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自2025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訂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問題的具體舉措,旨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新法條文數從原法的33條增加至41條,修訂內容涵蓋總則、不正當競爭行為、對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調查、法律責任和附則五章,對食品行業的市場競爭秩序、企業權益保護以及消費者利益維護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范。食品伙伴網梳理了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供行業參考。
1. 明確反不正當競爭總體要求
此次修訂首次明確將“預防”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加為立法目的。這一規定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將風險前置管理,通過預防性合規建設,企業能夠有效規避不正當競爭行為,可避免事后處罰導致的品牌損失等連鎖反應。其次從正面強調經營者應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時明確反不正當競爭工作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企業需密切關注黨中央關于“公平競爭審查”等政策導向,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2. 整治“內卷式”競爭,引導行業服務升級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從兩方面完善關于治理“內卷式”競爭的制度,首先明確國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依法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工作,保障各類經營者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其次是強化平臺責任,規定平臺經營者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平臺內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擾亂市場競爭秩序。
新法為企業撐起了“保護傘”,讓企業能夠擺脫低價競爭的束縛,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上。企業可以加強與平臺的合作,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價格體系,同時加大對產品研發和創新的投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 界定混淆行為,保護企業品牌權益
新修訂的法律針對“傍名牌”“搭便車”現象作出了詳細規定,例如,某產品包裝,與知名品牌僅一字之差,外包裝相似度高,非常容易混淆、看錯。針對此現象,增加了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新媒體賬號名稱、應用程序名稱或者圖標的規定,明確擅自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字號,以及將他人名稱、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設置為搜索關鍵詞,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屬于混淆行為。此外,還規定了經營者不得幫助他人實施混淆行為。該規定旨在防范企業通過隱蔽手段實施誤導消費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有效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知識產權是企業品牌的核心資產,企業應加強對自身品牌權益的保護,及時注冊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發現混淆行為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
4. 完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規范企業經營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細化了關于商業賄賂、虛假宣傳、不當有獎銷售和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成為食品企業競爭的重要資源。新修訂的法律進一步明確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實施有關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加了關于侵害數據權益的規定,明確經營者不得以欺詐、脅迫、避開或者破壞技術管理措施等不正當方式,獲取、使用其他經營者合法持有的數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市場競爭秩序。企業在數據收集、使用和共享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確保數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商業賄賂方面,增加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收受賄賂的規定。虛假宣傳方面,將虛假宣傳行為誤導的對象由消費者擴展為“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并加強對刷單炒信行為的規制,明確不得通過“虛假評價”方式幫助他人實施虛假宣傳。不當有獎銷售方面,規定有獎活動開始后,經營者不得隨意變更有獎銷售信息。商業詆毀方面,規定經營者不得“指使他人”進行商業詆毀,并將商業詆毀的對象由“競爭對手”擴展為“其他經營者”。
建議企業加強內部合規管理,建立健全反商業賄賂、反虛假宣傳等制度,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增強員工的法律意識和合規意識。同時,加強對營銷活動的審核和監管,確保宣傳內容真實、準確、合法。
5. 完善監管措施和法律責任,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進一步細化了相關監管措施及法律責任。
一是增加約談制度。經營者涉嫌違反本法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對其有關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其說明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二是強化有關部門及人員的保密義務,規定監督檢查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均依法負有保密義務。
三是將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的民事賠償數額的計算方式明確為“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
四是規定銷售有關違法商品的法律責任,同時,規定銷售者不知道其銷售的商品屬于違法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銷售,不予行政處罰。
五是增加規定受賄者的法律責任,以及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對行賄負有個人責任時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六是合理調整處罰力度,例如,適當上調對侵犯商業秘密、商業詆毀、網絡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罰款上限;取消虛假宣傳行為的罰款下限。
結語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企業的合規經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指導。企業應積極響應法律要求,加強合規管理,提升自身競爭力,共同推動食品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日期:2025-07-02
1. 明確反不正當競爭總體要求
此次修訂首次明確將“預防”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加為立法目的。這一規定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將風險前置管理,通過預防性合規建設,企業能夠有效規避不正當競爭行為,可避免事后處罰導致的品牌損失等連鎖反應。其次從正面強調經營者應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時明確反不正當競爭工作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企業需密切關注黨中央關于“公平競爭審查”等政策導向,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2. 整治“內卷式”競爭,引導行業服務升級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從兩方面完善關于治理“內卷式”競爭的制度,首先明確國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依法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工作,保障各類經營者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其次是強化平臺責任,規定平臺經營者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平臺內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擾亂市場競爭秩序。
新法為企業撐起了“保護傘”,讓企業能夠擺脫低價競爭的束縛,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上。企業可以加強與平臺的合作,共同制定公平合理的價格體系,同時加大對產品研發和創新的投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 界定混淆行為,保護企業品牌權益
新修訂的法律針對“傍名牌”“搭便車”現象作出了詳細規定,例如,某產品包裝,與知名品牌僅一字之差,外包裝相似度高,非常容易混淆、看錯。針對此現象,增加了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新媒體賬號名稱、應用程序名稱或者圖標的規定,明確擅自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字號,以及將他人名稱、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設置為搜索關鍵詞,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屬于混淆行為。此外,還規定了經營者不得幫助他人實施混淆行為。該規定旨在防范企業通過隱蔽手段實施誤導消費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有效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知識產權是企業品牌的核心資產,企業應加強對自身品牌權益的保護,及時注冊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發現混淆行為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
4. 完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規范企業經營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細化了關于商業賄賂、虛假宣傳、不當有獎銷售和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成為食品企業競爭的重要資源。新修訂的法律進一步明確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實施有關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加了關于侵害數據權益的規定,明確經營者不得以欺詐、脅迫、避開或者破壞技術管理措施等不正當方式,獲取、使用其他經營者合法持有的數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市場競爭秩序。企業在數據收集、使用和共享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確保數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商業賄賂方面,增加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收受賄賂的規定。虛假宣傳方面,將虛假宣傳行為誤導的對象由消費者擴展為“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并加強對刷單炒信行為的規制,明確不得通過“虛假評價”方式幫助他人實施虛假宣傳。不當有獎銷售方面,規定有獎活動開始后,經營者不得隨意變更有獎銷售信息。商業詆毀方面,規定經營者不得“指使他人”進行商業詆毀,并將商業詆毀的對象由“競爭對手”擴展為“其他經營者”。
建議企業加強內部合規管理,建立健全反商業賄賂、反虛假宣傳等制度,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增強員工的法律意識和合規意識。同時,加強對營銷活動的審核和監管,確保宣傳內容真實、準確、合法。
5. 完善監管措施和法律責任,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進一步細化了相關監管措施及法律責任。
一是增加約談制度。經營者涉嫌違反本法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對其有關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其說明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二是強化有關部門及人員的保密義務,規定監督檢查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均依法負有保密義務。
三是將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的民事賠償數額的計算方式明確為“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
四是規定銷售有關違法商品的法律責任,同時,規定銷售者不知道其銷售的商品屬于違法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銷售,不予行政處罰。
五是增加規定受賄者的法律責任,以及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對行賄負有個人責任時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六是合理調整處罰力度,例如,適當上調對侵犯商業秘密、商業詆毀、網絡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罰款上限;取消虛假宣傳行為的罰款下限。
結語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企業的合規經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指導。企業應積極響應法律要求,加強合規管理,提升自身競爭力,共同推動食品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日期: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