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國外媒體對中國禁止進口美國凍肉的反應

   2007-07-18 商務部網站710
核心提示: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有關部門日前宣布,禁止進口全球最大肉類加工商Tyson Foods(泰臣食品)及其它6家美國公司的雞肉和豬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有關部門日前宣布,禁止進口全球最大肉類加工商Tyson Foods(泰臣食品)及其它6家美國公司的雞肉和豬肉產品。這一做法顯然是對美國指責中國出口產品衛生不合格做出的回應。文章認為中方采取的措施令人擔憂,中美之間可能正醞釀著一場全面貿易沖突。

    里昂證券(CLSA)的專家Andy Rothman表示,“中國需要避免采取明顯的報復措施,中美雙方需要花大力氣,避免將食品安全問題政治化。中國政府正非常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中國食品安全規定基本上與美國同類規定相同。這僅僅是一個按照標準執行的問題。”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產品安全取代配額成為貿易爭端焦點。文章說,隨著中國與其貿易伙伴在食品等產品安全問題上的摩擦增多,可清楚地看到,安全與質量標準正日益取代關稅及配額,成為國際貿易爭端中的主角。

    文章說,近日來,中國有關部門已承諾加大對出口商品的審查力度,同時表示已下令關閉了數千家無證經營和生產問題食品的企業,表明了中國政府嚴格控制食品安全的決心。中國也已加緊努力,確保本國出口商隨時跟上各出口市場安全標準的變化。

    中國政府同時表示也要加強對進口商品的檢查。除了上周被禁的凍雞和冷凍排骨外,中國近期已連續查禁了法國瓶裝水、澳大利亞海產品和美國飲料等進口商品。

    文章評論說,安全標準歷史上就曾被用作設立貿易壁壘的武器,而今中美觀察家心中皆有歷史重演的擔心。當前這種相互封鎖產品進口的形勢看上去已越來越像是一場貿易大戰,只是戰爭的焦點變了,相互指控的目標從原來的傾銷和不公平競爭變成了現在的危害消費者權益。中美食品安全問題上緊張氣氛的不斷加劇有可能使這兩個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眼下本已相當微妙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據專家分析,使用、濫用安全標準作為貿易壁壘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現有的一系列全球貿易協議已使得貿易進口關稅普遍下降,國家間通過其他手段設立貿易壁壘的行為也受到了大大的限制。北美、歐洲等發達地區公眾對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憂慮已推動政府實行更加嚴格的安全標準。然而,食品安全和產品標準的高技術性特征使政府在實際操作中有了很多的自由空間,因而很難確保執行過程的客觀與公正。在此情況下,國際貿易體系如何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類極其棘手的貿易爭端便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分析認為,標準有很多很多,人們根本無法判斷它什么時候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什么時候是為了設立貿易壁壘。世貿組織要求任何安全標準都要有科學依據,但這往往只是程式上的保護,而非實質性的分析。因為世貿組織往往不具備判別這類安全標準科學依據的能力,因此它只是看成員國在起草安全標準時是否遵循了恰當的程序。此外,有些團體在大喊貿易保護的同時也在揮舞安全問題的大旗,這也使二者之間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有時政府是迫于壓力才在保護人和動植物健康所必須的手段之外使用這一類限制措施來保護本國企業免受海外競爭的沖擊。




日期:2007-07-1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