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湖北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對《規劃》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臺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省加速疫情后重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新征程、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也是我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漁業強省新征程的重要五年。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新時代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我省由農業產量大省向農業產業強省轉變,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要求,制定本規劃。
二、規劃主要特點
圍繞“全面貫徹發展新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農業產業化”謀劃我省“十四五”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業,規劃的主要特點:(一)聚焦高質量發展。規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聚焦我省農業產業化大龍頭少的痛點、大品牌缺乏的難點、產業鏈不完整的堵點,突出全產業鏈的理念,圍繞優質稻米等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進行強鏈、補鏈,提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打造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加快我省傳統農業由單一的農副產品生產為主向科研、生產、加工、貿易、休閑旅游等全產業鏈拓展,加快農業產量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二)注重統籌推進。規劃做到與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進行銜接,將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等工作一體推進。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刻不容緩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省”的系列重要部署,將農業產業化放在壯大縣域經濟和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的背景下來考量,統籌推進。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用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市場、企業和金融資本各方力量,系統支持。(三)突出機制創新。建立農業產業化高效推進機制。省級層面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對10條重點產業鏈,一條產業鏈一名省領導領銜、一個牽頭單位負責、一個專家團隊指導、一個工作專班推進,重點解決制約產業鏈發展的難題。當好服務龍頭企業的“店小二”。(四)強調落實落地。堅持因地制宜,結合各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不搞面面俱到、不求平均用力。所設定的目標具體化,措施項目化,確保目標有措施、措施有項目。抓好考核評估,實施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推進《規劃》落實落地。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10章22節,全文約1.8萬字。其中:
第一章, 規劃背景。主要敘述了我省“十三五”期間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成效、“十四五”期間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存在的問題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明確了湖北省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提出了2025年發展目標。
第三章,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提出促進跨界融合創新和壯大創新人才隊伍。
第四章,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及加工業發展重點。
第五章,聚焦鄉村特色產業。一是構建全產業鏈,二是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第六章,升級農業產業化。一是培育壯大經營主體,二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建設十大重點產業鏈。
第七章,優化休閑農業。一是聚焦重點區域,二是打造精品工程。
第八章,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一是培育農村創業創新主體,二是搭建創業創新平臺。
第九章,實施重大工程。提出了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重點產業鏈建設工程、細分行業領軍企業培育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工程、數字農業信息化工程、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工程、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及雙循環市場開拓工程等八個方面的重大工程。
第十章,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環境等方面著手,推動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確保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四、指標體系及主要指標值設定
根據省委《建議》、省《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和農業農村部“十四五”規劃發展主要指標體系設置方案,參考全國、江蘇、浙江等相關規劃指標設定情況。結合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實際,銜接湖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研究提出了15項指標。到2025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達到1.8萬億元,基于我省“十三五”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基礎和趨勢提出;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8: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二者均與全國鄉村產業規劃的指標持平;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國家級達到100家,基于我省已有803家省級龍頭企業和6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摸排了企業基礎和發展規劃;打造4條綜合產值超五百億元、6條超千億元重點產業鏈,在我省“十三五”產業鏈的基礎上,調研、研討確定十四五10條產業鏈;接待游客人數超過2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600億元,基于我省近5年休閑農業發展基礎提出;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40萬人,帶動就業人數470萬人,基于我省近5年農村雙創發展基礎及發展活力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