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中國奶業面臨更加嚴峻的困難形勢:原料奶價格繼續大幅下降,價格水平創歷史最低;養殖場戶大面積虧損,社會牧場尤其困難;養殖場戶產出增減并存,驅動過剩形勢持續發展;乳制品消費明顯下降。2025年,乳制品進口量面臨反彈壓力,使國內奶類供需保持偏松關系;原料奶產出與供需關系變化主要取決于乳企對自有、控股牧場產能調控舉措,隨著社會牧場大量退出,乳企因低價原料奶能獲得的收益大幅減少,乳企維持過剩格局和較低社會奶源價格的動力已經下降。為促進奶業恢復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抓住關鍵矛盾,推動供需盡快恢復平衡;底線任務是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強化奶業民生屬性;以放寬加工準入削弱壟斷,倒逼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積極探索奶農辦加工的多元實現形式。
一、
2024年中國奶業經濟總體情況
1.1 原料奶價格繼續大幅下降,價格水平創歷史最低
2024年國內原料奶銷售價格大幅下跌。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截至12月底,全國10個主產省生鮮乳銷售均價為3.11元/公斤,比2023年年末均價相比下降了15.03%,這也是生鮮乳價格連續三年下降。2024年全年均價3.32元/公斤,同比下降13.42%。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數據,輻射牧場11月原料奶銷售均價為3.34元/公斤,同比下降12.74%,前11個月均價3.41元/公斤,同比下降12.92%。當前的生鮮乳銷售價格,按名義價格相當于2011年前后的價格,如果按消除物價變化的不變價格則是國內歷史最低價格。按不變價格,2024年原料奶均價比最高的2014年低36.94%,比次低的2020年低12.32%。
圖1 2006年以來原料奶價格變化
1.2 養殖場戶大面積虧損,社會牧場尤其困難
2024年,玉米、豆粕等飼料投入品價格明顯回落,全年均價分別下降14.8%和21.3%。飼料價格下降緩解了奶牛養殖的成本壓力。2024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牧場牛奶全年平均生產成本為3.46元/公斤,同比下降9.56%,處于2021年以來最低水平。但是,由于全年原料奶價格也持續下降,奶牛養殖經濟效益保持較低水平,截至9月份價格成本仍保持倒掛狀態,最低時價格比成本低3.05%;截至11月份,價格已回到成本之上,但僅比成本高0.62%。根據對131個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輻射牧場2024年3月份生產經營狀況的調查,截至3月份,85.6%的牧場面臨虧損,其中的社會牧場有91.8%面臨虧損。與2023年同期相比,虧損面上升25.8個百分點,社會牧場虧損面上升31.2個百分點。
社會牧場虧損面更大是因為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面臨差別待遇并且2024年差異進一步擴大。2024年3月,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牧場、控股牧場的原料奶銷售均價分別為3.97元/公斤和3.73元/公斤,而社會牧場均價僅為3.32元/公斤,比乳企自有、控股牧場分別低16.4%和11.0%;與2023年同期相比,社會牧場奶價與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的相對差距分別擴大了6.0個百分點和5.3個百分點,絕對差距則分別擴大了0.21元/公斤和0.18元/公斤。
1.3 原料奶總產量由增轉減,養殖場戶增減并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牛奶原料奶總產量4079萬噸,同比減少2.8%,這是2018年以來中國牛奶產量首次出現下降。分季度看,原料奶產量同比增幅不斷下降。原料奶總產量在第一、二季度分別同比增長5.1%和2.1%,在第三、四季度則分別同比下降5.8%和9.0%,表明產能調整開始加快。但是,相對于2022年下半年就已顯現的供給過剩,總產出的調整遠遠滯后。這是因為近兩年養殖場戶產量變動并不一致,在社會牧場、中小牧場減少產出、大量退出的同時,以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為主的集團化牧場在持續擴張。增減并存驅動總產出在過剩格局下持續增長。在截至2023年3月的半年內,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與控股牧場都沒有減少存欄,同期社會牧場有20.0%減少了存欄;至2024年3月,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牧場和控股牧場分別有12.5%與20.0%在半年內減少了存欄,而社會牧場有42.0%減少了存欄。困難形勢下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在牛群結構上的管理也有明顯差異,三類牧場都有超過80%加快了低產牛的淘汰,而乳企自有、控股牧場分別有16.7%和20.0%出售母犢、分別有25.0%和20.0%出售后備牛,而社會牧場分別有59.3%和54.3%出售母犢與后備牛。
