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臺,為新時期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山東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遵法守法,依法監管”為主題,大力宣傳貫徹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緊抓新法對于強化屬地管理職責落實,強化快檢作為監督抽查執法的應用等新規定,提前謀劃、細致布局,政策引導與財政支持相結合,筑牢機構隊伍建設和快檢能力提升兩個支撐,全力攻堅“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確保各項措施有效落實,著力構建全過程、全鏈條監管新格局。
一、實施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選樹過硬監管人員,推動網格化、精準化監管。鄉鎮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主陣地,山東省提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五有”、“六落地”建設要求,即: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條件、有經費,任務目標落地、崗位責任落地、巡查制度落地、檢測篩查落地、宣傳培訓落地、應對處置落地。通過建立制度、細化標準、全域推進、綜合評價和示范認定等措施,大力推進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全省1400個以上鄉鎮監管機構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管理,認定500個機構為省級示范(典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以此為基礎,推行網格化監管,實現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有效杜絕監管盲區。同時,為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山東省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隊伍建設“111”工程。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省級建立10人以上專家隊伍,市(縣)建立100人以上骨干監管人員隊伍,鄉鎮建立1000人以上過硬監管人員隊伍。2022年,首批選樹骨干、過硬監管人員557人,作為工作標桿進行宣傳推廣。通過選優樹典活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業,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二、延展定量檢測覆蓋面,配齊配強一線定性快檢設備,織密農產品產地準出防護網。山東省堅持定量、定性監測相結合,例行、專項監測相補充,產品、產地監測相協同,構建立體化監測網絡。在定量監測方面,嚴格落實“雙隨機”原則,持續擴大農業生產主體監測覆蓋率。2022年,省級監測農產品4萬余批次,全省總體定量檢測量達到1.5批次/千人以上。在快速檢測方面,為有效解決當前通用的酶抑制率法速測設備準確率不高、檢測參數少等問題,山東省投入4943萬元省財政資金,啟動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能力提升項目,在全省范圍推廣膠體金免疫層析快檢技術。全面開展農業主導產業調查,特別是“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重點治理品種,梳理主要風險參數,建立鄉鎮主導產業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清單。根據農業產業比重和規模,核定1348個種植業主產鄉鎮、213個漁業主產鄉鎮,予以配置膠體金快檢設備及量身定制多參數復合速測試紙卡。
三、攻堅“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實現重點問題的重點突破。2022年是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山東省樹立全環節、全鏈條工作理念,系統性發力,力求實現“打防并重、凸顯成效”的年度目標。在強化投入品監管方面,全省133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設完成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一張圖”,42394個生產經營單位信息納入電子地圖,對固定經營場所的主體實現全覆蓋,解決各類農資管理信息分散、職責不清等問題。一圖在手,方便農民查詢購買放心農資,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動態掌握農資生產經營信息,實行差異化監管。在嚴格生產管控方面,以宣傳貫徹農業農村部關于豇豆、韭菜等11個重點治理品種質量安全管控技術性指導意見為核心,結合巡查巡檢,加強技術指導,推動標準化生產。全面落實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以“承諾”“達標”為核心,推行新版承諾達標合格證。1—10月,全省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1871萬張,積極探索合格證信息化管理機制,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深入實行鄉鎮監管機構與域內重點產品生產主體“雙承諾”制度,全面調查統計重點治理品種和地方主產品種的種(養)殖區域、主體類型及上市節點,建立工作清單,壓實監管者和生產者雙向責任。在加強農產品檢測方面,突出“三個加大比重”,即檢測對象加大“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重點治理品種比重,檢測主體類型加大小農戶比重,檢測方式加大監督抽查比重,有效提高問題發現率,形成“打擊一個,警示一片”的作用。同時,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化管理,探索重點品種治理的長效機制,鏈取整合了19萬條生產經營主體行政事項記錄及2.6萬余條監督抽查數據。對9166家主體進行信用等級評價,評定A+級信用單位136家,A級信用單位9001家,B級信用單位1家,C-級信用單位28家,為實現精準長效化監管夯實了基礎。
