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谷”貴陽,一個匯聚美食的地方,一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城市。數據與食品安全監管的“完美邂逅”,在此迸發出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智慧“火花”。
食客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就餐地點廚房加工食材情況,了解“盤中餐”制作全過程;超市里購買雞禽掃描腳環上的二維碼就知道來源……如今,貴陽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目標,運用智慧手段有力保障食品、農產品在生產、流通、餐飲等各環節安全,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型,逐步形成“技防”代替“人防”的智慧監管之勢。
緊盯源頭治理 追根溯源保安全
新鮮的蔬菜、香甜的水果、美味的禽肉……這些食用農產品進入農貿市場、大型商超之前,必須認真執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者在交易時需要主動出具合格證,實現農產品合格上市、帶證銷售。通過合格證制度,可以把生產主體管理、種養過程管控、農藥獸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問題產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來,強化生產者主體責任,有效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與市農業部門聯合印發《貴陽市貴安新區推進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方案》,在貴陽農產品物流園、貴陽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貴陽星力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試行查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并逐步在全市及貴安新區推行。
銷售環節時間比較短,銷售行為是一種分散行為,食品一旦銷售出去,收回、銷毀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源頭治理是關鍵。監管部門特別重視源頭治理,強化追溯系統錄入管理,為后續監管做準備,防患未然。
做好源頭治理,后續追溯也是關鍵。市場監管、農業等部門聯合搭建“食用農產品進銷貨電子信息化平臺”“貴陽貴安豬肉制品生產企業質量追溯監管系統”“智慧食安追溯平臺”等數據系統,通過從農戶、種植、養殖到收種出欄進行“全鏈條”“全系統”可追溯監管,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方便監管部門監管和社會公眾查詢。
傳統監管方式逐步轉變為多元化監管方式,貴陽不斷加強源頭監管,配合銷售市場監管,雙管齊下,有效使食品更安全,使百姓對食品更放心。
聚焦生產環節 公開透明求共治
大豆、大米從農田豐收,一部分進入農貿市場,另一部分被送到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制成面粉或者制作成預包裝食品進入大型商超、便利店。那么,針對食品生產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如何監管?
近兩年,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聚焦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強化全過程動態監管,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運用落實企業自查制度強化主體責任;擴大溯源范圍實時動態監管;加強風險隱患排查保障食品安全;建立政企溝通渠道保障信息暢通等多種方式方法,提升食品生產企業監管水平。
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貴陽,不斷借助創新技術加強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和事中監管,除了市級層面推進“數智市監”體系建設及應用,全市10個區(市、縣)也發揮各自優勢,紛紛建立起“智慧共治·社會共享平臺”等眾多獨具特色、功能各異的智慧監管系統,掀起食安監管智慧革新浪潮。
同時,貴陽市致力于通過整合各級監管數據,建立數據庫群和數據連接池,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對“線上”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線下”精準監管與打擊,推動實現“大數據+食安”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在全鏈條監管過程中,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是群眾關注的焦點。小作坊大多數存在“多、散、小、臟、亂、差”的現狀,為切實規范經營質量,2019年以來,貴陽市制定食品小作坊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采取“取締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措施,著力打造一批示范點,堅決打擊一批“黑作坊”“黑窩點”,有力規范小作坊經營行為。
同時,貴陽市積極開展小作坊規范提升建設,先指導一批小作坊進行質量提升,以點帶面,形成模板,引導轄區內其他小作坊參照提升,并鼓勵支持口碑好、效益優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通過聯小做大、整合做強,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食品安全質量提升培訓。
近三年,貴陽市1259家小作坊獲得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投入179萬元用于小作坊質量提升建設,建成100個小作坊質量提升規范點,幫扶9家小作坊轉型升級為食品生產企業,取締“黑作坊”208家。
強化流通監管 暢通鏈條建體系
隨著城市飛速發展,農貿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貴陽市新路口農貿市場,可以看見市場管理區域電子顯示器輪播當日各類蔬菜、蛋禽等生鮮檢測數據。市場每天都會對菜農銷售的蔬菜快檢,查看是否有農藥殘留等問題。電子顯示器連接“智慧農貿市場信息化平臺”,該平臺已在貴陽市綠苑農貿市場、蟠桃宮農貿市場等農貿市場試點,運用AI分析技術對食品檢測數據、銷售數據、經營戶行為數據上報,對證照、菜價、農藥殘留檢測數據公示。