圖2 按類型分牧場存欄變化
1.4 乳制品進口大幅減少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中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276.8萬噸,同比減少9.5%,這是乳制品進口連續第3年大幅下降。其中,進口干乳制品204.6萬噸,同比減少8.0%;進口液態奶72.3萬噸,同比減少13.5%。分品類來看,除黃油、煉乳和乳蛋白進口量有所上升外,其他乳制品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奶粉進口量的降幅最大,減少17.9%,鮮奶、酸奶和乳糖進口量的下降幅度都超過10%。全年凈進口乳制品折原料奶1707.9萬噸,同比減少了8.8%。
表1 2024年乳制品進口情況
2024年,所有乳制品全年平均進口單價為4115.1美元/噸,同比上漲了2.4%。其中,液態奶進口均價上漲8.2%,干乳制品進口均價上漲0.6%。在國內原料奶價格下行和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上行兩方面因素作用下,國內外乳制品比價發生重要變化,緩解了困難形勢下的進口壓力。以對國內原料奶生產有重要擠出效應的進口大包粉來說,其折原料奶的均價在2024年大幅升高,從年初最低時的3.24元/公斤升至10月最高時的3.94元/公斤。尤其是,2024年5月進口大包粉折原料奶的均價超過國內原料奶收購價格,這是近十多年的首次,并且之后一直保持在國內原料奶收購價之上。
受到的進口量下降以及中新乳制品貿易特保政策到期的影響,2024年乳制品進口來源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折原料奶后,2024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的42.0%來自新西蘭,與2023年相比提高了3.3個百分點,逆轉了近年新西蘭在中國乳制品進口中的占比的下降趨勢。各類乳制品中最突出的是大包粉,2024年新西蘭在中國大包粉進口中的占比高達82.0%,2023年相比提高13個百分點,同樣逆轉了之前的下降趨勢。
1.5 乳制品消費有明顯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乳制品產量2961.8萬噸,同比下降1.9%。假設2024年奶類總產量增速與牛奶總產量增速相同,那么2024年奶類總產量為4161萬噸。按以上的乳制品凈進口折原料奶量,2024年奶類表觀消費量為5869萬噸,同比減少4.6%,這是近年奶類消費量的最大降幅。按這一消費總量,2024年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降至41.5公斤。按表觀消費量和產量、貿易量,2024年奶源自給率為70.9%,比2023年高1.3個百分點,這也是自給率連續第三年回升。2024年,終端市場乳制品價格繼續下降。根據商務部市場監測數據,2024年末牛奶銷售均價為12.18元/公斤,同比下降1.6%,降幅小于2023年的3.6%;2024年牛奶全年銷售均價12.23元/公斤,同比下降2.3%,降幅也小于2023年的3.5%。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年末價格同比變化還是全年均價同比變化,終端乳制品價格降幅都遠小于生鮮乳價格降幅,這表明在需求下行疊加原料奶過剩的形勢下,養殖端承擔了沖擊導致的主要損失,而且由于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面臨的不平等待遇,實際又是社會牧場在承擔主要損失和風險。
表2 2024年各類乳制品價格變化
二、
2025年奶業形勢的基本判斷
2025年奶業供需關系與養殖端經濟形勢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因素:一是原料奶產出的變動,尤其是乳企自有、控股奶源是否會繼續擴張;二是消費需求的變動,主要是消費能否止跌回升;三是進口量的變動,主要是進口量是否會出現反彈。2025年乳制品消費需求的變動受到乳制品價格、乳制品產品創新與業態創新等的影響,但是更多地應該仍是受到城鄉居民總體消費水平變動的影響。相信在國家促增長和促消費密集政策的作用下,乳制品消費有可能恢復增長。2024年中國凈進口乳制品折原料奶的量與進口量最高時相比減少了有600萬噸。2025年,隨著原料奶價格企穩甚至回升,國外乳制品偏緊的供需關系得到緩解,中國乳制品進口量大概率會有反彈,這可能成為近兩年國內奶源供需保持偏松供需關系的重要驅動因素。
