用雙峰駝定向選育工作。建立并投入運行滅菌駝乳、駝乳粉和駝奶片生產線3條,開發液態駝乳、駝初乳粉、全脂駝乳粉、兒童型駝乳粉、駝奶片等5項產品,解決了我國駝乳產品加工的工藝難題,興起和引領自治區乃至全國駱駝產業的普遍發展。結題時已實現年新增產值2000萬元、年新增利稅230萬元經濟效益,且有大幅增加趨勢。自主研發功能性駝乳脂膏霜、駝乳滋潤面霜、駝峰脂護手霜和駝乳護膚乳液;編寫出版首套駱駝系統性專著。圍繞上述成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制定團體標準6項,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6篇,中文核心期刊14篇。
3 阿拉善盟科學技術局 肉蓯蓉作為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及申報 中藥學其他學科 宋新波,王濤,張喬森,陶永佳,李薇,韓立峰,余河水,李天祥,許小珊,孫萍,王雅茜,焦楊,曹麗娟,曹滿 內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中醫藥大學 一等獎 肉蓯蓉為傳統名貴中藥材,有“沙漠人參”的美譽。肉蓯蓉始于《本經》列為上品,其后歷代本草均有記載。近十幾年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每年都從我國進口大量的干品肉蓯蓉。日本市場上暢銷的一種“養命酒”,就是以肉蓯蓉為主要成分;美國有關科研機構已成功地將肉蓯蓉中最有效的藥物成分——肉蓯蓉總甙萃取出來,開發為食品添加劑;在國內以開發肉蓯蓉相關保健品超過40余種,以肉蓯蓉為原料的茶、酒、膏、沖劑,飲料等產品已經開發,但是由于國家對肉蓯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使得這些極好的產品都不能在市場上流通。 本項目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新食品原料申報與受理規定》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規程》的通知(國衛食品發〔2013〕23號),對肉蓯蓉食用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對肉蓯蓉的種植生產工藝進行研究,建立肉蓯蓉高效接種塊種植技術;對肉蓯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鑒定,建立肉蓯蓉活性成分分析方法,并對肉蓯蓉活性成分的功效進行評價,由此形成肉蓯蓉新食品原料申報材料,2015年至2016申報材料遞交及評審答辯;2018年4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征求將黨參等9種物質作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管理意見的函》(國衛辦食品函〔2018〕278號),擬將肉蓯蓉等9種物質按照食藥物質管理;2020年1月2日,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衛食品函〔2019〕311號),將對肉蓯蓉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 本項目成果轉化應用,制定地方標準2項:《DB/T 2360阿拉善荒漠肉蓯蓉》、《DB/T 2334 阿拉善荒漠肉蓯蓉產地初加工技術規程》,發表學術論文5篇。2020年至今,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陸續開展肉蓯蓉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項目實施后肉蓯蓉獲批“藥食同源”試點生產,對加速肉蓯蓉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及推動內蒙古自治區肉蓯蓉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藥肉蓯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肉蓯蓉種植加工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和管理模式創新,加速肉蓯蓉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巴彥淖爾市科學技術局 從農業廢棄物向日葵盤中生產葵花果膠及產品推廣應用 食品加工的副產品加工與利用 石晶,華霄,房德,趙博理,白貴林,石偉,李美琴,張云翔,程佳偉,樊有福 內蒙古康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南大學 一等獎 本項目成果是以內蒙古巴彥淖爾河套地區豐富的向日葵資源(加工廢棄物葵花盤)為原料,生產系列果膠產品。項目技術屬于農副產品加工領域,項目產品果膠屬于食品添加劑,可廣泛用于烘焙、凝膠、飲料類食品制造,也是重要的醫藥、化妝品和醫用材料。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向日葵產區,向日葵種植總面積達到40萬公頃左右,占全國種植總面積的40%,年總產量近1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5%左右,居全國首位。其中,巴彥淖爾市是我國乃至全球食用向日葵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年種植面積400萬畝,年產量達90萬噸左右,河套地區農民收入的30%都來自向日葵種植加工。因此,向日葵產業是巴彥淖爾市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但同時每年向日葵加工(主要是葵花籽加工)會產生數十萬噸葵盤副產物,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都產生明顯負面的效應。 特別地,向日葵盤中果膠質的含量可達到20%左右。果膠是廣泛存在于陸生植物細胞壁中的天然雜多糖,是人類日常膳食長期性攝入的可溶性纖維,因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為不受添加量限制的天然安全食品添加劑,在世界各國都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生物、日化、醫藥和營養等領域。 本項目以河套地區豐富的葵盤副產物為原料,通過技術研發突破了原料超微粉碎預處理、溫和清潔提取、酯化度調整等關鍵技術,從葵盤中提取生產不同結構特征的天然低酯果膠,并由低酯果膠改性為高酯果膠,從而形成了6個藥用型號和23個食用型號的果膠產品,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產果膠鉍、果醬、酸奶、乳飲料和烘焙食品。 項目在申報企業內蒙古康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第一條年產1000噸向日葵果膠的示范生產線,每年消化利用河套地區向日葵盤3000噸左右,年產各類果膠產品300噸,為85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向日葵種植3000畝,按戶均種植10畝計算,帶動項目區3000戶以上農戶種植向日葵,向日葵盤原料按每噸1250元計算,農戶在銷售葵花籽之外增收375萬元以上。同時,按目前公司果膠平均售價10萬元/噸計,原料附加值提高了50倍以上。 目前項目產品已經在華納大藥廠手性藥物有限公司、上海迪冉邯城制藥有限公司、河南金懷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得到應用,在2019-2021年間,共實現銷售額6910萬元,實現盈利793.15萬元,創造稅收84.85萬元。 通過項目實施,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10項,培養碩士研究生3人,企業技術人員5人。。
44 包頭市科學技術局 番茄骨干親本創制、專用新品種選育與應用 蔬菜學 尚春明,劉燕,鄭于莉,袁鶴,梁瑞萍,潘子旺,姚慧靜,韓蘭蘭,周剛,胡雪,董曉菲,楊瑞,李凱,郭凱,段翠萍,劉建英,何忠萍,高亞娟,郭艷,白銀鳳,張祎璐,劉丹,包九月,張志強,李慧霞,徐海波,烏蘭,周利平,魏娟,李虹 包頭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內蒙古尚氏番茄科技有限公司,土默特右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五原縣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寧城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科爾沁右翼中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隨著我國番茄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市場需求也逐漸走向多元化,消費者開始對高品質口感番茄需求強烈,而國外高品質口感專用番茄占據了我國大部分消費市場,高品質專用型番茄已成為我國番茄種業發展一大瓶頸。本項目在此背景下,立足內蒙古蔬菜種業發展需求,由內蒙古科學技術廳下達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包頭農科所依托自治區番茄工程研究中心,在原有番茄科研的基礎上,重點開展高品質番茄種業技術攻關。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雜種優勢方法相結合,將抗病基因和優良品質基因結合,開展骨干親本創制,選育高品質、多抗型專用番茄新品種,同時集成新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篩選出優良的抗性親本材料141份,創制番茄骨干親本46份,選育出高品質、多抗水果型番茄系列新品種4個,分別為“黃冠”、“晶杏”、“綠桃”和“綠洋梨”,專利2項,配套集成新技術2項。采用“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示范推廣模式,新品種在內蒙古自治區及周邊北方省份推廣應用,緩解了北方設施番茄在高品質、多抗水果型專用品種短板問題,促進了番茄品種更新換代。 項目研究成果創新性強,在產量、品質、抗病、抗逆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項目創新點有: 1、育種方式創新。在傳統育種的基礎上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相結合,建立了番茄抗黃化曲葉病毒基因、抗班萎病基因、抗灰葉斑病基因、抗根結線蟲基因、抗根腐病基因分子標記檢測技術,有效應用于番茄育種中。 2、通過分子標記輔助篩選、雜交、回交等方法,加快材料的選育和純化,創制46份番茄優良骨干親本材料。 3、選育出的番茄新品種黃冠,口感好,品質優,復合抗病性強,已成為五原縣黃番茄地理標志,成為制作番茄汁的專用品種。 4、選育出的4個番茄系列新品種,小果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以上,糖酸比在7以上;大果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5%以上,糖酸比在5以上;抗病性上每種番茄復合兼抗至少4-5種番茄病害;耐儲運10天以上。 5、創新推廣模式。建立“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示范推廣模式,促進了優質番茄的規?;?、產業化生產,科研成果轉化效率高。 選育出的番茄新品種在內蒙古包頭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北京市、山東省等全國各地區示范推廣,2019-2021年三年推廣黃冠15.61萬畝,晶杏8.58萬畝,綠洋梨10.18萬畝,綠桃7.64萬畝,共計42.01萬畝。間接經濟效益41040.28萬元。 番茄新品種優質、復合抗病性強,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達到綠色高產、節本增效的目的,生態效益顯著。
49 赤峰市科學技術局 玉米新品種利禾1的選育與推廣 作物育種學 左慧忠,胡有林,蘇敏莉,寧朝輝,紀玉忠,羅軍,仲澎,張立峰,王建富,李延軍,高鑫,李季,張嵐,張俊梅,趙培軍 內蒙古利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玉米新品種利禾1的選育與推廣》系內蒙古利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組織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技自選項目。 內蒙古是我國玉米主產區之一,玉米生產在國內居領先地位,但在品種原始創新、配套技術集成等方面,均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為彌補全區玉米生產短板,推動玉米產業持續發展,切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利禾公司等單位組織實施了以優良品種選育為核心、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為突破的《玉米新品種選育與推廣》項目。 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六項重大創新和突破,一是育成的新品種利禾1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長期以來沒有自育突破性玉米品種的空白,該品種集“高產、優質、耐密、廣適、宜機收”五項優勢性狀于一身,2014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審定,2016年通過山西省審定,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并被甘肅、遼寧等多個省份引種,育種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二是應用單倍體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進行品種選育,填補了自治區單倍體育種和分子育種的空白,育種技術水平區內領先;三是率先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CMS)進行種子生產,改變了傳統的人工去雄制種方式,制種技術在區內處于領先水平;四是采用“閉環監控”和“100%批驗”模式來進行種子質量控制,種子質量水平國內領先;五是項目以利禾1品種推廣為核心,以節水降耗為突破,因地制宜構建不同區域栽培技術模式,配套技術集成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六是采用“龍頭企業+推廣單位+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推廣模式,推廣區域輻射了東北、西北和華北三大春玉米主產區,成果轉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六項科技成果,其中獲得玉米品種利禾1、玉米自交系F2001(利禾1的父本)的植物新品種權2項;制定《華北地區利禾1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利禾1雄性不育制種技術規程》等技術規范4項。 2019~2021年,利禾1累計推廣面積220.64萬畝,增產玉米1.40億公斤,實現總經濟效益1.94億元。利禾公司近三年銷售利禾1種子330.96萬公斤,銷售收入4659.68萬元,實現利潤1381.04萬元。 項目以攻單產、降成本、增效益、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通過集成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等先進適用技術,實現農機農藝相融合、良種良法相配套,既保證了項目區玉米生產水平的穩步提高,又促進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項目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可復制推廣的玉米生產模式,必將會對全國玉米生產水平的整體提升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54 赤峰市科學技術局 優質抗除草劑谷子新品種金苗K1選育與推廣應用 作物育種學 王顯瑞,柴曉嬌,楊薇,趙玉山,白曉雷,付穎,沈軼男,張姼,劉丹,霍龍,鄭添瑋,趙婧辛,王曉峰,秦琪中,趙禹凱 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內蒙古蒙龍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獎 針對內蒙古自治區主栽品種“大金苗”、“毛毛谷”等優質農家種長期占據生產主導地位,但不抗除草劑,不抗倒伏難以機械化收獲,高感白發病等難題,項目組歷時8年,育成了優質、抗烯禾啶除草劑、中矮稈較抗倒伏適宜機械化收獲、中抗白發病的“金苗K1”,并集成了配套栽培技術,開拓了營銷模式,“金苗K1”即將成為全國谷子品質育種骨干親本,成果整體水平國內領先。該項目取得以下創新: 1. 育成優質、抗烯禾啶除草劑、中矮稈較抗倒伏適宜機械化收獲、中抗白發病的“金苗K1”。“金苗K1”品質優,在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優質食用粟品鑒會上被評為國家一級優質米,與主栽品種“大金苗”相比,“金苗K1”株高125cm,較“大金苗”降低40cm,抗倒性顯著提高,且抗除草劑,適宜機械化規?;a;白發病抗性顯著提高;品質得到改善,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糊化溫度與“大金苗”相當,脂肪含量提高25.9%,代表小米黃色素含量的b值提高7.5%,淀粉最終粘度提高55%。其商品糧價格比其它品種高0.4~1.6元/公斤。適宜在內蒙古、吉林省、遼寧省、山西省、河北省、新疆、寧夏、甘肅種植,種植時間可以從5月1日播種到6月20日。 2.以“金苗K1”為親本,育成了“赤谷K6”、“金苗K4”、“金苗K6”、“金苗K7”等抗除草劑優質品種。針對除草防蟲難題,研發出了防蟲除草配套栽培技術,創建了以精量播種、化學除草和機械收獲等環節為核心的谷子輕簡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品種與栽培技術相結合提升了谷子產業水平。 3.開創了雙推模式。即原有經銷商渠道和產業鏈渠道。原有經銷商渠道:田間展示“金苗K1”農藝性狀,煮粥品嘗口感品質,拉動種子銷售,從而帶動“金苗K1”大面積推廣。產業鏈渠道:從下游米廠入手,以加工企業對“金苗K1”優質小米的需求帶動谷子種子銷售和谷子生產,形成了新的品種推廣模式和獨特的“金苗K1”產業鏈。從而帶動“金苗K1”大面積推廣和小米品質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行業科技進步。 項目組培育新品種1個,發表論文1篇,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方標準1項。自成果實施以來,該項目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700多萬元,2019-2022年累計推廣500.64萬畝,其中近三年推廣498.24萬畝,新品種在全國覆蓋率15%左右,內蒙古自治區覆蓋率50%以上,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8.24億元。 同行專家一致認為,“金苗K1”的育成和快速推廣,結束了內蒙古優質小米產業“大金苗”、“毛毛谷”等農家種長期當家的局面,顯著推動了谷子育種科技進步和谷子輕簡化規?;a,帶動了全國優質小米產業發展。
55 赤峰市科學技術局 廣適、耐陰型優質高產大豆新品種赤豆5號選育與應用 作物育種學 魏云山,周學超,丁素榮,程瑞寶,劉迎春,康澤然,孫賓成,王曉磊,胡海波,李峰,崔智慧,李海濱,孫如建,薛凱,哈薩 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 二等獎 1、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大豆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大種植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600萬畝,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項目是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大豆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大豆新品種輕簡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的主要科研成果。 2、主要成果及技術創新點。大豆新品種“赤豆5號”是內蒙古自治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主推品種。2019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審定編號蒙審豆2019005號,2022年獲得國家農作物新品種權保護權CNA20201007606。“大豆輕簡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2022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主推栽培技術。主要創新點:高產,赤豆5號在內蒙古中熟組大豆生產試驗中,畝產達到231.9kg,比對照增產5.6%;抗病,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接種鑒定,赤豆5號中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花葉病毒;優質專用,赤豆5號總粗脂肪含量23.16%,比普通大豆增加1.66%;耐陰,202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協同推廣項目“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中,赤豆5號表現高產耐陰特性,2022年被列為重點主推品種;適應性廣,赤豆5號適宜在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甘肅、新疆等有效積溫2500℃以上地區種植。適宜機械化收獲,實現節本增效,大豆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減少化肥、間苗、除草、收獲人工成本65-100元/畝。 3、成果產生的價值。“赤豆5號”大豆新品種的選育實現了廣適、耐陰、高產、優質和多抗特性的聚合,同時在高油專用、抗倒伏適宜帶狀復合種植和機械化收獲等方面表現優異,在國內大豆科研單位作為重要品種資源開展創新利用。項目組圍繞大豆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發表在《中國農業科學》、《大豆科學》、《作物雜志》和《耕作與栽培》等中文核心期刊論文5篇。同時赤豆5號配套輕簡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和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技術,在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甘肅大豆種植區示范推廣利用,取得極顯著的高產、高效示范應用效果,為內蒙古及周邊地區糧豆輪作,特別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19-2021年“赤豆5號”大豆品種及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在內蒙古、吉林、遼寧省、黑龍江省及甘肅等地區累計推廣面積71.6萬畝,新增產值0.7億元,節省支出0.66億元,輻射帶動種植面積600萬畝。在生產示范區,赤豆5號在清種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表現優異,2021-2022年在內蒙古地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
68 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 玉米新品種選育及種糧一體化推廣 作物育種學 張鈞,申漢,李章波,趙燕,楊政偉,苗永茂,白國慶,張飛,李靜靜,李莎,曹艷偉,張業宗,王志蓮,楊占軍,李平 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獎 一、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項目團隊以市場為導向,以種子科技為核心,依托企業建立的內蒙古玉米生物工程技術育種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內蒙古玉米生物育種工程研究中心,加快自有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自主選育的7個玉米新品種,有效提高農牧民種植效益。 二、主要技術創新點 1.采用常規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路線,開展玉米種質資源創新、收集與利用研究,充分發掘種質資源,豐富育種基礎; 2.建立用于分子輔助育種的優良自交系分子標記數據庫,應用雙單倍體技術加快自交系的穩定,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 3.以抗逆育種為核心,以高密度選擇為突破口,建立高效的雜交種選育和田間測試評價體系,選育出高產、耐密、抗倒、抗紅蜘蛛、質優、脫水快、易籽粒機收、不霉變的玉米新品種。 4.加強新品種與配套的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示范,良種良法相配套,全面提高玉米產量。 三、成果產生的價值 (一)取得的知識產權情況 項目主要依托自主選育的7個玉米新品種,品種已通過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陜西省、新疆自治區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認定。 (二)推廣應用情況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019年至202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6個盟市,省外3個地市推廣真金系列7個新品種650多萬畝,帶動農牧民增收25719.78萬元。“共享糧行”年均收儲糧食5千噸以上,農戶收益率平均增收8%。“金糧網”開展大宗糧食互聯網交易11.32萬噸,交易額2.81億元。近年制種6000畝左右,產玉米種子200萬公斤。近十年為制種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 (三)對自治區經濟發展的貢獻 本項目緊扣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和農牧民增收致富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全區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億畝以上、產量連續保持在700億斤以上,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二是堅持綠色興農強農,持續實施農業“四控”行動,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地膜回收率達到80%。三是推進科技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強化實用性技術集成應用,致力于農業全產業鏈服務的平臺型企業,加強創新協作,依托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示范推廣新品種20多個,使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將達到60%。四是整合優勢種業資源,深入實施“種業振興”戰略,以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為依托,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強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輻射帶動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為全區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及農牧民穩產增收起到積極帶動作用。
