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植保所解析小麥矮腥黑穗病菌導致寄主種子微生物群落變化規律

   2023-02-20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利527
核心提示:該研究結合了擴增子測序技術和微生物分離方法,揭示了小麥矮腥黑穗病菌導致抗病和感病小麥種子內生菌群落的變化特點及規律,并發現和儲備了可用于防控該病害的多個候選生防菌株。……(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真菌病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在Microbiology Spectrum(最新影響因子9.043)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ome signature of endophytes in wheat seed response to wheat dwarf bunt caused by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了擴增子測序技術和微生物分離方法,揭示了小麥矮腥黑穗病菌導致抗病和感病小麥種子內生菌群落的變化特點及規律,并發現和儲備了可用于防控該病害的多個候選生防菌株。
 
  小麥矮腥黑穗病極難防治,發病小麥籽粒會被菌癭替代,導致產量損失80%甚至絕產。該病害可靠種子帶菌進行遠距離傳播。植物種子內生菌群可促進植物生長并可持續保護作物免受病原菌的侵害。同時,病原菌侵染會引起種子內生菌群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感病品種和抗病品種中差異較大。近年來對種子內生菌群的研究表明,特定的內生菌可以降低病原菌毒力,影響病原菌生長發育,微生物多樣性也會影響植物種子的抗病能力,因此,植物種子內生菌具有防治植物病害的潛力,并且與傳統農藥防治相比,具有環境友好的優勢。該研究基于擴增子測序(155屬310種細菌、81屬128種真菌)和微生物分離方法(29屬66種細菌、23屬52種真菌),分離鑒定了感病和抗病小麥種子的內生菌。經過PCoA分析,發現小麥矮腥黑穗病菌侵染種子后,感病品種種子微生物群落發生了顯著變化。Shannon多樣性分析發現,感病品種受侵染后細菌多樣性明顯低于抗性品種的多樣性。互作網絡分析發現部分菌株對小麥矮腥黑粉菌呈明顯抑制作用,進一步的拮抗實驗表明,候選的十多個菌株可抑制小麥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發,成為有應用潛力的生防菌株。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博士生任昭宇和慕恩生物陳娟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利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此外,植保所陳萬權研究員、劉太國研究員、博士生杜真真及新疆農業大學宗倩倩客座碩士生及郭慶元教授也參與了該項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面上項目、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及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625645/



日期:2023-02-20
 
標簽: 小麥 微生物
行業: 食品檢測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