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我國百合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2021-03-24 中國農業產業化微信號893
核心提示:百合具有適應性強、用途廣泛、食用和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是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中國是百合種質資源
百合具有適應性強、用途廣泛、食用和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是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中國是百合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其中食用和藥用百合生產規模和產量居全球首位,產品研發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為全面了解我國百合產業發展狀況,提出百合產業發展建議,山東農業大學受委托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查閱資料、專家咨詢、主產區實地調研等方式,對我國百合產業進行了綜合調研與分析。百合作為我國特色農產品,在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業脫貧等方面效果顯著。我國現已形成集藥食同源、賞食同源功能于一體的系列百合特色品種和產品,其中食用百合種植達30余萬畝以上且呈增加態勢;消費主要以鮮百合和百合干形式的初加工產品為主;市場上不同種類產品價格差異較大;進出口產品以觀賞百合為主,且種類相對單一。從未來發展前景看,百合精深加工產品及觀賞百合新品種研發與推廣將給百合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一、百合產業發展現狀


  (一)種植分布廣泛,不同品種種植面積差異顯著。我國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百合品種,百合種植區域分布廣泛,總體呈西部和南部多、東部和北部少的區域分布特點(圖1)。現已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系列化生產的集藥食同源、賞食同源功能于一體的系列百合特色品種。


  全國食用和藥用百合種植面積30余萬畝以上,其中甘肅蘭州、湖南龍山、湖南隆回、江西萬載、江蘇宜興為主產地。從主產區生產規模看,種植面積呈增加態勢。宜興百合主產區因長期連作導致面積降至2005年的幾十畝,后恢復性增長至約0.1萬畝。蘭州百合主產區七里河種植面積近10年持續增長至約5.6萬畝,龍山百合主產區龍山縣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隆回縣龍牙百合種植現已突破2萬畝。


  我國觀賞百合產區集中在云南昆明、遼寧凌源、廣東等區域,種植面積約12萬畝。云南昆明產區種植面積自2013年連續增長,至2017年達4萬畝左右。近兩年受百合種用球莖進口限制影響,種植面積有所下降。


  圖1 全國百合五大分布帶


  (二)百合消費特征分析


  百合區域消費差異明顯,觀賞百合消費期相對集中。我國北方地區的百合消費主要以藥材和保健品為主,蘭州百合主要為地方標志性鮮食蔬菜。南方主要用于藥材、保健品、蔬菜及佐料等,品種以卷丹百合、宜興百合和龍牙百合為主。受傳統文化和節日影響,80%觀賞百合消費主要集中在元旦至次年元宵節期間,消費期相對集中。


  (三)百合加工與流通情況分析


  1.我國食用、藥用百合研發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我國食用、藥用百合種植歷史悠久,產品研發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中國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巨大的百合消費市場,產品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并出口東南亞和歐美國家。


  2.流通以批發市場銷售和企業收購為主。百合流通主要從零散農戶生產到批發市場和各級加工企業,再通過終端銷售超市到達消費者。以2006-2016年蘭州百合流通為例,65%的百合被企業收購,中介上門收購與合作社收購量占總量的22%。


  (四)百合進出口情況分析


  1.進出口以觀賞百合為主,品種相對單一。我國百合進出口主要以進口花卉種用百合球莖和出口百合花產品為主,鮮切花和種用球莖占99%。2014-2019年百合進出口額變化趨勢見圖2和圖3。


  圖2  近六年百合鮮切花出口額變化趨勢


  圖3 近六年種用球莖進口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2.觀賞百合產品進出口地域集中。觀賞百合主要銷往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90%以上(圖4)。種用百合球莖長期依賴荷蘭進口,進口量一直占進口總量的80%以上(圖5)。


  圖4 近五年百合花卉主要出口國的貿易額對比


  圖5 近六年荷蘭在我國用百合種用球莖進口市場占有率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五)百合鮮切花價格季節性波動顯著,藥用百合價格大幅下降后趨穩,鮮百合價格震蕩后趨穩