70 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 沙棘葉果稀有活性成分提取及產業化成套技術 植物營養學 李云飛 鄂爾多斯市天驕資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一等獎 中國的沙棘資源占全球總量的90%以上,我國沙棘林總面積已達3000萬畝,已成為世界沙棘種植大國,鄂爾多斯市種植沙棘面積達630多萬畝,保有面積428萬畝,作為全球最大的沙棘種植區,經研究證實,沙棘,尤其是沙棘葉 和果富含有黃酮類、萜類、脂肪酸類等多種活性物質,其營養價值、保健作用、產業前景獲得各界公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 ),將沙棘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2013版)》(國衛辦食品函(2013)29號)將沙棘成熟果實列為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關于沙棘葉、天貝作為普通食品管理的公告》(2013年第3號)將沙棘葉作為普通食品管理。由于沙棘屬于雌雄異株植物,雄、雌性植株比約為8:2-9:1,受資源分布雌雄優配等因素影響,普遍出現產果量少,枝葉量大、利用率低、經濟性弱等的問題及農牧民收益和治沙效益難以相得益彰,亟待解決。 項目針對上述問題,研發了沙棘葉果稀有活性成分提取及產業化成套技術。選用鄂爾多斯地區沙棘葉果為原料,研發了沙棘葉、果高價值活性成分提取純化技術,通過原料優選、溫度控制、超臨界復合萃取提取、高新均孔胺基樹脂脫色等技術集成創新,有效提取出高質量反式棕櫚油酸、沙棘葉黃酮、原花青素等活性成分,研制了沙棘葉、果一體化分類提取及循環利用成套技術裝備,配套開發出遠程制度化控制系統,確保了產品性能指標穩定可靠。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開發了沙棘葉粉片、沙棘葉油、沙棘葉茶、沙棘果汁、沙棘調味品等系列健康產品,大幅提高了沙棘的附加值和產業化水平。 項目具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已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項目產品經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內蒙古華測產品檢驗檢測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機構檢測,所檢項目及結果均符合相關要求;項目已實現產業化生產并獲得多項榮譽,項目的實施對提高我國沙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促進農牧增收及沙產業增效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
71 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 紅棗優良無性系引選、培育關鍵技術及推廣應用 經濟林學 李孔,李陽勇,盧立娜,曹軍,李懷民,何金軍,王阿萍,曹恭祥,張彥東,王志波,李強,王瑞平,許勝利 ,何志,杜金輝 烏審旗毛烏素棗業研究所,內蒙古蒙棗科技有限公司,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合作社,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中心,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工作站,鄂托克前旗林業生態保護中心 一等獎 1、所屬科學技術領域 林業,經濟林培育及推廣。 2、主要內容 (1)選育出3個紅棗新品種 利用引種的38個紅棗無性系,通過測試、分析和篩選,針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氣候特征和立地條件,培育出適宜栽培推廣的蒙棗1、2、3號三個紅棗新品種,填補了內蒙古地區無紅棗良種的空白,豐富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經濟樹種種類。 (2)構建了蒙棗良種苗木培育技術體系 根據苗木特性和試驗測試,確定蒙棗1號為扦插育苗,從插條采集、處理,扦插技術及扦插苗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標準化繁育技術;確定了蒙棗2號、3號為嫁接育苗,從接穗采集與制備、砧木處理、嫁接時間等方面提出了標準繁育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蒙棗育苗技術規程》,解決優良苗木繁育水平低的問題,為內蒙古地區紅棗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3)提煉出蒙棗抗逆栽培技術體系 根據蒙棗3個良種特性,提煉出沙地、梁地、灘地等立地條件下,從圃地選擇、整地、建園技術、苗木質量、起苗、運輸、栽植時間、栽植密度、栽植方法、撫育管理技術等方面,探索、總結、創新,確定了紅棗繁殖栽培全過程的技術體系。苗木成活率達到97%以上,坐果率達到94%以上,3年生苗木單株結實量達到4.9-5.3kg,果實總氨基酸含量3.8mg/100mg干物質,總糖含量43.6%,實現了高成活、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的目標。制定內蒙古地方標準《蒙棗栽培技術規程》,為蒙棗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保障。 (4)成果推廣應用效果顯著 蒙棗由于其優良的生態、經濟特性,已成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優選種植樹種,在毛烏素沙地治理、庫布齊沙漠光伏治沙生態修復、礦區生態修復均有推廣應用。據2021年底統計,蒙棗栽培面積已達到10萬畝,其中,庫布齊沙漠光伏治沙2萬畝,礦山生態修復1萬畝,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荒山荒地生態治理與經濟林建設7萬畝,創造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2013年開始推廣種植蒙棗,通過采用規范化的育苗、栽培技術,根據統計,2019—2021年,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烏審旗、鄂托克前旗的農牧民、企業在荒山荒地種植的蒙棗新增利潤達到4621萬元,全市約 1000人長年從事蒙棗經營管理,有效帶動當地就業。 目前,通過推廣示范,引領帶動,蒙棗已發展成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主要生態經濟樹種,在助力鄉村振興,全面落實“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0 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 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推廣 作物育種學 杜永春,邱鵬程,常國有,高俊山,薛春雷,閆俊先,劉小燕,趙建剛,高志軍,史學芬,朱利華,王石清,王樹生,郭威虎,張艷芳 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鄂爾多斯市滿世通科技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一等獎 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推廣”項目由鄂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鄂爾多斯市滿世通科技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實施。項目立足于內蒙古西部地區玉米生產實際,主要進行了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大面積推廣,旨在改變現實玉米生產過程中的品種不適宜、生產技術落后的現狀,實現為農牧民增產增效目標和達到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科研人員10多年來不間斷的南繁北育、潛心研究及技術攻關,現先后育成高產優質玉米新品種10個,適合活動積溫2500℃-2850℃地區種植,其中中早熟品種1個,中晚熟、晚熟品種5個,飼用玉米品種2個,青貯米品種2個。主要有滿世通526、滿世通507、滿世通88、伊單401、滿世通3號、伊單52、伊單81和伊單131等系列玉米新品種。在高產栽培技術內容研究上,將優質高產品種篩選示范相結合,提出“品種技術+管理技術+節本增效技術”有機組合集成創新的技術路線,將高產品種與所在區域條件下的栽培、病害防治與減災技術等進行系統化設計,形成集成性技術體系1套。開展“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套推廣,以品種為核心,集成了配套秸稈還田、精量播種、配方施肥、深耕深松、高效節水灌溉、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技術為一體的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節水控肥增效種植技術模式進行了推廣,從2009年開始到2021年共累計推廣754.1萬畝,新增收益156669.12萬元,其中2019-2021年,共推廣伊單131等5個玉米品種208.4萬畝,新增效益29531.08萬元。項目運行期間共發表論文13篇。
91 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 苜蓿青貯調制技術開發及應用 飼料學 余奕東,吳哲,玉柱,倪苗,達麗,薛虎,王美秀,薛海英,閆海明,田彥軍,王目森,楊春艷,海鴿,岳額爾敦加布,張雨軍 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鄂爾多斯市康泰侖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鄂爾多斯市騎士牧場有限責任公司,達拉特旗牧樂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鄂托克旗富心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蒙古茂盛泉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達拉特旗裕祥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 二等獎 本成果屬于飼料學領域。針對內蒙古自治區苜蓿主產區雨季苜蓿難以調制成優質草產品的問題,完成單位歷時7年圍繞苜蓿單/混貯營養物質變化規律、青貯添加劑、調制工藝等方面展開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首次揭示了調控苜蓿單、混貯過程的關鍵因素,為調制優質苜蓿青貯飼料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分析青貯過程中對苜蓿單、混貯飼料發酵品質和有氧穩定性起決定作用的含水量、乳酸菌、混合比例、青貯時間等對蛋白組分變化、發酵品質和營養品質的作用規律。首次分析苜蓿-禾本科飼草混合青貯的營養物質及發酵品質變化規律,揭示了青貯過程不同飼草混合比例與營養指標關聯特性,發現混合比例、貯藏時間及其交互作用對發酵品質和營養品質的影響,為混合青貯調制提供了適宜比例的科學依據。揭示了調控含水量和使用添加劑可在青貯過程中有效抑制蛋白降解,非蛋白氮和結合蛋白下降幅度可達16.7%和14.4%。 2、首次創建了以復合添加劑為核心的青貯發酵品質調控關鍵技術體系,有效降低了營養物質損失。開發出苜蓿復合添加劑青貯技術,使原料在兩個生育期收獲并調制青貯飼料時,氨態氮含量可被控制在10%以下,結合蛋白含量降低10%以上,非蛋白氮含量減少16%以上,纖維含量下降,提高了苜蓿青貯飼料的品質。開發的苜?;旌锨噘A用復合添加劑可有效提高青貯飼料的相對飼喂價值和有氧穩定性,氨態氮含量可降低30%,有氧穩定性提高至7天以上,保證飼料在青貯和使用過程中的品質。 3、制定了青貯飼料質量標準及技術規程,彌補了國內外相關標準空白。首次制訂拉伸膜裹包式和窖式苜蓿青貯飼料的制作技術規程、添加劑使用技術規程、苜蓿青貯飼料品質評定等系列地方標準,形成標準體系,規范了從苜蓿青貯的生產技術和品質,覆蓋了青貯全產業鏈。有效實現苜蓿減損、優質收獲,保證了產品質量,提升了飼喂效果,降低了飼喂成本,豐富了我區優質飼草產品類型,有力促進了苜蓿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對優質草食畜牧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獲專利 1項,制訂地方標準 5 項,發表論文5 篇(SCI、EI 論文 2篇)。五年示范推廣苜蓿單混貯飼料收儲面積達47.07萬畝,通過規范苜蓿青貯飼料生產和評價各環節,實現青貯規?;瘶藴驶a,制作青貯飼料34.99萬噸,以苜蓿青貯代替干草飼喂奶牛,節支總額10135.85萬元,實現新增總收益86071.97萬元。有效解決內蒙古苜蓿主產區雨季生產收獲難題,對草業可持續發展,奶業節本增效、優質飼草自主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126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乳制品加工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優化 乳加工技術 母智深,高飛,高增麗,烏云,曹文慧,王斌,薛建斌,關志涵,于聲波,董陽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乳制品加工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優化”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現代奶牛高效安全養殖技術應用與示范”的子課題。圍繞兩支高端產品的加工技術瓶頸進行產學研聯動研究,成果直接轉化應用。包括“高蛋白純牛奶加工技術改進”和“長保質期飲用型發酵乳生產工藝優化”兩方面內容。 特侖蘇夢幻蓋系列開啟了3.8g優質乳蛋白高端純牛奶新時代。提高產品乳蛋白主要是結合高標準限定奶源和分離少量水分完成的,其中加熱閃蒸和膜濃縮是目前最常用的加工方式。但過度加熱導致產品褐變嚴重、風味變差、營養損失、糠氨酸含量超標;超濾濃縮效率較低、咸感增加、穩定性差。本項目從奶牛飼養、原奶管控、工藝改進三方面著手突破技術瓶頸,取得創新成果。結合奶牛營養需求,優化飼料配方和飼養方案,原奶乳蛋白含量高于3.4g/100g。通過分析濃縮乳中游離離子之間的比例關系,對膜材料和操作條件進行優化,定制了磺化聚醚砜-聚乙烯醇復合反滲透膜,濃縮效率高且體系離子平衡保持良好,咸度變化不顯著。進一步改進加工工藝,將復合反滲透膜和真空降膜濃縮系統串聯,提高了濃縮效率,降低了熱加工程度,取得了技術突破。 長保質期飲用型酸奶加工技術難點在于低粘度酸性穩定體系的構建。為滿足細膩順滑的口感,加工時要經歷兩次高壓均質和加熱殺菌,需適量添加多糖類膠體進行蛋白保護,而果膠、羧甲基纖維素鈉、結冷膠等會不同程度地抑制乳酸菌發酵,造成產酸不穩定、黏度差異大、穩定性差等問題。用水化料再與發酵乳進行二次混料,則無法滿足100%牛奶參與發酵的法規要求。本項目從發酵菌株篩選和工藝技術改進兩方面著手克服難點,取得技術突破。設計了同步雙發酵工藝,按比例將原料乳分成兩部分分別發酵,混合后再進行巴氏殺菌。主發酵部分由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發酵,提供有機酸、香氣成分、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副發酵部分由植物乳桿菌MNCW-1發酵,除溶解穩定劑外也起到一定的產酸、產香作用。植物乳酸菌MNCW-1是篩選獲得的在高濃度多糖體系中穩定的菌株,是專為生產長保質期飲用型發酵乳而開發的菌株。 申請發明專利11項,授權6項。發表論文12篇。 項目成果于2019年1月完成轉化。應用于特侖蘇夢幻蓋系列產品,2019-2021年累計銷售額達125.52億,新增利潤19.85億。應用于純甄小蠻腰系列產品,2019-2021年累計銷售額達43.76億元,新增利潤4.48億。 該成果于2022年8月完成科技查新,具有新穎性。于2022年8月完成科技成果評價,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127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乳與乳制品安全質量控制技術集成與示范 食品檢驗學 李洪亮,翟齊嘯,戴傳超,王海鳴,錢文濤,楊暢,史玉東,王孟輝,胡鵬麗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該項目來源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乳與乳制品加工靶向物質危害控制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研究領域為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項目以實現乳與乳制品的安全質量全程控制技術集成與示范為目標,以降低熱處理傷害、降低食物源危害物質和保護乳制品中生物活性物質為核心,開發低熱處理技術、乳制品品質評價技術以及全程在線監控技術,為建立乳與乳制品安全全程控制的生產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目主要研究了(1)乳與乳制品中微生物風險控制技術研究及快速檢測技術開發——開發了基于嗜冷菌的高分辨靶基因檢測方法,可以同時檢測到相關菌種427個,單次滿足近百個樣品的平行分析;(2)乳與乳品中化學性污染可視化在線監控技術研究與開發——通過采用新型熒光分析技術,可實現4類抗生素的快速檢測,頭孢氨芐檢測限為0.24 μg/ml,四環素檢測限為16.2 nM,鏈霉素快檢只需要30 min,喹諾酮類抗生素的檢測限低至1-4 μg/kg;此外,開發了新型熒光銪材料以及標記雙抗體和bio-sa質控系統,可同時檢測乳品中AFM1和OTA,檢測限分別為0.018 ng/ml和0.036 ng/ml,DON和ZEN檢測限分別為0.017 ng/ml和0.054 ng/ml;(3)乳與乳制品質量控制技術開發及示范——開發了1套熱加工副產物定量預測及評價模型,指導UHT產品熱加工工藝及設備的改造優化,實現了糠氨酸(80-130 mg/100g)及乳果糖(200-350 mg/L)的定量控制;(4)乳品監測大數據分析系統的產業化示范——開發了國內首個交互式乳制品大數據分析平臺 ,可用于乳品真菌毒素數據可視化及風險評估,目前已完成330次風險評估運算。 該項目成果發表論文14篇(SCI10篇),申請專利17件(已授權2件),制定標準規程5項,建立安全質量全程控制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生產線1條;相關成果應用于20家企業連續化生產,近三年成果創產值79.64億元,利潤12.5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8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再制馬蘇里拉奶酪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乳加工技術 宗學醒,閆清泉,李志國,崔利敏,趙中華,司闊林,李玲玉,邊燕飛,趙悅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蒙牛奶酪有限責任公司 一等獎 3.1 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 2021年我國奶酪消費量約27.5萬噸,其中進口17.6萬噸,進口額8.13億美元,其中馬蘇里拉奶酪進口超過8萬噸,占餐飲渠道奶酪消費量的60%,馬蘇里拉奶酪主要應用于披薩、烘焙面包、焗飯等場景,由西餐發展而來,與中餐快速融合。由于奶源價格高,且乳清無法處理,天然奶酪在中國規模化還不現實,主要依賴進口,大疫情時代下,國際供應鏈受阻,無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本項目通過再制的工藝生產馬蘇里拉奶酪,內容物成本降低至1.5萬元/噸,具有與進口5萬元/噸的天然奶酪具有相似的烘焙功能性。滿足國標微生物限量要求,具有較強可加工性。項目技術的方法論可應用于各類再制奶酪產品中。 本項目是對2018年國務院奶業振興政策、九部委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政策以及2022年十四五奶業競爭力提升方案的貫徹落實,能夠帶動中國乳制品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平衡。 3.2 主要技術創新點 項目通過配方工藝優化,使原料充分水合受熱,具有較好熱穿透性,滿足全球微生物最嚴苛再制干酪國標GB 25192的要求,降低損失,提高運營效率;通過篩選和配比關鍵物料乳化鹽,實現乳化精準控制,創建最合適乳化曲線,將產品精準控制在乳化曲線小范圍內,兼顧穩定性和烘焙功能性的平衡,提升產品品質;通過將部分脂肪和乳化鹽二次配料的方式,將酪蛋白乳化結構分層次化,最外層結合部分非穩定態脂肪,在高溫烘焙條件下脂肪快速析出,游離在融化奶酪表面,避免高溫烘焙條件水分過度干燥導致的表面硬殼,顯著提高終端店面使用效率;通過變性淀粉的篩選和配比,改善奶酪質構,提高擦絲可操作性,提高產品完整度,降低生產損耗,提高出成率。 3.3 成果產生的價值 該項目已授權發明專利4項,項目技術應用于蒙牛奶酪工廠,投資1條年產能5000噸的生產線,產品上市至今共生產產品1.1萬噸,銷售收入5.5億元,成為乳制品行業轉型新的增長點,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奶業振興政策,推動奶酪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國內自產,對由國際國內雙循環轉變為國內統一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自治區肩負著中國乳業振興的重任,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方案鼓勵奶酪等干乳制品和特色奶酪等高端乳制品發展,本項目響應自治區產業政策,落實奶業振興方案,率先推動乳制品新的細分品類發展,推動自治區奶業全面振興。
130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沙棘葉多酚提取與沙棘茶生產技術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食品科學技術基礎學科其他學科 呂兆林,張志剛,趙航,馬素清,董久霞,烏仁斯慶,邢國良,王捷,王尚義,張柏林,袁瑋瓊,孟德豪,李長春,張久紅,聞茂 內蒙古宇航人高技術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林業大學 二等獎 沙棘作為水土保持的經濟林樹種,不僅具有荒山綠化、土壤改良等生態價值,因其富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又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我國沙棘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和甘肅等中西部地區,沙棘資源在這些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現階段對于沙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棘果實上,作為廢棄物的沙棘葉中同樣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如何合理利用生物量豐富的沙棘葉資源,變廢為寶,促進無廢料沙棘資源的開發,成為了沙棘行業的重大課題。 自2016年以來,內蒙古宇航人高技術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科研團隊開始了沙棘葉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技術成果,獲得發明專利兩項(一種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技術提取沙棘葉多酚的方法,授權公告號:201810312022X;發酵型沙棘葉茶的制法,授權公告號:201310602835X)、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研究論文。 沙棘葉富含多酚類活性物質,該項目研究了多樣化的沙棘葉多酚制備工藝,綜合評價了沙棘葉多酚提取物活性,創制了綠色的、安全的、高活性沙棘葉多酚專利產品,開發了工業化多功能連續提取制備沙棘葉多酚的新型工藝設備以及可推廣應用的大孔樹脂吸附精制技術,建立了沙棘葉多酚提取物產品質量標準;基于沙棘葉多酚提取物的基礎研究,研制了沙棘番茄茶多酚軟膠囊、代餐粉、鈣果顆粒、沙棘果粉、果皮微粉等衍生產品。采用引入嗜酸乳桿菌與植物乳桿菌菌種作為發酵因子的低溫發酵工藝制備沙棘紅茶,首創了沙棘葉脫蠟技術及沙棘果汁輔助沙棘紅茶的發酵工藝,提高了沙棘茶葉色、香、味品質,建立了滿足工業化生產的沙棘發酵茶技術體系,開發了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及市場競爭力的沙棘茶葉。 項目的實施,提升沙棘生態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9-2021年累計銷售金額1346.60 萬元,其中沙棘發酵茶21750 盒(90g/盒)、營養代餐粉1786 盒(750g/盒)、鈣果顆粒19000 盒(180g/盒)、沙棘果粉12091 公斤、沙棘番茄茶多酚軟膠囊4654公斤、果皮微粉39005 公斤,新增產值1230.19萬元,新增利潤269.32萬元。其中沙棘果皮微粉、沙棘果粉出口到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項目對沙棘葉資源進行深入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沙棘葉相關新產品,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建立了產品標準,利于沙棘行業整體發展及生產的良性循環,項目成功地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帶動了內蒙地區沙棘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
