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企業在批量生產過程中,對供應商的品質管理主要包括監控供應商的過程能力指數和過程性能指數、監控供應商的測量系統、審核供應商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貨質量檢驗、推動供應商的質量改進、以及來自供應商的不合格品的處置和質量問題的解決等活動。
針對強勢供應商這一特殊的管理對象而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進貨質量檢驗、推動供應商的質量改進、以及不合格品的處置和質量問題的解決。其它的例如監控供應商的過程能力指數和過程性能指數、監控供應商的測量系統、審核供應商的質量管理體系,其操作方法與一般供應商品質管理相似,在一般的供應商品質管理文獻中均有涉及,本文不作贅述。
一、強勢供應商品質管理體系分析
1.協助強勢供應商識別顧客的需求
毫無疑問,供應商的顧客就是企業自己,供應商對顧客需求的識別主要是對企業需求的識別。
但是,問題并不僅僅是這樣簡單,企業和供應商有一個共同的顧客,那就是產品的最終使用者,這就要求企業和供應商共同識別共同的顧客需求,共同改進各自的體系、過程和產品,以便進一步滿足顧客的需求,在競爭對手采取改進措施以前識別顧客需求的微秒變化,滿足這些變化,可鞏固開拓共同的市場。
顧客滿意與否取決于顧客的價值觀和期望與所接受產品或服務狀況的比較。顧客滿意是指顧客對其要求已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
另外,建立顧客關系管理體系并與企業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形成有效的對接,可以實現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業務流程再造,形成基于供應鏈的質量優勢。
要讓強勢供應商充分認識到與企業建立互利互惠的供需關系的重要性,確立“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思想,傾聽顧客之聲,形成與企業的互動關系,通過滿足顧客(當然,首先是企業)要求,從而建立和保持雙方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2.關注強勢供應商的資料分析和持續改進
資料分析是品質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前提,只有正確的進行了資料分析,才能及時發現質量管理體系的波動和變差,才能及時有效的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保證品質管理體系和產品符合規定的要求。
一般來說,強勢供應商對資料分析的重視程度都很高,并以此作為改進工作的依據。作為企業代表,要在也強勢供應商的接觸中了解其資料分析的應用情況,并將組裝產品過程中的質量問題的統計資料提供給他們,督促其進行改進。
資料分析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要形成制度并堅持下去,統計技術的應用貴在堅持,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就失去了資料的連續性和可信性,資料分析的結果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統計方法很多,具體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目的靈活選用,不可能千篇一律的規定使用某種統計技術,也不要舍近求遠,故意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復雜統計技術。因為資料分析和統計技術的種類很多,有簡有繁,應當使用哪一種,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衡量的標準是有效性。如果有多種統計技術可以應用于同一目的,而且效果也基本相同,應該盡量使用比較簡單的統計方法。
另外,也可以在與強勢供應商洽談時雙方約定使用何種統計方法、統計報表,方便雙方對問題的理解和溝通。
二、品質檢驗的管理
對供應商的質量控制來講,質量檢驗的管理主要是進貨檢驗的管理。針對強勢供應商的特點,品質檢驗管理應該有所側重,下面將會對這方面進行論述。
批量生產時供應商提供的產品一般屬于連續批量供貨的產品。一般來說,經過了小批試制階段的改進等措施,這時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其質量是比較穩定的,其產品質量的波動一般也是在允許范圍內的。
但是,有時候也會有異常因素的入侵,產品突發性的波動,如果正是在此時供應商質量檢驗出現了疏忽,可能會有大批不合格品交付,所以企業要防止這種突發性質量波動的產品投入使用。
企業與供應商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合同關系,強調互利共贏,但也應意識到從根本目的來看,合同雙方是有各自經濟利益的,所以企業應該從自身的根本目的出發,對供應商交付的產品進行檢驗和控制。
1.編制進貨檢驗和驗證的指導性文件
明確進貨檢驗人員的職責,規定驗收的規范及標準,必要時制定進貨檢驗計劃。因為強勢供應商在這些關鍵零部件的制造上擁有技術和經驗優勢,所以常常是由強勢供應商提供規格書和供應商出廠檢驗規范供企業參考,從而制定企業的進貨檢驗規范。
2.進貨檢驗和驗證
進貨檢驗包括首批進貨檢驗和批量正常進貨檢驗兩類。
(1)首批進貨檢驗
首批進貨檢驗是指企業對供應商第一次提供的一批樣品進行的鑒定性的檢驗認可。這種檢驗內容較多,要求比較嚴格。
在進行首批進貨檢驗時,首先要充分理解該零部件的技術要求、質量要求、抽樣方案和產品接受標準。一般來說,技術要求、質量要求和產品接受標準由強勢供應商和企業的相關部門提供,抽樣方案一般采取全檢。
在這個環節中,供應商提供的文件還包括各種質量證明文件(合格憑證、供應商進行的檢驗資料記錄及有關檢驗或試驗方法的說明資料等),要注意確認。
在實施檢驗的過程中,要進行比較判斷,做出檢驗結論,做好記錄。在與供應商提供的質量證明文件進行比較,指出不一致的事項與差異,確定這些事項與差異是否可以接受,雙方形成文件。
最后,整理形成首批樣品檢驗報告,說明樣品檢驗判定結果(合格與否,接收還是拒收),供應商質量證明文件的符合程度,樣品檢驗的總評價及有關建議等。
(2)批量正常進貨
批量正常進貨是指供應商按照合同的規定持續性的進貨。這些產品的進貨檢驗,首先應重視供應商提供的質量證明文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核對性的檢查。批量正常進貨檢驗,可根據各個階段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檢驗方法。