日期:2022-11-18
一、實施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選樹過硬監管人員,推動網格化、精準化監管。鄉鎮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主陣地,山東省提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五有”、“六落地”建設要求,即: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條件、有經費,任務目標落地、崗位責任落地、巡查制度落地、檢測篩查落地、宣傳培訓落地、應對處置落地。通過建立制度、細化標準、全域推進、綜合評價和示范認定等措施,大力推進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全省1400個以上鄉鎮監管機構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管理,認定500個機構為省級示范(典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以此為基礎,推行網格化監管,實現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有效杜絕監管盲區。同時,為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山東省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隊伍建設“111”工程。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省級建立10人以上專家隊伍,市(縣)建立100人以上骨干監管人員隊伍,鄉鎮建立1000人以上過硬監管人員隊伍。2022年,首批選樹骨干、過硬監管人員557人,作為工作標桿進行宣傳推廣。通過選優樹典活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業,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二、延展定量檢測覆蓋面,配齊配強一線定性快檢設備,織密農產品產地準出防護網。山東省堅持定量、定性監測相結合,例行、專項監測相補充,產品、產地監測相協同,構建立體化監測網絡。在定量監測方面,嚴格落實“雙隨機”原則,持續擴大農業生產主體監測覆蓋率。2022年,省級監測農產品4萬余批次,全省總體定量檢測量達到1.5批次/千人以上。在快速檢測方面,為有效解決當前通用的酶抑制率法速測設備準確率不高、檢測參數少等問題,山東省投入4943萬元省財政資金,啟動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能力提升項目,在全省范圍推廣膠體金免疫層析快檢技術。全面開展農業主導產業調查,特別是“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重點治理品種,梳理主要風險參數,建立鄉鎮主導產業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清單。根據農業產業比重和規模,核定1348個種植業主產鄉鎮、213個漁業主產鄉鎮,予以配置膠體金快檢設備及量身定制多參數復合速測試紙卡。
三、攻堅“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實現重點問題的重點突破。2022年是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山東省樹立全環節、全鏈條工作理念,系統性發力,力求實現“打防并重、凸顯成效”的年度目標。在強化投入品監管方面,全省133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設完成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一張圖”,42394個生產經營單位信息納入電子地圖,對固定經營場所的主體實現全覆蓋,解決各類農資管理信息分散、職責不清等問題。一圖在手,方便農民查詢購買放心農資,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動態掌握農資生產經營信息,實行差異化監管。在嚴格生產管控方面,以宣傳貫徹農業農村部關于豇豆、韭菜等11個重點治理品種質量安全管控技術性指導意見為核心,結合巡查巡檢,加強技術指導,推動標準化生產。全面落實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以“承諾”“達標”為核心,推行新版承諾達標合格證。1—10月,全省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1871萬張,積極探索合格證信息化管理機制,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深入實行鄉鎮監管機構與域內重點產品生產主體“雙承諾”制度,全面調查統計重點治理品種和地方主產品種的種(養)殖區域、主體類型及上市節點,建立工作清單,壓實監管者和生產者雙向責任。在加強農產品檢測方面,突出“三個加大比重”,即檢測對象加大“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重點治理品種比重,檢測主體類型加大小農戶比重,檢測方式加大監督抽查比重,有效提高問題發現率,形成“打擊一個,警示一片”的作用。同時,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化管理,探索重點品種治理的長效機制,鏈取整合了19萬條生產經營主體行政事項記錄及2.6萬余條監督抽查數據。對9166家主體進行信用等級評價,評定A+級信用單位136家,A級信用單位9001家,B級信用單位1家,C-級信用單位28家,為實現精準長效化監管夯實了基礎。
日期: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