134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傳染性鼻氣管炎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 預防獸醫學 劉國英,郎洪武,吳華偉,趙麗霞,高金源,范秀麗,郝雪斌,李玉和,陳曉春,陳堅,郝鵬,鄧 永,李俊平,范娟,陳建 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揚州優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洛陽現代生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等獎 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畜牧業大區,在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眾多問題,尤其是疫病防控。近10年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與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已然成為危害養牛業最主要的疫病之一。據統計,該兩種疾病在我國牛群的陽性率可達到85%以上,除給養牛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其感染牛后可產生持續性感染,導致病牛機體免疫機能損害,甚至終身帶毒、散毒,成為養牛業的”隱形炸彈“嚴重威脅養牛業的安全。精準診斷和疫苗免疫是防控該兩種疾病的主要手段。 本項目聚焦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傳染性鼻氣管炎疫病防控技術研究,科研成果卓著,獲得二類新獸藥注冊證書1個,提交發明專利4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制定國家標準和技術標準2項,發表論文5篇。研究內容為:1、建立了一種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的檢測BVD與IBR的雙重熒光定量RT-PCR檢測方法,為了解國內尤其是內蒙古自治區周邊地區疫病流行情況提供檢測試劑支撐。2、制修訂《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診斷技術規范》國家標準1項,新增了實時熒光RT-PCR方法和臨床診斷方法,已于2019年發布施行,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我國牛病毒性腹瀉診斷提供了標準支持。3、通過全面鑒定篩選出與國內流行毒株高度匹配的免疫原性好的BVDV/NMG株和IBRV/LY株并成功研制國內首個二聯滅活疫苗,填補國內空白。4、推進BVD和IBR生物安全、疫苗免疫與精準診斷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綜合防控技術路線,最終實現疫病凈化的目標。5、通過政府、行業、牧場及企業的多方努力,結合公司多年來與養殖場(戶)共同防疫的經驗,形成了一套疫病監測、疫苗免疫防控程序、生物安全措施以及剔除凈化的疫病綜合防控體系。 疫苗上市5年來,累計銷售收入已達到1.1億元。通過公司病原平臺2019-2021年的病原學監測數據顯示,BVD檢出率為2.42%、4.08%、3.85%,IBR的檢出率為1.63%、3.44%、0.89%,較先前文獻報道的BVD與IBR感染率在85%以上有了顯著下降,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越來越多的牛場重視BVD與IBR防疫工作,上述企業成功的防控經驗為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全國牛病毒性腹瀉和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疫病防控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積極推動《“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的全國畜牧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促進自治區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將自治區打造成優質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實現由畜牧業大區向畜牧業強區的轉型。
135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生豬安全養殖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與推廣 畜牧、獸醫科學其他學科 王福清,杜繼紅,張貴剛,朱芳林,李建功,潘杰,楊冬梅,董仕久,徐萍,李榮,黃慶南,李鵬,劉瀾曾用名劉彤,張秀文,郭宇 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動物保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科醫藥行業生產力促進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揚州優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烏蘭察布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廣西麗誠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保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一等獎 3.1 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 項目以生產安全的畜產品為目標,通過研究與采用高安全性豬口蹄疫滅活疫苗、圓環病毒2型滅活疫苗(YZ株)、新型抗病毒獸藥、新型安全綠色高效消毒劑作為核心技術及產品,進一步研究投入品質量安全控制、生豬免疫與環境控制、細菌耐藥性監測與分析三個方面作為技術支撐,實現投入品質量安全、生物安全防控及用藥精準減量,并通過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促進,以實現減少疫病的發生、降低抗生素使用,最終確保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為生豬養殖全過程進行保駕護航,服務于食品安全、綠色和可持續養殖,并為生豬產業升級和轉型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 3.2 主要技術創新點 1)創新采用國內首創大規模懸浮培養技術、國際先進水平的濃縮純化集成工藝和疫苗破乳技術創制出安全性高、免疫性好、免疫保護期長的豬口蹄疫滅活疫苗。 2)創新基于過程分析技術(PAT)的疫苗反應器生產過程優化技術、流體力學(CFD)模擬的疫苗反應器生產過程放大技術、首創獸用疫苗純化產業化蛋白層析系統以及全新納米水佐劑的應用,創制出快速、高效、安全的豬圓環病毒2型滅活疫苗(YZ株)。 3)創新采用高級氧化技術以鏈式反應為核心機制,兼具多種消毒作用機理和活性指示功能,創制出高效、安全的復合過硫酸氫鉀類消毒劑。 4)研制普諾康、瑞特奇中獸藥制劑,研發普諾康、瑞特奇與替米先的組方,對豬流感、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防制效果顯著。 5)安全養殖技術方案建立 應用4個核心產品及其配套技術,通過免疫及環境控制防止疫病發生、監測地區細菌耐藥性指導抗生素的科學使用、獸藥飼料質量監測防控質量安全風險,從而建立投入品質量安全控制、生物安全防控和用藥精準減量三個技術綜合方案。 6)安全養殖技術集成 將4個核心產品及其三個配套支撐技術綜合方案有機結合,集成生豬安全養殖技術形成養殖模式一套。 3.3 成果產生的價值 成果獲獎7項、國家專利7項、三類新獸藥1項、產品批準文號5項,發表文章2篇,制定技術標準2項、技術手冊3個、技術方案2個,整合生豬安全養殖關鍵技術模式1個。 項目通過建立“自治區聯合首都專業技術機構+高新企業+養殖、自治區聯合首都專業技術機構+地方推廣部門+養殖”雙軌并行的方式,在烏蘭察布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等基地示范應用,推廣至全國302家養殖企業4200萬頭生豬。項目實施2019至2021年合計新增銷售收入43810.9萬元,新增利潤21627.7萬元,新增稅收4640.2萬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較好。
139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巴氏殺菌凝固型酸奶質構保持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 乳加工技術 付永剛,巴根納,樊啟程,馮東陽,楊杰,胡宇飛,張月恩,孫遠征,藺煒,劉華,張凱帥,黃宜,李雪松,閆盤煒,孟蝶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本項目開發之前,常溫凝固型酸奶是常溫酸奶市場上的空白,國內外尚未有此類產品上市。傳統凝固型酸奶需要在包裝容器中進行發酵,存在需要大面積冷藏庫房,無法常溫儲存及銷售,不耐高溫及工藝剪切等技術痛點;市場上現有常溫酸奶均采用攪拌型酸奶工藝,無法實現凝固型狀態的保持。 本項目通過配方、工藝、設備、包裝、標準等的全方位、多維度的技術創新,建立了凝固型常溫酸奶技術平臺,并且在此技術平臺上實現了產業化示范,推出全球首款凝固型常溫酸奶產品。具體創新性成果及內容如下: 第一、從產品配方、工藝、設備、包裝全維度進行創新突破,攻克凝固型酸奶無法常溫長時間存放的技術難題,累計申請專利22項,已授權專利7項。 第二、制定凝固型常溫酸奶法規標準體系,引領性的創建了凝固型常溫酸奶企業標準1項,產品技術內控標準11項。 第三、創建常溫凝固型酸奶質構成型的工藝技術方法。在常溫凝固型酸奶質構建立的工藝技術研發上,打破了傳統凝固型酸奶質構成型機理,全球首創酸奶無菌中溫灌裝及在線凝固工藝技術方法。 第四、研發建立了常溫凝固型酸奶配方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發建立了常溫凝固型酸奶質構體系配方方案,實現產品在低溫和常溫條件下均可保持良好的凝酪型狀態。 第五、消費者趣味體驗無菌杯設計。包裝方案解放被束縛的視野,將趣味性與使用性相結合,延續了安慕希古希臘藝術的風格設計。獲得普通消費者,專家,行業協會一致認可。 第六、行業首次設計采用雙開門及三角形卡紙包裝方案。雙開門禮盒成為行業首創結構設計,并具有對應專利保護。自主開發的三角形卡紙設計,獨特的異形包裝結構設計,在終端樹立了差異化設計標桿 第七、依據該技術平臺研究成果進行了產業化示范。2020年8月,本項目技術完成上市應用轉化,成為國內外首款可常溫長時間保藏的凝固型常溫酸奶。上市至今在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液態奶事業部下屬工廠(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一直進行規?;a。上市以來,銷售額、營業利潤及消費者體驗均得到良好反饋,累計新增銷售收入3.9億元。
140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食品安全數字化系統的建立和應用 食品科學技術其他學科 趙貞,萬鵬,溫國艷,付云雙,呂志勇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二等獎 1、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數字經濟建設是國家的發展戰略,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食品安全數據流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數據結構類型高度復雜化,這給食品安全工作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實現食品安全數字化技術及應用的創新性突破,是食品行業乃至國家亟需解決的重大難題。項目組針對上述難題,開展了系列研究,運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理論、信息通信技術、可視化分析技術,整合食品安全數據資源,建立涵蓋食品安全全領域的數字化系統,實現食品安全工作數字化轉型和科學管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2、主要技術創新點 2.1突破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理論和大數據技術融合的難題,充分利用行業數據規模優勢,搭建層次清晰、覆蓋全面、使用便捷的食品安全數字化系統,打破食品安全數據流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數據結構類型高度復雜化帶來的技術瓶頸,實現食品安全數據規模、質量和應用水平同步提升,發揮數據資源的戰略作用。 2.2打破數據庫壁壘,統籌整合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資源,布局食品安全大數據平臺和數據中心,實現全流程數據貫通和跨部門、跨區域信息的互聯互通,豐富面向全員的質量信息服務,為提升食品安全風險決策和風險防范水平提供全面可追溯、可查詢、可跟蹤的數據支持。 2.3首次開發了基于動態預警監測和風險交流管理機制的風險預警感知互聯解決方案,通過海量數據清洗、數據分析發掘、數據可視化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實現對食品安全風險更為準確的監測、分析、預測、預警,提高風險管理決策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時效性,深化大數據在食品行業的創新應用。 內蒙古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中心出具的查新報告表明:本項目食品安全數字化系統對食品安全領域信息進行整合,通過大數據建模技術建立各數據庫關聯關系,形成數據庫網絡結構,通過標準判定、信息統計分析、可視化等技術手段智能分析風險因素。國內外未見相同的食品安全數字化系統的公開文獻報道(查新報告,附件14)。 3、成果產生的價值 該項目取得軟件著作權2項、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各1項,發表論文4篇,推廣應用于集團總部及4個事業部、68個工廠,近三年產生經濟效益5393萬元。該項目響應國家數字經濟規劃和綠色低碳發展號召,引領食品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乳品質量水平,增強乳品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科技創新助力“雙碳”進程,推動自治區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促進自治區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守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41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基于藥食同源指紋圖譜的功能性奶粉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乳加工技術 劉彪,李威,馮昊天,王曉彥,周玉權,李昊虬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大健康上升為國家戰略,極具中國特色的藥食同源原料在功能化健康食品和中醫食養領域的應用具有廣闊前景。將乳制品的營養屬性與藥食同源的功能屬性創新結合面臨1)缺乏科學合理的藥食同源原料篩選和組方體系,以確保產品配方的安全性、功效性和科學性;2)由于藥食同源成分復雜,目前缺乏有效的質量鑒定方法,以防范原料造假和以次充好,故存在添加風險。本項目針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如下: 1 藥食同源功效信息數據庫的搭建和應用 采用網頁客戶端模式收錄全球所有藥食同源原料功效性文獻共計11256篇,分8大類和23小類功能主題構建功效原料數據庫,將所有藥食同源原料按照臨床、動物和體外細胞試驗文獻數量、等級評分(決定排序)和專家評分(重要參考)等維度劃分到各功能主題下。能夠實現針對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進行分主題檢索,快速篩選出相關度高的原料,供相關藥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開發。 2 藥食同源原料指紋圖譜檢測技術的開發 建立以主題功效成分為峰指認的HPLC指紋圖譜出圖方案并設定色譜條件,制作基準物和供試品的指紋圖譜,對比以指認峰為主的所有峰的峰面積大小以及各自占比情況,可得出供試品相較于基準品的相似度和藥食同源原料相對含量,達到定性(相似度對比)和定量鑒定的目的,實現對供試品的質量檢測和功效保證。 3 中式養生食材搭配乳基營養的功能性奶粉的配方設計 通過1篩選出的各主題功能原料組方并經2質量檢測合格后可引入到產品中。功能性奶粉配方設計遵循精確營養結合中式養生食材的設計理念,以滿足細分功能領域人群的營養與功能需求。還要進行產品功效和質量驗證,保證產品相關功能的有效性和質量安全。 按照以上技術方案已開發出具備預防骨質疏松、促進心血管健康和血糖管理的三款不同主題功能的高端藥食同源功能性奶粉,近三年產生經濟效益達32154.65萬元。同時藥食同源功效信息數據庫和藥食同源原料指紋圖譜檢測技術已推廣應用于集團類似原料的其他乳制品中。以上技術內容共申請發明專利6件,授權1件,發表論文1篇,獲得社會科技獎項3項,獲得權威證書1項。 綜上所述,本項目既規劃了普通乳制品向細分功能領域發展的新路線,也付諸行動解決了相關技術難點,實現了藥食同源功能性乳制品的產業化,引領和推動我國藥食同源原料供應行業和相關功能食品生產行業的良性發展,為我國大健康產業的戰略布局作出貢獻。
142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常溫酸奶微顆粒穩態技術、功能研發及其產業化應用 乳加工技術 吳秀英,馬海然,胡嘉杰,雙全,郭燕,劉紅霞,李輝,馮志寬,賴孟瑄,李雙紅,武春雨,姜云蕓,王春燕,馮旭東,賈迪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農業大學 一等獎 1、淀粉-穩態化研究和乳清蛋白自主微?;芯浚和ㄟ^淀粉-穩態化、乳清蛋白-微粒化研究,重建淀粉來源及配方組合,使產品喜好度評分提高10%以上,同時通過在線微?;に噧灮?,實現了普通乳清蛋白到微?;鞍椎脑诰€加工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其離心沉淀率降低至4.4%,摩擦系數減少30-40%。 淀粉部分通過對溶脹體積、焓變值、粘度、析水率等方面進行研究,發現不同來源的淀粉復配后,離心失水率由8.6%降低至7.4%,感官方面在順滑感、融口性方面有較大提升,喜好度評分方面提高了10%以上,從而構建了羥丙基化“蠟質玉米+木薯”的混合淀粉配比方案;自主微粒化-乳清蛋白研究從微?;?乳清蛋白的凝膠特性出發,通過Cavitator微?;に噷崿F了自主微?;?乳清蛋白的應用,通過對比實驗驗證,自主微?;榍宓鞍自谫|構、粒徑、離心失水率、摩擦系數、感官等指標已經達到了商業微粒化蛋白的水平,其成本僅為商業乳清蛋白的60%,與普通乳清蛋白相比,自主微?;榍宓鞍椎碾x心沉淀率降低至4.4%,摩擦系數減少了30-40%。 2、常溫酸奶工藝關鍵技術研究: 為了構建不同粘度、不同類型的常溫酸奶,通過對常溫酸奶超高溫UHT和多重均質技術進行研究,突破了常溫酸奶粘度的瓶頸,實現了200-700mPas產品的生產工藝,提高研發效率30%,節約研發成本20%以上。 為實現高粘度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對比研究了“管式殺菌”“板式殺菌”“板管串聯殺菌”三種不同的殺菌工藝,發現經過板式殺菌后,可以大幅度保持產品粘度,較傳統管式殺菌,粘度提高了68%,實現了400-700mPas高粘度酸奶產品的工業化生產。為實現低粘度產品,通過研究“多重均質”工藝,與傳統工藝進行對比,發現采用多重均質后,產品粘度降幅達到28%,能夠實現200-400mPas低粘度酸奶的工業化生產。 3、含有膳食纖維常溫酸奶的功能特性研究:本研究從“質構+功能”兩個維度篩選和評價膳食纖維,添加聚葡萄糖可有效提升常溫酸奶順滑度和喜好度,分別提高了13.1%和10.7%,證明添加菊粉常溫酸奶具有調節腸道菌群與免疫力雙功能。 本項目通過對膳食纖維的原料特性篩選,評價膳食纖維在常溫酸奶體系中應用效果,添加聚葡萄糖可有效提升常溫酸奶的順滑度和喜好度,產品順滑度提升13.1%,喜好度提升10.7%。 通過對添加膳食纖維常溫酸奶功能特性的動物驗證實驗,首次證明了添加菊粉的常溫酸奶具有調節腸道菌群與免疫力雙功能,這一結果可為常溫酸奶后續功能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45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乳品產業鏈農藥殘留風險防控檢測技術 食品科學技術其他學科 劉麗君,謝瑞龍,張立佳,高玉杰,梁建英,段國霞,劉春霞,胡雪,白艷梅,汪洋,武倫瑋,段建華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農藥殘留是乳及乳制品一項重要的食品安全指標,生鮮乳中農藥主要由飼料帶入,乳制品中農藥除生鮮乳帶入外,還有可能由糧食和果蔬等原料帶入。由于飼料、原料種類多,產地分布廣,使用農藥多達幾百種,所以乳及乳制品中農藥殘留的管控和檢測一直是乳品行業面臨的難題之一。 目前乳制品農藥殘留風險的研究局限于產品的檢測,沒有建立系統的產業鏈管控模式,為了行業進步和企業發展,本團隊開展乳制品及其產業鏈的農藥殘留研究工作,基于農藥殘留風險管理過程的關鍵點,建立農藥殘留風險識別數據庫,科學分析評估農藥殘留風險;自主研發制備農藥殘留質控樣品,攻克技術難題,提供農殘質控樣品定制服務,保證檢測結果的重復性、再現性符合標準要求,確保人員、設備和方法的一致有效;開發多種農藥殘留精準定量和篩查檢測方法,實現飼料、原料及乳制品快速、準確、高效檢測,發揮食品安全保障作用。 項目期間獲得外部獎項1項,申請專利4項,其中獲得授權的國內專利1項,發表論文7篇,其中兩篇獲得優秀論文三等獎。同時,該項技術已于2021年獲批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項目應用于我公司集團、事業部及其68個工廠。運行5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2017年至2019年間共取得經濟效益962.01萬元,制定了《原料奶質量風險防控管理辦法》、《原料奶飼料農、獸藥風險管控指導標準》和《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管理辦法》等企業規范,并在供應商推廣,實現了原料、生鮮乳、產品的農藥殘留防控,降低農藥殘留污染概率。同時推動農藥殘留快檢技術研究,填補乳制品中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空白,完成了多菌靈、甲萘威、氟蟲腈等農藥殘留快檢產品的驗證,在全國工廠原奶收奶環節應用,增強了對原奶食品安全隱患的發現能力,提高了風險監測效率。
