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紅餐網、中國商業聯合會和紅餐研究院主辦的“破繭? 新生 2025中國餐飲產業節”在成都新世紀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本屆產業節為期2天,包含了產業大會、風向標產品全球發布會、2025餐飲品類發展論壇、2025火鍋產業發展論壇等多個版塊內容,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知名餐飲品牌創始人、投資人、產業鏈專業人士、行業專家及上千餐飲精英共襄盛舉。開幕第一天,2025中國餐飲產業大會現場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亮點?一起來回顧。
本次大會,成都海名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奎先、陜西省面食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中國陜菜網創始人劉曉鐘,中國陜菜網總經理金傳梅共同參與。
致辭環節:行業展望與寄語
致辭中,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概述了中國餐飲業的四大成就:市場規模大且增長快、創新多元化、數字化轉型顯著、文化輸出擔當,同時也指出了成本壓力上升、競爭激烈同質化、消費需求快速迭代三大困境。她提出中國餐飲業應深化數字化轉型、推廣智能技術、實施差異化戰略、堅持綠色發展,并積極響應低碳政策的號召,以應對挑戰并推動行業前行。
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在回顧2024年的挑戰時,強調了餐飲業當前所面臨的諸多困難以及新周期的到來。破繭新生”,意在表明在挑戰與新機遇并存的當下,餐飲業需要打破傳統思維束縛,勇于變革,從而在變革中尋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實現行業的蛻變與重生。
大咖演講:洞悉趨勢,引領未來
北大博雅資深教授周其仁就餐飲業如何避免內卷現象,提出了深刻見解。他首先強調了準確判斷經濟大勢的重要性,并指出業界應當積極尋找經濟復蘇的有利時機。周教授明確區分了市場競爭與內卷化的不同,指出內卷往往源于認知偏差、策略失誤及執行不當,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可以通過持續學習來預防和克服。為了有效應對內卷化趨勢,他建議餐飲業者應具備國際視野,勇于突破文化和習俗的限制,積極探索海外市場,發掘新的客戶群體。同時,他著重強調對客戶滿意度關注的重要性應遠遠超越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因此應將提升客戶體驗作為核心任務。在具體實施策略上,周教授提出了“數量上做減法,品質上做加法”的原則,鼓勵業界勇于面對挑戰,減少逃避困難的心理。最后,他特別指出,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服務已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把握住當前的科技發展趨勢,將科技創新與服務優化緊密結合,將為服務業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無限可能。
如何以創新驅動發展?如何打造餐飲連鎖新生態?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深入剖析了當前餐飲行業“內卷”現象的成因。他指出,消費者需求的持續變化,包括追求美食口感、情緒滿足、高性價比以及多元化用餐場景,是推動市場變革的重要力量。同時,市場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的“大魚吃小魚”轉變為跨界競爭的激烈態勢。在這樣的劇烈變化中,如果僅僅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就如同拿著舊地圖尋找新大陸,注定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
面對這一挑戰,周兆呈強調,消費者的需求永遠是創新的指南針。海底撈的做法是通過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舉辦“抱團大會”與顧客面對面交流,收集第一手信息;同時,公司內部快速響應,日均產生上千條創新提案,并通過內部評審機制分級落地,確保創新舉措的有效實施。最終周兆呈強調了海底撈的服務理念——“與人為善,恰如其分”,這一理念貫穿于海底撈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海底撈鼓勵員工自主創新,通過個性化的服務提升顧客體驗,讓每一位顧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些舉措共同構成了海底撈在餐飲連鎖新生態中的核心競爭力,為其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聚慧餐調聯合創始人王斌深刻闡述了餐飲效率的核心構成,即經營效率、顧客認知效率以及成癮性系數三者的有機結合。他特別強調,顧客認知效率是提升餐飲利潤的關鍵一環,它關乎顧客對餐飲品牌價值的深刻感知與高度認可。王斌詳細解析了顧客認知效率的三大維度:調味認知效率、食材認知效率與烹制認知效率。通過精準把握這三大維度,餐飲企業能夠顯著提升顧客的獲得感,從而在存量博弈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
