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媒體發布一則關于市面上熱銷“0添加”醬油的測評,引起不小的輿論風波。原因是測評中有一項是檢測重金屬鎘和總砷的含量。初看嚇一跳,因為測評中13款醬油中只有一款醬油鎘和砷“都沒檢出”,其余醬油多少都“含有”重金屬。
憑空冒出的“未檢出”標準
雖然測評還“體貼”的注釋,所有醬油都符合國家標準,標示未檢出的意思是檢出量<0.005mg/kg。這仍讓不少網友炸了鍋,紛紛質疑這些“0添加”醬油的產品質量,覺得自己購買的“0添加”醬油,就應該一點重金屬都沒有。
原料帶入
這個要求多少有點不近人情了。醬油的原料是大豆和小麥。作物在土壤中生長,必然會吸收土壤中的各種元素,重金屬也不例外。以鎘為例,GB 276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對大豆中鎘限量為0.2mg/kg,小麥為0.1mg/kg。試問醬油原料中就含有鎘,醬油中又怎會沒有?只不過因為產地、年份的不同,鎘含量會有輕微波動罷了。
可以說食物中有微量重金屬才是正常狀態,如今有,古代同樣也有。
要比水還“干凈”?
要知道醬油國標 GB 2717-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醬油》和GB 276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對總砷的限量是0.5mg/kg,鎘甚至都沒有限量要求(因為國標對醬油的原料大豆和小麥已做了限定)。
此次測評所謂的“未檢出”,相當于測評媒體自己設置了一個不知道有什么意義的門檻:0.005mg/kg,高于國標100倍……要知道我國飲用水標準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鎘和砷的限量分別才是0.005mg/L和0.01mg/L。
也就是說,一個媒體,自己出了一個測評,測評中自己對醬油中重金屬設了一個門檻,這個門檻比醬油的國家標準嚴格100倍,甚至比飲用水的國標還要嚴格。對,你沒看錯,飲用水中含有微量重金屬也是正常的。
警惕測評式賣貨
目前,該媒體已經刪除了此次測評的信息。在這里我們不去揣測設計這個測評的用意如何,也不去懷疑測評數據的真實性。只是想給大家提個醒,近年來打著測評旗號營銷的現象,的確越來越多。有的圖增粉,有的圖賣貨。反正背后少不了利益的驅動,畢竟測評費用動輒上萬,誰也不是慈善家。
一個實驗從實驗設計、樣品采樣、實驗方法、實驗過程、數據分析、實驗總結,每個步驟都可以人為左右實驗結果,實驗數據造假反而是最低端的手段。
舉個例子,也許有老讀者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關于啤酒中嘔吐毒素的科普文章,文中提到啤酒原料中嘔吐毒素的含量,會隨著年份波動,進而導致啤酒中嘔吐毒素的含量波動。
先有答案,再出題
如果食品有意思想賣一款啤酒,完全可以設計一個測評,選擇一個嘔吐毒素含量較低年份生產的啤酒進行檢測,拿它與其他品牌含量較高年份的做對比。數據完全可以不用造假,雖然大家都符合國家標準,但看起來食品有意思的啤酒質量就會更好。
以此類推……每個實驗關鍵部分,都可以做這種“小手腳”。你可以指出這些小手腳是“故意為之”,他也可以辯解這是“設計缺陷”。
更重要的是,人們攝入嘔吐毒素最多的方式是面粉,而非啤酒。啤酒中雖然有,也微乎其微。也就是說,比較啤酒中的嘔吐毒素含量多少,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消費者在無形中,就掉入了這個“測評設計”陷阱。
科學研究與測評營銷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測評營銷是根據“預設的答案”去設計“考試題目”,有相關科學素養并且了解該行業的人,也許可以看出端倪。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科學家”和“百事通”,人們被類似測評帶偏甚至成為“死忠粉”的現象并不少見。
前有狼后有虎
最后,還是老生常談地呼吁大家,要保持理性。國標中并沒有所謂“0添加”的標準,在這個離不開外賣和預制菜的年代里,一味追求“0添加”反而容易掉入商家或測評營銷方的購物陷阱。
食品工業發展至今,不同品牌的競品之間,很難做出質量差異,所以同類產品價格也差不多。大家根據自己的口味偏好和消費能力購買即可。
日期:2025-03-25
憑空冒出的“未檢出”標準
雖然測評還“體貼”的注釋,所有醬油都符合國家標準,標示未檢出的意思是檢出量<0.005mg/kg。這仍讓不少網友炸了鍋,紛紛質疑這些“0添加”醬油的產品質量,覺得自己購買的“0添加”醬油,就應該一點重金屬都沒有。
原料帶入
這個要求多少有點不近人情了。醬油的原料是大豆和小麥。作物在土壤中生長,必然會吸收土壤中的各種元素,重金屬也不例外。以鎘為例,GB 276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對大豆中鎘限量為0.2mg/kg,小麥為0.1mg/kg。試問醬油原料中就含有鎘,醬油中又怎會沒有?只不過因為產地、年份的不同,鎘含量會有輕微波動罷了。
可以說食物中有微量重金屬才是正常狀態,如今有,古代同樣也有。
要比水還“干凈”?