146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氨基酸發酵行業廢氣處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食品添加劑技術 李學朋,邊恩來,伏廣好,梁曉娟,高雷,劉路,周敬,王文強,葛秀旭,朱心雙 內蒙古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獎 為解決生物發酵行業的大氣污染問題,解決現有治理措施效果不顯著、運行成本較高、易產生二次污染等共性問題,內蒙阜豐公司自主研發出“氨基酸發酵行業廢氣處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項目,針對生產過程中高、中濃度兩類廢氣進行處理,并進行推廣應用。 新技術采用生物法凈化蛋白飼料烘干尾氣的技術,具有處理時間短、除臭效果好、運行參數范圍大、便于操作等優點,已在本企業年產50萬噸氨基酸生產線成功應用,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生物法凈化技術在氨基酸發酵行業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針對氨基酸發酵行業廢水資源化制備肥料過程中的噴漿造粒廢氣,采用負壓收集技術,對無組織排放廢氣進行收集,基于多級除水、除塵預處理技術基礎上,廢氣通過管道自然降溫進一步除水送至鍋爐燃燒,燃燒前再經過升溫處理,極大程度地消除水汽和溫度對鍋爐的影響。 首創對氨基酸煙氣利用現有鍋爐高溫燃燒及配套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將氮氧化物、硫化物、異味因子等通過鍋爐燃燒達標排放的同時,實現異味消除,在氨基酸發酵行業中關于徹底消除氣味問題的處理實現了首次創新,解決了氨基酸發酵行業異味大和大氣污染重的難題。 “氨基酸發酵行業廢氣處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于2018年在內蒙古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運行,成效明顯;隨后在寶雞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推廣應用,氨基酸生產廢氣均得到顯著消除。項目的成功研發及應用申報了6項專利申請,其中5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項目通過科學技術成果鑒定(中科評字[2019]第3295號)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完成自治區科學技術成果登記(登記號:9152019Y0149),并在國家工信部完成科學技術成果登記(登記號:3392019Y0156)。 隨著該項目核心環保技術的逐步應用,公司恢復限產11.8萬噸,增加銷售額9億元,增加利潤1.5億元,增加稅收1.1億元,若推廣到整個氨基酸發酵行業,有助于恢復行業因環保不達標造成的限產、停產情況!按照每恢復行業產能100萬噸計算,則預計增加銷售額76億元、新增繳稅9.9億元、新增利潤12.9億元。 本項目徹底消除了噴漿造粒煙氣的焦糊異味,為廠區周邊群眾生活提供更有益的生活環境,極大提升了企業形象的同時,有力支持當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此外本項目的成功產業化,為打造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在生物發酵、節能領域積極推動產業改造提升,促進整個生物發酵行業的迅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147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N-乙酰神經氨酸和腦磷脂群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應用 乳加工技術 孔小宇,趙紅霞,劉賓,肖競舟,陳青山,周名橋,方芳,李婷,趙子夫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根據消費者調研其中提升免疫力和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發育是媽媽們最關注的問題,也是父母為寶寶選擇奶粉最看重的因素。所以,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開發一款能提高寶寶免疫力和認知能力的嬰兒配方奶粉非常有必要。 本項目基于伊利母乳研究成果,從唾液酸和腦磷脂群兩個方面,進行了母乳化模擬及配方設計,開發了行業首款含有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1、技術創新點 (1)唾液酸和腦磷脂群模型的建立 乳清蛋白粉(富含乳脂肪球膜)不僅富含有與母乳中唾液酸結構一致的唾液酸還富含多種磷脂類物質,可以使用在嬰兒配方奶粉中,模擬母乳中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組成,使產品在免疫效果和智力發育更加貼近母乳。定制化含有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技術是國際首創,應用該技術的金領冠珍護嬰幼兒配方奶粉也是國際上乳品行業內首款款含有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本項目將酪蛋白糖巨肽和乳脂肪球膜按最佳比例混合為后命名為乳清蛋白粉(富含乳脂肪球膜)。該原料不僅富含有與母乳中唾液酸結構一致的唾液酸還富含多種磷脂類物質,可以使用在嬰兒配方奶粉中,模擬母乳中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組成,使產品在免疫效果和智力發育更加貼近母乳。定制化含有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技術是國際首創,應用該技術的產品也是國際上乳品行業內首款款含有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2)產品功效驗證 本項目研發人員將中國母乳研究成果及唾液酸研究技術進行成果轉化,綜合這些技術研究成果的優勢,悉心研發金領冠珍護嬰幼兒配方奶粉新產品,實現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生產。金領冠珍護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唾液酸的結構和含量更接近母乳,在消費者調研實驗中驗證了產品的安全性,驗證了產品對寶寶的認知能力和免疫效果,結果發現金領冠珍護嬰兒配方奶粉的喂養效果與母乳接近,可以提升嬰兒的免疫力和認知能力。 2、技術指標 關于乳脂肪球膜的專利布局早在2018年已經開展,到目前為止已申請了關于唾液酸和腦磷脂群的專利有4項,均已受理。 (1)本項目技術申請了4項專利,已受理。 (2)本項目輸出了2項技術標準。 3、應用推廣情況 2020年1月,N-乙酰神經氨酸和腦磷脂群的關鍵技術實現在黑龍江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應用,并上市銷售,銷售良好。 4、經濟效益 產品于2020年8月上市,上市以來銷售額高達116億元,利潤高達79億元,上繳稅收達11億元。
154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兒童營養健康乳制品的創新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應用 乳加工技術 王美華,趙艷紅,阿茹汗,楊永龍,張金,李文靜,賈少婷,雒帥,魏恩慧,魏曉軍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本項目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深入挖掘各類功能性成分及食品原料的功能營養特點,并對其加工特性進行系統性的測試,研發兒童營養健康乳制品創新配方并實現配套工藝技術的創新突破,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 開展創新配方的功能營養組分科學復配應用研究 本項目主要通過深入挖掘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聚葡萄糖三種益生元的功能營養機制,分別從消化作用機理,作用方式兩個維度解析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特性,本項目進一步通過多種益生元復配組合進行動物試驗驗證,確定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二者添加比例9:1,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產出益生元科學復配組合: ①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科學復配添加比例9:1,復合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力; ②低聚半乳糖:聚葡萄糖:低聚半乳糖復配添加比例9:9:1,低聚半乳糖和聚葡萄糖長短鏈益生元組合作用結腸遠近端,促進有益菌增殖,調節腸道菌群; 其次,通過分解乳清蛋白粉的營養組成成分,研究發現乳清蛋白粉中其中α-乳白蛋白及乳脂肪球膜具有重要的功能特性,根據兒童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以上2種營養成分的需求,通過試驗驗證產出益生元與乳清蛋白粉科學復配組合: ③低聚糖與優質蛋白質配比優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乳清蛋白粉(乳脂肪球膜3.17g/100g,α-乳白蛋白含量40g/100g)=9:1:1,增強機體免疫力; 最后,研究健康原料的加工特性及復配組合,基于模糊數學法的感官評價分析,建立健康風味評價模型,確定果汁替糖健康方案及天然芝士風味復配科學配比: 2 兒童營養健康乳制品配套工藝技術創新突破 ①構建了高不飽和脂肪酸穩定體系工藝技術,解決了液態乳制品中添加高含量DHA藻油易出現脂肪氧化的加工技術難題,保證產品的風味與品質。 ②建立了中性調制乳產品濃縮果汁創新噴淋添加技術,替代常規混料及酸度調節劑預調pH值工序,實現在中性調制乳中酸性果汁直接式添加技術,避免蛋白變性,保證產品穩定性。 項目研究產出的兒童營養健康乳制品創新配方及配套的創新工藝技術,共形成了ZL 201711157428.7、ZL 2017 1 0626200.1、ZL 2016 1 1111700.3、 ZL 2007 1 0063868.6、ZL 2011 1 0093491.5 共五項專利,并在學術期刊發表相關文章兩篇。依托蒙牛集團乳制品加工優勢,研究成果在未來星兒童成長牛奶系列產品、未來星兒童有機奶等產品、以及學生奶系列產品進行了產業化應用。
164 康振生 授粉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技術研究與應用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楊立國,張禮生,趙中華,黃家興,黃俊霞,趙廷昌,劉寶玉,烏恩,劉晨光,苗春樂,劉茂榮,李海峰,王穎,劉丹,李耀禎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 一等獎 針對農作物病蟲傳統防治中用藥不當造成蜜蜂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并嚴重影響作物授粉的重大難題,項目組探明了向日葵和西甜瓜重大病蟲成災規律,證實了蜜蜂授粉貢獻率,優化了授粉蜂群密度合理配置的量化關系,研發了融合關鍵技術, 創制了授粉作物全程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技術體系,大面積轉化應用取得顯著成效,打造了作物綠色防控與授粉增效成功樣板。 1.豐富了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的理論基礎,闡明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時空融合的合理性。①探明向日葵螟年生活史、幼蟲空間分布型、種群動態和無世代重疊發生規律;②揭示西甜瓜果斑病致病機理,闡明了黃河流域和陰山北麓瓜蚜危害新特點,明確西甜瓜施用化學農藥大量殺傷向日葵授粉蜜蜂;③闡明與授粉蜜蜂兼容的天敵瓢蟲和草蛉滯育誘導、滯育維持和滯育解除的調控機理;④證實超過90%播種面積的向日葵主栽品種高度依賴蜜蜂授粉,蜜蜂授粉的貢獻率超過85%。 2.攻克了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的技術瓶頸,研發出授粉作物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的核心措施。① 發明“適期晚種”避害技術,將播期延后25-35d,成功避開向日葵螟第1代和第2代幼蟲危害高峰期,挽回危害損失90%以上,實現了不使用化學農藥防控向日葵螟;②研發了“以蟲治蟲”的瓜蚜生物防治技術,將七星瓢蟲和麗草蛉幼蟲、成蟲“接力式”組合釋放,瓜蚜蟲口減退率達85%以上;③研制新型藥劑種子處理方法,利用1%異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一次浸種,可減少苗期和花期用藥48.7%,大幅度避免誤殺蜜蜂;④研究明確了授粉蜂群密度合理配置的量化技術,不集中連片種植情況下,每5畝1箱;集中連片種植超過5000畝情況下,每10-15畝1箱,以20箱為一個授粉點。 3.創制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應用技術體系,分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顯著成效。①劃定黃河流域和陰山北麓2大蜜蜂安全授粉保護區,實施精準保護技術,最大限度發揮蜜蜂授粉增產效果的“月下老人”作用。②創制黃河流域“二維時空一提一控”、陰山北麓“一提一控”作物全程綠色防控與蜜蜂授粉融合技術模式,成果列為農業農村部2019年主推技術。2017-2021年在黃河流域和陰山北麓應用1907.3萬畝,經濟效益53.1億元。 發表學術論文80篇(其中SCI 17篇),出版著作13部;授權專利10件(其中發明專利5件);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項。2019年3月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寶安為組長的專家組評價認為:該成果從害蟲成災規律、蜜蜂安全授粉理念,蜜蜂授粉與蟲害綠色防控融合技術的關鍵環節開展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66 內蒙古大學 羊繁殖調控技術與信息智能產業化集成應用 家畜繁殖學 王建國,岳永莉,陳大勇,包花拉,莫德日樂吐,焦澤華,王海平,奧旭東,許有智,武俊喜,于濤,閆俊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樂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志遠升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獎 肉羊產業是我區畜牧業主導產業之一,多年來因當地品種羊“繁殖力低、產間距長、季節性出欄”制約了我區特別是牧區肉羊產業發展。為解決上述瓶頸問題,本項目由內蒙古大學牽頭,聯合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首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內蒙古樂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志遠升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圍繞“良種擴繁、技術集成應用及管理”的產業核心,開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助力我區肉羊產業升級。 本項目為解決種羊利用效率低的難題,建成以高頻超排沖胚技術為主精液冷凍技術為輔的綜合繁育技術體系。首先,對純種母羊開展全年連續高頻超排沖胚工作,五年來總計生產可用胚胎5.9萬余枚,所開發的孕酮海綿栓+FSH+ PMSG+PG的超數排卵方案結合腹腔鏡輸精技術與子宮角沖胚技術,將母羊的超排沖胚操作提高到3-5次/年,年獲可用胚胎達20.24枚/只(可實現年產羔羊13只),充分挖掘種用母羊的遺傳資源。另外,本項目利用精液冷凍技術,生產優質種公羊精液60余萬支,推廣示范8000余支,平均受胎率為59.3%,保存優質種質資源的同時大大提高種用價值。 本項目為解決牧區蒙古羊養殖收益低的問題,建立同期發情+促排+定時人工授精的綜合繁育技術體系。開發了孕酮海綿栓+PMSG+PG的同期發情方案,將母羊同期發情率穩定提高至95%以上;通過調整同期發情方案中PMSG(具有促排卵功能)的劑量,聯合定時人工授精技術,將本地蒙古羊的繁殖率提高到150%以上,即雙羔率從10%提高到50%以上;應用同期發情處理調整哺乳期母羊的繁殖周期,將處理時間從通常的產羔后100天提前到45-60天,將母羊產間距從9個月縮短至7-8個月,從一年一產提速至二年三產,奠定了肉羊規模化生產的技術基礎。 本項目為解決規?;驁龉芾硇实偷膯栴},研發了“優質肉羊選育及擴繁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及移動端APP程序,功能覆蓋種羊檔案、繁殖管理、飼養管理、疫病防控四個方面,累計已在14個省33個羊場推廣應用。本項目還研發了一系列種羊生產性能(體重、體尺等)數據自動測定設備,可自動采集、傳輸及存儲個體體重、體高、體長、胸圍等數據,速度為20~25秒/只,精度為1‰(體重)和5%(體尺),根據分級自動分群選育,提高了羊場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該項目通過綜合繁育技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與信息智能化技術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良種快速擴繁問題,奠定了肉羊標準化生產技術基礎,建立了一整套規?;驁龉芾斫鉀Q方案,實現了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生產,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帶動了農牧民增收致富,推動了肉羊產業的高質高效發展。
195 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 智慧農業全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與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與示范 軟件工程 隨洋,王瑞利,馬韞韜,邵科,馬嘯,張金慧,段建軍,樊榮,劉云玲,侯亞光,趙玲玲,翟永勝,楊智敏,陳春梅,王宏偉 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呼倫貝爾農墾蘇沁農牧場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科學技術研究所,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產業園區服務中心 一等獎 內蒙古正在從農牧業大區向強區轉變,智慧農業正如火如荼在各地區、各產業開展應用,但普遍存在支撐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產品少、與農業實際生產融合度低、全產業鏈推廣應用落地難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與需求,團隊在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支持下,按照“構建智慧農業全產業鏈集群化綜合服務平臺–突破空/天/地協同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產業數字化全產業鏈模式推廣應用”的總體思路,取得如下創新性成果。 1、創立了以aPaaS模式為核心的“智慧農業全產業鏈集群化綜合服務平臺”,具備模塊化、低耦合、低/零代碼、可定制、自動化部署SaaS應用等特點,覆蓋了農業全產業鏈,具體包括智慧種植、農業ERP、大數據決策分析等全場景應用,解決了智慧農業領域場景化應用不完整、全程溯源難、信息化落地難等問題;研發了云端一體化農業AI平臺,實現可靈活融合氣象、土壤、植物生長等多因子的智慧種植與決策模型,解決了種植科學化、標準化落地難等問題;研發了基于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主、3D模型為輔的數字孿生系統,可進行可視化管理和數據分析,解決了農業大數據領域演示多、分析決策少等問題。 2、 突破了智慧農業領域多項關鍵共性技術。創建了多生境跨尺度作物表型檢測智能分析平臺、智能農機裝備和農業物聯網設備;創新農情信息、無人機感知、高分遙感融合難題,解決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難題;創新研究了主要農作物關鍵農情參數多尺度、多模態遙感數據融合和智能建模。 3、創建了多層次、多產業、全鏈條、全場景智慧農業平臺推廣應用模式,實現了面向全區農業的平臺化服務、面向產業的全產業鏈數字化服務、面向不同地區和現代化農場的智慧農業全要素支撐和服務。 項目獲得專利9項,軟著30項,發布論文8篇,其中SCI/EI收錄8篇,項目搭建了“內蒙古12396農牧業科技服務平臺”,服務覆蓋全區農牧民953.4萬人,年服務農牧民120.9萬人次以上,年服務專業合作社1743家以上,累計培訓農牧民41.7萬人次,累計為農牧民節本增收5.02億元;項目圍繞甜菜、馬鈴薯、中蒙藥材等產業提供全產業鏈數字化服務和圍繞旗縣、農業科技園區、現代化農場等不同主體開展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示范應用服務,服務覆蓋面積達到743.9萬畝以上,累計節本增收17.91億元以上。項目整體技術水平全國先進,為內蒙古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智慧農業平臺支撐、精準服務支撐和應用示范模式支撐,提供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與綜合解決方案,切實提升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智慧農業應用水平,在推動農業提質、增效、降本、綠色、安全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196 內蒙古民族大學 玉米淺埋滴灌高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作物栽培學 楊恒山,馬日亮,葉建全,梅園雪,張瑞富,聶麗娜,張玉芹,郭敬春,邰繼承,王宇飛,蘇偉,李海東,王俊,包立華,王立文,薩如拉,高杰,劉晶,張福勝,范秀艷,孟繁昊,李媛媛,李金琴,孟德,呂志明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爾沁左翼中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水利事業發展中心,鄂爾多斯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和六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糧食產量穩定在750億斤以上,每年調出糧食450億斤左右。玉米是內蒙古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75%左右。干旱缺水一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硬約束”,全區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突出。本項目立足自治區產糧又缺水的實際,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歷時十年,研發了以淺埋覆土替代地膜覆蓋的無膜淺埋滴灌技術,形成了集節水、減肥、控膜、省工于一體的玉米綠色高產高效新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自治區干旱缺水和膜下滴灌殘膜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實現了玉米高產高效與綠色生態的協同發展,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 1.研發了以淺埋覆土替代地膜覆蓋的無膜淺埋滴灌技術,探索出了適宜的埋土深度、管帶與井泵地配置、寬窄行種植模式配套、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解決了玉米膜下滴灌殘膜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實現了玉米高產高效與農業節水協同。2018年以來,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技術連續5年入選內蒙古農牧業主推技術,2021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 2.系統研究了淺埋滴灌下灌溉定額、灌溉次數、氮肥運籌和水氮密互作對產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揭示了玉米高產高效的生理機制,建立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的灌溉制度和基于產量目標的推薦施肥方案。在《農業工程學報》《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篇,出版學術著作1部,豐富了我國玉米綠色豐產高效協同栽培理論。 3.配套了玉米無膜淺埋滴灌鋪帶播種機及附屬設備,獲得專利授權4項、軟件著作權2項,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重要突破,推進了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研制了《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規范》(DB15/T 1335—2018),出版了《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掛圖》3套,開發了微信搜一搜“玉米淺埋滴灌智慧平臺”,有力推動了自治區玉米產業升級。 該成果在全區8個盟市29個旗縣區累計推廣3052.17萬畝,總增產玉米78.38億斤。其中,2019—2021年在通遼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興安盟累計推廣2232.92萬畝,增產玉米65.78億斤,種植戶增收75.65億元。試驗結果和大面積調查表明,與傳統漫灌相比,平均畝節水126m3,畝節省化肥8.17kg;與膜下滴灌相比,畝減少地膜3.5kg。項目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內蒙古日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多次予以宣傳報道,項目成果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一等獎。
