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我縣食品安全工作,規范食品生產經營秩序,消除食品安全隱患,確保我縣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活動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開展創建食品安全示范縣活動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維護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為出發點,認真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縣統一領導、各級政府負責、部門分工監管、各方聯合行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方針,強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消費者是食品安全最后防線”的意識,不斷加強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與日常監管,為確保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基本目標
圍繞縣政府總體工作部署,建立條塊結合、責任明確、制度健全、運轉高效、協調聯動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一步深化食品安全工作,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生產經營秩序得到根本好轉,食品安全水平明顯提高,形成食品生產、流通與消費良性循環。通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我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品種檢測和消費者滿意度等指標走在全國前列。到2008底,確保實現以下指標:
㈠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進一步加強縣、鄉、村兩級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建設,使縣、鄉、村三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覆蓋面達到100%,做到機構、人員、場所、經費、任務“五落實”。(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各鄉鎮人民政府)
㈡縣政府對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達到100%。(責任單位:縣政府督查室、縣監察局、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㈢農業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規范,鮮活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一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檢測。充分利用監測設備,及時搞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土壤、空氣、水質的監測工作,重點抓好無公害農產品藥物殘留量的監測工作,嚴把農產品市場入口關。二是抓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環境評價認證工作和市場體系建設。把環境評價、資質認證、標志許可使用結合進行,在原有基地規模上,嚴格按照制定的生產區域組織生產,盡快認證一批標準化、規范化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重點建設,以基地示范樣板,不斷帶動和擴大無公害生產技術覆蓋范圍。全縣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4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5萬畝。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0個,發展農作物種植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全縣19個鄉鎮均建有一個以上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的目標。定性和定量檢測農產品1200個批次以上。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4個以上農產品標準化基地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農業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㈣畜(水)產品得到有效規范,鮮活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畜產品“瘦肉精”檢出率為零。實施“生豬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屠宰檢疫率達到100%。在三門鎮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建立投入品使用全過程記錄。抽檢水產品360個批次以上,確保轄區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家以上的畜牧養殖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畜牧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㈤流通環節特別是農村集市食品銷售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建立市場快速檢測體系。95%以上的大中型食品商場、超市、批發零售市場及19個鄉鎮均設立“12315”投訴監測點;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規范各食品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正規,可追溯率達到100%。無生產許可證、無產品標識、無生產日期的“三無”銷售行為得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0家以上的食品經營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工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㈥食品生產加工行為得到有效規范。各鄉鎮和相關監管部門應制定專項整治方案并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建立小作坊的基本情況檔案,對小作坊落實分類監管措施;監督抽檢食品生產企業產品100個批次以上,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規范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規范,可追溯率達到100%。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8家以上的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質監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㈦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在全縣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連鎖店,食品統一配送率達80%。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推進屠宰加工企業分級管理制度,全縣生豬定點屠宰率達到100%。實施持證上崗制度和肉品品質強制檢驗制度,嚴厲查處和打擊私屠亂宰、加工銷售注水肉、病害肉的違法行為;科學規劃定點屠宰場,重點培育以品牌經營為核心,養殖、采購、屠宰、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生豬屠宰及肉品流通企業,讓“品牌肉”擺上市民的餐桌。(責任單位:縣商務局)
㈧強化學校食堂、農村餐飲和餐飲企業的監督管理。加強餐飲單位、學校食堂檔案建設。對餐飲、食堂進行一次全面普查,重點是對各鄉鎮、偏遠地區、城郊結合部、公路沿線進行檢查,完善檔案建設,做到一戶一檔。完善餐飲單位、學校食堂分戶檔案內容,將檔案建設與日常監督工作,動態聯系起來,實行同步管理,對日常監督中的檢查情況、處理結果、核查情況及時收集、整理、歸檔,分戶檔案能反映每個單位的真實情況。全縣學校食堂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達100%。加強對農村餐飲店的食品衛生監督檢查,農村餐飲店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充分發揮鄉鎮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的作用,使農村集體聚餐備案率達到80%以上。規范餐飲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正規,可追溯率達到100%。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0家以上的餐飲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衛生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㈨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儀器設備的配置,整合檢測資源,使檢測計劃和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發布實現統一共享。制定食品檢測計劃,食品檢測站(點)分布合理,檢測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縣質監局、縣衛生局、縣工商局、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縣商務局)
㈩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健全,縣、鄉政府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應急網絡覆蓋面達100%。(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十一)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率達到70%以上。(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實施步驟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員部署階段(2008年3月上旬至中旬)。制定實施方案,成立領導機構,召開全縣食品安全動員大會,進行動員部署,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以及簡報、宣傳材料、標語等形式,廣泛宣傳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內容及要求,動員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創建工作,營造“人人關心創建工作、個個重視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第二階段:組織實施階段(2008年3月下旬至2008年10月下旬)。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按照有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進行認真自查,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要求,規范生產經營活動,并達到如下要求:
1、種植養殖環節:食用農產品、畜產品和水產品無違規使用違禁藥物行為,有害藥物殘留符合規定標準。
2、生產加工環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健康證,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食品生產場所符合國家衛生要求,生產加工的食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生豬實行定點屠宰加工,并建立豬肉制品出入登記與查票驗證制度。牛、羊、禽等屠宰實行規范化管理。
3、食品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企業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健康證,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索票索證”等六項制度,食品經營場所和經營的食品符合國家有關要求。
4、食品消費環節:餐飲單位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的健康證,嚴格執行各項衛生管理制度,經營場所符合衛生要求。原料采購必須索證索票并登記造冊。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要符合衛生部門制定的衛生規范要求。
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組織人員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逐戶檢查,對照相關要求進行現場業務指導,督促整改,切實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階段:自查驗收階段(2008年11月上旬至下旬)。
進行自下而上的自查驗收,整理完善各項創建資料,并對創建工作進行總結,迎接省、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的初評。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階段(2008年12月)
在總結工作的基礎上,對創建工作進行評估,并形成文字材料上報,接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我縣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的綜合考評。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強領導,完善機構。成立株洲縣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縣長蔣永清任組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羅克儉、副縣長李文亮任副組長,縣政府辦、縣監察局、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縣財政局、縣公安局、縣衛生局、縣商務局、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縣工商局、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縣教育局、縣廣播電視局等單位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內),工作職責主要是:負責草擬創建工作方案、實施意見、實施細則、考核辦法、責任分解及配套文件等;制定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制度和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制定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職責;承擔創建工作日常事務,協助縣政府組織實施創建工作;健全和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和食品安全應急預案;協助縣政府督促和落實各成員單位創建工作的開展。
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落實分管領導負責抓食品安全工作。聘請鄉鎮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各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已經組建的鄉鎮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站的領導和管理,并且在此基礎上,全縣所有行政村均落實1名信息員負責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各鄉鎮、村要認真探索加強食品安全的工作機制,切實開展好日常工作,做好專題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的相關記錄,上報相關工作信息,與縣相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加強對本轄區食品安全的管理。各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各鄉鎮政府要將本單位的實施方案、考核辦法、責任分解情況以及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名單、辦公室組成人員名單等,于2008年4月30日前上報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內,聯系人:劉小寶,聯系電話:7699856)。
㈡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職能部門必須對食品安全負責,并將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納入重要日程,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到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直各有關部門之間應協調一致,整合現有資源,把分散的監管集中起來,提高工作效能。要按照目標責任分解的要求,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責任分解和考核辦法,全面落實好各項創建工作任務。
㈢廣泛宣傳,深入發動。認真開展食品安全“三進”(即“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農村食品安全宣傳月”、學生志愿者“食品安全知識下鄉”等活動,普及食品衛生知識和科技常識,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提高食品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素質,確保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率達到70%以上。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及文藝演出、橫幅標語、板報、宣傳車、宣傳欄等形式,大力開展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宣傳工作,及時報道全縣創建工作動態,反映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創建工作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個個參與創建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還要客觀地曝光違法案件,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行業道德和規范,重視企業信用,自覺地建立自律機制。
㈣加強督查,健全制度。建立縣領導定期督查制度是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的重要措施。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和現場辦公或協調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強化對創建工作的專項督導督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
㈤開展演練,快速反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縣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和各監管部門要制定并出臺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隊伍和相應的物資,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應急網絡覆蓋面達100%。9月底前,按照“全縣統一領導、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食品安全工作機制和“以人為本、社會參與,依法規范、依靠科學,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資源整合,反應及時”的工作原則,以農村群體性聚餐食物中毒事故為背景,開展一次突發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
㈥落實經費,提供保障。要加強食品安全示范縣建設專項經費管理,依法、合理制訂資金使用方案并嚴格執行,做到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縣財政要根據相關政策做好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活動專項預算,并足額落實經費配套,著重對檢驗檢測站的建設和工作經費方面予以補助。各鄉鎮要專題研究,落實專門的食品安全工作經費。