2025年原料奶產出變動與供需關系變化,除了以上的需求與貿易因素,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乳企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下對自有、控股牧場產能的增減調控舉措。當前,乳企自有、控股奶源在原料奶總產量中的占比很高,這意味著乳企能夠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通過調控自有、控股奶源的產能增減來干預原料奶供需關系,進而影響原料奶價格的升降。過去兩年,在消費降級的沖擊下,原料奶價格持續下降對乳企保持高利潤,甚至是提高利潤,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料奶過剩導致的低價格實現了奶業產業增值收益從養殖端的社會牧場向乳企的轉移??梢哉f,乳企放任自有奶源擴張,甚至推動自有奶源擴張,以維持奶源過剩是符合其經濟利益的,即使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一部分過剩奶源噴粉的損失。這也是過去兩年養殖端不同養殖主體養殖規模增減并存,以及過剩形勢下原料奶總產出持續增長的內在原因。但是,過剩導致的低價格只能實現增值收益從社會奶源向乳企的轉移,乳企自有奶源的價格高低只影響乳企內部核算,不影響乳企總體收益。隨著社會牧場大量退出,乳企因低價原料奶能獲得的收益已經大幅減少。而且,現存社會牧場經過兩年多的虧損普遍是現金枯竭、債務高壘,處于崩潰的邊緣,過剩格局的進一步發展、原料奶價的進一步下降必將加速社會牧場的退出,有導致原料奶生產出現斷崖式下降的風險。因此,對于乳企來說,2025年繼續推動其自有、控股奶源擴張以維持過剩格局和較低社會奶源價格的動力是有下降的。當然,即使原料奶價格維持當前的低水平,因為社會奶源占比的下降,2025年乳企在產品市場能實現的利潤也必然會有下降。另一方面,乳企自有、控股牧場過去兩年持續擴大存欄所增加的奶牛都具有低于正常水平的生物資產價值,奶價回升有助于驅動這些奶牛生物資產價值的大幅提高,縱向一體化乳企有可能因此實現利潤增長。從這點來說,乳企有調控自有、控股牧場產能,推動原料奶供需恢復均衡和原料奶價格提高的內在激勵。綜合以上兩方面因素,2025年原料奶有望在乳企主動調整自有、控股牧場產能的情況下恢復平衡,實現原料奶價格的回升。
三、
關于促進恢復與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3.1 抓住關鍵矛盾,以推進恢復供需平衡為首要任務
在原料奶價經歷幾乎連續的三十多個月同比下降(除個別月份穩定或小幅回升)的困難形勢下,盡快恢復原料奶供需平衡毫無疑問是當前奶業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為此需要供需兩端發力,在需求端要千方百計促銷費,包括加強平價乳制品供給、加快乳制品產業、奶業消費場景、消費模式等創新,另外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消費的拉動作用;在供給端要繼續加強產能調控,重點是根據供需關系變化合理調減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產出,確保不出現過快反彈。加強產能調控,必須充分認識這輪超長期供需失衡和奶價下行的主要推動力量是乳企自有、控股奶源的持續擴張,以及認識增減并存背后乳企與社會奶源在調控產能、實現供需平衡上存在的經濟利益的矛盾。破解這個矛盾是推動恢復供需平衡的關鍵與突破口。為此,要將按照合理價格(如,成本以上的價格)足量收購社會牧場原料奶作為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享受政策支持的前置條件,弱化過剩與低原料奶價的增值轉移效應,消除調控產能上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另外,當前階段,不應給予乳企自有、控股牧場任何有利于其產能增長的政策性補貼,放緩對其用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給予乳企的加工增量、噴粉等補貼應與收購的社會奶源掛鉤,并根據其自有、控股牧場的產能擴張做相應抵扣。最后,為了加強產能調控,必須完善奶牛養殖與原料奶購銷監測,確保信息完備、及時,在此過程中也要強化生產信息報備的法律責任,防范虛假數據。
3.2 強化民生屬性,以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為底線任務