201 內蒙古農業大學 功能微生物資源開發及其在食品加工領域的應用推廣 食品發酵與釀造技術 陳忠軍,孫子羽,張保軍,滿都拉,李正英,文靚,郭春生,任振平,劉瑾,柴穎,馬莉,鄭海武,田數,王帥,董晶 內蒙古農業大學,牙克石市野老大飲品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昆明卷煙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蒙特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 一等獎 微生物資源是具有國家戰略性的生物資源之一,與食品行業關系密切。分離評價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對開發新型發酵食品及提升發酵食品品質意義重大。本項目在分離保存地區特色微生物資源基礎上,通過功能評價篩選具有特殊功能微生物菌株,在新產品開發和現有生產工藝改進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項目已收集內蒙古各類發酵食品500余份,從中分離保存了包括酵母菌(Yeast)、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芽孢桿菌(Bacillus)及噬菌體(Phage)等在內的功能微生物2000余株,建立了以功能為主導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庫,授權專利2項,發表科技論文10余篇。(2)依托功能微生物資源庫,通過誘變篩選獲得的耐酒精、耐高糖、耐酸酵母能夠發酵pH極低的野生藍莓來生產高花青素藍莓果酒,得到的果酒果香濃郁、口感醇厚,花青素含量達368.5 mg/L。進一步通過研發果酒澄清技術,研發建立一套適合內蒙古本土特色果酒生產技術,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科技論文8篇。該技術與內蒙古牙克石市野老大飲品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特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開發的野生藍莓果酒、發酵藍莓汁及海紅果酒等產品在2019-2021實現銷售額37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當地野生藍莓和海紅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3)四甲基吡嗪和香蘭素是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風味物質。通過評價分別獲得一株能以葡萄糖為底物產生香蘭素的枯草芽孢桿菌B2-12和一株產四甲基吡嗪的枯草芽孢桿菌1-13。經過系統優化,發酵液中香蘭素含量可達3.6mg/L,四甲基吡嗪含量可達166.19 mg/L。菌株及其發酵工藝與內蒙古昆明卷煙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立的冬蟲夏草“奶甜香”和“醬甜香”發酵料液制備技術已成功應用。2020-2021年實現節支500余萬元,實現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的目的。上述成果形成發明專利2項,發表科技論文3篇。 綜上,項目以功能微生物菌種為基礎,通過定向篩選及系統優化將微生物應用于實際生產,為自治區特色野果深加工、特色地方產品降本升級做出了巨大貢獻。
203 內蒙古農業大學 功能性肉羊復合菌培養物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動物營養學 劉大程,陳灰,胡紅蓮,劉世雄,李冬芳,李松建,郝凌魁,于春微,張立明,杜瑞平,宋利文,高民,王麗芳,張興夫,盧德勛 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西雅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獎 1、項目研究的目的意義 肉羊養殖生產中羔羊腹瀉和育肥羊瘤胃酸中毒是困擾產業發展的兩個棘手問題。由于斷奶和長途運輸等因素使羔羊腹瀉發病率達10%~20%,死淘率達3%~7%,經濟損失巨大??股刂委熾m然有效,但由于藥物殘留等副作用而使其應用受到限制,飼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發是目前科研攻關的熱點和難點。另外,在肉羊育肥中后期,精料飼喂過多導致瘤胃酸中毒等代謝性疾病頻發,調控瘤胃微生物區系結構和增強瘤胃壁對酸性物質的吸收能力是緩解瘤胃酸中毒的重要措施。課題組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功能性肉羊復合菌培養物,對減少羔羊腹瀉和緩解瘤胃酸中毒具有明顯的功效。 2、主要技術創新點 (1)復合菌培養物作用機制明顯異于傳統微生態制劑,后者作用位點在小腸,而前者作用位點主要在瘤胃,通過給瘤胃微生物提供特殊的營養活性物質,刺激瘤胃上皮細胞的增殖,使瘤胃壁明顯增厚,瘤胃乳頭也明顯增寬增長,促進了養分的吸收;同時營養活性物質能夠促進瘤胃微生物的增殖和瘤胃上皮對揮發性脂肪酸的吸收,從而達到在高精料條件下緩解瘤胃酸中毒并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的目的。 (2)復合菌培養物能提高肉羊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從而使羔羊腹瀉發病率和死淘率降低,且其功效明顯優于其它同類產品。傳統微生態產品強調益生菌的數量和活性,而復合菌培養物功效的發揮依賴于其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并不強調益生菌的活性。該制劑中多種成分發揮協同作用,以“營養活性物質組學”的新理念解釋其調控功能。 (3)課題組篩選到的2株高活性酵母菌(1株釀酒酵母和1株產朊假絲酵母)是我們特有的資源優勢,而液態富集培養、固態發酵產生代謝產物和酵母細胞破壁等獨特的發酵工藝是本項目重要的核心技術。 3、成果產生的價值 近幾年,復合菌培養物在多個肉羊養殖基地進行大量的動物飼喂試驗,涉及肉羊逾80萬只,該成果的突出功效是羔羊死淘率下降到1%~2%,并有效緩解高精料條件下育肥羊瘤胃酸中毒。該制劑使肉羊日采食量提高5%~8%,平均日增重提高7%~9%,每只羊多獲利85~105元,6家企業新增總經濟效益7462.5萬元。發表研究性論文15篇(SCI 1篇),地方標準3項。本成果的應用可以提高肉羊生產性能,增加農民收入,新增就業60余人,培養研究生10名,本成果的推廣為肉羊養殖生產提供綠色、新型的飼料添加劑,實現了以高科技產品為我區肉羊養殖服務的目標。
211 內蒙古農業大學 基于生防機制的馬鈴薯枯黃萎病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周洪友,趙明敏,王東,呂文霞,東保柱,孟煥文,張笑宇,梁東超,許秀梅,邱廷艷,王真,李燕,王玉鳳,王振,曲仁山 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大有生物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喀喇沁旗農牧局,烏蘭察布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一等獎 馬鈴薯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特色作物,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區常年連作造成連作障礙,導致馬鈴薯枯萎病、黃萎病的發生日趨嚴重。由于化肥農藥使用不當,造成農田污染、土壤微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針對這些難題,在國家“86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歷時15年系統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闡明了內蒙古馬鈴薯枯黃萎病病原及遺傳多樣性,首創馬鈴薯種質資源的抗病性鑒定技術規程;選育抗病材料8個,選育抗病品種2個;明確重要生防菌的防病機制,創制生防菌劑(肥)新產品4個;獲得專利(植物新品種權)7件,發表論文25篇。創新構建了基于生防菌劑為核心的馬鈴薯枯黃萎病綠色防控技術體系1套,并進行了產業化和推廣,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巨大。 (1)首次明確了馬鈴薯枯黃萎病的病原及其多樣性,構建了馬鈴薯種質資源抗病性鑒定技術規程,頒布了地方標準2項,選育出高抗黃萎病馬鈴薯材料7個,抗枯萎病材料1個,育成抗病品種2份和獲批品種權1個。 (2)率先開展馬鈴薯枯黃萎病生防菌株定向篩選并建立2萬余株生防菌資源庫1個,篩選出能產業化實施的高效生防菌株10株。 (3)揭示了重要生防菌的防病機制,為創制高效生防菌劑提供了理論基礎。闡明了phlG基因和Ropz基因在生防菌株熒光假單胞菌2P24的2,4- DAPG抗生素生物合成表達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明確了棘孢木霉PT-29通過競爭、拮抗作用抑制菌絲生長;發現枯草芽胞桿菌S-16產揮發性物質2-甲基苯并噻唑通過抑制聚酮合酶活性從而抑制菌絲和菌核形成;證明棘孢木霉PT-29和枯草芽胞桿菌S-16在防治中具有協同作用。 (4)基于生防機制創制了防治馬鈴薯枯黃萎病的生防菌劑產品4個,防病效果高達65.3%,挽回產量15.0%以上;通過國家登記生物有機肥產品2個,并通過企業實施實現了產業化。 (5)創新構建基于生防菌劑為核心的馬鈴薯枯黃萎病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為化學農藥減量使用的國家戰略提供了新技術體系。集成生防菌劑改良土壤、種薯拌種,合理輪作、農業栽培措施等綠色防控技術,通過“新型農民為主體、智慧種植指導、技術模式示范、專家全程服務”示范推廣模式,示范推廣總面積401萬畝,經濟效益153679.27萬元。項目為馬鈴薯生產區脫貧攻堅、區域經濟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了科技支撐。 本成果豐富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學科內容,在企業實現了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中減用了化學農藥,馬鈴薯技術應用田產量平均提高519.81kg/畝以上,切實保障了食品和環境安全。在綠色高效農業發展時期,該成果市場潛力和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經查新,創新點國內外未見報道。經專家組鑒定成果整體水平國際先進。
212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春玉米培肥抗逆豐產增效關鍵技術創新集成與規?;瘧?/td> 作物栽培學 高聚林,于曉芳,王志剛,馬達靈,孫繼穎,胡樹平,青格爾,屈佳偉,蘇治軍,韓升才,包海柱,劉景秀,廉博,李健民,張永勝 內蒙古農業大學,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呼倫貝爾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和6個凈調出省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糧倉”。玉米種植面積在6300萬畝以上,居全國第三位。但作為我國典型的半干旱和溫涼區,內蒙古玉米產量和資源效率協同提升受低溫、干旱和土壤貧瘠等多重因素影響,內蒙古中低產田占總耕地面積的70%,全區每年平均有792萬畝玉米因得不到有效灌溉而減產20%-30%,有110萬畝玉米因低溫冷害減產10%-20%,有60%的玉米受“寒、旱、坡、瘠、沙”的影響而使產量和效率協同提升受到明顯制約。 本項目針對內蒙古玉米主產區土壤瘠薄、干旱缺水及積溫不足對玉米豐產增效的限制,立足于熱量、降水資源區域差異,以培肥地力為核心,提升玉米群體抗逆性和水熱資源利用能力;重點研究以秸稈還田改土培肥為核心,以水肥一體抗旱增效和熱量資源高效利用為保障的關鍵技術,并針對4大生態類型區特點進行技術模式集成創新與示范。主要創新點如下: 1.提出了適宜東北西部灌溉區、雨養區秸稈還田耕層培肥關鍵技術并明確了其豐產增效技術原理,配套研發了適宜寒旱區水熱特征的秸稈低溫降解菌劑及秸稈還田裝備,為東北西部玉米區土壤質量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持。 2. 研發了平原灌溉區無膜滴灌無底肥水肥一體化技術和配套裝備,提出了無膜滴灌硝化抑制劑減排增效技術策略;研發了丘陵旱作區半膜溝播減膜集雨技術,為玉米綠色節水抗旱提供了技術支撐。 3. 構建了內蒙古粒收玉米評鑒指標體系和品種區劃并鑒選推薦了一批粒收品種,建立了粒收品種“兩提兩早”熱量高效群體構建技術;明確了補償性和預防性抗低溫化控減損途徑并研發了拌種劑及化控劑配方,為東北西部粒收玉米熱量資源高效利用和抗低溫減損提供了技術支撐。 4. 構建了內蒙古4大生態類型區玉米培肥抗逆規?;S產增效技術模式,集成了標準化技術體系;建立了“一田三區”示范推廣體系和“五位一體”技術服務模式,通過建檔立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痉叮塾嬐茝V3110.3萬畝,實現平均增產15.7%,水分生產效率提高28.6%,肥料生產效率提高23.8%,光熱利用效率提高16%以上,生產效率提升23.9%,畝節本增效179.7元,累計為項目區增加經濟效益56. 711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5. 項目共獲批專利13項、軟件著作權3項、保藏菌種3個,制定發布地方標準15項,編制出版技術掛圖15幅,發表高水平論文17篇;項目技術創新和集成示范為內蒙古玉米產業技術進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256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亞麻優異種質創制及新品種選育與應用 作物育種學 高鳳云,周宇,賈霄云,斯欽巴特爾,李強,伊六喜,張立華,張輝,賈海濱,王占賢,陳明哲,金曉蕾,何瑞超,王雪嬌,曹彥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 一等獎 亞麻(俗稱胡麻)是我國華北、西北地區重要的油料作物。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亞麻主產區之一,播種面積為100萬畝左右,居第二,約占全國的23%,總產量占全國的25%左右。亞麻具有抗旱、耐瘠薄的特點,適應自治區較為嚴酷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區旱地農業中不可取代的抗旱作物之一,也是自治區特色油料作物,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作用。 亞麻籽營養成分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a-亞麻酸(ALA)、亞油酸(LA)和木酚素,具有降血脂、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健腦明目、抗癌和穩定雌激素等保健功能。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亞麻籽的營養保健功能逐漸被挖掘。 亞麻屬于自花授粉作物,限制了遺傳變異的擴大及其雜種優勢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1)缺乏優異種質資源,遺傳基礎狹窄,難以培育出突破性品種;2)品種抗病性、抗旱性差,缺乏適宜我區旱地栽培特點的突破性品種;3)單產偏低,缺乏高效的栽培管理技術;4)缺乏加工企業所需的加工專用品種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基金、內蒙古自然基金、內蒙古財政支持農牧業科技推廣示范等項目的資助下,育種目標由單一產量主導型向營養品質及保健型并重轉變為育種目標,開展特優種質創制及育種方法創新研究。以擁有國內外首次發現的核不育亞麻為母本,通過回交轉育創制出高亞麻酸 (61.46%) 、高木酚素(17.67 mg/g) 、抗枯萎病的特優種質;選育出 (粗脂肪45.10%、亞麻酸 61.82%)不同類型抗枯萎病的優質加工專用型高代品系材料, 通過輪回選擇法選育出 “內亞九號” “內亞十號” 加工專用亞麻新品種,從育種方法到品種的產量(國內第一)、含油率(44.60%) 、亞麻酸(57.30%) 等均達國內領先水平。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9篇,頒布地方標準3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10項。 新品種及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效益顯著,2013-2017 年,在自治區累計推廣 421.2 萬畝,新增產值 23003.71 萬元,獲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一等獎。2019-2021年,在內蒙古的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及山西沂州、河北張家口、甘肅定西和平涼等 16 個旗縣進行示范推廣,累計推廣239.86 萬畝,新增產值 27323.626 萬元。油脂加工企業以 “內亞九號” “內亞十號”為原料生產熱榨、冷榨胡麻油,累計增收 3584.51 萬元。新品種及新技術在內蒙古自治區覆蓋率達 85% 以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入選 2022 年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生產主導品種和農牧業主推技術。
257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馬鈴薯養分需求與病害發生規律及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與應用 植物營養學 徐利敏,胡俊,趙遠征,梁俊梅,張子義,劉廣晶,鞏秀峰,趙玉平,薩其仍貴,賈瑞芳,張俊,郭建晗,賀有權,郭海英,張曉虹,韓勝利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烏蘭察布市植保植檢站,烏蘭察布市種業工作站 一等獎 馬鈴薯是我區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全國種植管理水平最高的地區,為了追求高產過量施肥和施藥現象比較普遍,肥藥利用率低,肥料農藥浪費嚴重,對環境造成潛在威脅而且影響馬鈴薯品質和食用安全。針對馬鈴薯產區盲目過量施肥施藥和不平衡施肥等突出問題,以提高肥藥利用效率、減量增效為目標,以關鍵技術和模式創新為核心,經多學科聯合攻關,重點突破了馬鈴薯養分吸收利用特征、推薦施肥、病害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和集成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并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1、研究明確了馬鈴薯養分需求特征。通過在主產區進行的大量田間試驗,明確了生產噸馬鈴薯吸收N、P2O5、K2O分別為5.02kg、1.44kg、7.14kg,氮磷鉀肥的肥料利用率為32.3%、14.9%、41.3%,氮磷鉀養分收獲指數、產量反應和相對產量等參數。 2、參與構建了基于產量反應與農學效率的馬鈴薯養分專家推薦施肥系統。以大量的多年多點田間肥料試驗數據為支撐,依據土壤供肥能力、馬鈴薯產量反應、農學效率及其相關關系,構建了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馬鈴薯推薦施肥決策系統,把復雜的施肥原理變成適合用戶使用的推薦施肥養分專家系統。示范驗證化肥減少25.5%,減少化肥投入106元。 3、研究明確了馬鈴薯黑痣病、枯萎病病原菌種類、生物學特性和發病規律。通過形態學鑒定及分子生物學鑒定出了黑痣病、枯萎病病原菌種類,闡明了幾種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摸清了病害的發病規律。首次利用mCherry標記法對尖孢鐮刀菌(F.oM4)侵染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 4、依據《馬鈴薯枯萎病抗性鑒定技術規程》《馬鈴薯瘡痂病田間抗性鑒定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利用人工接種方法進行馬鈴薯品種抗性鑒定,篩選出中加2號,中加28號自育品種和4個抗性較強的品種。 5、研究明確了有機肥與生物菌劑配合防控土傳病害的疊加效應。利用晚疫病預警系統,結合品種和栽培模式等田間實際,進行晚疫病科學施藥,用藥次數減少2~3次,每次減藥量15%~20%,總用藥量減少40.1%,節約農藥50~70元/畝。 6、集成了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包括抗病脫毒種薯、養分專家推薦施肥、有機替代配合生物菌劑、新型肥料、晚疫病監測預警、化學農藥高效精準減量施用等技術的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并在生產上就行了大面積推廣應用,示范推廣598.3萬畝,實現收益11.33億元,社會、生態效益顯著。自育品種“中加2號”3年銷售19149噸,實現利潤2252.22萬元。 7、本項目獲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一等獎2項,登記品種2個,登記成果2項,實用新型專利25件,制定標準12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科技論文21篇。
258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食用向日葵高產高效養分管理及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作物栽培學 李素萍,段玉,趙舉,郭樹春,菅志亮,于海峰,張君,王志強,安昊,張勇,任龍梅,尹春艷,張曉蒙,張婷婷,馮小慧,聶惠,牟英男,邵盈,梁晨,李鋒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大博金田機械有限公司,杭錦后旗長盛機械有限公司 一等獎 食用向日葵在我區年種植面積達600余萬畝,占全國80%以上。項目針對我區食用向日葵全生育期養分管理粗放、機械化生產程度低等瓶頸問題;明確了食用向日葵養分需求規律,構建了向日葵養分專家系統;集成了其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并研發與改進相關機具;形成高產、高效養分管理及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與農業主管部門共同進行示范推廣。項目相關技術2021年被自治區列為主推技術(附件40)、2022年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項目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國內率先明確了食用向日葵養分需求規律 系統研究了向日葵養分吸收特征,明確了地上部N、P2O5和K2O養分吸收特征。研究了施肥的產量反應、相對產量及其關系,明晰了食用向日葵施用氮磷鉀肥的農學效率和養分回收率;研究了養分利用特征參數,明確了產量反應與土壤供肥能力和農學效率相關關系;為推薦施肥提供基礎。 2、首次構建了向日葵養分專家推薦施肥決策系統 向日葵養分專家系統采用“4R養分管理原則”平衡施肥,包括上季養分殘效計算,產量反應確定,氮磷鉀肥施用量確定,中微量元素推薦,基追比例及施肥次數確定等要素。系統磷鉀肥推薦考慮了歸還目標產量下的地上部養分移走量、上季殘效和秸稈還田情況等,更加科學。系統可通過微信與專家互動,可達到專家現場指導的效果。 3、構建了食用向日葵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 項目形成涵蓋地塊規劃整理、底肥撒施、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清選七個環節31個節點的機械化技術方案;綜合考量農藝生產要求、農機裝備配套、信息化技術等要素,將施肥決策系統與機械化作業技術有機結合,制定了《食葵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規程》等操作規程,構建了向日葵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并形成技術規范以農業行業標準發布。 4、食用向日葵全程機械化配套機具研發與改進 項目率先引入北斗導航自動駕駛裝備,改進傳統播種機電吸風系統,實現了單粒取種;首次提出水膜覆沙點播技術,解決了鹽堿地保苗難問題。調節中耕除草機轉速,旋耕刀數量配比,解決了中耕大塊土破碎問題并提升了除草凈度。優化收獲機脫粒系統與清選系統,降低籽粒破損率和撒籽率。種子清選環節引入了了磁力式選別和色選技術,解決了蟲眼籽清選問題。 5、首創了向日葵養分管理及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模式,強化藝機一體化應用 以食用向日葵養分專家系統及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技術參數為基礎。經多年試驗、示范,集成出向日葵養分管理及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并聯合企業、合作社推廣、應用。