  1.百合鮮切花價格季節性變化顯著。百合鮮切花價格隨季節呈波浪式變化。從市場份額最高的云南昆明市場看,由于一季度冬百合花的質量較好,加之受元旦、春節和情人節等節日帶動,百合鮮切花消費量提高,價格也在2月漲至全年最高點。隨后氣溫逐漸升高,夏秋季百合大量上市,但消費未同步上漲,導致價格連續5個月持續下跌,至7月份達最低點,進入全年銷售淡季(圖6)。


  圖6  2012-2019年昆明百合鮮切花市場月均價格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花卉園藝》


  2.藥用百合價格大幅下降后趨于穩定。2012年1月起,藥用百合價格指數波動上漲至2013年4月最高點,之后因百合主產區農戶盲目擴種、市場逐漸飽和等原因,價格斷崖式下跌。2014年下半年后,因各主產區合理引導種植,加之市場需求相對穩定,藥用百合價格進入相對平穩期(圖7)。


  圖7  2012-2019年藥用百合月均價格指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康美中藥網


  3.鮮百合價格震蕩后趨于穩定。由于種植戶盲目種植導致市場供求關系失衡,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鮮百合價格巨幅波動,之后價格進入相對穩定階段(圖8)。


  圖8  2012年-2019年北京鮮百合批發價格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布瑞克數據庫


  (六)成本收益分析


  1.不同經營主體生產成本分析。食用百合生產成本包括種球、肥料、農藥、農機和人工成本等。以蘭州百合為例,經營成本中人工費用、種球成本最高,各占40.6%,其余肥料、農機費等不足20%。


  2.百合與競爭作物成本收益比較分析。百合效益遠遠高于普通蔬菜、果樹和其他農作物。以蘭州百合為例,一般鮮百合畝均收益1.2-2.5萬元,效益是普通蔬菜的3-10倍。以云南會澤縣百合花為例,每畝純收入1.8萬元,明顯高于傳統種植作物收益。


  二、百合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綜合優勢顯著。百合集食用、藥用、保健、觀賞、綠化等多用途于一體,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經濟收益較高。百合適應環境和抗災能力比一般作物強,百合球莖精選后的剩余產品還可作深加工產品的原料,經濟價值高。


  (二)市場需求量逐年遞增,發展潛力大。百合深加工產品市場廣闊,需求量以每年25%的幅度遞增。美國及北歐一些國家也開始從我國購進百合,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醫療方面,已開發出200多種以百合為原料的中藥,醫藥行業需求潛力大。


  (三)產業鏈結構進一步優化。百合產業鏈涵蓋繁育、種植、養護、采收、冷藏、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各環節既有獨立性,又緊密協作。產業各環節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通過強強聯合、緊密協作,有利于提高競爭力、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同時,通過提高科研創新和深加工能力,有利于優化產業鏈整體結構。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有效的脫貧解困幫扶形式。通過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外貿扶貧及技術扶貧等方法,百合種植區80%以上貧困戶通過百合產業脫貧。


  (一)主要經驗做法


  1.優勢產區綜合施策,精準扶貧。甘肅省榆中縣園子岔鄉構建了以“互聯網+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為主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幫助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積極種植百合,并由“百合聯盟”統一指派專人對口幫扶。無勞動力的貧困戶主要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入,并以入股“百合聯盟”合作社的形式獲得分紅。


  2.技術扶貧。江西省蓮花縣與井岡山大學、霍山縣躍勝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方合作,建立“村級組織+基地+加工企業+科研機構”合作模式,統一供應品種、統一生產技術標準、統一收購產品,在全縣大力推廣,擴大百合種植面積0.12萬畝,年利潤達1080萬元,農村勞動力新增就業6000余人。


