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型商店和超市都有嚴格的進口檢查,山寨食品不能進入,只能在農村市場和小商販中生存。有人知道它是一個知名品牌,但乍一看,很難分辨真假,而且價格便宜,可以滿足他們對知名品牌的心理需求。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區,如火車站附近,山寨食品也經常出現。一般來說,在火車站附近購物的人更渴望購物。他們沒有時間區分產品是否是山寨。此外,在車站附近,消費者的選擇有限。有時他們不得不買山寨食品。
農村山寨食品問題
山寨食品首先出現在城鄉結合部,后來逐漸向農村滲透。在利益的驅使下,近年又逐漸轉向城市,大有“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意圖,讓不少知名企業頭痛不已。而這些山寨廠家的規模大小不一,有的銷售范圍集中在鄰近幾個省份,有的則在全國各個省份都有代理。
那么山寨食品泛濫怎么解決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龔六堂表示,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打著“正規軍”的旗號,而自身卻魚龍混雜,在食品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隱患,因此他建議消費者還應選擇正規廠家的食品。
泛太平洋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持金表示,山寨食品的泛濫擾亂了正規產品的市場,如果山寨食品在商標等諸多方面均抄襲正規產品的話,就涉及到了侵權問題。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切斷山寨食品的利益鏈,同時,從源頭上堵截山寨食品的流出。
對于如何解決山寨食品泛濫的問題,劉俊海認為,要從源頭上倡導食品生產商、銷售商慎獨自律、擇善而從,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農村消費者是弱者中的弱者,不能為了利益坑害他人。同時,要健全行業自律制度,行業協會加強自律,清除潛規則、害群之馬和霸王條款,不讓生產山寨產品的企業有任何生存空間。”
專家表示,要打造農村消費者友好型的行政監管體系和司法救助體系。市場失靈時,監管者不該失靈;監管者失靈時,法院不該失靈。市場監管部門要主動向農村延伸,可通過巡回監管的方式,走出辦公室,走近農民。當地法院應開門立案、凡訴必理,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重點解決農民朋友**難、打官司難、執行難的問題。不能讓農村市場變成食品安全監管的薄弱環節。
劉俊海建議,健全基層消費**體系,通過在村委會建投訴點,做到農村消費者在哪兒,農村消費**工作就延伸到哪兒。同時,加大社會和媒體監督力度,建立第三方獨立評價體系,由學界開展學術評價,做出有公信力的、獨立客觀的評估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