在華為原人力資源副總裁吳建國看來,當前餐飲業的現狀彌漫著“慌、卷、慘”的氛圍,而未來屬于“穩、創、專”的發展路徑。吳建國強調,餐飲業要健康成長,必須同時修煉業務能力與組織力大基本功,吳建國指出,組織力“疲軟”會導致企業“未老先衰”,具體表現為規模不效益、協作效率低、業務創新慢(以及領導陷入兩難境地(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他認為,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于“人”。吳建國呼吁餐飲業要從“重事輕人”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轉向“先人后事”的認知升級,通過構建強大的組織力來穿越行業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華鼎冷鏈科技CEO王君深刻分享了關于餐飲供應鏈優化的見解。他提出“后段栽樹,前端乘涼”的理念,強調通過構建穩固而強大的后端供應鏈體系,能夠顯著提升連鎖餐飲企業前端門店的運營效率與便捷性,確保前端輕盈且迅速響應市場。同時,王君也倡導精益管理,著重于成本控制,從損耗削減、倉儲優化、運輸效率提升及日常運營等多個維度,既節省顯性資金,又有效規避隱性成本,從而引領餐飲企業向共贏鏈轉型,共創價值新高度。
2024年300萬餐廳倒閉說明什么?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認為中國正經歷類似日本的“失落時期”。他提出持續餐飲企業發展之道:一是學習百年企業模式降負債,保持財務穩健;二是專注細分領域,做“隱形冠軍”,注重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三是通過供應鏈優化、細分產品開發、團餐拓展、海外布局及上市等多途徑尋找企業發展新增長點。
嘉吉農業供應鏈中國區市場總監趙青借AI為引言揭示了油脂產業革新的四大動力:一是可得性,即打造低成本、高效便捷的產品;二是場景細分,強化實戰應用效果;三是落地閉環,強調油脂管理過程的關鍵性;四是消費者導向,利用如“0反式脂肪酸”等消費者認可的概念,優化溝通,四大引爆點引領煎炸油領域創新路徑。
圓桌環節:共話挑戰,探索機遇
在圓桌論壇“餐飲下半場,如何突破品類供應鏈上限”中,山東凱瑞商業集團董事長趙孝國、世界辣椒聯盟秘書長張盧卡、季季紅火鍋創始人兼總裁周弘、大莊園集團總裁陳姣姣、朱光玉火鍋館泰士多烤肉品牌創始合伙人李揚以及獨鳳軒骨神湯料創始人于連富等六位行業領袖各自發表了獨到見解。
觀點分享:
當下都追求極致質價比,許多供應鏈也進入出海的賽道。因此,顧客畫像十分重要,如今市場都在做迎合年輕人的工作,“新年輕人”和“新老年人”群體或許是未來市場需要著重關注的對象。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如今經濟形勢下行的大環境之下,中國餐飲連鎖化程度相比國外還是不夠。但從細分品類上看,由原來的追求品類全到追求品質精,出現了一些專注某個品類細分的賽道的品牌。
增量時代已經結束,存量和博弈時代已經到來,供應鏈的發展要在競爭中不斷創新升級,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才能在巨大壓力下順應市場。
要突破品類供應鏈上限,如何平衡價格與品質之間的關系,是需要深度考慮和研究的一個問題。要想破卷,就要不斷向內求,不斷學習。
在餐飲微利時代背景下,聚焦供應鏈與餐飲企業“共生之道”的圓桌論壇匯聚小龍坎品牌聯合創始人李碩彥、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利思客燒烤供應鏈創始人張利、美鑫餐調聯合創始人張煥、楊記隆府聯合創始人任康、以及丁點兒食品董事長李沖等行業精英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微薄的利潤空間內,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與餐飲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雙方的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觀點分享:
當下市場,傳統前端的營銷盈利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市場的盈利需求,因此要依靠后端供應鏈的支撐,這一現象導致了供應鏈與餐飲企業由原來簡單的買賣關系發展到如今共生共贏的密切合作關系。
供應鏈和人才鏈兩鏈都要為前端的渠道來服務,前端的開發例如爆品的開發能引導后端不斷創新進步。因此本質上,前端的研發進步是十分重要的。
降本增效也是當下做餐飲的一個熱點話題,前后兩端成本的降低是當下“微利時代”的剛需,但是降本增效不意味著要舍棄品質,要在保證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運作。
