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當美國國務卿克里攜帶著他的6名金融高官飛抵北京,欲在人民幣問題上繼續施壓之際,一場關于美元特權的“挑戰賽”卻在東西戰線上同時展開。
與過去總是遭到發展中國家抱怨不同的是,此次歐盟成為了此輪“去美元化”斗爭的“先鋒”。而歐盟的攻擊點也直指美元特權的要害——石油與貿易結算貨幣地位。“我們未來會就如何提升歐元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進行多次討論。”7月7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由歐元區27國財長出席的會議上首次將這一議題列為了歐元區財長們未來的工作目標。
歐盟之所以立下如此目標,實屬被逼無奈。
歐元的“報復”
6月30日,在政府和非政府渠道游說均告失敗后,法國巴黎銀行(BNP)收到了來自美國司法部的罰款單——金額比2013年該銀行的盈利總額還高出9億美元——為90億美元。美國司法部之所以給BNP開出如此高額的罰單,是因為在一個基于美元的支付系統中,BNP被監控到有資金流入到了蘇丹、伊朗和古巴等位于美國經濟制裁黑名單上的國家。罰金只是BNP所需要付出代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更讓BNP感到憤怒的處罰是——BNP將有13名高管不得不為此指控被迫辭職,而且有可能會被禁止再次進入銀行業。“一家法國銀行,卻必須服從于美國的規定,不僅要受到其金融監管,還要聽從其外交政策。這簡直無法讓人接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國銀行業監管機構負責人表示。
雖然BNP最終表示將會接受美國司法部的處罰,但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情況,法國政商兩界還是開始商討“報復”行動。
行動的發起者是法國央行行長諾亞。“我們可以這樣做,法國企業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他國貨幣,這符合法國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中國和歐洲間的貿易,我們可以使用歐元和人民幣,停止使用美元。”諾亞說。
諾亞的表態隨即得到了法國商界的回應。7月6日,歐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商道達爾首席執行官馬哲睿在接受法國銀行關于在歐盟層面上支持歐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情況的問詢時表示,盡管不能不使用美元,但歐元應該在國際貿易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沒有理由以美元支付石油款項。原油雖然是以美元每桶作為計價單位,但并不意味著必須用美元來支付。”馬哲睿表示。
法國石油巨頭的表態為歐盟的“去美元化”挑戰又增加了一枚沉重的砝碼。從1970年代開始,全球幾乎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氣貿易都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石油美元也成就了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雖然伊朗、委內瑞拉以及俄羅斯等受美國制裁的能源出口國一直嘗試打破這種貨幣壟斷行為,但是其所造成的震驚程度都不及于美國的這位西方盟友的此次“反水”表態。“從法國能源界巨頭的表態中,我們可以發現法國政府官員已經不再懼怕公開討論遠離美元,甚至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法國CEPII智庫研究員Agnes Benassy-Quere說。
7月7日,在出席歐元區財長會議時,法國財長米歇爾·薩潘將法國的這一立場帶入了會議室,并在會議結束后將“擴大歐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份額”列為了歐元區財長會議的工作議題。
“巴黎銀行事件使法國認識到了使用多種結算貨幣的重要性。”薩潘在會上說。而薩潘的這番話勢必會在歐元區核心國——德國與意大利的——政府心頭留下印記。有消息稱,德國德意志銀行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也已經被美國司法部門盯上。美國司法部門對于歐元區銀行業的重點
盯防,正在為歐盟的“去美元化”提供最佳時機,然而在“去美元化”之后,誰將填補美元留下的空白?
人民幣的機會
7月9日,匯豐發布的一項面向全球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調查報告或許可以透露一些線索。
報告顯示,在新興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中,中國臺灣、法國和德國的企業在跨境業務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最高,對于未來的人民幣業務增長,中國臺灣和法國的企業最為積極。
匯豐是在調查了全球11個市場的1300多家企業后做出這一結論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歐洲市場中,法國和德國已經使用人民幣的企業分別高達26%和23%。
同一天,德意志銀行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也為人民幣的“替補”能力提供了佐證。該報告認為,在法蘭克福與倫敦前后加入人民幣清算行行列后,歐洲對于人民幣的需求將可能成倍擴大。基于中國與歐盟的巨額貿易量,德意志銀行認為,歐洲極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而中歐雙邊貿易結算也將會更多地使用人民幣。201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5591億美元,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份額不足2%。德意志銀行預計,隨著歐洲另外兩地——盧森堡與法國——相繼設立人民幣結算行,中歐雙邊人民幣結算量將在3年后增長2倍,占到中國全球貿易總規模的5%~6%。
然而,至于人民幣何時能在全球貨幣市場中打上“主力”則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
一國貨幣如何能具有“主力”地位,經濟教科書為其列出了三個條件:一是作為商品價值的計量單位;二是可作為交換媒介;三是可作為價值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人民幣作為可結算貨幣只是實現了第一個和第二個條件的部分功能。由于人民幣目前還沒有實現資本賬戶的完全開放,其交換功能和計價功能都會因此受到限制。雖然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5月,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保持在第七位,作為交易貨幣排名第九,但是較美元在全球貨幣交易中所占據的85%的比重,人民幣目前2.2%的交易量仍顯得十分“微弱”。而保值功能則是一種貨幣實現從結算貨幣轉型為成熟貨幣的關鍵。每天全球的外匯交易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其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用作于貿易結算。大多數貨幣交易都被用在套期保值或者股票、債券和其它資產交易中。綜合三方面的評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還將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然而,美元雖然目前仍在全球貨幣交易市場上占據主力地位,但是并不會永遠如此。一個世紀前,英鎊也曾像如今的美元一樣,支配過全球。如今在能源和貿易領域,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東西夾擊或許就是這場美元特權“終結戰”的開始。 (華夏時報 王曉薇)
