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熱科院在采后菠蘿黑心病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2-11-18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洪克前431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熱科院南亞所園藝產品保鮮與加工研究室在采后菠蘿黑心病的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從采后菠蘿果實細胞膜的重要組分磷脂類物質的代謝、磷脂類物質代謝相關的基因表達及酶含量變化模式和磷脂酶相關的產物等方面,系統解析了菠蘿果實黑心病發生的可能機制。……(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近日,中國熱科院南亞所園藝產品保鮮與加工研究室在采后菠蘿黑心病的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從采后菠蘿果實細胞膜的重要組分磷脂類物質的代謝、磷脂類物質代謝相關的基因表達及酶含量變化模式和磷脂酶相關的產物等方面,系統解析了菠蘿果實黑心病發生的可能機制。
 
  采后菠蘿果實易發黑心病,為一種生理性病害,由于該病的生理機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國內外尚未有一種方法完全控制黑心病發生。過去20多年里,科學家在采后菠蘿黑心病的實用處理技術領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對其機理認識不足,制約了對黑心病問題的根本解決。南亞所采后保鮮團隊長期從事菠蘿黑心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采后菠蘿果實細胞膜的重要組分磷脂類物質包括磷脂酰膽堿(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絲氨酸(PS)和磷脂酰甘油(PG)等代謝物,分析了79種磷脂類物質在采后低溫貯藏過程中的含量變化模式,認為PC和PE為菠蘿主要的磷脂類物質,采后低溫延緩了其降解,同時低溫還降低了磷脂類降解產物-磷脂酸(PA)積累。另外,對果實內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變化進行比對分析。綜合分析認為,低溫貯藏減輕采后菠蘿果實黑心病可能通過延緩磷脂類物質降解,降低磷脂酸含量和降低膜脂氧化來實現的。
 
  該研究成果以“Low temperature storage alleviates internal browning of 'Comte de Paris' winter pineapple fruit by reducing phospholipid degradation, phosphatidic acid accumulation and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processes”為題發表于《Food Chemistry》。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洪克前副研究員為文章第一作者,宋康華助理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2018YFD1000504)、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ZDYF2021XDNY303)、中國熱科院揭榜掛帥(1630062022006)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4656



日期:2022-11-1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