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3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召集院內各行業、學科專家召開院“十四五”規劃編制專題調研咨詢會,切實將專家意見、職工智慧、基層經驗充分融入“十四五”規劃中,真正讓規劃編制成為匯民智、聚共識、謀發展的體現,真正做到問計于民、開門規劃,扎實推進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十四五”科技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開展。
三天的專題調研咨詢會分別從重點糧食產業體系構建及糧食安全保障,農業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成果轉化與產業提升,園藝作物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及產業體系構建,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基地建設、國際合作與平臺建設等6個方面工作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深入探討。
李學林強調,“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第一個五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打破學科、專業、團隊邊界,站在全院發展的角度通盤考慮,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謀劃好我院農科事業發展思路,助力我院農科事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李學林指出,主要糧食作物發展方面要加強效率和效益雙提升,積極倡導學科交叉,找到各類作物發展共性,整合資源,優化管理機制、理順管理體制,重新布局研發力量,落實藏糧于技要求,形成合力構建糧食安全的科技支撐體系,促進全省糧食提質增效的同時提高種植積極性。
農業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擦亮農業生態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事業要靠科技鏈來支撐產業鏈,土壤、農藥的基礎性研究工作要繼續抓實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河湖治理工作要持之以恒,林下經濟、立體種養殖模式要大力推廣,農業面源污染、鄉村振興、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綠色化轉型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現狀為小、散、弱,要充分利用云南省農科院百年老店這個金字招牌及自身優勢,圍繞“三農”發展戰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和農業科技轉化展示,強化資源整合,創新體制機制激發轉化動力活力,促進成果轉化“雙效”提升。
以園藝作物為主的產業發展要圍繞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打造,構建多領域、跨學科的新型科技創新與轉化新機制,合并同類項,推進學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科技鏈支撐產業鏈要求,梳理整個產業鏈,抓好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引領和支撐。
持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要和省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結合,通過引進、整合、激勵等各種有效方式聚集人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人才發展環境;調整優化創新團隊,做實用好現有基礎團隊及人才,積極通過爭取大項目深化交叉學科團隊建設,通過大項目、大平臺打造公共交叉學科發展,提高我院科技創新能力。
基地平臺建設要打破行業、研究所和團隊壁壘,圍繞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系統謀劃,統籌考慮實驗基地布局與建設;信息化建設要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團隊建設,加快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厘清種質資源現有存量分布,集成資源,把資源這篇文章抓細抓實抓好;繼續深化國際合作,充分發揮云南的農業科技優勢和橋頭堡地理優勢,繼續打造新型合作平臺、機制,打造合作升級版,牽頭組織做好與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的合作交流,促進全院事業發展及周邊地區農業發展,更好地支撐云南農業及科技走出去。
日期:2020-12-07
三天的專題調研咨詢會分別從重點糧食產業體系構建及糧食安全保障,農業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成果轉化與產業提升,園藝作物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及產業體系構建,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基地建設、國際合作與平臺建設等6個方面工作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深入探討。
李學林強調,“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第一個五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打破學科、專業、團隊邊界,站在全院發展的角度通盤考慮,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謀劃好我院農科事業發展思路,助力我院農科事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李學林指出,主要糧食作物發展方面要加強效率和效益雙提升,積極倡導學科交叉,找到各類作物發展共性,整合資源,優化管理機制、理順管理體制,重新布局研發力量,落實藏糧于技要求,形成合力構建糧食安全的科技支撐體系,促進全省糧食提質增效的同時提高種植積極性。
農業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擦亮農業生態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事業要靠科技鏈來支撐產業鏈,土壤、農藥的基礎性研究工作要繼續抓實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河湖治理工作要持之以恒,林下經濟、立體種養殖模式要大力推廣,農業面源污染、鄉村振興、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綠色化轉型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現狀為小、散、弱,要充分利用云南省農科院百年老店這個金字招牌及自身優勢,圍繞“三農”發展戰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和農業科技轉化展示,強化資源整合,創新體制機制激發轉化動力活力,促進成果轉化“雙效”提升。
以園藝作物為主的產業發展要圍繞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打造,構建多領域、跨學科的新型科技創新與轉化新機制,合并同類項,推進學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科技鏈支撐產業鏈要求,梳理整個產業鏈,抓好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引領和支撐。
持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要和省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結合,通過引進、整合、激勵等各種有效方式聚集人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人才發展環境;調整優化創新團隊,做實用好現有基礎團隊及人才,積極通過爭取大項目深化交叉學科團隊建設,通過大項目、大平臺打造公共交叉學科發展,提高我院科技創新能力。
基地平臺建設要打破行業、研究所和團隊壁壘,圍繞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系統謀劃,統籌考慮實驗基地布局與建設;信息化建設要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團隊建設,加快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厘清種質資源現有存量分布,集成資源,把資源這篇文章抓細抓實抓好;繼續深化國際合作,充分發揮云南的農業科技優勢和橋頭堡地理優勢,繼續打造新型合作平臺、機制,打造合作升級版,牽頭組織做好與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的合作交流,促進全院事業發展及周邊地區農業發展,更好地支撐云南農業及科技走出去。
日期: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