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海南自貿港迎來一批特殊“旅客”——來自東南亞的優質榴蓮種苗在“綠色通道”下快速通關,進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月亮島隔離區。這一場景折射出我國農業開放的新趨勢:自貿試驗區正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整合,推動包括農業在內的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躍遷,助力實現農業高水平開放。那么,自貿試驗區在推動農業開放方面已經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還可以做哪些嘗試?
PART.01
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2013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從上海起步,十余年來,已先后七輪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貿港,從上海“一個點”到東部“一條線”再到全國“一個面”,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2017年,浙江、河南和陜西等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首次提出“著力發展水產品貿易”等農業開放任務,如今我國所有自貿試驗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農任務,比較集中和突出的有陜西自貿區楊凌片區、海南自貿港、浙江自貿區舟山片區等,它們成為各地農業開放創新的“試驗田”,不斷嘗試新做法,積累新經驗。
截至2024年3月,自貿試驗區已累計向全國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了349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明確以農業為試點的制度創新經驗有8項,約占3%,主要集中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具體來看,6項和進出口檢驗檢疫監管相關,如進境糧食檢疫全流程監管、免除低風險動植物檢疫證書清單制度等,便于更快更好開展進口農產品檢驗檢疫;1項涉及優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行政許可審批流程;1項涉及放寬小麥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外資股比。
PART.02
制度創新打破農業開放壁壘
讓農產品貿易更便利。如海南自貿港“零關稅”政策覆蓋果蔬、谷物等39項農產品,使海南省相關農產品的進口量大大增加。多個自貿試驗區也在農產品檢驗檢疫和快速通關方面進行了改革。如四川自貿試驗區試點的“冰鮮水產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符合條件的進口企業可以“附條件提離”,通關檢測可走綠色通道,貨物放行時間能縮短3—5天。該模式已在全國范圍推廣,大大提升了便利化水平。
讓農業外資入場更容易。2017年至2021年,我國連續五年修訂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122條縮減至27條,農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在此框架下大幅壓縮。目前,2021年自貿試驗區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農業領域僅保留針對糧食種子、稀有特有以及轉基因品種選育等3條限制,相比2024年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還更開放。
讓農業發展環境更優化。多個自貿試驗區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減輕了農業企業負擔,讓市場各類主體更有活力。同時,自貿試驗區優化片區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幫助農業企業和農民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讓他們面對市場風險時更有底氣。
讓農業國際合作更密切。自貿試驗區立足各自獨特優勢和發展定位,在農業對外開放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海南憑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為全球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PART.03
探索自貿試驗區與農業開放結合的新路徑
小伙伴們,相信通過前面的介紹你們已經發現,自貿試驗區與農業對外開放的結合,本質是以制度型開放驅動農業現代化,通過規則銜接、要素流動和模式創新,將中國農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這些年來,我國農業在利用自貿試驗區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擴大開放中拓展國際合作空間,還要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在這一進程中,農業對外開放與自貿試驗區如何更好聯動起來?
