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稿件來自食品伙伴網食品論壇網友“縱貫線”
日本世紀大地震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歐美部分地區公眾開始購買碘鹽防止核輻射,我國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公眾盲目搶購碘鹽的情況。目前,我國公眾搶鹽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傳說中的防輻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擔心海鹽也遭受到污染。
碘鹽真如傳言中說的那樣防輻射?海水遭污染后曬制的食鹽就會有風險?風險會有多大?
一、"放射性碘"是核泄漏主要污染物之一
日本這次核事故主要是由于反應堆的冷卻水供應中斷,導致部分堆芯熔化,壓力過高,核燃料容器外水溫過高,發生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導致氫氣爆炸,而不是核爆炸,最終導致一些放射性物質泄漏。
其中核輻射污染物中,放射性碘占很大比例它主要從4種途徑對人群產生照射:污染空氣的吸入、污染食品和水的食入、經皮膚吸收和沉積的放射性碘的外照射。一般情況下,吸入污染的空氣和食入污染的食品、水和牛奶是最重要的照射途徑。
二、碘片(碘化鉀)防輻射原理
在遭受輻射之前或之后不久,服用碘化鉀片可使碘在甲狀腺里飽和,減少甲狀腺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從而快速排除體外,減輕受輻射風險。
三、碘鹽無助防輻射
剛才在碘片防輻射原理中已經提到,甲狀腺里的碘(不管是穩定性碘還是放射性碘)只有達到飽和才能阻止對其他碘的吸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碘鹽(以碘酸鉀形式存在),碘的含量在20-50mg/kg,如此低的含量,再加上碘酸鉀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鉀,因此起不到預防放射性碘的作用。
碘片(碘化鉀)只對放射性碘有效,而對其他放射性物質無能為力。而且服用過多的碘本身又會帶來其他的健康風險。即使是大劑量的服用碘片,其綜合功效也不是那么理想。國際核管理委員會(NRC)一直反對廣泛發放碘片,他們認為"撤離居民"和"避免被污染的食物"是更加有效的途徑,而廣泛發放碘片會給公眾帶來困擾。
有較大量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的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采取一些應急防護措施,如隱蔽、撤離、關閉門窗和通風系統、出門戴口罩、用干或濕毛巾捂住口鼻、盡量減少皮膚暴露等。對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員,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四、日本核泄漏放射性物質擴散方向關注
1、近期日本風向
未來幾天日本風向可關注:http://www.surf-forecast.com/maps/Japan/wind/12
圖中所示為2011-3-17風向
2、洋流方向(圖中紅點處為日本核泄漏位置)
3、數字模型模擬本次核放射物擴散過程
本模擬是奧地利中央氣象和地球動力研究所的Gerhard Wotawa博士模擬的此次事故放射性污染物擴散的過程。(來源網站:
http://www.zamg.ac.at/aktuell/index.php?seite=1&artikel=ZAMG_2011-03-15GMT08:26)
五、綜述
從目前監測的情況來看,我國東部海水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能夠擴散過來,經過大范圍的海水、大氣圈稀釋以后,其濃度不會造成危害。另外,我國食鹽大部分是礦鹽,海鹽的量不會超過20%.因此,公眾不必搶先購買食鹽,大量屯鹽有些杞人憂天了!
參與討論請見:
食鹽防輻射?
日期:201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