261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絨毛用羊高效繁殖營養及畜產品品質調控技術研發與推廣 動物營養學 孫海洲,李勝利,金鹿,張春華,桑丹,張微,張崇志,王莉,斯登丹巴,周俊文,娜美日嘎,額爾德尼布拉格,徐惠娟,姚苗苗,王娜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烏審旗農牧局,赤峰市罕山白絨山羊種羊場,內蒙古億維白絨山羊有限責任公司 一等獎 本項目以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以及赤峰市等絨毛用羊主產區為依托,針對母羊繁成率不高、羔羊出欄周期長、飼料資源利用率不高、絨肉調控技術落后等問題,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集成以提高母羊繁殖率、羔羊生長與發育為目標的營養調控一體化關鍵技術,建立以促進毛囊發育及絨毛生長為目標的營養調控關鍵技術,揭示以改善肉品質與風味為目標的營養調控關鍵技術,開展分部位抓絨和絨毛分級整理等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范,進行四大關鍵技術配套飼料的開發以及相關技術和飼料產品的應用推廣示范。依據政府協調、企業拉動、科技支撐、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基本思路,突出做好內蒙古絨毛用羊健康養殖關鍵技術集成和科技支撐示范,著力突破制約我區草食家畜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瓶頸,推動農牧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通過本項目5年的實施,獲國家專利10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篇(其中SCI論文收錄4篇),發布ISO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項,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15項,建立1套日糧適合度檢驗方法,制定12套補飼日糧配方,研發2種瘤胃調控劑產品,培訓技術人員及農牧民6000人以上,培養職稱晉升人員及博碩士15人。在項目區示范推廣絨毛用羊333.2萬只,共計為農牧民創造新增產值7.82億元,新增純收入5.96億元。全面提高羊的終生生產效益,促進羊產業由數量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達到羊提質增效和草原生態保護雙贏的目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促進牧民增收,保護草原生態,取得非常廣泛的效果,為我區西部牧區羊健康養殖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62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蒙古高原放牧綿羊高效養殖關鍵技術及應用 動物營養學 薛樹媛,李長青,田豐,郭天龍,李九月,王利,張海鷹,王菊花,王莉梅,劉學文,王超,樊金富,烏日勒格,李康,皇甫江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全藥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內蒙古杜美牧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瑞蒙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蒙泰大地生物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三陽牧業有限公司,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蒙鑫羊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蒙古旭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烏拉特中旗綠色產業發展中心 一等獎 內蒙古地處蒙古高原南端,是全國重要的肉庫、奶罐、絨都、糧倉,肉羊飼養量和羊肉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羊肉供給基地,放牧飼養是當地主要的生產方式,發展羊產業對于推動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北部邊疆穩定、提高當地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項目聚焦地方良種飼養標準缺失、營養攝入不平衡、飼草料缺乏、現有非常規飼料資源利用不足,設施設備不完善,飼養管理粗放、生態壓力大、效益低等制約放牧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以營養均衡調控、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為主要目標,以肉羊營養需要量、標準化養殖、放牧羊營養監測與調控、母子一體化養殖等關鍵技術研究為突破點,以“牧草產草量-家畜采食量-營養需要量-營養調控”精準養殖技術體系為創新主線的總體思路,運用系統動物營養學和大生態理論的思維和研究方法,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協同攻關,開展了蒙古高原放牧綿羊高效養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系統的研究了肉羊對能量和蛋白質的利用效率,制定了2個地方良種的飼養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按需配方”、精準飼養;編制了不同主產區3個品種肉羊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實現了養殖技術的“因種施策”,通過營養保障品種特性的充分發揮;構建了我國放牧肉羊營養工程技術體系框架,建立了蒙古高原牧草營養價值數據庫及放牧肉羊采食量預測模型,確立了放牧羊營養監測技術,研發了放牧羊不同生理階段及不同季節配套的營養調控關鍵技術,開發了系列營養調控產品,實現了放牧羊“測草配方”、“以草定補”,為蒙古高原牧區放牧羊科學飼養提供了技術支撐;集成營養調控、飼料資源開發關鍵技術及配套設施設備研發,形成了放牧綿羊母子保健互補一體化養殖技術體系,從肉羊養殖全鏈條實現節本增效,推動草地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 本項目發表論文18篇,參編著作5部,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件,軟件著作權3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1項、制定地方標準13項,開發產品4項。放牧綿羊母子一體化養殖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主推技術(農辦科【2021】18號)、2022年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該成果經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評價,以中國工程院張涌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和實用性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9-2021年,項目成果在內蒙古33個旗縣建立了132個示范點進行了推廣,覆蓋綿羊2810.2萬只,新增經濟效益28.17億元,有效緩解了草原生態壓力,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
263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肉牛創新繁育與精準養殖核心技術研究與應用 家畜遺傳育種學 王峰,胡明,欒慶江,戴雁峰,羿靜,王崗,劉桂瑞,達來寶力格,田如剛,賽音,何云梅,薛嶺,趙濛,高麗娟,郭文華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大學,草原和牛投資有限公司,鄂托克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多倫縣畜牧工作站,內蒙古政福牛業有限公司,內蒙古安格斯牧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 一等獎 肉牛產業在發達國家是一個比較傳統,成熟的產業主要得益于其專業化程度高,具有較系統且分工合作的體系比較健全。我國的養牛業發展較為悠久,但是由于一直處于農耕時代,所以牛始終是生產資料,而非生活資料,在相當的時期內是附屬產業,上世紀90年代肉牛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肉牛品種選育、提高群體繁殖率和實施精準化規模育肥方面仍存在技術的瓶頸。選育適應不同生態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肉牛新品種是目前的緊要任務。積極地推廣科學技術措施提高肉牛的繁殖率,是解決肉牛產業生產效率低下的突破口。肉牛育肥必須采取集中化、規?;途珳驶募夹g措施,才能實現牛肉的安全和優質。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牧業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基層技術推廣部門和企業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16年起,在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創新基金、內蒙古科技創新引導資金項目的支持下,圍繞品種選育、提高母牛繁殖率、奶牛公犢快速育肥及數字化精準養殖技術的研發,開展了技術攻關工作。經過幾年來系統的研發與示范應用,在引進品種的本土化選育方面,對內蒙古本土化培育的紅安格斯牛的系譜信息記錄、生產性能測定、全基因組SNP分型的信息開展了檢測分析工作。實現了對本土化培育的紅安格斯牛的遺傳潛力的預測評估,以引進品種的本土化選育和高效利用為重點,采用傳統肉牛表型選育為主,全基因組選擇技術輔助的聯合方式,建立紅安格斯牛本土化選育技術體系,培育公牛已經入中間試驗階段,每年后測公牛達到30頭以上。在提高母牛繁殖率方面采用營養與繁殖控制技術先集合的技術方案,綜合配套應用,母牛繁殖率提高17.3%,群體年繁殖率能夠保持在82.7%以上。奶牛公牛育肥方面完成了奶牛與和牛雜交一代(“和荷”F1)的系統飼養管理技術模式構建和使用,已成功建立起了“和荷”F1的培育、育肥、加工全過程的技術管理體系;在數字化應用方面,根據育肥牛飼喂期營養需求,開發架子牛快速育肥營養檢查軟件一套。在母牛繁育管理和育肥牛營養檢測方面實現了動態數字化采集、數據統與分析。四個方面的技術成果適用范圍廣、輕簡化、推廣性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圍繞上述成果,先后獲得國家專利 18 項,其中發明專利 4 項,實用新型專利14 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5 項,制定和頒布地方標準 3 項,企業標準 6 項,發表論文 8 篇(其中SCI論文 5 篇)。
264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向日葵列當災變機制及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白全江,云曉鵬,趙君,周偉軍,杜磊,張鍵,許玲,黃紅娟,席先梅,賀小勇,蘇雅杰,張文兵,田曉燕,劉勝利,張之為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農墾科學院,浙江理工大學,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獎 向日葵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產量占世界總產量7%左右,而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向日葵生產基地。向日葵列當(Orobanche cumana Wallr.)是一種嚴重危害向日葵的寄生性雜草,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向日葵產區,靠假根侵入向日葵根組織內掠奪營養和水分,造成產量損失一般在30%~50%之間,嚴重時絕收。其產種量大,種子休眠期長,易于傳播擴散,自2010年以來發生面積快速增加,僅在內蒙古的發生面積一度達359萬畝,造成經濟損失十億元以上。向日葵列當生理小種進化迅速,目前已知生理小種在我國均有分布,其中高級別生理小種的寄生能力更強,可以攻克現有的向日葵品種抗性基因。由于向日葵列當物理、化學、生物防除困難,因此對我國向日葵產業及油料作物安全構成持續性的威脅。 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浙江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09年起,在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內蒙古自治區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計劃、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圍繞向日葵列當的發生危害、互作機制及防治技術開展了系統的攻關工作。經過10余年研究,探明了我國向日葵列當的生理小種構成、適宜環境條件等成災機制,為科學防治奠定了基礎;揭示了向日葵列當與向日葵之間發生的復雜互作關系,明確了向日葵誘導抗性建立機制并創制了誘抗劑防治新技術,突破了防治措施單純依靠少數抗性品種的現狀;構建了以農業措施為基礎、抗性品種為核心、誘抗劑為重要措施的向日葵列當綠色防控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適用性廣、經濟有效且對生態環境友好。圍繞上述成果,先后發表論文43篇(其中SCI論文12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編著或譯著著作2部,制定和頒布地方標準3項,曾分別于2017年和2019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一等獎和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022年,本項成果通過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技發展中心組織的成果評價,由柏連陽院士和宋寶安院士領銜的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本項成果總體達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列當與向日葵互作機制及誘抗劑的相關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9~2021年間,項目技術在內蒙古、新疆等向日葵主要產區應用面積249.53萬畝,為種植戶挽回損失97796.53萬元,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通過本項成果,成功遏制了向日葵列當的進一步為害蔓延,為保障我國的油料作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352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哲稻3號選育推廣 作物育種學 包紅霞,張力焱,王健,塔娜,王宏偉,黃金龍,孫翠玲,白那仁圖雅,齊金全,劉洋,霍紅亮,李揚,張鳳杰,姜匯,呂曉柔 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吉林省黑土地農資有限公司,扎賚特旗糧保農米專業合作社,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1、研究目的及意義 目前,自治區水稻生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缺乏自主選育的新品種,二是高產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和水資源的投入。開展水稻新品種選育及配套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培育、推廣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是提升自治區稻作科研、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 2、主要技術創新點 (1)組合優異 母本“五優稻1號”有秈稻血緣,父本“吉粳88號”有粳稻血緣,父母本地理血緣遠,具有高產、優質等目標性狀特點,通過雜交、系譜法選育的哲稻3號聚合了雙親優勢基因,抗倒伏力強,高產穩產,品質優良。 (2)高產抗倒 高產抗倒是哲稻3號受歡迎的突出特點。在世代選擇中,加大株高選擇壓力,對株型、莖桿強度等與高產、抗倒伏相關的性狀嚴格篩選。哲稻3號株高91cm,莖粗4.1mm,株型理想,抗倒伏,在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623.2公斤。 (3)優質廣適 達到國家優質米二級標準,可在≥10℃活動積溫2700℃的地區廣泛種植。 (4)良法配套 研究哲稻3號對光熱資源及水肥的高效利用規律,集成的配套豐產栽培技術,實現了畝產優質稻谷620公斤以上。采取抓大戶、樹典型的辦法,在示范區以點帶面,穩步推廣。 3、成果產生的價值 3.1知識產權情況 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一種粳稻栽培用施肥裝置,專利號:ZL 2020 2 2383272.1。 3.2推廣應用情況 哲稻3號偏矮稈,株型理想,抗倒伏、高產優質,深受稻農和銷售商歡迎,市場競爭力特別強。在內蒙古通遼市、興安盟及吉林省稻區,2019年—2021年三年累計推廣389萬畝。 3.3經濟效益 2019年—2021年累計增產稻谷19897萬公斤,累計增加產值達59611.8萬元,累計新增利潤47739萬元,創造了重大的經濟效益。 3.4社會效益 水稻新品種哲稻3號及配套豐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提升了通遼地區馬蓮河大米、鮮光大米等品牌的影響力,品牌效益增加了企業和稻農的收入。通過技術服務與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社會效益顯著。 3.5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在多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項目單位建立了自己的新品種選育體系,具備了不斷為生產提供優良新品種的能力。在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上培養了一批人才。哲稻3號僅2021年推廣面積達到149.6萬畝,結束了自治區沒有自主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大面積生產應用的歷史。在科技創新上,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353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食用油葵品種選育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示范推廣 作物育種學 劉海學,左志軍,杜錦,郭小鷗,烏云格日樂,李淑梅,田福東,李愛武,劉海波,姜海超 奈曼旗享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天津農學院 二等獎 針對食用油葵產業缺乏優質高產高抗雜交品種,食用油葵育種周期長、品種更新速度慢、食用油葵栽培管理粗放等問題,本項目圍繞食用油葵雄性不育系的選育方法、周年三代油葵自交系選育、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推動了食用油葵優異種質資源創制和新品種的選育。 1.首次提出不同種群為特定雄性不育系尋找保持系的方法,在葵花新品種“享禾大白邊”當中找到其他葵花種群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的方法。 2.創制出一種食油葵雄性不育系的選育方法。通過在葵花的群體中找到雄性不育系植株,采用套袋、授粉、篩選等方法,獲得雄性不育率100%,且具有穩定目標性狀的雄性不育系。 3.提出高產和抗病蟲害、抗倒伏、抗早衰的一高三抗葵花種子選育方法,建立了成功率高、周期短、操作簡便、成本低的周年三代油葵自交系選育方法。 4.開展了“享禾大白邊”品種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從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形成了適宜該品種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該食用油葵選育技術保持系的查尋范圍大,樣本多,成功率高,周期短,適于組建跨種群的兩系或三系組配,通過2-3年5-6代的選育,可以得到一種具有優良品性的雄性不育葵花自交系和保持系,進而為葵花雜交育種提供優良親本,顯著提高葵花的產量和品質。通過選育,培育出的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系“享禾大白邊”的株矮、抗倒伏、籽粒好,抗病、抗旱等優良性狀,與多種目標品種組合育種,均收到了滿意的效果,與現有普通品種相比,優勢非常顯著。 2019-2021年,奈曼旗享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委托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進行品種測試,2019年測試品種40個,最高產達到253.35公斤/畝;2020年測試品種49個,最高產達到343.1公斤/畝;2021年測試品種40個,最高產達到289.0公斤/畝。平均畝增產30公斤以上。項目實施加快了葵花品種選育速度和農戶種植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同時,公司技術服務指導到位,農戶葵花種植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對促進葵花產業發展,保障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354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玉米新品種耘豐7號推廣應用 良種繁育學 胡海蕓,張志華,王曉東,呂紅娟,劉鵬,杜瑞芝,果興,李冬冬,趙陵南,付寶峰 扎魯特旗耘豐玉米研究所,內蒙古民族大學,扎魯特旗工業信息化和科技服務中心,通遼市科爾沁區林業工作站,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服務中心,敖漢旗農牧局種子管理站,扎魯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一等獎 該品種由扎魯特旗耘豐玉米研究所2010年開始培育,2017年通過自治區農牧廳植物新品種審定,開始推廣種植。品種名稱:耘豐7號,審定編號:蒙審玉2017063號。 耘豐7號(GH69)是2010以H117為母本、H242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玉米品種。母本H117是以外引雜交種182與哲單39母本扎917雜交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7代選育而成。父本H2428是自選系1024與167-1進行組配選育而成,連續自交7代而成。耘豐7號于2010年在海南組配,2011年在本單位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2年、2013年在同一生態區多點試驗。 產量表現:2011年平均畝產768kg,比對照增產11.7%;2012年、2013年多點試驗個點平均增產達到顯著水平。2014年參加中早熟組預備試驗,平均畝產896.1kg,比對照增產10.93%;2015年參加中早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50.4kg,比組均增產3.27%;2016年參照中早熟組區域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50.6kg,比對照增產11.16%。 耘豐7號適宜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溫度≥10℃有效積溫2500℃以上的玉米種植區種植。耘豐7號屬中早熟品種,適宜在中等偏上土壤肥力種植,適宜清種。適宜密度4000-4500株/畝。該品種株型半緊湊,較耐密,但應在合理密植下加強管理。 2017年示范布點30個,總計510畝。其中扎魯特旗15個,分別位于魯北鎮西薩拉嘎查、三合屯村、尼瑪拉吉嘎查、原種場,示范面積310畝;興安盟烏蘭浩特市15個,分別位于科右中旗、突泉縣、科右前旗、扎賚特旗,示范面積200畝。 2018年示范布點40個,總計3350畝。其中扎魯特旗11個,分別位于白音他拉村、太平山村、西撒拉嘎查、三合村、巨日河村、工農村、白音花嘎查、華杰嘎查、榆樹屯村、原種場、前進嘎查,示范面積2350畝;興安盟烏蘭浩特市29個,分別在科右中旗、突泉縣、科右前旗、扎賚特旗,示范面積1000畝。 2019年、 2020年、2021年規?;茝V種植。累計推廣種植150余萬畝。主要推廣種植區域:呼倫貝爾市扎蘭屯、阿榮旗;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通遼市扎魯特旗;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科右中旗、突泉縣等地。 經過試驗示范推廣,得到種植戶的認可,是上述地區絕佳的玉米推廣品種,可作為更新換代的主推品種,具有巨大的推廣空間和潛力。上述地區種植其他玉米品種平均畝產600kg,種植該品種后平均畝產達750kg,畝增收150kg,按當前玉米價格計算,畝增效300元,增產4.5億斤,經濟效益近4.5億元。
355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塞外紅蘋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技術研究與示范 經濟林學 王寶俠,姜鵬,王永福,包敖民,張金旺,王冬梅,董志源,韓扎拉干白拉,豐潔,鐵龍,阿茹娜,辛亞坤,寶虎,趙宇飛,韓永增 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 二等獎 ‘塞外紅’蘋果,又名‘錦繡海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于通遼市開魯縣北興村劉振山果園,因其果品上乘,果色艷麗,誘人注目而得名。通遼林科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組織科研人員對該品種進行選育研究,歷經20幾年的時間,解決了育苗成活率低、幼樹凍害嚴重、豐產期產量不穩定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研究并總結出該品種喬砧、矮砧、高接等豐產栽培技術及模式,2012年12月,‘塞外紅’蘋果順利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林木良種認定(良種編號R-SC-MP-002-2012);科研課題“優質小蘋果—‘塞外紅’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通過鑒定,成果達到了同類研究“國內先進水平”。 通過本項目高光效整形技術克服了傳統整形方法的修剪量極大、費工費時、產量穩定性差、技術要求高等缺點,使塞外紅蘋果實現了3年見果,6—8年豐產穩產的目標。主要技術是采取拉枝、開角、緩放等手段,培養成樹高3.5m左右、主干高0.8m左右,中心干粗壯直立、上均勻著生15—25個水平生長的主枝,主枝單軸延伸且均勻著生結果枝組的紡錘形樹體。近年來,在通遼市林科所的示范帶動下,‘塞外紅’蘋果在通遼及周邊地區發展迅速,栽植區域遍布開魯縣、奈曼旗、庫倫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爾沁區等多個旗(縣)區,也帶動了周邊地區興安盟和赤峰市的大力發展,果園豐產期畝效益在8000元以上,是金紅、黃太平等傳統種植品種的6~8倍,極大地調動了當地林農發展果樹的積極性。引種栽培區域也在逐年增加,區試范圍已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甘肅、新疆等十多個?。▍^),發展前景廣闊。但是,由于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塞外紅蘋果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了“建園不整地、幼樹不防寒、整形修剪技術不規范、幼樹不能適期結果,不重視花果管理”等錯誤的生產觀念和生產技術問題,缺乏系統規范化的栽培管理技術體系,給產業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隱患。在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指導下,針對寒冷氣候區特點及塞外紅蘋果生長發育特性,通遼林科所在示范推廣‘塞外紅’蘋果配套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學習借鑒寒富蘋果高光效整形技術,利用科爾沁沙地獨特的光熱條件,開展了塞外紅蘋果高標準育苗建園、高光效整形修剪等方面技術研究,現已形成了寒地蘋果高光效原則下的整形修剪技術體系,首創了寒地蘋果高光效整形修剪系列技術,在寒地蘋果栽培管理方面實現了突破和創新,項目區高光效整形示范園現已成為通遼地區發展塞外紅蘋果的技術樣板。
