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發現并標記定位小麥地方品種抗條銹病新基因

   2022-07-19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鳳濤835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真菌病害創新團隊在遺傳學領域知名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YrBm for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Chinese wheat landrace Baimangmai”的研究論文,詳細論述了在我國小麥地方品種“白芒麥”中發現并標記定位了一個成株抗條銹病新基因 YrBm…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真菌病害創新團隊在遺傳學領域知名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YrBm  for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Chinese wheat landrace Baimangmai”的研究論文,詳細論述了在我國小麥地方品種“白芒麥”中發現并標記定位了一個成株抗條銹病新基因 YrBm 。
 
  小麥條銹病在我國各麥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流行爆發,選育和廣泛種植抗病品種是實現可持續防控條銹病的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小麥條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群體中致病性高度變異、優勢新小種不斷更替以及主栽品種抗條銹病基因單一化利用,導致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3?5年就開始“喪失”抗銹性。本研究中提出了關于小麥抗條銹病基因布局的新建議,注重發掘和利用成株抗條銹病新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的利用。地方品種“白芒麥”最初收集于條銹病常發流行區甘肅省慶陽市,自2006年以來在甘肅、四川、湖北等病害流行區連續15年病圃中鑒定,成株期高抗條銹病,具有持久抗條銹病的潛力,而且抗性水平穩定不受環境溫度條件影響。
 
  藺瑞明等將“白芒麥”與感病品種“銘賢169”和“Taichung 29”雜交,構建了不同遺傳背景的F1、BC1F1、F2、RIL F10等遺傳群體,對白芒麥的抗病基礎進行遺傳分析,明確了其抗病性由1個主效位點控制,命名為 YrBm;利用小麥微衛星標記、轉錄組測序,獲得了位于4BL染色體上 YrBm 側翼連鎖分子標記 Xgpw7272 189  和 Xwmc652 164 ;通過基因等位性分析、抗譜差異分析和分子標記檢測,明確了 YrBm 是一個新的抗條銹病基因。已將YrBm載體品系提供給四川、甘肅等地的育種單位利用,為小麥條銹病的抗病育種提供了新抗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長江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胡朝月和“糧食作物真菌病害”創新團隊成員王鳳濤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藺瑞明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871949;31871923)資助。
 
  原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2-022-04139-3



日期:2022-07-19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