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相關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分析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發的事件數、患病人數分別占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總數的55.1%、74.2%,死亡1人。
(一)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場所分類情況。
暴發場所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單位食堂 | 43 | 602 | 135 | 0 |
賓館飯店 | 20 | 250 | 96 | 0 |
學校食堂 | 12 | 403 | 71 | 0 |
街頭攤點 | 7 | 74 | 49 | 0 |
快餐店 | 7 | 64 | 17 | 0 |
農村宴席 | 4 | 111 | 107 | 0 |
小吃店 | 2 | 8 | 7 | 1 |
送餐 | 2 | 21 | 1 | 0 |
合計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發場所是單位食堂,其監測起數、患病人數分別占其44.3%和39.3%,死亡1人由游船上(小吃店)制備的水產品海螺的麻痹性貝類毒素導致。
(二)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原因分類情況 。
暴發原因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有毒動植物及毒素 | 37 | 555 | 153 | 1 |
微生物性 | 27 | 642 | 230 | 0 |
化學性 | 6 | 89 | 16 | 0 |
毒蘑菇 | 2 | 18 | 8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 | 25 | 229 | 76 | 0 |
合計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動植物及毒素的監測起數最多,占38.1% ,其中由菜豆引起的事件數和患病人數分別占有毒動植物及毒素事件總數的83.8%、90.8%,水產品海螺的麻痹性貝類毒素導致1人死亡。
(三)按食源性疾病暴發食品分類情況。
食品種類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果蔬類食品 | 36 | 562 | 173 | 0 |
肉類食品 | 15 | 177 | 113 | 0 |
水產食品 | 5 | 26 | 17 | 1 |
蘑菇 | 2 | 18 | 8 | 0 |
面米食品 | 1 | 62 | 0 | 0 |
豆制品 | 1 | 64 | 64 | 0 |
調味品 | 1 | 5 | 0 | 0 |
多種(或混合)食品 | 18 | 405 | 55 | 0 |
其他 | 3 | 20 | 12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 | 15 | 194 | 41 | 0 |
合計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 由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果蔬類食品引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患病人數最多,分別占37.1%和36.7%;肉類食品引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患病人數分別占15.5%和11.5%。
(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數分類情況。
患病人數/起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100 | 1 | 109 | 0 | 0 |
50~99 | 7 | 402 | 72 | 0 |
30~49 | 5 | 207 | 109 | 0 |
10~29 | 34 | 562 | 243 | 0 |
<10 | 50 | 253 | 59 | 1 |
合計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數<10人/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最多,占51.5%;患病人數為10人~29人/起的暴發事件的累計患病人數最多,占36.7%。
(五)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引發因素分類情況。
引發因素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加工不當 | 39 | 625 | 168 | 0 |
誤食誤用 | 9 | 121 | 20 | 1 |
加工人員污染 | 4 | 203 | 16 | 0 |
生熟交叉污染 | 3 | 62 | 48 | 0 |
存儲不當 | 2 | 42 | 42 | 0 |
原料變質 | 1 | 7 | 3 | 0 |
2種及以上因素 | 11 | 218 | 127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 | 28 | 255 | 59 | 0 |
合計 | 97 | 1533 | 483 | 1 |
2015年第一季度,在已明確的引發因素中,由加工不當引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和患病人數分別占40.2%和40.8%;由2種及以上因素引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和患病人數分別占11.3%和14.2%。
(六)學校食堂暴發事件報告情況。
2015年第一季度,由學校食堂引起的暴發事件報告起數12起,患病403人,無死亡。主要原因是多種食品的加工環節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污染、加工人員感染諾如病毒后交叉污染以及菜豆烹飪不當導致。
二、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分析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發的事件數、患病人數分別占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總數的44.9%、25.8%,死亡10人。
(一)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場所分類情況。
暴發場所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家庭 | 68 | 305 | 186 | 10 |
學校 | 4 | 180 | 58 | 0 |
其他 | 7 | 47 | 20 | 0 |
合計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主要暴發場所是家庭,其監測起數、患病人數分別占其86.1%和57.3%,死亡10人由家庭自制豆制品不當、誤食誤用亞硝酸鹽、面米制品加工不當以及不明原因等導致。