356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紅辣椒品種選育及配套高質量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 作物育種學 龐鳳琴,鮑巖峰,楊景杰,孫麗榮,宋秀敏,張淑媛,張立東,王立巖,劉浩,王文議,王國成,關鑫 開魯縣嘉禾辣椒研究所,開魯縣元大種子培育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區農牧局,通遼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服務中心 一等獎 (一)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通遼市種植辣椒歷史悠久,種植面積達60萬畝左右,已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但影響辣椒產量和品質的瓶頸也日益突顯,主要表現在品種多而雜,沒有過硬的主推優良品種,管理粗放,品質差、色價低,造成市場價格大幅度下滑,直接影響椒農的生產積極性,抑制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影響紅干椒產業鏈的延伸。因此,加快推廣優良品種步伐,淘汰退化品種、推廣與良種配套的高質量標準化生產技術,促進辣椒產業提質升級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二)主要技術創新點 1.創新種質資源:搜集整理創新種質資源500余份,骨干系列28份,其中高配合力自交系8份,研發出辣椒核質雄性不育三系干椒品種1個,辣椒核質雄性不育三系鮮椒品種2個。為辣椒種質資源匱乏給予補充。 2.發現新的遺傳規律:用《辣椒雄性不育的遺傳解釋——二型學說》對自主選育的辣椒雄性不育兩用系“1915”的遺傳特性做出新的遺傳解釋,新的觀點、新的發現需要與遺傳育種專家進行研討。 3.三系配套、隔離技術、采花授粉技術、授粉標記等方面自主創新,解決了雜交授粉費時、費工、純度低等難題。 創新技術成熟,已在生產中應用8年。 (三)成果產生的價值 1.知識產權:嘉禾1號、蒙古椒4號、紅塔518通過自治區審認定;注冊商標1件;實用新型專利2個。 2.推廣應用及效益:近幾年累計推廣面積達186.6 萬畝,總增純效益66442.35萬元,研究和推廣紅干椒雜交種意義重大。通過實施“優良品種選育及配套高質量標準化生產技術”項目,解決了椒農選種難的問題,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改善了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拉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提升。產品以其色正、味辣、天然、無污染、品質好,受到國內外客商的一致贊譽和青睞,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意義重大。 推廣與紅辣椒良種配套的高質量標準化生產技術,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實現“一控兩減”,節水節肥,精準用肥,提高利用率,減少肥料對土壤的污染;鼓勵生產者通過綠肥、農家肥的使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的抗性,降低發病率,減少農藥的使用;通過加強市場投入品監管,使農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既降低生產費用,同時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綠色環保,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
363 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局 舍飼肉羊降脂增效綜合技術研發與示范 家畜繁殖學 周寧聰,張立,張立果,寇慧娟,鄭重,薩仁格勒,王靜,蘇小虎,魏潤元,王成,敖登花,劉權,李 靖,趙永軍,楊柳,趙學清,尚姝婷,白慧,李紅光,李改蘭,寧靜如,劉潔,何輝杰,張惠文,劉劍鋒,馬云慧,烏德樂呼 烏蘭察布市畜牧工作站,內蒙古大學,察哈爾右翼前旗農牧種業工作站,內蒙古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豐鎮市畜牧工作站,察哈爾右翼后旗動物衛生檢疫檢驗中心,四子王旗畜牧業技術服務中心 二等獎 3.1意義目的 為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畜牧業發展新路子”,促進舍飼肉羊推廣和草原生態保護。通過篩選適宜的雜交組合,集成多項技術和成果,規模化推廣,解決舍飼肉羊養殖中廣泛存在的投入產出低,羔羊成活率低,尾脂大等技術瓶頸,提高養殖效益。 3.2主要技術創新點 3.2.1確定降脂增效高繁雜交組合。首次在我國引進乳肉兼用,體大早熟,多胎多羔的東佛里生(戴瑞)羊。開展東×寒、杜×寒、澳×寒雜交后代生長和產肉性能對比分析,篩選確定出東佛里生與當地寒羊的雜交組合,解決舍飼肉羊降脂增效的突出作用。 3.2.2優化和創新同期發情、人工授精技術與運行模式。對綿羊同期發情方案、配種操作方法的改進和規范,制定《綿羊人工授精及同期發情技術操作規程》;創新建立“流動式羊人工授精站”,形成“羊定人動”配種服務新模式,研發綿羊精液高滲低溫保存液。實現出欄時間、出欄規模、出欄標準人工調控,提高了優質種公羊利用率,延長了精液保存時間。該模式累計配種4萬余只,制定《羊人工授精站建設技術規程》。 3.2.3配套研發舍飼肉羊關鍵養殖設施。配套研發接羔保育裝置,使羔羊成活率顯著提高,示范點羔羊成活率達95%以上;研發恒溫加熱水槽可根據氣溫設定適宜溫度,有效解決冬季飲冰水能量負平衡問題;研發的新材料羊舍安裝簡便,整體造價200元/㎡左右,解決羊舍建設投資高問題;羔羊保育裝置生產并推廣125套,恒溫加熱式水槽推廣45套。 3.3成果產生的價值 經5年項目實施及2年推廣應用,東佛里生(戴瑞)羊純種擴繁4250只,累計改良當地寒羊8.58萬只,覆蓋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豐鎮等7個旗縣市。東寒F1體軀寬長,尻部收直,尾變細長,肉用、低脂特征改良顯著。F1 代6、12月齡體重分別達到42.6、67.2kg,尾脂下降74.2%,較當地寒羊差異顯著;示范點羔羊成活率達95%以上,產生總經濟效益1.39億元。形成自治區地方標準3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企業標準3項,論文5篇。 集成的“舍飼肉羊低脂高效養殖綜合技術和模式”有利于標準化、模塊化示范推廣。項目主要技術“東寒雜交技術在農區舍飼肉羊推廣應用”列入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生產主導品種和農牧業主推技術。察右前旗將東寒雜交列入鄉村產業振興銜接資金項目,搭建起“企業+農戶”發展平臺,規模養殖和種羊生產企業3家,養殖場戶8家,中小養殖戶60余戶,帶動幫扶戶780戶,解決了長期制約舍飼肉羊品種不優,技術落后,效益不高的難題,有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364 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局 嗜熱鏈球菌與乳雙歧桿菌基礎功能性研究及熟酸乳產品開發和產業化 乳加工技術 劉志忠,姚凱,穆雪峰,陳海麗,李娟,崔海平,冉娟,楊波,劉智龍,崔繼平 內蒙古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 一等獎 1、研究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幾千年沿襲的游牧生活日漸減少,傳統發酵乳制品的制作和食用在其日常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顯的不十分重要。隨著傳統發酵乳制品制作的減少,蘊藏在其中珍貴的乳酸菌資源也將會減少,甚至最終丟失。我國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以及我國不同少數民族制備傳統發酵乳制品所采用的原料、工藝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我國乳酸菌資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是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通過分離、收集,這些傳統發酵乳制品中一些具有優良發酵特性和益生作用的乳酸菌,可以使這一寶貴的資源得到保護及利用。因此,發掘、收集、保藏我國少數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發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資源,對今后我國乳酸菌資源可持續利用及提升我國乳品工業的核心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發酵乳多年來增長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產銷量年增長速度在25%以上,是眾多快速消費品類中的領跑者。近年,隨著人們消費結構升級,使得具有增強胃腸道功能、改善代謝和提升機體免疫等功能特性的益生菌發酵乳成為當今和未來益生菌發酵乳研究關注的熱點。 2、主要技術創新點 從草原樣本中采集,通過現代生化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對發酵乳中的乳酸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篩選出兩株明星菌株,嗜熱鏈球菌CZ-03和乳雙歧桿菌LGG-08,完成了發酵特性、益生特性和人體臨床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發酵菌株。首次提出發酵菌株與益生菌株兩種菌株復配研究,形成了益生菌發酵劑直投菌種,并在發酵乳中產業化應用,為我國解決發酵乳中的“芯片”乳酸菌基礎發酵劑產業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發酵乳產品研發上,突破了原有酸奶研究思路,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乳酸菌菌株及相關產品的生產技術基礎上,首次使用褐變工藝,開發出了顏色不同與普通發酵乳,風味獨特的“熟酸奶”系列產品,實現產業化生產。“熟酸奶”填補了國內技術開發的空白,對引領傳統乳制品產業創新升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整體技術水平處于國內行業領先水平。 3、成果取得的價值 豐富低溫酸奶產品種類,提高低溫產品的品牌效應,彌補國內市場同類產品的空白。申請發明專利1項,發表研究論文2篇。完成了菌株的動物實驗,產品的人體消化、便秘臨床功能試驗。培養引進專業技術人員30余人,間接為養殖、種植環節增加就業人數超過500戶,實現了年產熟酸奶19000噸的規模。近三年累計實現銷售額4.18億元,實現利稅466.8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375 趙春江 乳業智慧牧場標準化及關鍵技術 軟件工程 趙于東,周文霞,房建東,高靜,范爭氣,關金森,李菲,春梅,仲叢林,程曉東,趙青山,王莉莉,閆高亮,鄭承云,李宗霖,楊艷萍,鞏韶飛,秦維廷,梁永梅,史小龍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科誠泰農牧設備有限公司,內蒙古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一等獎 “乳業智慧牧場標準化及關鍵技術”項目以奶牛智慧牧場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為重點,主要如下: 3.1 項目研究意義 一是順應我國奶業振興需要,推動乳業智慧牧場規?;?、規范化養殖管理,促進奶源供應,實現提質增效。 二是研究萬頭奶牛牧場全混合日糧(TMR)精準飼喂管理關鍵技術,促進奶業生產高效低耗;強化各地奶牛智能飼喂數據指標監測分析預警,提高一體化管控能力。 三是利用標準規范指導高新企業開展技術產品研發,帶動中小微企業建立新興產業模式。 3.2 國內外首次提出技術創新點 一是建立乳業智慧牧場系列標準規范。先后形成《乳業智慧牧場建設規范》等多部地方標準,并通過國家行業標準審定立項,開展繁育、飼喂、擠奶、糞污處理等關鍵環節的數字化管理。 二是建立萬頭奶牛牧場全混合日糧(TMR)精準飼喂全自動飼料配制及遠程自動化監測管控。開發萬頭奶牛牧場TMR智能飼喂中心,在加工環節設置飼料加工暫存倉、設置稱重傳感和流量監測,提高飼料生產效率和配料精度。 三是建立統一監測管理大數據云平臺。將不同地區各乳業智慧牧場生產管理平臺數據實時匯聚,形成數據集成,實現一體化監測分析。 3.3 成果產生價值 一是通過產學研合作,形成精準飼喂、發情監測、分群管控、牛只福利、養殖管理、環境控制、生鮮乳收購、質量追溯、糞污處理的乳業智慧牧場系列標準規范以及相關知識產權。 二是在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應商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智慧牧場系列標準規范推廣應用,公司共55個自營牧場、27萬頭奶牛全部實現數字化精準飼喂,全部實現糞污處理,18個奶牛場開展發情監測,開展了數據集成分析決策,項目增加原奶產銷量94.8萬噸、收入51.4億元、利潤7.2億元、節支總額1.0億元,為國內奶市場供應發揮巨大作用。 三是標準規范拉動智慧牧場裝備制造產業,形成萬頭牧場智能全混合日糧(TMR)中央廚房為重點的高科技產業,推廣到10個省市區,項目執行期累計實現收入1.4億元;帶動5家中小微企業智慧牧業新產業模式創新,產生牧場智能化系統、智慧項圈、稱重系統、奶?;顒恿酷娂鞯?0余項新產品,累計實現了28萬余頭牛只的智能化管理,成果產生收益2600余萬元。 四是打造可循環生態系統,通過推行標準規范,提高糞污處理機電設施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對覆蓋全國14個省市區、超過27萬頭存欄奶牛的的55個牧場全部進行了糞污環保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糞污對地下水源和空氣的污染。處理后的糞污成為有機糞肥還田,產生了顯著生態效益。
自然科學獎
序號 提名者 項目名稱 學科分類名稱1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提名等級 項目簡介
15 李培武 黑脛病病原特性、檢測及油菜抗病機理研究 植物病理學 宋培玲,李子欽,郝麗芬,皇甫海燕,燕孟嬌,史志丹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二等獎 黑脛病是我國油菜產業中繼菌核病、根腫病之后又一種發生嚴重的病害,其致病菌為小球腔菌屬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造成油菜莖稈局部組織壞死,引起植株早衰,導致結莢減少、粒重減輕、莢果開裂、不正常成熟。由于黑脛病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晚,且有關L.biglobosa的研究報道很少,以致我們對該病害的致病流行規律缺乏必要的了解,生產中也缺乏經濟有效的防治技術。團隊針對黑脛病展開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創造性的建立了油菜籽攜帶黑脛病菌的檢測方法及病原入侵預測模型,首次建立了先大量提取再微量提取的DNA提取法,在油菜籽攜帶黑脛病菌的檢測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檢出靈敏度高達2‰。前瞻性的建立了黑脛病菌入侵預測評估模型,預測無檢疫措施下其隨種入侵我國后未來3年、5年、7年、11年的傳播蔓延速度,構筑科學防范體系的同時利于獲取其在我國擴展蔓延的第一手資料。2)首次分析了我國7個省區84株黑脛病病原菌的遺傳變異水平,菌株共有245個多態性位點,多態性位點百分率為98.37%。Nei’s基因多樣性為0.33,香農信息指數為0.50,基因多樣性指數范圍為0.11~0.25,香農信息指數范圍為0.16~0.37,多態性位點百分數范圍為26.53%~67.76%。3)在國內率先運用綠色熒光蛋白標記可視化地揭示了黑脛病菌在油菜莖葉中的侵染擴展過程,發現黑脛病菌侵染過程中不形成侵染結構,由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經氣孔侵入,沿葉脈向下傳導,在皮層組織中定殖后從薄壁細胞間隙向維管組織蔓延。4)首次評價了我國部分主栽品種的抗黑脛病水平及不同抗性品種響應黑脛病菌侵染防御酶活性變化規律?,F有種質資源蘊藏著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已知的12個黑脛病抗性基因多數以基因組合的形式分布在我國的30個主栽品種中??剐云贩N響應黑脛病菌侵染,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防御酶活性與品種的抗病性具有正相關關系,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現的高低與早晚,可作為早期鑒定油菜抗黑脛病的生理指標。5)基于轉錄組測序技術、RNA-Seq測序技術,獲得了黑脛病菌與油菜互作的差異表達基因,率先揭示了油菜抗黑脛病相關基因的功能,明確了油菜響應黑脛病菌侵染特異基因BnWRKY70、BnERF019、BnNAC61的功能,均正向調控油菜的抗病性。首次誘導克隆了甘藍型油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相關基因并驗證了抗病功能,為全面揭示油菜與黑脛病互作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論文18篇,獲批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登記科技成果2項,創新點突出,成果顯著。
59 內蒙古農業大學 乳酸菌基因多樣性及其環境適應性機制 乳加工技術 張文羿,劉文俊,于潔,王記成,鐘智,何秋雯 內蒙古農業大學 一等獎 本項目隸屬于食品科學技術中的乳加工技術領域。發酵乳制品營養價值豐富,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乳酸菌菌種及其相關技術是發酵乳制品的核心,被譽為產業的“軟黃金”和“芯片”。采用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法,揭示乳酸菌的基因多樣性,明確其環境適應性機制是推進乳酸菌資源開發進程的關鍵環節。 該項目采用宏基因組研究方法,率先解析了傳統發酵乳制品和多種脅迫共存的腸道環境中乳酸菌的基因多樣性。以具有多年系統研究基礎的益生乳酸菌為研究對象,針對抗生素和營養脅迫條件開展了長達五年的實驗室進化研究。有機結合轉錄組、蛋白質組和基因編輯技術明確了不同脅迫環境下的進化演變規律,闡明了乳酸菌抵御抗生素和營養脅迫環境的分子機制。 主要發現點: 1.揭示了乳酸菌在營養豐富的自然發酵乳和多種脅迫共存的腸道中基因多樣性,發現其通過基因變異和代謝調控主動適應不利生境的適應性進化規律。 2.明確了益生乳酸菌通過堿性休克蛋白、ATP依賴蛋白酶和熱應激蛋白維持自身穩定實現抵御抗生素脅迫的特有分子應答機制。 3.發現了益生乳酸菌通過改變細胞包膜組成、激活磷酸轉移酶系統、增加氨基酸積累量等多種策略適應營養脅迫環境的生存機制。 科學價值: 1.基于宏基因組學方法,探究了營養豐富和多種脅迫共存的生境中乳酸菌基因多樣性的演替規律,揭示了乳酸菌在不同生境中的適應性機制,為乳酸菌優良菌株的選育提供科學依據。 2.成功引入實驗室進化方法,真實再現了抗生素和營養脅迫環境下乳酸菌的進化歷程。結合多組學技術明確了適應抗生素和營養脅迫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為乳酸菌種質資源的保藏、發酵工藝的精準增效和工業化應用提供了新的借鑒。 該項目代表性論文發表于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mSystem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Dairy Science、蛋白質組學主流雜志Journal of Proteomics和傳統老牌期刊Journal of Food Science。SCI他引總數142次,單篇最高SCI他引59次,并且獲得美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Tanner Award獎勵,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由內蒙古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揭示了乳酸菌適應環境的生理應答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60 內蒙古農業大學 益生菌微膠囊制備方法及其對降血脂活性影響的研究 食品生物技術 王俊國,鄂晶晶,姚彩青,麻麗麗,張巧玲,丹彤 內蒙古農業大學 一等獎 大量研究證實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益生菌在生產、加工、貯藏和進入人體腸道過程中往往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菌體大量死亡,益生作用減弱甚至消失。如何在各種不利條件下保持益生菌的活性引起了人們關注。利用微膠囊技術將益生菌包埋在腸溶性壁材中,不僅可以增強菌體對不良環境的抵抗性,還能使微膠囊中的益生菌在腸道適宜條件下快速釋放,顯著提高菌體在腸道中的存活率,真正發揮益生菌的健康作用。 不同于以往的物理化學法制備微膠囊,本項目首先采用乳蛋白為壁材,探討了壁材濃度、攪拌速度、乳化時間、菌膠比例及凝膠方式對益生菌包埋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一種能顯著提高菌株胃酸和膽鹽耐受能力的內源乳化法微膠囊制備方法。該方法使微膠囊膠粒結構更加致密,解決了外源乳化法包埋孔徑大,包埋率低的問題,顯著提高了菌株對不利環境的抗性。而后為解決使用內源乳化法制備微膠囊時,所造成的微膠囊粒徑分布較大及使用植物油帶來的成本較高等問題,進一步優化工藝,開發出一種以適當發酵的脫脂乳為壁材原料,以益生乳酸菌為芯材,利用凝乳酶降解乳蛋白后加入鈣離子誘發凝膠的水相分離法制備微膠囊的技術。 通過水相分離法制得的微膠囊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方面:所制備的微膠囊包埋率高于86%,粒徑在80-110μm之間,并具有更豐富的蛋白片段,微膠囊表面結構更加致密,包埋率更高,對菌體保護性更好。 2.耐受能力:包埋益生菌微膠囊在腸液中120min內均可完全釋放。經pH2.0的人工胃液消化120min后菌株存活率仍保持83%以上。 3.貯藏情況:本項目制備的微膠囊各方面性能都比較穩定,特別是貯藏穩定性。對益生菌微膠囊進行冷凍干燥后,水相分離法制備的微膠囊在4℃貯存28天后存活率仍可以保持91%以上。 微膠囊的益生效果:將包埋后的益生菌進行灌胃動物(大鼠)實驗,試驗數據表明:相比于未包埋的菌株,經過微膠囊包埋的益生菌在高血脂大鼠體內調節血清脂質代謝能力、降血脂作用和抗氧化能力明顯提高。 本團隊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發表論文10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項。所開發的乳化法和水相分離法制備微膠囊技術在國內外少有相關報道。通過本實驗研究的微膠囊包埋技術,有效提高了益生菌在儲存過程中的存活率,為益生菌微膠囊商業化生產提供了條件。利用活體動物對包埋后菌株生理活性功能的驗證將更準確地反映微膠囊化對益生菌的活性及功能的保護作用,為微膠囊包埋益生菌產業化生產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61 內蒙古農業大學 功能性生物可降解生鮮食品包裝膜的設計及其保鮮機理研究 功能高分子材料 董同力嘎,云雪艷,宋樹鑫,成培芳,李夢婷,張玉琴 內蒙古農業大學 二等獎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對健康飲食要求的不斷提高,生鮮食品以其新鮮、營養和味美的優點已成為人們健康飲食的“新寵兒”。然而,由于生鮮食品具有的易氧化、易腐敗、易失水等特點,使其貨架期通常較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鮮食品的市場份額。但由于我國在生鮮食品相關領域研究基礎薄弱,尤其是生鮮食品的保鮮包裝技術及包裝薄膜優化設計方面以及保鮮機理方面的研究積累不足,滿足不了生鮮食品的保質保鮮要求,同時,傳統的保鮮包裝材料使用后不可生物降解。因此,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社會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設計和研究兼具功能性和環保性的生物可降解生鮮食品包裝薄膜將對于保持生鮮食品的營養品質和緩減環境壓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以上現狀,該項目對冷鮮肉和果蔬兩大類生鮮食品的貯藏和呼吸特性進行深入分析,從分子設計和生產工藝出發,探索采用化學合成、物理共混、拉伸定向等加工技術綜合調控可降解材料的氣體滲透性、力學性能等食品包裝性能,制備高阻隔性和高透氣、高選擇透過性的可降解聚乳酸(PLLA)基復合薄膜。