在此輪消費降級與供需過剩沖擊中,社會牧場大范圍虧損、快速退出,尤其是在乳企自有、控股牧場持續擴張的推動下,社會牧場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這是當前中國奶業產業面臨的主要風險。社會牧場在產業波動中的弱勢地位及成為風險與損失的主要承擔者,是奶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政策體系不健全的必然結果,更是奶業產業發展與其民生屬性趨于偏離的集中表現。所謂民生屬性一方面是通過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更好滿足城鄉居民日常乳制品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保障廣大養殖場戶,特別是社會牧場、家庭牧場的生計。世界主要奶業生產國(地區)的奶牛養殖主體都主要是社會牧場,特別是家庭牧場,沒有哪個是由資本化的乳企投資并控制大部分的奶牛養殖。即使是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和荷蘭皇家菲士蘭公司這樣縱向一體化且在各自國內的奶牛養殖中占絕大部分的企業,也是由奶農投資共有和共同參與治理,而不是反過來的企業投資控制牧場,后者并不是真正的養殖、加工利益一體化,而是資本從加工向養殖的擴張,并進一步弱化社會牧場的生存環境。要強化中國奶業民生屬性,當前必須將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作為中國奶業產業救助與支持的底線任務,加快構建面向社會牧場發展的支持政策體系。具體來說,一是構建有利于社會牧場獲得穩定購銷關系和合理收購價格的制度安排,包括前文提到的將按照合理價格足量收購社會牧場原料奶作為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享受政策支持的前置條件、通過奶農組織建設和集體談判提高社會牧場議價能力、實施更有約束力的最低收購價制度等;二是構建社會牧場優先的支持政策,包括用地、金融信貸、投資獎補以及數字化、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等各類支持都聚焦社會牧場,限定補貼對象或有針對性提高支持水平;三是將社會牧場保護和發展作為逆周期調控政策核心目標,尤其是將社會奶源的利用和價格支持作為困難形勢下所有救助、支持政策的基本導向。
保護社會牧場發展空間不僅僅是道義上強化產業民生屬性的“應該為”,也是產業健康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必須為”。如果社會牧場淘汰殆盡,奶牛養殖只有乳企自有牧場,奶業產業很可能長期面臨過剩格局。在社會牧場不愿進、不敢進、不能進,全社會只剩下乳企自有奶源的極端情況下,奶源控制必然成為乳企間競爭、博弈的重要手段,奶源流動性必然低于社會牧場為主體的多元化養殖格局,各乳企要確保自有奶源既要能滿足當前需求,也要能滿足增長需求,還要能有效應對市場波動,適度過剩對每個企業來說都可能是合理選擇。當所有企業都采取適度過剩的策略時,過剩將成為奶業產業的常態,導致極大的資源浪費。
確立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這個底線任務有利于強化奶業產業的民生屬性,但是這只是奶業民生屬性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強調社會牧場中的家庭牧場的支持和發展。在此輪困難形勢下,中國奶牛養殖家庭牧場幾近消亡,與奶業發達國家長期維持以家庭牧場為主的養殖結構恰好相反。家庭牧場相對于公司化牧場并不必然有技術效率上的優勢或劣勢,但是在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效應與社會效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這些優勢是家庭牧場發展在奶業發達國家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但保障家庭牧場在這些國家延續和發展的不是這些優勢,而是這些國家構建起的以家庭牧場發展為導向的政策體系,包括推動種養結合的嚴格環境規制、以家庭牧場為重點的支持政策、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構成的生產體系,以及保障家庭牧場議價能力的組織體系等。這些政策的缺失或現有政策不能以家庭牧場發展為導向統籌發力,是中國奶牛養殖家庭牧場面臨消亡的重要原因。通過公司化大規模養殖來提高養殖效率,還是靠家庭牧場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技術效率、資源效率等的統籌提升,是奶業現代化的兩種模式、兩個路徑,后者毫無疑問需要更嚴密的體系建設、面臨道阻且長的挑戰,但卻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條件下落實大食物觀的必然要求,更符合包容、綠色的新發展觀要求。
3.3 放寬加工準入,探索奶農辦加工多元實現形式
中國對新建乳制品加工廠有很高的規模標準,其中新建液態乳項目日處理生鮮乳能力(兩班)須達到500噸及以上,相關標準出臺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特定環境,有利于當時產業發展秩序和消費者信心的盡快恢復。但是,自由進入與退出是市場有效競爭的必要條件,過高的進入門檻客觀上抑制了乳制品加工環節的競爭,提高了在位企業的壟斷地位。從國際角度看,世界主要奶業生產國(地區)對新建乳制品加工企業都沒有最小規模限制,奶農辦加工是普遍現象。美國認定的小型乳制品加工廠是每年加工牛奶不到70萬磅,即每天低于0.87噸的設施,這些工廠可以位于奶牛場內或場外,農場內的加工廠也可以接受其他農場的牛奶。歐盟為農場和手工作坊的乳制品加工出臺了專門的良好衛生實踐指南。日本2023年年末的542家乳制品加工廠中,日處理原料奶量不足2噸的有263家,占到48.5%。而且,中國新建乳制品加工廠現行標準不僅規模門檻高,“與周圍已有乳制品加工企業距離北方地區在100公里以上、南方地區在60公里以上”的規定還直接導致了區域層面的排他性壟斷權利。