(二)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原因分類情況 。
暴發原因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化學性 | 18 | 77 | 63 | 2 |
有毒動植物及毒素 | 14 | 109 | 73 | 0 |
微生物性 | 10 | 89 | 62 | 1 |
毒蘑菇 | 2 | 9 | 4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 | 35 | 248 | 62 | 7 |
合計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最多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化學性的監測起數占22.8%,死亡2人由家庭誤食誤用亞硝酸鹽導致; 除毒蘑菇外的有毒動植物及毒素性的患病人數最多占20.5%,其中以菜豆烹飪不當和食用桐油果為主。
(三)按食源性疾病暴發食品分類情況。
食品種類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果蔬類食品 | 13 | 83 | 57 | 0 |
肉類食品 | 13 | 69 | 45 | 2 |
水產食品 | 6 | 27 | 27 | 0 |
調味品 | 5 | 18 | 10 | 2 |
面米食品 | 4 | 26 | 26 | 4 |
豆制品 | 3 | 8 | 8 | 1 |
蘑菇 | 2 | 9 | 4 | 0 |
乳類食品 | 2 | 5 | 2 | 0 |
多種(或混合)食品 | 12 | 82 | 40 | 1 |
其他 | 10 | 48 | 33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食品 | 9 | 157 | 12 | 0 |
合計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果蔬類食品的暴發事件監測起數、患病人數最多,分別占16.5%和15.6%;肉類食品的暴發事件監測起數占16.5%,其中家庭的熟肉制品引起2人死亡,原因不明。
(四)按每起事件的患病人數分類情況。
患病人數/起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50~99 | 1 | 98 | 0 | 0 |
30~49 | 1 | 46 | 46 | 0 |
10~29 | 6 | 115 | 56 | 0 |
<10 | 71 | 273 | 162 | 10 |
合計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患病人數<10人/起的暴發事件的監測起數和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分別占89.9%、51.3%和100.0%。患病人數為50~99人/起的暴發事件發生在學校,原因食品和致病因素均不明。
(五)按食源性疾病暴發引發因素分類情況。
引發因素 | 監測起數 | 患病人數 | 住院人數 | 死亡人數 |
誤食誤用 | 19 | 92 | 77 | 2 |
加工不當 | 13 | 107 | 65 | 1 |
原料污染(或)變質 | 7 | 19 | 17 | 0 |
存儲不當 | 5 | 11 | 9 | 0 |
其他 | 1 | 5 | 1 | 0 |
2種及以上因素 | 7 | 53 | 46 | 0 |
不明或尚未查明 | 27 | 245 | 49 | 7 |
合計 | 79 | 532 | 264 | 10 |
2015年第一季度,由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事件,在已明確的引發因素中,由誤食誤用引起的暴發監測起數最多,占24.1%,死亡2人由家庭誤食亞硝酸鹽引起;由食品的加工不當引起的患病人數最多,占20.1%。
三、 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原因分析
(一) 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中,果蔬類食品和肉類食品是主要的暴發食品。果蔬類食品中主要為有毒植物菜豆(88.9%),原因是烹飪不當,主要發生在單位食堂(81.2%)。肉類食品主要為醬鹵肉(80%),原因為生熟不分、存儲不當導致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33.3%)和超量、違規使用亞硝酸鹽(25%)引起,主要發生場所為街頭攤點和賓館飯店。
發生在學校食堂的暴發事件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其中2起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污染,2起為加工人員感染諾如病毒后交叉污染,4起為菜豆烹飪不當。
(二)非食品生產加工經營行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中,主要發生在家庭(86.1%),主要原因為對菜豆、草烏等有毒植物加工不當、誤食桐子和烹飪面米食品、蔬菜時誤用亞硝酸鹽;5起死亡事件共死亡10人,其中,自制臭豆腐中肉毒毒素中毒1人,誤食亞硝酸鉀2人,不明原因7人(自制發酵玉米面制品中4人、鹵豬腳2人、炒菜1人)。
四、 建議
(一)重點加強餐飲服務單位的監管。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食品在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等環節均易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應重點加強其各個環節的食品監管;加強食品加工從業人員對應季蔬菜加工環節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二)加大對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針對家庭的暴發事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現象,將多形式、多主題的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常態化,特別是對嚴重危害健康的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及其毒素、肉毒毒素和河鲀毒素的預防,減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三)加強學校食堂加工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食品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和各地衛生部門應聯合對學校營養餐、幼兒園配餐及其食堂用餐嚴格監管,將食品安全知識、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變成常態化的課外活動。
日期: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