通過本項目研究有以下三個發現點:(1)揭示了生物可降解PLLA及其復合薄膜的阻隔性與加工成型條件之間的關聯性,發現了通過層合和引入高阻隔性涂層可大大提高PLLA及其復合薄膜阻隔性的規律;(2)揭示了柔性PEG和PCL鏈段引入后,聚合物微相結構、結晶性、分子量、共聚共混比例等與PLLA薄膜的氣體透過性和選擇透過性之間的關系,發現通過調整鏈結構、聚合物組分可以構建不同的微相分離結構,從而起到調控氣體通透性作用的規律。(3)發現前期研究的PLLA基高阻隔性薄膜以及具有CO2/O2選擇透過性的PLLA共混或共聚薄膜對于冷鮮肉及生鮮果蔬采后貯藏品質的保持具有顯著效果,并探究了其保鮮作用機理,表明了兼具功能性和環境友好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生鮮食品保鮮應用中的可行性及發展潛力。 本項制備的高阻隔性生物可降解薄膜用于冷鮮肉的保鮮包裝,在抑制脂肪氧化和蛋白質降解的同時,起到了良好的護色效果;高氣體透過性和高CO2/O2選擇透過性的共混或共聚薄膜在調整薄膜的氣體透過性保證其呼吸的同時,包裝體系可以自動調節包裝內部O2和CO2氣氛比例,在抑制和降低生鮮食品的有氧呼吸,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酶反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不僅為生鮮食品保鮮技術的應用提供新的指導,也為新型功能性綠色保鮮包裝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65 內蒙古農業大學 泌乳奶牛乳腺對乳脂肪前體物的攝取利用與調控機理 動物營養學 敖長金,哈斯額爾敦,白晨,張航,丹妮,曹琪娜 內蒙古農業大學 二等獎 項目立足我國飼料資源及其組成的典型日糧模式,針對牛奶乳脂肪產出偏低、組成不合理、泌乳性能較低的重大問題,采用模型動物(奶山羊),體外試驗(細胞培養)和體內試驗(奶牛飼養試驗)的手段,闡明了不同日糧模式下乳腺對乳脂肪前體物的攝取、利用及其調節機理,為揭示我國當前牛奶品質低下的深層次原因和實現定向調控乳脂肪合成提供科學依據,為改善奶牛乳腺功能,建立乳脂肪合成的營養調控途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項目闡明了低品質粗飼料對奶牛泌乳性能與乳脂肪組成的影響機制。以等能等氮、固定精粗比、固定粗飼料類型等日糧模式,以玉米秸稈代表低品質粗飼料,以苜蓿、全株玉米青貯、羊草代表優質粗飼料,揭示了低品質粗飼料對奶牛泌乳性能的影響規律以及乳脂肪前體物供給的關鍵作用。闡明了奶牛飼喂低品質粗飼料的是導致牛奶乳脂肪等營養品質低下、泌乳效率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項目揭示了不同日糧模式下奶牛乳腺對乳脂肪前體物的攝取利用調節機理。利用奶牛陰外動脈血插管技術和體外乳腺細胞培養等相關技術,系統探究了泌乳奶牛乳腺脂肪代謝的物質流規律。通過研究不同日糧模式、乳腺動靜脈額外供給脂肪酸、體外培養基中添加脂肪酸條件下乳脂肪前體物被乳腺攝取、利用并合成乳脂肪的規律。闡明了乳脂肪合成時內源從頭合成脂肪酸與外源轉化脂肪酸之間的互作關系,以及外源轉化脂肪酸中不同飽和度的十八碳脂肪酸之間的互作關系。 項目揭示了乳腺脂代謝關鍵酶與基因對乳脂肪前體物的應答機制。通過活體微量組織采樣技術研究揭示了不同底物條件下乳腺利用乳脂肪前體物分泌乳脂肪過程中關鍵酶基因表達與關鍵調控通路基因的表達變化。并進一步通過乳腺上皮細胞培養的體外方法研究了不同前體物供給時乳腺內乳脂肪合成相關基因的差異表達,揭示了底物物質組成、合成代謝調控與代謝產物間的互作與關聯。 項目對描繪乳腺物質代謝圖譜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對動物營養學和飼料學的學科發展具有重要促進和推動作用;為提升我國牛奶品質提供重要依據,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可以指導不同飼喂條件下日糧配方的配制,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減少飼料資源浪費,具有生態效益。成果可指導不同飼料資源的合理配合利用,助力奶牛養殖的降本增效,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 項目共發表8篇英文文章(其中6篇SCI收錄,2篇Medline收錄)、7篇中文核心期刊,1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部學術專著。其中5篇英文論文代表作總被引29次,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
66 內蒙古農業大學 維生素A對奶牛乳腺抗氧化功能的促進效果及其機理研究 動物營養學 閆素梅,郭曉宇,趙艷麗,郭詠梅,石惠宇,弓劍 內蒙古農業大學 二等獎 3.1研究目的 乳腺組織是奶牛新陳代謝最旺盛的組織之一,乳腺上皮細胞是乳成分合成的主要場所,奶牛乳腺的抗氧化功能直接反映了其機體的抗氧化功能。目前,隨著奶牛生產性能的不斷改進,氧化應激的產生是損害奶牛健康、引起免疫功能低下進而影響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乳腺的抗氧化功能對改善奶牛健康、改進乳品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項目組前期研究得出泌乳前期的奶牛飼喂高精料日糧,維生素A(VA)在瘤胃內被破壞的程度很大,導致進入小腸吸收的VA較少,很容易引起VA不足,進而影響奶牛健康;依據NRC奶牛營養需要(2001)的標準飼喂,圍產后期和泌乳前期的奶牛血清VA濃度降低,提示按照目前的營養需要推薦量供給VA可能不能滿足泌乳奶牛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添加高于NRC推薦劑量的VA對泌乳奶??寡趸δ艿拇龠M效果及其影響機制對VA的科學補加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相關研究在當時尚未見到國內外資料報道。鑒于此,本項目利用體內法研究了日糧中添加高于NRC奶牛營養需要(2001)推薦劑量的VA對泌乳奶牛硒蛋白合成和抗氧化功能的促進效果,利用體外法揭示了VA對奶牛乳腺上皮細胞(BMECs)抗氧化功能和硒蛋白合成的促進作用;在建立BMECs氧化應激模型的基礎上,從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 (Nrf2) /核轉錄因子-κB (NF-κB )通路揭示VA促進乳腺抗氧化功能的機理。 3.2 主要科學發現點 一是飼糧中添加高于NRC奶牛營養需要(2001)推薦量的VA對泌乳奶牛的抗氧化功能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果,增加了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了過氧化氫等活性氧濃度,泌乳奶牛基于抗氧化功能的VA需要量高于NRC奶牛VA營養需要推薦量。二是VA對BMECs抗氧化功能的促進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并從Nrf2/NF-κB通路闡明了VA促進BMECs抗氧化應激的調節機理:VA通過激活Nrf2,抑制了NF-κB 通路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產生,抑制了白介素-1(IL-1)介導的一氧化氮(NO)的過量產生,減緩了氧化應激的發生。三是首次建立了脂多糖(LPS)誘導的BMECs 氧化應激損傷模型,LPS誘導引起的細胞IL-1與NO的過量產生,是引起BMECs氧化應激的原因。 3.3研究成果產生的價值 該研究成果豐富了奶牛乳腺氧化應激發生機制的理論研究和VA減緩奶牛乳腺氧化應激發生的調節機制,為挖掘降低奶牛乳腺氧化應激發生的分子靶點和營養調控措施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保障奶牛健康養殖和提高產奶性能及乳品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研究成果被Journal of Dairy Science和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他引80次,部分成果撰寫的博士論文獲批自治區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67 內蒙古農業大學 殼聚糖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響及機理研究 動物營養學 史彬林,徐元慶,金曉,王哲奇,李俊良,張彩芬 內蒙古農業大學 二等獎 1. 研究目的 仔豬早期斷奶技術可提高母豬的生產效率,但也會因母仔分離、環境和日糧突變導致仔豬出現“早期斷奶綜合征”,表現為健康受損和生長抑制。在實際生產中,常在日糧中添加抗生素促進仔豬健康生長,但也出現了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圍繞這一現實問題,開發利用具有“替抗”潛力的天然產物飼料添加劑成為有效的營養調控手段,本項目聚焦產量豐富且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天然多糖-殼聚糖,研究了殼聚糖對斷奶仔豬生長減緩、免疫抑制和氧化應激的緩解作用,并揭示了其緩解機理。 2. 主要科學發現點 項目的實施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主要科學發現如下: 2.1 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殼聚糖,通過提高營養物質消化率、消化酶活性、生長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道發育,改善小腸黏膜形態及腸道微生態,促進仔豬生長發育。 2.2 利用體內法和體外法相結合的方式,從細胞水平及分子水平揭示了殼聚糖通過一氧化氮(NO)信號途徑和花生四烯酸(AA)信號途徑調控小腸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胞漿型磷脂酶A2(cPLA2)、環氧合酶-2(COX-2)和5-脂氧合酶(5-LOX)的基因表達,從而調節斷奶仔豬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項目首次系統解析了殼聚糖緩解斷奶所致仔豬免疫功能抑制的調控機制。 2.3 通過建立仔豬氧化應激模型,探明日糧殼聚糖通過核轉錄因子-κB(NF-κB)信號途徑和激活蛋白-1(AP-1)信號途徑調控仔豬肝臟和小腸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的轉錄和表達,從而調節仔豬整體和局部組織抗氧化功能。進一步通過體外建立細胞氧化應激模型,利用NF-κB和AP-1特異性抑制劑,解析殼聚糖通過NF-κB和AP-1信號途徑調控細胞中SOD、CAT和GPx的轉錄和表達,從而緩解氧化應激的分子機制。項目首次系統揭示了殼聚糖對斷奶仔豬氧化應激的緩解作用機理。 3. 成果產生的價值 項目首次系統解析了殼聚糖對斷奶仔豬的促生長作用機制,明確了殼聚糖通過NO信號途徑和AA信號途徑發揮免疫調控作用的機制,及通過調控NF-κB信號途徑和AP-1信號途徑緩解斷奶仔豬氧化應激的作用機理。該項目累計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其中SCI論文10篇,CSCD論文3篇。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2名,其中一篇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篇代表性論文總他引110余次,在多次引用中,不乏TOP期刊如《Antioxidants》、《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等。項目成果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68 內蒙古農業大學 抗旱保水材料蓄水保墑生態機制 作物耕作學 劉景輝,米俊珍,趙寶平,徐勝濤,周磊,馬斌 內蒙古農業大學 一等獎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和5個商品糧凈調出省之一,2021年糧食總產在全國位居第六,凈調出糧在全國排第四。內蒙古旱作面積占50%以上、糧食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其產量的高低影響內蒙古乃至國家糧食安全。玉米、馬鈴薯、燕麥和谷子是內蒙古旱作區主栽作物,種植面積穩居全國前列,該區域降雨少且分布不均勻,蒸發量大,土壤類型以砂質黃綿土、風沙土、砂質栗鈣土為主,蓄水保墑能力差,嚴重制約該區域作物穩產增產。因此,如何提高內蒙古旱作區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保證作物穩產增產,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針對旱作區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差、產量低等問題,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自2010年起,連續10年在黃土高原丘陵區、陰山北麓、科爾沁沙地3個不同生態類型的旱作區,采用田間定位和盆栽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研究了不同抗旱保水材料對土壤物理性狀、化學性狀、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的時空變化規律,從微觀尺度剖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微生物變化特征,明確了不同抗旱保水材料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從土壤-微生物-作物互作角度揭示了不同抗旱保水材料蓄水保墑穩產增產的生態機制,為提高旱作區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及作物可持續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首次研明了旱作區保水材料聚丙烯酸鉀、聚丙烯酰胺、腐殖酸、膨潤土等蓄水保墑特性,發現了主要保水材料蓄水保墑的累積效應和長效性,明確了黃土高原丘陵區和科爾沁沙地施用1次膨潤土其效果能夠維持5-7年。 2. 闡明了大團聚體增加是保水材料蓄水保墑的土壤物理學機制,發現保水材料通過增加黃綿土0.25-2mm、栗鈣土>2mm、風沙土>0.25mm土壤團聚體比例來增加保水能力。 3. 揭示了保水材料蓄水保墑的微生物學機制。明確了施用保水材料增加>0.25mm土壤團聚體比例和水分是土壤細菌群落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是土壤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 4. 確定了黃土高原丘陵區、陰山北麓和科爾沁沙地3個不同生態類型旱作區保水材料施用的關鍵技術參數,在玉米、谷子和燕麥上膨潤土公頃用量為12000-30000kg,每公頃聚丙烯酸鉀與聚丙烯酰胺用量為45-75kg、腐殖酸為1500kg,增產達17%以上。 成果在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Field Crops Research、Geoderma等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44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3篇、EI收錄3篇,被SCI等期刊引用756次。成果為旱作農田蓄水保墑增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院士等7位專家對該成果的評價是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9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草原沙蔥螢葉甲發生規律及抗寒性的研究 農業基礎學科其他學科 龐保平,譚瑤,李玲,張卓然,單艷敏,周曉榕 內蒙古農業大學 二等獎 內蒙古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草原,是我國最重要的草原畜牧業基地,也是我國北方的生態安全屏障。自2009年沙蔥螢葉甲在內蒙古草原突然大面積暴發成災以來,發生范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日趨嚴重。該蟲發生于生長有蔥屬植物的荒漠草原和退化草原,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態系統更加脆弱,不僅嚴重影響廣大牧民生產和生活,影響邊疆社會穩定,而且嚴重威脅我國北方的生態安全。本項目針對該蟲突然暴發成災、缺乏基礎資料的現狀,首次對該蟲發生規律及抗寒性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為制定正確的防控策略以及進一步研發監測預警和綜合防控技術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主要研究內容及發現點如下: 1、首次研究并明確了沙蔥螢葉甲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學特性。沙蔥螢葉甲1年發生1代,以卵在牛糞、石塊及草叢下越冬,翌年4月中旬開始孵化,幼蟲只取食沙蔥、多根蔥野韭等百合科蔥屬牧草。5月隨氣溫逐漸上升及食料充足等原因,幼蟲數量迅速擴大。3齡幼蟲食量最大,占幼蟲期總食量的63.45%~67.46%,約為2齡幼蟲的3倍、1齡幼蟲的5倍。5月中下旬老熟幼蟲開始在牛糞、石塊及草叢下結繭化蛹,6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取食約1周后即滯育越夏。約3個月后,成蟲結束滯育,開始取食、交配和產卵,以卵滯育越冬。越冬卵具有極強的抗寒性,半致死低溫可達-33.08℃;春季幼蟲也具有較強的抗寒性,半致死低溫可達-8.5~-10.1℃。越冬卵必須經過秋冬季的低溫才能解除滯育,其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為16.2℃和103.1~140.9日度。 2、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組建了不同低溫處理下的沙蔥螢葉甲幼蟲轉錄組數據庫,篩選到323個與抗寒性相關的共表達的差異基因,主要包括編碼表皮蛋白、細胞色素P450、生物鐘蛋白、脂肪酸合成酶、脂肪乙酰輔酶A還原酶、RNA復制酶、RNA介導的DNA合成酶及葡萄糖脫氫酶等的基因,這些差異基因顯著富集于藥物代謝、嘌呤代謝、淀粉和蔗糖代謝、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外源性物質代謝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同時,對多種熱激蛋白基因進行了全長克隆及表達譜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其在抗寒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3、從沙蔥螢葉甲轉錄組數據庫中鑒定到大量沙蔥螢葉甲氣味結合蛋白、化學感受蛋白、氣味受體、離子型受體等與昆蟲化學感受相關的蛋白基因,qPCR分析表明這些昆蟲化學感受相關的蛋白基因主要分布于嗅覺感受器官—觸角,但有部分基因也可分布于頭、胸、腹、翅和足等器官,為進一步開展沙蔥螢葉甲尋找寄主及配偶分子機制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100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乳酸球菌食品級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工程菌性能的研究 飼料學 呼和,蘇少鋒,薩初拉,吳青海,其布日,高娃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二等獎 1.研究目的 我國秸稈資源十分豐富,但有效利用率低。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當中,制作青貯飼料是主要利用方式。但是,在生產實踐中,青貯詞料的質量影響動物的采食及生產性能發揮。目前青貯詞料存在主要問題有,干物質損失嚴重,高達30%;品質差,消化利用率不高,只有不到60%;霉變比例高,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繼而導致有害微生物有毒代謝物的積累(黃曲霉毒素等),損壞動物機體和人類的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為乳酸菌提供有效碳源,快速啟動發酵,使青貯飼料pH值迅速下降到4.0以下。這對提高農作物秸稈的有效利用率,過腹還田,減少環境污染,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重要意義。 2.主要科學發現點 本成果,構建了MelA(α-半乳糖苷酶)和NisI(抗細菌素)基因為雙篩選標記的分泌型食品級表達載體(發明專利號:ZL201710123583.0),并構建了表達外切葡聚糖酶、內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工程乳酸糞腸球菌。將3株工程菌優化組合后,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①工程菌降解玉米秸稈黃貯中的纖維素提供有效碳源,快速啟動發酵,使黃貯中的乳酸菌大量繁殖、pH值迅速下降;②經工程菌發酵的玉米秸稈黃貯的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顯著下降;③經工程菌發酵的秸稈使綿羊瘤胃中的氨氮濃度、總揮發性脂肪酸濃度和十二指腸微生物氮流量增加,使飼料干物質(DM)、NDF、ADF、粗蛋白(CP)表觀消化率得到提高,使可消化氮(DN)、沉積氮(RN)、氮的總利用率、消化氮利用率也均得到提高。以上結果證明,工程菌組合解決了青貯和黃貯快速啟動發酵的問題,并改善了秸稈飼料的品質和提高了動物對總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 3.成果產生的價值 在理論方面,該成果拓展了在青貯制作過程中添加糖蜜、乳酸菌劑和酶制劑來促進發酵的認識(糖蜜往往混合不均勻;乳酸菌劑沒有解決啟動發酵的有效碳源問題;酶制劑成本高,且隨著青貯發酵時間的延續酶活不斷下降。而工程菌隨著青貯發酵大量繁殖,酶活還能大幅度提升。),工程菌利用纖維素作為有有效碳源快速啟動發酵,改善青貯品質;工程菌及其所產生的酶隨著青貯飼料進入動物胃腸道(工程菌可以在消化道中定植)進一步發揮作用,促進瘤胃發酵,提高動物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工程菌具有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的雙重功效。 在技術方面,構建食品級工程菌,不攜帶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有毒蛋白基因,不會對環境或人和動物帶來生物安全性的危害。構建的食品級表達載體為乳酸球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實用工具。
技術發明獎
序號 提名者 項目名稱 學科分類名稱1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 提名等級 項目簡介
2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葵花盤聯合收割機 農產品貯藏與加工 賈文斌,馮春明,周建成,郭永良,姜建光,王耀武,王瑞先,楊強,田文志,朱麗霞 內蒙古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等獎 葵花籽是我國重要的油料和食品加工原料??ㄊ斋@期很短,只有15天~20天。割盤太早會影響葵花籽飽滿程度,降低產品質量和商品價值。割盤太晚會因籽粒松動而脫籽損粒,造成產量損失。針對向日葵種植戶急需適用的收獲機械的情形,項目研發了一次性完成翻轉切割或采摘葵花盤、輸送、脫粒、清選、籽粒和葵盤收集并卸載的聯合收獲機。該機填補了我國同類產品的空白,并申請了3項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項外觀設計專利。 該技術項目根據我國現有的收獲工藝,發明了3種新機型。一種是直接挾持切割葵花盤,一次性完成輸送、脫粒、清選和收集卸載的工藝;一種是采摘田間莖稈上扦插晾曬的葵花盤,一次性完成后續工藝;還有一種是收割割臺和采集割臺同時配置的機型。系列機型的主要技術發明點在于: ①直收割臺應用獨有的圓弧過渡階梯式分禾裝置,配合行走裝置和撥禾裝置向后輸送秸稈的動作,可完成收攏作物—秸稈挾持捋直,可將向日葵盤180度翻轉到盤面向上后切割,將向日葵盤底部的海綿體部位和秸稈完全分離,完成了機械代替人工切割采摘向日葵盤的機械動作。 ②獨特的采集割臺可采集扦插在莖稈上的葵花盤,還可收集花盤受震動掉落葵花籽粒,由撥禾輥撥送到后續喂入裝置,降低了損失率。保證進入機器的物料相對比較干凈,減輕了后續加工壓力,降低能耗。 ③各機型配置的新型脫粒裝置的脫粒桿采用單向封閉的螺旋排列結構,且兩個脫粒滾筒采用平行布置方式。物料由一個滾筒的一端沿軸向流動到另一端后,進入下一滾筒,脫粒過程銜接緊湊,路程短,保證脫粒作用又減少了對籽粒的大力搓擦等,保證了脫后籽粒品相。 ④智能控制系統可實現北斗與GPS雙定位系統的應用,可實時監測機器的位置及作業軌跡,還可實現遠程定位鎖車。并實現異常情況下信號報警,設置的集成顯示臺可實現一根手柄上完成所有操控動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該收獲機成果產生的價值: 該技術和裝備自2014年開始研制到2020年取得農機推廣鑒定證書以來,共生產了約400臺設備銷售到我國西北地區用于葵花盤的聯合收割作業。直接經濟效益約1.1億元。經試驗證明,一臺聯合收割機能代替64人的手工作業,每小時采集葵盤可達到10畝多,每畝直接降低收獲費用約50%。助力種植農戶增收約1.2億元。極大地促進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帶動了鄉村振興。同時提高了我區農機化的設計和制造水平和智能化應用水平。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原文鏈接:https://kjt.nmg.gov.cn/kjdt/tzgg/202303/t20230313_2272646.html
  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形式審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項目名單(查詢網址:https://f.nmkjt.org.cn/kjjl/pages/publicCity/review.html)
 

 
地區: 內蒙古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