新建乳制品加工廠的高門檻可以說是利益聯結機制建設難、奶農長期面臨分配地位低問題的重要原因。根據測算,2018年—2022年中國奶牛養殖環節的凈利潤平均僅占養殖加工環節總利潤的25.7%,同期荷蘭為32.3%、加拿大為33.4%。在沒有組織支撐和政策保障的情況下,加工企業壟斷權利的提高就意味著養殖場戶議價能力、分配地位的弱化,而且因高進入壁壘具有穩定壟斷地位的加工企業也不可能主動放棄壟斷的租金去建立保障奶農利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因此,放寬加工加工準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乳制品加工,并且允許奶農辦加工,首要的作用就是削弱加工環節壟斷、倒逼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而且,在當前過剩格局下,放寬加工準入尤為重要,因為這可以為奶農提供兜底的利益保障。根據測算,2023年中國奶牛養殖環節的凈利潤僅占養殖加工環節總利潤5.6%,考慮到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的差別待遇,社會牧場所獲利潤的占比會更低,甚至可能是虧損的。與中國養殖場戶相比,2015年以來各年,荷蘭牧場所獲利潤占比最低為21.9%、加拿大最低為29.3%。
奶農應該是乳制品加工環節重要的新的進入者,奶農辦加工可以成為奶農分享奶業產業增值收益、提升乳制品加工和原料奶購銷競爭性的重要途徑,不過奶農辦加工的形式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拓展。奶農辦加工是包含廣泛形式的統稱,其中最簡單的是單個奶農獨自建設或少數幾個奶農共同建設加工設施(在此稱奶農自辦加工),并且通常以就近就地為特征,但是這種形式在現代的商品化奶業中不會占有很高的比重。2023年,歐盟27國奶農在牧場加工的原料奶占全部加工量的比重為5.2%,其中德國僅0.2%、法國和荷蘭分別為1.5%和1.2%,比重較高的主要是東歐的歐盟成員。雖然占比不高,但是奶農自辦加工依然很重要,一是前面提到的這種形式在困難形勢下的兜底功能,二是可以為一部分有市場開發和經營管理能力的牧場主提供延伸產業鏈、獲取更多增值的機會,三是有利于一些區域性特色乳制品發展。當然,推動奶農辦加工更重要的是要能幫助解決常態下大多數奶農對產業增值收益的分享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探索更多產業化實現方式,包括代加工和奶農通過組建合作社聯合新建加工廠(在此簡稱奶農聯合辦加工)等。對奶農加工常規乳制品,可以鼓勵采取代加工方式;鼓勵對同類產品有加工需求的奶農聯合代加工,在產品質量標準化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代加工產品使用統一的區域品牌;政府可以對向社會牧場提供代加工服務的企業提供補貼,也可以將對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的政策支持附加為社會牧場提供代加工服務的責任。未來,應進一步鼓勵奶農走聯合辦加工廠的道路,動員大量奶農在組建合作社、聯合社的基礎上,共同出資新建加工廠,實現自下而上真正的養殖、加工利益一體化。為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提供投資補貼、提供融資、用地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將奶農聯合辦加工的產品作為政策性消費優先采購對象。
本文來源:劉長全,《2024年中國奶業經濟形勢回顧及2025年展望與發展思考》,《中國乳業》,2025年第2期。
日期:2025-02-24
一、
2024年中國奶業經濟總體情況
1.1 原料奶價格繼續大幅下降,價格水平創歷史最低
2024年國內原料奶銷售價格大幅下跌。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截至12月底,全國10個主產省生鮮乳銷售均價為3.11元/公斤,比2023年年末均價相比下降了15.03%,這也是生鮮乳價格連續三年下降。2024年全年均價3.32元/公斤,同比下降13.42%。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數據,輻射牧場11月原料奶銷售均價為3.34元/公斤,同比下降12.74%,前11個月均價3.41元/公斤,同比下降12.92%。當前的生鮮乳銷售價格,按名義價格相當于2011年前后的價格,如果按消除物價變化的不變價格則是國內歷史最低價格。按不變價格,2024年原料奶均價比最高的2014年低36.94%,比次低的2020年低12.32%。