探索農業全產業鏈開放政策創設。當前,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已從單一貿易擴展至全產業鏈合作,未來應進一步探索破解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例如,對接高水平經貿協定涉農優惠規則,進一步推出農業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針對企業關心的國際營銷、品牌建設、國際認證等加強出口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服務貿易促進措施等。
加大涉農改革創新成果推廣力度。目前國家層面累計推廣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與農業相關的成果較少,僅8條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和3項最佳實踐案例。未來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加大推廣力度,重點關注制度創新、可操作性強、實施效果好且具有一定普遍適用性的案例,如貿易便利化領域的通關監管模式等。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分類別推廣,因地制宜復制,確保政策見效。
促進自貿試驗區與農業開放試驗區、自由貿易區三者之間的協同聯動。在自貿試驗區推進的同時,農業領域也在主動探索以開放促改革的先行先試,主要載體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另一方面,我國持續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對外商簽了23個自貿協定。在自貿試驗區全方位開放、農業對外開放試驗區重點鋪開、自由貿易區高水平推進齊頭并進格局下,應推動三者相互借力,探索更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農業開放政策。
日期:2025-04-26
PART.01
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2013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從上海起步,十余年來,已先后七輪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貿港,從上海“一個點”到東部“一條線”再到全國“一個面”,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2017年,浙江、河南和陜西等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首次提出“著力發展水產品貿易”等農業開放任務,如今我國所有自貿試驗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農任務,比較集中和突出的有陜西自貿區楊凌片區、海南自貿港、浙江自貿區舟山片區等,它們成為各地農業開放創新的“試驗田”,不斷嘗試新做法,積累新經驗。
截至2024年3月,自貿試驗區已累計向全國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了349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明確以農業為試點的制度創新經驗有8項,約占3%,主要集中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具體來看,6項和進出口檢驗檢疫監管相關,如進境糧食檢疫全流程監管、免除低風險動植物檢疫證書清單制度等,便于更快更好開展進口農產品檢驗檢疫;1項涉及優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行政許可審批流程;1項涉及放寬小麥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外資股比。
PART.02
制度創新打破農業開放壁壘
讓農產品貿易更便利。如海南自貿港“零關稅”政策覆蓋果蔬、谷物等39項農產品,使海南省相關農產品的進口量大大增加。多個自貿試驗區也在農產品檢驗檢疫和快速通關方面進行了改革。如四川自貿試驗區試點的“冰鮮水產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符合條件的進口企業可以“附條件提離”,通關檢測可走綠色通道,貨物放行時間能縮短3—5天。該模式已在全國范圍推廣,大大提升了便利化水平。
讓農業外資入場更容易。2017年至2021年,我國連續五年修訂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122條縮減至27條,農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在此框架下大幅壓縮。目前,2021年自貿試驗區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農業領域僅保留針對糧食種子、稀有特有以及轉基因品種選育等3條限制,相比2024年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還更開放。
讓農業發展環境更優化。多個自貿試驗區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減輕了農業企業負擔,讓市場各類主體更有活力。同時,自貿試驗區優化片區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幫助農業企業和農民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讓他們面對市場風險時更有底氣。
讓農業國際合作更密切。自貿試驗區立足各自獨特優勢和發展定位,在農業對外開放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海南憑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為全球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PART.03
探索自貿試驗區與農業開放結合的新路徑
小伙伴們,相信通過前面的介紹你們已經發現,自貿試驗區與農業對外開放的結合,本質是以制度型開放驅動農業現代化,通過規則銜接、要素流動和模式創新,將中國農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這些年來,我國農業在利用自貿試驗區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擴大開放中拓展國際合作空間,還要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在這一進程中,農業對外開放與自貿試驗區如何更好聯動起來?
探索農業全產業鏈開放政策創設。當前,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已從單一貿易擴展至全產業鏈合作,未來應進一步探索破解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例如,對接高水平經貿協定涉農優惠規則,進一步推出農業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針對企業關心的國際營銷、品牌建設、國際認證等加強出口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服務貿易促進措施等。
加大涉農改革創新成果推廣力度。目前國家層面累計推廣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與農業相關的成果較少,僅8條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和3項最佳實踐案例。未來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加大推廣力度,重點關注制度創新、可操作性強、實施效果好且具有一定普遍適用性的案例,如貿易便利化領域的通關監管模式等。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分類別推廣,因地制宜復制,確保政策見效。
促進自貿試驗區與農業開放試驗區、自由貿易區三者之間的協同聯動。在自貿試驗區推進的同時,農業領域也在主動探索以開放促改革的先行先試,主要載體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另一方面,我國持續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對外商簽了23個自貿協定。在自貿試驗區全方位開放、農業對外開放試驗區重點鋪開、自由貿易區高水平推進齊頭并進格局下,應推動三者相互借力,探索更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農業開放政策。
日期: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