強勢供應商提供的關鍵零部件要實行嚴格的全項檢查。考慮到成本問題,可以在進貨檢驗階段采取抽檢,做初步判定,爾后在生產線上線生產之前再做一次全面檢查,以此確保關鍵零部件的品質。
針對強勢供應商這一特殊的管理對象而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進貨質量檢驗、推動供應商的質量改進、以及不合格品的處置和質量問題的解決。其它的例如監控供應商的過程能力指數和過程性能指數、監控供應商的測量系統、審核供應商的質量管理體系,其操作方法與一般供應商品質管理相似,在一般的供應商品質管理文獻中均有涉及,本文不作贅述。
一、強勢供應商品質管理體系分析
1.協助強勢供應商識別顧客的需求
毫無疑問,供應商的顧客就是企業自己,供應商對顧客需求的識別主要是對企業需求的識別。
但是,問題并不僅僅是這樣簡單,企業和供應商有一個共同的顧客,那就是產品的最終使用者,這就要求企業和供應商共同識別共同的顧客需求,共同改進各自的體系、過程和產品,以便進一步滿足顧客的需求,在競爭對手采取改進措施以前識別顧客需求的微秒變化,滿足這些變化,可鞏固開拓共同的市場。
顧客滿意與否取決于顧客的價值觀和期望與所接受產品或服務狀況的比較。顧客滿意是指顧客對其要求已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
另外,建立顧客關系管理體系并與企業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形成有效的對接,可以實現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業務流程再造,形成基于供應鏈的質量優勢。
要讓強勢供應商充分認識到與企業建立互利互惠的供需關系的重要性,確立“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思想,傾聽顧客之聲,形成與企業的互動關系,通過滿足顧客(當然,首先是企業)要求,從而建立和保持雙方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2.關注強勢供應商的資料分析和持續改進
資料分析是品質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前提,只有正確的進行了資料分析,才能及時發現質量管理體系的波動和變差,才能及時有效的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保證品質管理體系和產品符合規定的要求。
一般來說,強勢供應商對資料分析的重視程度都很高,并以此作為改進工作的依據。作為企業代表,要在也強勢供應商的接觸中了解其資料分析的應用情況,并將組裝產品過程中的質量問題的統計資料提供給他們,督促其進行改進。
資料分析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要形成制度并堅持下去,統計技術的應用貴在堅持,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就失去了資料的連續性和可信性,資料分析的結果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統計方法很多,具體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目的靈活選用,不可能千篇一律的規定使用某種統計技術,也不要舍近求遠,故意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復雜統計技術。因為資料分析和統計技術的種類很多,有簡有繁,應當使用哪一種,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衡量的標準是有效性。如果有多種統計技術可以應用于同一目的,而且效果也基本相同,應該盡量使用比較簡單的統計方法。
另外,也可以在與強勢供應商洽談時雙方約定使用何種統計方法、統計報表,方便雙方對問題的理解和溝通。
二、品質檢驗的管理
對供應商的質量控制來講,質量檢驗的管理主要是進貨檢驗的管理。針對強勢供應商的特點,品質檢驗管理應該有所側重,下面將會對這方面進行論述。
批量生產時供應商提供的產品一般屬于連續批量供貨的產品。一般來說,經過了小批試制階段的改進等措施,這時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其質量是比較穩定的,其產品質量的波動一般也是在允許范圍內的。
但是,有時候也會有異常因素的入侵,產品突發性的波動,如果正是在此時供應商質量檢驗出現了疏忽,可能會有大批不合格品交付,所以企業要防止這種突發性質量波動的產品投入使用。
企業與供應商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合同關系,強調互利共贏,但也應意識到從根本目的來看,合同雙方是有各自經濟利益的,所以企業應該從自身的根本目的出發,對供應商交付的產品進行檢驗和控制。
1.編制進貨檢驗和驗證的指導性文件
明確進貨檢驗人員的職責,規定驗收的規范及標準,必要時制定進貨檢驗計劃。因為強勢供應商在這些關鍵零部件的制造上擁有技術和經驗優勢,所以常常是由強勢供應商提供規格書和供應商出廠檢驗規范供企業參考,從而制定企業的進貨檢驗規范。
2.進貨檢驗和驗證
進貨檢驗包括首批進貨檢驗和批量正常進貨檢驗兩類。
(1)首批進貨檢驗
首批進貨檢驗是指企業對供應商第一次提供的一批樣品進行的鑒定性的檢驗認可。這種檢驗內容較多,要求比較嚴格。
在進行首批進貨檢驗時,首先要充分理解該零部件的技術要求、質量要求、抽樣方案和產品接受標準。一般來說,技術要求、質量要求和產品接受標準由強勢供應商和企業的相關部門提供,抽樣方案一般采取全檢。
在這個環節中,供應商提供的文件還包括各種質量證明文件(合格憑證、供應商進行的檢驗資料記錄及有關檢驗或試驗方法的說明資料等),要注意確認。
在實施檢驗的過程中,要進行比較判斷,做出檢驗結論,做好記錄。在與供應商提供的質量證明文件進行比較,指出不一致的事項與差異,確定這些事項與差異是否可以接受,雙方形成文件。
最后,整理形成首批樣品檢驗報告,說明樣品檢驗判定結果(合格與否,接收還是拒收),供應商質量證明文件的符合程度,樣品檢驗的總評價及有關建議等。
(2)批量正常進貨
批量正常進貨是指供應商按照合同的規定持續性的進貨。這些產品的進貨檢驗,首先應重視供應商提供的質量證明文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核對性的檢查。批量正常進貨檢驗,可根據各個階段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檢驗方法。
強勢供應商提供的關鍵零部件要實行嚴格的全項檢查。考慮到成本問題,可以在進貨檢驗階段采取抽檢,做初步判定,爾后在生產線上線生產之前再做一次全面檢查,以此確保關鍵零部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