圖1 2006年以來原料奶價格變化
1.2 養殖場戶大面積虧損,社會牧場尤其困難
2024年,玉米、豆粕等飼料投入品價格明顯回落,全年均價分別下降14.8%和21.3%。飼料價格下降緩解了奶牛養殖的成本壓力。2024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牧場牛奶全年平均生產成本為3.46元/公斤,同比下降9.56%,處于2021年以來最低水平。但是,由于全年原料奶價格也持續下降,奶牛養殖經濟效益保持較低水平,截至9月份價格成本仍保持倒掛狀態,最低時價格比成本低3.05%;截至11月份,價格已回到成本之上,但僅比成本高0.62%。根據對131個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輻射牧場2024年3月份生產經營狀況的調查,截至3月份,85.6%的牧場面臨虧損,其中的社會牧場有91.8%面臨虧損。與2023年同期相比,虧損面上升25.8個百分點,社會牧場虧損面上升31.2個百分點。
社會牧場虧損面更大是因為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面臨差別待遇并且2024年差異進一步擴大。2024年3月,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牧場、控股牧場的原料奶銷售均價分別為3.97元/公斤和3.73元/公斤,而社會牧場均價僅為3.32元/公斤,比乳企自有、控股牧場分別低16.4%和11.0%;與2023年同期相比,社會牧場奶價與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的相對差距分別擴大了6.0個百分點和5.3個百分點,絕對差距則分別擴大了0.21元/公斤和0.18元/公斤。
1.3 原料奶總產量由增轉減,養殖場戶增減并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牛奶原料奶總產量4079萬噸,同比減少2.8%,這是2018年以來中國牛奶產量首次出現下降。分季度看,原料奶產量同比增幅不斷下降。原料奶總產量在第一、二季度分別同比增長5.1%和2.1%,在第三、四季度則分別同比下降5.8%和9.0%,表明產能調整開始加快。但是,相對于2022年下半年就已顯現的供給過剩,總產出的調整遠遠滯后。這是因為近兩年養殖場戶產量變動并不一致,在社會牧場、中小牧場減少產出、大量退出的同時,以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為主的集團化牧場在持續擴張。增減并存驅動總產出在過剩格局下持續增長。在截至2023年3月的半年內,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與控股牧場都沒有減少存欄,同期社會牧場有20.0%減少了存欄;至2024年3月,調查體系輻射牧場中的乳企自有牧場和控股牧場分別有12.5%與20.0%在半年內減少了存欄,而社會牧場有42.0%減少了存欄。困難形勢下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在牛群結構上的管理也有明顯差異,三類牧場都有超過80%加快了低產牛的淘汰,而乳企自有、控股牧場分別有16.7%和20.0%出售母犢、分別有25.0%和20.0%出售后備牛,而社會牧場分別有59.3%和54.3%出售母犢與后備牛。
圖2 按類型分牧場存欄變化
1.4 乳制品進口大幅減少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中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276.8萬噸,同比減少9.5%,這是乳制品進口連續第3年大幅下降。其中,進口干乳制品204.6萬噸,同比減少8.0%;進口液態奶72.3萬噸,同比減少13.5%。分品類來看,除黃油、煉乳和乳蛋白進口量有所上升外,其他乳制品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奶粉進口量的降幅最大,減少17.9%,鮮奶、酸奶和乳糖進口量的下降幅度都超過10%。全年凈進口乳制品折原料奶1707.9萬噸,同比減少了8.8%。
表1 2024年乳制品進口情況
2024年,所有乳制品全年平均進口單價為4115.1美元/噸,同比上漲了2.4%。其中,液態奶進口均價上漲8.2%,干乳制品進口均價上漲0.6%。在國內原料奶價格下行和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上行兩方面因素作用下,國內外乳制品比價發生重要變化,緩解了困難形勢下的進口壓力。以對國內原料奶生產有重要擠出效應的進口大包粉來說,其折原料奶的均價在2024年大幅升高,從年初最低時的3.24元/公斤升至10月最高時的3.94元/公斤。尤其是,2024年5月進口大包粉折原料奶的均價超過國內原料奶收購價格,這是近十多年的首次,并且之后一直保持在國內原料奶收購價之上。
