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咖啡文化: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愿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外面一小杯咖啡的價錢足夠在家里煮上一壺,他們也要搭伴兒喝咖啡。但他們也不是匆匆喝完,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
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特的咖啡文化。正因為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邊、游船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里幾乎是法國人的生活寫照。
注重品味的法國人有一個傳統說法,在塞納河邊叫人換一個咖啡館也許比換一種宗教還難。一個地道咖啡館的常客不僅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咖啡館,連來咖啡館的時間和坐在哪張咖啡桌旁的習慣都是固定不變的。
這種忠誠關系當然也體現在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氣和嗜好的侍應生就會端來他*喜歡的那種咖啡,配上一盤特色點心,甚至還會隨手帶來他*愛看的報刊,不必說謝謝,這些在一個正宗的咖啡館里都是理所當然的巴黎的咖啡館之多,恐怕在全世界的城市中也是****。
漫步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三步一店,五步一館,實在令人為之驚嘆。晴好的日子,大家喜歡坐在沿街的涼棚和太陽傘下喝咖啡。一眼望去幾乎是人挨人、人貼人,如從遠處看過去,更恰似一幅點綴在大街兩旁的五彩圖畫。巴黎人為何如此喜歡“泡咖”?
幾乎每天(周末尤盛),從上午10點后開始,一直持續到半夜12點,甚至凌晨,而且不論年齡、膚色、性別。究其原因,一方面與西方人的飲食文化習慣有關,中國人喜好飲荼,歐美人鐘情咖啡,大家各有所好;另一方面應該是巴黎人似乎在追求一種情調,一種優雅、閑適借此釋放情感的情調。填飽肚子、解除**,這固然是人的生理需要,但人還應有更重要的融合生理和心理雙重成分的人生品味和享受。路邊的人在觀看或欣賞咖啡館沿街的景象時,也在欣賞街上的各種過路人。
巴黎市中心有兩家**咖啡館——花神咖啡館和雙偶咖啡館,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巴黎正宗的傳統咖啡館的情調。巴黎不少享有盛名的文化名人都曾與咖啡館有緣。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和他的伴侶波伏娃常在花神咖啡館相會,另一位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也是這里的常客。
雙偶咖啡館得名于墻上掛著兩個中國清代的木質玩偶,薩特和波伏娃也常光顧于此,因為它與“花神”實在離得太近,不過幾步之遙。在雙偶咖啡館,有海明威與他女伴合影照。老板要告訴每一個來客,這家咖啡館曾是海明威常來之地,他在巴黎期間經常光顧此處。有趣的是,據說畢加索與他的女友是在這里見鐘情的。
還有,普羅科普咖啡館,被譽為法國**家文學咖啡館,常來這里的文學家有伏爾泰、盧梭、巴爾扎克、雨果等;波蔻伯咖啡館,巴黎一家歷史非常悠久的咖啡館,是伏爾泰經常喝咖啡的地方,也是雨果和巴爾扎克常喜歡光顧之地;菁英咖啡館,裝飾很有藝術氣息,店面很大,海明威、米勒、貝內特常到這里喝咖啡;和平咖啡館,巴黎*負盛名的咖啡館,**文學家左拉、莫泊桑、王爾德等人常常光顧;胡凱咖啡店,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于香榭麗舍大街,吸引了許多電影明星和導演,他們常在這里會面、商談簽約。
有一種說法,說西方的文人如果不常去咖啡館坐坐,喝上幾杯,創作的靈感是出不來的。看來這話多少有些道理,否則,巴黎的咖啡館怎么會如此興旺?幾乎每天都是高朋滿座,咖啡香氣繚繞。很難想象,如果巴黎缺少了咖啡館,還會是巴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