要知道醬油國標 GB 2717-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醬油》和GB 2762-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對總砷的限量是0.5mg/kg,鎘甚至都沒有限量要求(因為國標對醬油的原料大豆和小麥已做了限定)。
此次測評所謂的“未檢出”,相當于測評媒體自己設置了一個不知道有什么意義的門檻:0.005mg/kg,高于國標100倍……要知道我國飲用水標準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鎘和砷的限量分別才是0.005mg/L和0.01mg/L。
也就是說,一個媒體,自己出了一個測評,測評中自己對醬油中重金屬設了一個門檻,這個門檻比醬油的國家標準嚴格100倍,甚至比飲用水的國標還要嚴格。對,你沒看錯,飲用水中含有微量重金屬也是正常的。
警惕測評式賣貨
目前,該媒體已經刪除了此次測評的信息。在這里我們不去揣測設計這個測評的用意如何,也不去懷疑測評數據的真實性。只是想給大家提個醒,近年來打著測評旗號營銷的現象,的確越來越多。有的圖增粉,有的圖賣貨。反正背后少不了利益的驅動,畢竟測評費用動輒上萬,誰也不是慈善家。
一個實驗從實驗設計、樣品采樣、實驗方法、實驗過程、數據分析、實驗總結,每個步驟都可以人為左右實驗結果,實驗數據造假反而是最低端的手段。
舉個例子,也許有老讀者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關于啤酒中嘔吐毒素的科普文章,文中提到啤酒原料中嘔吐毒素的含量,會隨著年份波動,進而導致啤酒中嘔吐毒素的含量波動。
先有答案,再出題
如果食品有意思想賣一款啤酒,完全可以設計一個測評,選擇一個嘔吐毒素含量較低年份生產的啤酒進行檢測,拿它與其他品牌含量較高年份的做對比。數據完全可以不用造假,雖然大家都符合國家標準,但看起來食品有意思的啤酒質量就會更好。
以此類推……每個實驗關鍵部分,都可以做這種“小手腳”。你可以指出這些小手腳是“故意為之”,他也可以辯解這是“設計缺陷”。
更重要的是,人們攝入嘔吐毒素最多的方式是面粉,而非啤酒。啤酒中雖然有,也微乎其微。也就是說,比較啤酒中的嘔吐毒素含量多少,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消費者在無形中,就掉入了這個“測評設計”陷阱。
科學研究與測評營銷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測評營銷是根據“預設的答案”去設計“考試題目”,有相關科學素養并且了解該行業的人,也許可以看出端倪。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科學家”和“百事通”,人們被類似測評帶偏甚至成為“死忠粉”的現象并不少見。
前有狼后有虎
最后,還是老生常談地呼吁大家,要保持理性。國標中并沒有所謂“0添加”的標準,在這個離不開外賣和預制菜的年代里,一味追求“0添加”反而容易掉入商家或測評營銷方的購物陷阱。
食品工業發展至今,不同品牌的競品之間,很難做出質量差異,所以同類產品價格也差不多。大家根據自己的口味偏好和消費能力購買即可。
日期: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