“明廚亮灶”是近兩年貴陽市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將“網絡直播”概念引入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領域,在食品生產加工后廚安裝電子視頻監控,市民通過手機或餐飲場所設置的電子顯示屏,能實時知曉“盤中餐”制作全過程。目前,對全市1620余所學校食堂搭建 “明廚亮灶”監管平臺,市場監管、教育部門及校方、家長、學生可通過平臺終端查看學校食堂食品制作、加工等過程,實現時時監管和智慧預警。
近兩年,為有效破解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主體分布點多面廣、經營模式多樣、經營規模小且流動性大、監管戰線較長、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貴陽開展“大數據+監管”食品流通智慧監管試點,在超市、農貿市場等關鍵環節、關鍵區域安裝攝像監控,依托生物識別及行為規則智能判定,實現對人、物料、設備和環境方面的食品安全隱患問題智能識別并預警記錄信息,為經營戶自查自糾或監管部門現場處置提供依據。
試點工作的開展,逐步推動了貴陽市搭建食品流通監測體系,信息覆蓋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運營過程,扣緊了流通領域各環節鏈條“安全閥”。
聚焦新興領域 靶向定位強監管
在“大數據+”的發展東風下,傳統餐飲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網絡訂餐平臺發展更是如火如荼。然而,面對市場競爭,一些第三方平臺往往忽視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給市場監管帶來新挑戰。
面對新挑戰,如何應對?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推出“網絡餐飲監管系統”,對各大網絡餐飲交易第三方平臺數據動態抓取,智能分析在線餐飲經營戶中的風險點,及時約談第三方平臺,并將自動篩查出的風險數據推送執法終端,指導基層監管人員實施“靶向打擊”,分級分類管理,確保市民網絡點餐安全。
以點帶面,針對餐飲服務企業,貴陽市大力推行分級分類管理,嚴把網絡餐飲企業審核關,持續加大對餐飲單位的監測力度,并將監測發現問題作為整治重點,督促餐飲企業及平臺落實食品安全責任,保障群眾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全市風險分級管理數據顯示,貴陽 46193家餐飲服務完成風險分級評定,其中A級30625家、B級4090、C級6223家、D級5255家,監管部門將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對高風險餐飲企業加大檢查頻次,精準保障網絡餐飲安全。
為加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嚴格餐食配送過程管理,2019年,貴陽開展“食安封簽”活動,推進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臺階,這也是網絡餐飲食品監管的一項大膽嘗試。目前,全市已向餐飲企業投放220余萬枚封簽。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在大力實施“強省會”行動的今天,貴陽借助“大數據”高效智能手段激發城市能級轉變,不斷增強城市現代化治理效能,讓食品安全監管更“智慧”更“暢聯”,而創新監管之后所釋放出的安全“紅利”,必能讓監管人員和老百姓從中受益。
日期:2022-03-30
食客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就餐地點廚房加工食材情況,了解“盤中餐”制作全過程;超市里購買雞禽掃描腳環上的二維碼就知道來源……如今,貴陽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目標,運用智慧手段有力保障食品、農產品在生產、流通、餐飲等各環節安全,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型,逐步形成“技防”代替“人防”的智慧監管之勢。
緊盯源頭治理 追根溯源保安全
新鮮的蔬菜、香甜的水果、美味的禽肉……這些食用農產品進入農貿市場、大型商超之前,必須認真執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者在交易時需要主動出具合格證,實現農產品合格上市、帶證銷售。通過合格證制度,可以把生產主體管理、種養過程管控、農藥獸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問題產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來,強化生產者主體責任,有效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與市農業部門聯合印發《貴陽市貴安新區推進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方案》,在貴陽農產品物流園、貴陽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貴陽星力百貨集團有限公司試行查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并逐步在全市及貴安新區推行。
銷售環節時間比較短,銷售行為是一種分散行為,食品一旦銷售出去,收回、銷毀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源頭治理是關鍵。監管部門特別重視源頭治理,強化追溯系統錄入管理,為后續監管做準備,防患未然。
做好源頭治理,后續追溯也是關鍵。市場監管、農業等部門聯合搭建“食用農產品進銷貨電子信息化平臺”“貴陽貴安豬肉制品生產企業質量追溯監管系統”“智慧食安追溯平臺”等數據系統,通過從農戶、種植、養殖到收種出欄進行“全鏈條”“全系統”可追溯監管,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方便監管部門監管和社會公眾查詢。
傳統監管方式逐步轉變為多元化監管方式,貴陽不斷加強源頭監管,配合銷售市場監管,雙管齊下,有效使食品更安全,使百姓對食品更放心。
聚焦生產環節 公開透明求共治
大豆、大米從農田豐收,一部分進入農貿市場,另一部分被送到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制成面粉或者制作成預包裝食品進入大型商超、便利店。那么,針對食品生產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如何監管?