供應鏈和餐飲企業在當下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伙伴,尤其是對于連鎖和規模的餐飲品牌來說,供應鏈體系的完善有助于企業產品質量的保障和提升。因此,微利時代,要想解決內卷的困境,就需要前后端不斷深入,優化合作方式,從而破局新生。
日期:2025-03-14
本次大會,成都海名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奎先、陜西省面食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中國陜菜網創始人劉曉鐘,中國陜菜網總經理金傳梅共同參與。
致辭環節:行業展望與寄語
致辭中,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概述了中國餐飲業的四大成就:市場規模大且增長快、創新多元化、數字化轉型顯著、文化輸出擔當,同時也指出了成本壓力上升、競爭激烈同質化、消費需求快速迭代三大困境。她提出中國餐飲業應深化數字化轉型、推廣智能技術、實施差異化戰略、堅持綠色發展,并積極響應低碳政策的號召,以應對挑戰并推動行業前行。
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在回顧2024年的挑戰時,強調了餐飲業當前所面臨的諸多困難以及新周期的到來。破繭新生”,意在表明在挑戰與新機遇并存的當下,餐飲業需要打破傳統思維束縛,勇于變革,從而在變革中尋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實現行業的蛻變與重生。
大咖演講:洞悉趨勢,引領未來
北大博雅資深教授周其仁就餐飲業如何避免內卷現象,提出了深刻見解。他首先強調了準確判斷經濟大勢的重要性,并指出業界應當積極尋找經濟復蘇的有利時機。周教授明確區分了市場競爭與內卷化的不同,指出內卷往往源于認知偏差、策略失誤及執行不當,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可以通過持續學習來預防和克服。為了有效應對內卷化趨勢,他建議餐飲業者應具備國際視野,勇于突破文化和習俗的限制,積極探索海外市場,發掘新的客戶群體。同時,他著重強調對客戶滿意度關注的重要性應遠遠超越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因此應將提升客戶體驗作為核心任務。在具體實施策略上,周教授提出了“數量上做減法,品質上做加法”的原則,鼓勵業界勇于面對挑戰,減少逃避困難的心理。最后,他特別指出,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服務已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把握住當前的科技發展趨勢,將科技創新與服務優化緊密結合,將為服務業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無限可能。
如何以創新驅動發展?如何打造餐飲連鎖新生態?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深入剖析了當前餐飲行業“內卷”現象的成因。他指出,消費者需求的持續變化,包括追求美食口感、情緒滿足、高性價比以及多元化用餐場景,是推動市場變革的重要力量。同時,市場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的“大魚吃小魚”轉變為跨界競爭的激烈態勢。在這樣的劇烈變化中,如果僅僅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就如同拿著舊地圖尋找新大陸,注定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
面對這一挑戰,周兆呈強調,消費者的需求永遠是創新的指南針。海底撈的做法是通過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舉辦“抱團大會”與顧客面對面交流,收集第一手信息;同時,公司內部快速響應,日均產生上千條創新提案,并通過內部評審機制分級落地,確保創新舉措的有效實施。最終周兆呈強調了海底撈的服務理念——“與人為善,恰如其分”,這一理念貫穿于海底撈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海底撈鼓勵員工自主創新,通過個性化的服務提升顧客體驗,讓每一位顧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些舉措共同構成了海底撈在餐飲連鎖新生態中的核心競爭力,為其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聚慧餐調聯合創始人王斌深刻闡述了餐飲效率的核心構成,即經營效率、顧客認知效率以及成癮性系數三者的有機結合。他特別強調,顧客認知效率是提升餐飲利潤的關鍵一環,它關乎顧客對餐飲品牌價值的深刻感知與高度認可。王斌詳細解析了顧客認知效率的三大維度:調味認知效率、食材認知效率與烹制認知效率。通過精準把握這三大維度,餐飲企業能夠顯著提升顧客的獲得感,從而在存量博弈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
