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對院茶葉研究所黃浩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中小葉種工夫紅茶品質提升加工技術與示范”項目成果進行了評價。成果評價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肖潤林研究員任專家組副組長。
專家組通過聽取匯報并經質疑,一致認為該成果針對目前湖南工夫紅茶傳統加工過程中品質形成機理欠深入、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構建了工夫紅茶品質提升關鍵加工技術體系,并在湖南紅茶主產區進行示范與推廣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創新突破:一是探明了主栽品種的主要物理特性和品質成分的季節變化規律,揭示了不同等級中小葉種工夫紅茶品質形成差異的機制,解析了中小葉種工夫紅茶品質特征及物質基礎。二是構建了鮮葉圖像自動識別分級技術、控溫萎凋技術、精細揉捻技術、變溫發酵技術、“以滾代烘”初干與箱式熱風對流足干組合干燥技術等中小葉種工夫紅茶提質加工新技術體系,解決了萎凋不均勻、揉捻碎末多、發酵不充分、干燥不穩定等技術難題,顯著提升了中小葉種工夫紅茶整體品質和夏秋茶的利用價值。三是在優化工夫紅茶單機作業工藝基礎上,通過工藝技術標準化、加工裝備數字化自動化配套升級,為紅茶加工規模化產業化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該成果在我省工夫紅茶主產區得到推廣應用,5年來新增產值7.47億元,新增收益1.64億元,茶農增收、茶企增效明顯,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日期:2022-03-21
專家組通過聽取匯報并經質疑,一致認為該成果針對目前湖南工夫紅茶傳統加工過程中品質形成機理欠深入、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構建了工夫紅茶品質提升關鍵加工技術體系,并在湖南紅茶主產區進行示范與推廣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創新突破:一是探明了主栽品種的主要物理特性和品質成分的季節變化規律,揭示了不同等級中小葉種工夫紅茶品質形成差異的機制,解析了中小葉種工夫紅茶品質特征及物質基礎。二是構建了鮮葉圖像自動識別分級技術、控溫萎凋技術、精細揉捻技術、變溫發酵技術、“以滾代烘”初干與箱式熱風對流足干組合干燥技術等中小葉種工夫紅茶提質加工新技術體系,解決了萎凋不均勻、揉捻碎末多、發酵不充分、干燥不穩定等技術難題,顯著提升了中小葉種工夫紅茶整體品質和夏秋茶的利用價值。三是在優化工夫紅茶單機作業工藝基礎上,通過工藝技術標準化、加工裝備數字化自動化配套升級,為紅茶加工規模化產業化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該成果在我省工夫紅茶主產區得到推廣應用,5年來新增產值7.47億元,新增收益1.64億元,茶農增收、茶企增效明顯,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日期:202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