  (二)典型案例分析


  1.“政府+銀行+保險+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六位一體扶貧模式。甘肅臨洮縣與平安公司以“平安扶貧保”模式發放300萬低息貸款,通過種植訂單收購形式,回購貧困戶種植的百合。百合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百合訂單產銷合作模式,發展訂單百合種植基地0.22萬畝。


  2.“基地+農戶+合作社”扶貧模式。湖南龍山縣石牌鎮引導貧困戶種植百合,通過設立產業發展扶持基金,對鎮內吸納貧困戶入社、支持貧困戶發展百合種植的百合合作社給予資金補貼。龍頭企業與種植戶在銷售、加工等環節簽訂保底收購、優惠優先等放心合同,已聯結貧困戶幾百余戶,發展種植基地0.5萬畝。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當前,百合產業發展存在食用百合種質資源病害和連作障礙嚴重、深加工技術滯后、觀賞百合種用球莖嚴重依賴進口等突出問題。同時,種植風險大、進出口集中度高及出口競爭力弱等問題,也嚴重制約百合產業進一步發展。


  (一)品種退化,連作障礙突出,深加工落后,種球嚴重依賴進口


  1.種性退化,病害嚴重。種性退化和病害嚴重是食用藥用百合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百合種用球莖主要由種植戶自繁自育,落后的繁種方式導致病毒大量積累,種源嚴重退化,如蘭州百合老產區的單產已下降近一半。


  2.連作障礙突出,缺乏有效克服連作障礙的措施。百合主產區長期種植且生長周期長,難以開展輪作倒茬,導致連作障礙嚴重。連作障礙已致使部分產區退出百合生產,但現有克服百合連作障礙的措施十分有限。


  3.百合深加工落后,企業競爭力不強。百合加工企業一般較為弱小,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高精深層次產品相對較少,且缺乏必要的工藝和良好的質量標準,導致百合企業競爭力不強。


  4.觀賞百合種球嚴重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產品難以推廣。觀賞百合種球嚴重依賴進口,作為云南四大鮮切花之一的百合,95%以上的百合種球依賴進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球難以推廣,特別是切花品種不被市場接受。


  (二)風險分析


  1.食用百合市場價格波動大,嚴重危害產業可持續發展。食用百合收益期較長,種植戶盲目種植易導致供需關系失衡,進而導致價格大幅度波動,價格的大幅波動給百合企業帶來了巨大風險,嚴重危害百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百合連作生產,產量和質量風險大。我國食用百合主產區相對集中,加之百合輪作最少要間隔三年且需五倍左右的土地資源儲備(輪作三年加百合生長周期兩年,即要保證百合年產量相對穩定至少需要五倍土地資源儲備),導致百合連作面積和連作時間日趨加大,百合產量和質量風險不斷上升。


  3.進出口集中度高,存在貿易風險。我國百合花卉出口國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對部分市場的依賴性導致潛在貿易風險大。2019年緬甸海關對從我國進口的切花百合花不予清關,導致主產區昆明百合花嚴重滯銷。同時,我國觀賞百合種用球莖嚴重依賴進口,存在種用球莖斷供風險。


  五、政策措施建議


  為保障農民利益、提升產業效能、規范流通市場及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百合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大百合種球科研投入,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加大食用百合球莖科研投入,提高食用百合質量。建立優質種球繁育基地,提升觀賞百合種用球莖的國產化水平。通過制定出臺相關國家標準,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二)合理引導農戶輪作,推進百合專業化種植。通過引導農戶合理輪作和間作,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病蟲害,推進百合生產專業化種植,提高百合產品的貨源供給和保障能力。


  (三)提升新產品研發能力,優化產業鏈結構。進一步研究百合深加工技術,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提高百合產品附加值。聯合松散的個體加工戶,形成協同創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提升產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


  (四)建立高效的百合產業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通過建立有效的大數據運行機制和高效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定期發布百合價格、市場供需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信息,打破產業信息不對稱局面,確保百合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3-24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