與過去總是遭到發展中國家抱怨不同的是,此次歐盟成為了此輪“去美元化”斗爭的“先鋒”。而歐盟的攻擊點也直指美元特權的要害——石油與貿易結算貨幣地位。“我們未來會就如何提升歐元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進行多次討論。”7月7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由歐元區27國財長出席的會議上首次將這一議題列為了歐元區財長們未來的工作目標。
歐盟之所以立下如此目標,實屬被逼無奈。
歐元的“報復”
6月30日,在政府和非政府渠道游說均告失敗后,法國巴黎銀行(BNP)收到了來自美國司法部的罰款單——金額比2013年該銀行的盈利總額還高出9億美元——為90億美元。美國司法部之所以給BNP開出如此高額的罰單,是因為在一個基于美元的支付系統中,BNP被監控到有資金流入到了蘇丹、伊朗和古巴等位于美國經濟制裁黑名單上的國家。罰金只是BNP所需要付出代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更讓BNP感到憤怒的處罰是——BNP將有13名高管不得不為此指控被迫辭職,而且有可能會被禁止再次進入銀行業。“一家法國銀行,卻必須服從于美國的規定,不僅要受到其金融監管,還要聽從其外交政策。這簡直無法讓人接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國銀行業監管機構負責人表示。
雖然BNP最終表示將會接受美國司法部的處罰,但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情況,法國政商兩界還是開始商討“報復”行動。
行動的發起者是法國央行行長諾亞。“我們可以這樣做,法國企業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他國貨幣,這符合法國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中國和歐洲間的貿易,我們可以使用歐元和人民幣,停止使用美元。”諾亞說。
諾亞的表態隨即得到了法國商界的回應。7月6日,歐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商道達爾首席執行官馬哲睿在接受法國銀行關于在歐盟層面上支持歐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情況的問詢時表示,盡管不能不使用美元,但歐元應該在國際貿易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沒有理由以美元支付石油款項。原油雖然是以美元每桶作為計價單位,但并不意味著必須用美元來支付。”馬哲睿表示。
法國石油巨頭的表態為歐盟的“去美元化”挑戰又增加了一枚沉重的砝碼。從1970年代開始,全球幾乎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氣貿易都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石油美元也成就了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雖然伊朗、委內瑞拉以及俄羅斯等受美國制裁的能源出口國一直嘗試打破這種貨幣壟斷行為,但是其所造成的震驚程度都不及于美國的這位西方盟友的此次“反水”表態。“從法國能源界巨頭的表態中,我們可以發現法國政府官員已經不再懼怕公開討論遠離美元,甚至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法國CEPII智庫研究員Agnes Benassy-Quere說。
7月7日,在出席歐元區財長會議時,法國財長米歇爾·薩潘將法國的這一立場帶入了會議室,并在會議結束后將“擴大歐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份額”列為了歐元區財長會議的工作議題。
“巴黎銀行事件使法國認識到了使用多種結算貨幣的重要性。”薩潘在會上說。而薩潘的這番話勢必會在歐元區核心國——德國與意大利的——政府心頭留下印記。有消息稱,德國德意志銀行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也已經被美國司法部門盯上。美國司法部門對于歐元區銀行業的重點
盯防,正在為歐盟的“去美元化”提供最佳時機,然而在“去美元化”之后,誰將填補美元留下的空白?
人民幣的機會
7月9日,匯豐發布的一項面向全球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調查報告或許可以透露一些線索。
報告顯示,在新興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中,中國臺灣、法國和德國的企業在跨境業務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最高,對于未來的人民幣業務增長,中國臺灣和法國的企業最為積極。
匯豐是在調查了全球11個市場的1300多家企業后做出這一結論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歐洲市場中,法國和德國已經使用人民幣的企業分別高達26%和23%。
同一天,德意志銀行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也為人民幣的“替補”能力提供了佐證。該報告認為,在法蘭克福與倫敦前后加入人民幣清算行行列后,歐洲對于人民幣的需求將可能成倍擴大。基于中國與歐盟的巨額貿易量,德意志銀行認為,歐洲極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而中歐雙邊貿易結算也將會更多地使用人民幣。201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5591億美元,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份額不足2%。德意志銀行預計,隨著歐洲另外兩地——盧森堡與法國——相繼設立人民幣結算行,中歐雙邊人民幣結算量將在3年后增長2倍,占到中國全球貿易總規模的5%~6%。
然而,至于人民幣何時能在全球貨幣市場中打上“主力”則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
一國貨幣如何能具有“主力”地位,經濟教科書為其列出了三個條件:一是作為商品價值的計量單位;二是可作為交換媒介;三是可作為價值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人民幣作為可結算貨幣只是實現了第一個和第二個條件的部分功能。由于人民幣目前還沒有實現資本賬戶的完全開放,其交換功能和計價功能都會因此受到限制。雖然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5月,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保持在第七位,作為交易貨幣排名第九,但是較美元在全球貨幣交易中所占據的85%的比重,人民幣目前2.2%的交易量仍顯得十分“微弱”。而保值功能則是一種貨幣實現從結算貨幣轉型為成熟貨幣的關鍵。每天全球的外匯交易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其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用作于貿易結算。大多數貨幣交易都被用在套期保值或者股票、債券和其它資產交易中。綜合三方面的評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還將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然而,美元雖然目前仍在全球貨幣交易市場上占據主力地位,但是并不會永遠如此。一個世紀前,英鎊也曾像如今的美元一樣,支配過全球。如今在能源和貿易領域,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東西夾擊或許就是這場美元特權“終結戰”的開始。 (華夏時報 王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