在華為原人力資源副總裁吳建國看來,當前餐飲業的現狀彌漫著“慌、卷、慘”的氛圍,而未來屬于“穩、創、專”的發展路徑。吳建國強調,餐飲業要健康成長,必須同時修煉業務能力與組織力大基本功,吳建國指出,組織力“疲軟”會導致企業“未老先衰”,具體表現為規模不效益、協作效率低、業務創新慢(以及領導陷入兩難境地(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他認為,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于“人”。吳建國呼吁餐飲業要從“重事輕人”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轉向“先人后事”的認知升級,通過構建強大的組織力來穿越行業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華鼎冷鏈科技CEO王君深刻分享了關于餐飲供應鏈優化的見解。他提出“后段栽樹,前端乘涼”的理念,強調通過構建穩固而強大的后端供應鏈體系,能夠顯著提升連鎖餐飲企業前端門店的運營效率與便捷性,確保前端輕盈且迅速響應市場。同時,王君也倡導精益管理,著重于成本控制,從損耗削減、倉儲優化、運輸效率提升及日常運營等多個維度,既節省顯性資金,又有效規避隱性成本,從而引領餐飲企業向共贏鏈轉型,共創價值新高度。
2024年300萬餐廳倒閉說明什么?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認為中國正經歷類似日本的“失落時期”。他提出持續餐飲企業發展之道:一是學習百年企業模式降負債,保持財務穩健;二是專注細分領域,做“隱形冠軍”,注重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三是通過供應鏈優化、細分產品開發、團餐拓展、海外布局及上市等多途徑尋找企業發展新增長點。
嘉吉農業供應鏈中國區市場總監趙青借AI為引言揭示了油脂產業革新的四大動力:一是可得性,即打造低成本、高效便捷的產品;二是場景細分,強化實戰應用效果;三是落地閉環,強調油脂管理過程的關鍵性;四是消費者導向,利用如“0反式脂肪酸”等消費者認可的概念,優化溝通,四大引爆點引領煎炸油領域創新路徑。
圓桌環節:共話挑戰,探索機遇
在圓桌論壇“餐飲下半場,如何突破品類供應鏈上限”中,山東凱瑞商業集團董事長趙孝國、世界辣椒聯盟秘書長張盧卡、季季紅火鍋創始人兼總裁周弘、大莊園集團總裁陳姣姣、朱光玉火鍋館泰士多烤肉品牌創始合伙人李揚以及獨鳳軒骨神湯料創始人于連富等六位行業領袖各自發表了獨到見解。
觀點分享:
當下都追求極致質價比,許多供應鏈也進入出海的賽道。因此,顧客畫像十分重要,如今市場都在做迎合年輕人的工作,“新年輕人”和“新老年人”群體或許是未來市場需要著重關注的對象。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如今經濟形勢下行的大環境之下,中國餐飲連鎖化程度相比國外還是不夠。但從細分品類上看,由原來的追求品類全到追求品質精,出現了一些專注某個品類細分的賽道的品牌。
增量時代已經結束,存量和博弈時代已經到來,供應鏈的發展要在競爭中不斷創新升級,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才能在巨大壓力下順應市場。
要突破品類供應鏈上限,如何平衡價格與品質之間的關系,是需要深度考慮和研究的一個問題。要想破卷,就要不斷向內求,不斷學習。
在餐飲微利時代背景下,聚焦供應鏈與餐飲企業“共生之道”的圓桌論壇匯聚小龍坎品牌聯合創始人李碩彥、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利思客燒烤供應鏈創始人張利、美鑫餐調聯合創始人張煥、楊記隆府聯合創始人任康、以及丁點兒食品董事長李沖等行業精英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微薄的利潤空間內,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與餐飲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雙方的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觀點分享:
當下市場,傳統前端的營銷盈利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市場的盈利需求,因此要依靠后端供應鏈的支撐,這一現象導致了供應鏈與餐飲企業由原來簡單的買賣關系發展到如今共生共贏的密切合作關系。
供應鏈和人才鏈兩鏈都要為前端的渠道來服務,前端的開發例如爆品的開發能引導后端不斷創新進步。因此本質上,前端的研發進步是十分重要的。
降本增效也是當下做餐飲的一個熱點話題,前后兩端成本的降低是當下“微利時代”的剛需,但是降本增效不意味著要舍棄品質,要在保證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運作。
供應鏈和餐飲企業在當下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伙伴,尤其是對于連鎖和規模的餐飲品牌來說,供應鏈體系的完善有助于企業產品質量的保障和提升。因此,微利時代,要想解決內卷的困境,就需要前后端不斷深入,優化合作方式,從而破局新生。
日期: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