近兩年,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聚焦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強化全過程動態監管,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運用落實企業自查制度強化主體責任;擴大溯源范圍實時動態監管;加強風險隱患排查保障食品安全;建立政企溝通渠道保障信息暢通等多種方式方法,提升食品生產企業監管水平。
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貴陽,不斷借助創新技術加強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和事中監管,除了市級層面推進“數智市監”體系建設及應用,全市10個區(市、縣)也發揮各自優勢,紛紛建立起“智慧共治·社會共享平臺”等眾多獨具特色、功能各異的智慧監管系統,掀起食安監管智慧革新浪潮。
同時,貴陽市致力于通過整合各級監管數據,建立數據庫群和數據連接池,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對“線上”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線下”精準監管與打擊,推動實現“大數據+食安”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在全鏈條監管過程中,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是群眾關注的焦點。小作坊大多數存在“多、散、小、臟、亂、差”的現狀,為切實規范經營質量,2019年以來,貴陽市制定食品小作坊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采取“取締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措施,著力打造一批示范點,堅決打擊一批“黑作坊”“黑窩點”,有力規范小作坊經營行為。
同時,貴陽市積極開展小作坊規范提升建設,先指導一批小作坊進行質量提升,以點帶面,形成模板,引導轄區內其他小作坊參照提升,并鼓勵支持口碑好、效益優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通過聯小做大、整合做強,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食品安全質量提升培訓。
近三年,貴陽市1259家小作坊獲得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投入179萬元用于小作坊質量提升建設,建成100個小作坊質量提升規范點,幫扶9家小作坊轉型升級為食品生產企業,取締“黑作坊”208家。
強化流通監管 暢通鏈條建體系
隨著城市飛速發展,農貿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貴陽市新路口農貿市場,可以看見市場管理區域電子顯示器輪播當日各類蔬菜、蛋禽等生鮮檢測數據。市場每天都會對菜農銷售的蔬菜快檢,查看是否有農藥殘留等問題。電子顯示器連接“智慧農貿市場信息化平臺”,該平臺已在貴陽市綠苑農貿市場、蟠桃宮農貿市場等農貿市場試點,運用AI分析技術對食品檢測數據、銷售數據、經營戶行為數據上報,對證照、菜價、農藥殘留檢測數據公示。
“明廚亮灶”是近兩年貴陽市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將“網絡直播”概念引入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領域,在食品生產加工后廚安裝電子視頻監控,市民通過手機或餐飲場所設置的電子顯示屏,能實時知曉“盤中餐”制作全過程。目前,對全市1620余所學校食堂搭建 “明廚亮灶”監管平臺,市場監管、教育部門及校方、家長、學生可通過平臺終端查看學校食堂食品制作、加工等過程,實現時時監管和智慧預警。
近兩年,為有效破解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主體分布點多面廣、經營模式多樣、經營規模小且流動性大、監管戰線較長、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貴陽開展“大數據+監管”食品流通智慧監管試點,在超市、農貿市場等關鍵環節、關鍵區域安裝攝像監控,依托生物識別及行為規則智能判定,實現對人、物料、設備和環境方面的食品安全隱患問題智能識別并預警記錄信息,為經營戶自查自糾或監管部門現場處置提供依據。
試點工作的開展,逐步推動了貴陽市搭建食品流通監測體系,信息覆蓋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運營過程,扣緊了流通領域各環節鏈條“安全閥”。
聚焦新興領域 靶向定位強監管
在“大數據+”的發展東風下,傳統餐飲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網絡訂餐平臺發展更是如火如荼。然而,面對市場競爭,一些第三方平臺往往忽視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給市場監管帶來新挑戰。
面對新挑戰,如何應對?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推出“網絡餐飲監管系統”,對各大網絡餐飲交易第三方平臺數據動態抓取,智能分析在線餐飲經營戶中的風險點,及時約談第三方平臺,并將自動篩查出的風險數據推送執法終端,指導基層監管人員實施“靶向打擊”,分級分類管理,確保市民網絡點餐安全。
以點帶面,針對餐飲服務企業,貴陽市大力推行分級分類管理,嚴把網絡餐飲企業審核關,持續加大對餐飲單位的監測力度,并將監測發現問題作為整治重點,督促餐飲企業及平臺落實食品安全責任,保障群眾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全市風險分級管理數據顯示,貴陽 46193家餐飲服務完成風險分級評定,其中A級30625家、B級4090、C級6223家、D級5255家,監管部門將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對高風險餐飲企業加大檢查頻次,精準保障網絡餐飲安全。
為加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嚴格餐食配送過程管理,2019年,貴陽開展“食安封簽”活動,推進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臺階,這也是網絡餐飲食品監管的一項大膽嘗試。目前,全市已向餐飲企業投放220余萬枚封簽。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在大力實施“強省會”行動的今天,貴陽借助“大數據”高效智能手段激發城市能級轉變,不斷增強城市現代化治理效能,讓食品安全監管更“智慧”更“暢聯”,而創新監管之后所釋放出的安全“紅利”,必能讓監管人員和老百姓從中受益。
日期: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