㈦強化考核,獎罰分明。各鄉鎮人民政府和各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工作將納入縣政府綜合目標管理,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制定專門的食品安全考核辦法和目標細則,于9月底前對各鄉鎮、各部門食品安全工作情況進行一次集中督查,對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工作失誤和監管不力的,實行一票否決。同時,縣政府將根據考核結果,對食品安全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維護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為出發點,認真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縣統一領導、各級政府負責、部門分工監管、各方聯合行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方針,強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消費者是食品安全最后防線”的意識,不斷加強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與日常監管,為確保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基本目標
圍繞縣政府總體工作部署,建立條塊結合、責任明確、制度健全、運轉高效、協調聯動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一步深化食品安全工作,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生產經營秩序得到根本好轉,食品安全水平明顯提高,形成食品生產、流通與消費良性循環。通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我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品種檢測和消費者滿意度等指標走在全國前列。到2008底,確保實現以下指標:
㈠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進一步加強縣、鄉、村兩級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建設,使縣、鄉、村三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覆蓋面達到100%,做到機構、人員、場所、經費、任務“五落實”。(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各鄉鎮人民政府)
㈡縣政府對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達到100%。(責任單位:縣政府督查室、縣監察局、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㈢農業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規范,鮮活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一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檢測。充分利用監測設備,及時搞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土壤、空氣、水質的監測工作,重點抓好無公害農產品藥物殘留量的監測工作,嚴把農產品市場入口關。二是抓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環境評價認證工作和市場體系建設。把環境評價、資質認證、標志許可使用結合進行,在原有基地規模上,嚴格按照制定的生產區域組織生產,盡快認證一批標準化、規范化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重點建設,以基地示范樣板,不斷帶動和擴大無公害生產技術覆蓋范圍。全縣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4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5萬畝。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0個,發展農作物種植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全縣19個鄉鎮均建有一個以上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的目標。定性和定量檢測農產品1200個批次以上。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4個以上農產品標準化基地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農業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㈣畜(水)產品得到有效規范,鮮活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畜產品“瘦肉精”檢出率為零。實施“生豬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屠宰檢疫率達到100%。在三門鎮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建立投入品使用全過程記錄。抽檢水產品360個批次以上,確保轄區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家以上的畜牧養殖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畜牧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㈤流通環節特別是農村集市食品銷售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建立市場快速檢測體系。95%以上的大中型食品商場、超市、批發零售市場及19個鄉鎮均設立“12315”投訴監測點;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規范各食品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正規,可追溯率達到100%。無生產許可證、無產品標識、無生產日期的“三無”銷售行為得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0家以上的食品經營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工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㈥食品生產加工行為得到有效規范。各鄉鎮和相關監管部門應制定專項整治方案并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建立小作坊的基本情況檔案,對小作坊落實分類監管措施;監督抽檢食品生產企業產品100個批次以上,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規范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規范,可追溯率達到100%。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8家以上的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質監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㈦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在全縣100%的鄉鎮、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連鎖店,食品統一配送率達80%。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推進屠宰加工企業分級管理制度,全縣生豬定點屠宰率達到100%。實施持證上崗制度和肉品品質強制檢驗制度,嚴厲查處和打擊私屠亂宰、加工銷售注水肉、病害肉的違法行為;科學規劃定點屠宰場,重點培育以品牌經營為核心,養殖、采購、屠宰、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生豬屠宰及肉品流通企業,讓“品牌肉”擺上市民的餐桌。(責任單位:縣商務局)
㈧強化學校食堂、農村餐飲和餐飲企業的監督管理。加強餐飲單位、學校食堂檔案建設。對餐飲、食堂進行一次全面普查,重點是對各鄉鎮、偏遠地區、城郊結合部、公路沿線進行檢查,完善檔案建設,做到一戶一檔。完善餐飲單位、學校食堂分戶檔案內容,將檔案建設與日常監督工作,動態聯系起來,實行同步管理,對日常監督中的檢查情況、處理結果、核查情況及時收集、整理、歸檔,分戶檔案能反映每個單位的真實情況。全縣學校食堂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達100%。加強對農村餐飲店的食品衛生監督檢查,農村餐飲店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充分發揮鄉鎮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的作用,使農村集體聚餐備案率達到80%以上。規范餐飲經營單位的進貨驗收管理,做到進貨記錄真實、齊全、渠道正規,可追溯率達到100%。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縣20家以上的餐飲企業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單位:縣衛生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㈨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儀器設備的配置,整合檢測資源,使檢測計劃和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發布實現統一共享。制定食品檢測計劃,食品檢測站(點)分布合理,檢測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縣質監局、縣衛生局、縣工商局、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縣商務局)
㈩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健全,縣、鄉政府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應急網絡覆蓋面達100%。(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十一)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率達到70%以上。(責任單位: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實施步驟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員部署階段(2008年3月上旬至中旬)。制定實施方案,成立領導機構,召開全縣食品安全動員大會,進行動員部署,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以及簡報、宣傳材料、標語等形式,廣泛宣傳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內容及要求,動員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創建工作,營造“人人關心創建工作、個個重視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第二階段:組織實施階段(2008年3月下旬至2008年10月下旬)。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按照有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進行認真自查,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要求,規范生產經營活動,并達到如下要求:
1、種植養殖環節:食用農產品、畜產品和水產品無違規使用違禁藥物行為,有害藥物殘留符合規定標準。
2、生產加工環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健康證,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食品生產場所符合國家衛生要求,生產加工的食品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生豬實行定點屠宰加工,并建立豬肉制品出入登記與查票驗證制度。牛、羊、禽等屠宰實行規范化管理。
3、食品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企業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健康證,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索票索證”等六項制度,食品經營場所和經營的食品符合國家有關要求。
4、食品消費環節:餐飲單位持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及從業人員的健康證,嚴格執行各項衛生管理制度,經營場所符合衛生要求。原料采購必須索證索票并登記造冊。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要符合衛生部門制定的衛生規范要求。
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組織人員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逐戶檢查,對照相關要求進行現場業務指導,督促整改,切實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階段:自查驗收階段(2008年11月上旬至下旬)。
進行自下而上的自查驗收,整理完善各項創建資料,并對創建工作進行總結,迎接省、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的初評。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階段(2008年12月)
在總結工作的基礎上,對創建工作進行評估,并形成文字材料上報,接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我縣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的綜合考評。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強領導,完善機構。成立株洲縣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縣長蔣永清任組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羅克儉、副縣長李文亮任副組長,縣政府辦、縣監察局、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縣財政局、縣公安局、縣衛生局、縣商務局、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縣工商局、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縣教育局、縣廣播電視局等單位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內),工作職責主要是:負責草擬創建工作方案、實施意見、實施細則、考核辦法、責任分解及配套文件等;制定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制度和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制定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職責;承擔創建工作日常事務,協助縣政府組織實施創建工作;健全和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和食品安全應急預案;協助縣政府督促和落實各成員單位創建工作的開展。
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落實分管領導負責抓食品安全工作。聘請鄉鎮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各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已經組建的鄉鎮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站的領導和管理,并且在此基礎上,全縣所有行政村均落實1名信息員負責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各鄉鎮、村要認真探索加強食品安全的工作機制,切實開展好日常工作,做好專題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的相關記錄,上報相關工作信息,與縣相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加強對本轄區食品安全的管理。各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各鄉鎮政府要將本單位的實施方案、考核辦法、責任分解情況以及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名單、辦公室組成人員名單等,于2008年4月30日前上報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內,聯系人:劉小寶,聯系電話:7699856)。
㈡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職能部門必須對食品安全負責,并將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納入重要日程,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到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直各有關部門之間應協調一致,整合現有資源,把分散的監管集中起來,提高工作效能。要按照目標責任分解的要求,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責任分解和考核辦法,全面落實好各項創建工作任務。
㈢廣泛宣傳,深入發動。認真開展食品安全“三進”(即“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農村食品安全宣傳月”、學生志愿者“食品安全知識下鄉”等活動,普及食品衛生知識和科技常識,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提高食品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素質,確保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率達到70%以上。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及文藝演出、橫幅標語、板報、宣傳車、宣傳欄等形式,大力開展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宣傳工作,及時報道全縣創建工作動態,反映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創建工作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個個參與創建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還要客觀地曝光違法案件,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行業道德和規范,重視企業信用,自覺地建立自律機制。
㈣加強督查,健全制度。建立縣領導定期督查制度是實施食品安全工程的重要措施。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和現場辦公或協調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強化對創建工作的專項督導督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
㈤開展演練,快速反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縣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和各監管部門要制定并出臺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隊伍和相應的物資,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應急網絡覆蓋面達100%。9月底前,按照“全縣統一領導、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食品安全工作機制和“以人為本、社會參與,依法規范、依靠科學,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資源整合,反應及時”的工作原則,以農村群體性聚餐食物中毒事故為背景,開展一次突發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
㈥落實經費,提供保障。要加強食品安全示范縣建設專項經費管理,依法、合理制訂資金使用方案并嚴格執行,做到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縣財政要根據相關政策做好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活動專項預算,并足額落實經費配套,著重對檢驗檢測站的建設和工作經費方面予以補助。各鄉鎮要專題研究,落實專門的食品安全工作經費。
㈦強化考核,獎罰分明。各鄉鎮人民政府和各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工作將納入縣政府綜合目標管理,縣政府督查室、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要制定專門的食品安全考核辦法和目標細則,于9月底前對各鄉鎮、各部門食品安全工作情況進行一次集中督查,對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工作失誤和監管不力的,實行一票否決。同時,縣政府將根據考核結果,對食品安全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予以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