受到的進口量下降以及中新乳制品貿易特保政策到期的影響,2024年乳制品進口來源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折原料奶后,2024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的42.0%來自新西蘭,與2023年相比提高了3.3個百分點,逆轉了近年新西蘭在中國乳制品進口中的占比的下降趨勢。各類乳制品中最突出的是大包粉,2024年新西蘭在中國大包粉進口中的占比高達82.0%,2023年相比提高13個百分點,同樣逆轉了之前的下降趨勢。
1.5 乳制品消費有明顯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乳制品產量2961.8萬噸,同比下降1.9%。假設2024年奶類總產量增速與牛奶總產量增速相同,那么2024年奶類總產量為4161萬噸。按以上的乳制品凈進口折原料奶量,2024年奶類表觀消費量為5869萬噸,同比減少4.6%,這是近年奶類消費量的最大降幅。按這一消費總量,2024年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降至41.5公斤。按表觀消費量和產量、貿易量,2024年奶源自給率為70.9%,比2023年高1.3個百分點,這也是自給率連續第三年回升。2024年,終端市場乳制品價格繼續下降。根據商務部市場監測數據,2024年末牛奶銷售均價為12.18元/公斤,同比下降1.6%,降幅小于2023年的3.6%;2024年牛奶全年銷售均價12.23元/公斤,同比下降2.3%,降幅也小于2023年的3.5%。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年末價格同比變化還是全年均價同比變化,終端乳制品價格降幅都遠小于生鮮乳價格降幅,這表明在需求下行疊加原料奶過剩的形勢下,養殖端承擔了沖擊導致的主要損失,而且由于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面臨的不平等待遇,實際又是社會牧場在承擔主要損失和風險。
表2 2024年各類乳制品價格變化
二、
2025年奶業形勢的基本判斷
2025年奶業供需關系與養殖端經濟形勢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因素:一是原料奶產出的變動,尤其是乳企自有、控股奶源是否會繼續擴張;二是消費需求的變動,主要是消費能否止跌回升;三是進口量的變動,主要是進口量是否會出現反彈。2025年乳制品消費需求的變動受到乳制品價格、乳制品產品創新與業態創新等的影響,但是更多地應該仍是受到城鄉居民總體消費水平變動的影響。相信在國家促增長和促消費密集政策的作用下,乳制品消費有可能恢復增長。2024年中國凈進口乳制品折原料奶的量與進口量最高時相比減少了有600萬噸。2025年,隨著原料奶價格企穩甚至回升,國外乳制品偏緊的供需關系得到緩解,中國乳制品進口量大概率會有反彈,這可能成為近兩年國內奶源供需保持偏松供需關系的重要驅動因素。
2025年原料奶產出變動與供需關系變化,除了以上的需求與貿易因素,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乳企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下對自有、控股牧場產能的增減調控舉措。當前,乳企自有、控股奶源在原料奶總產量中的占比很高,這意味著乳企能夠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通過調控自有、控股奶源的產能增減來干預原料奶供需關系,進而影響原料奶價格的升降。過去兩年,在消費降級的沖擊下,原料奶價格持續下降對乳企保持高利潤,甚至是提高利潤,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料奶過剩導致的低價格實現了奶業產業增值收益從養殖端的社會牧場向乳企的轉移??梢哉f,乳企放任自有奶源擴張,甚至推動自有奶源擴張,以維持奶源過剩是符合其經濟利益的,即使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一部分過剩奶源噴粉的損失。這也是過去兩年養殖端不同養殖主體養殖規模增減并存,以及過剩形勢下原料奶總產出持續增長的內在原因。但是,過剩導致的低價格只能實現增值收益從社會奶源向乳企的轉移,乳企自有奶源的價格高低只影響乳企內部核算,不影響乳企總體收益。隨著社會牧場大量退出,乳企因低價原料奶能獲得的收益已經大幅減少。而且,現存社會牧場經過兩年多的虧損普遍是現金枯竭、債務高壘,處于崩潰的邊緣,過剩格局的進一步發展、原料奶價的進一步下降必將加速社會牧場的退出,有導致原料奶生產出現斷崖式下降的風險。因此,對于乳企來說,2025年繼續推動其自有、控股奶源擴張以維持過剩格局和較低社會奶源價格的動力是有下降的。當然,即使原料奶價格維持當前的低水平,因為社會奶源占比的下降,2025年乳企在產品市場能實現的利潤也必然會有下降。另一方面,乳企自有、控股牧場過去兩年持續擴大存欄所增加的奶牛都具有低于正常水平的生物資產價值,奶價回升有助于驅動這些奶牛生物資產價值的大幅提高,縱向一體化乳企有可能因此實現利潤增長。從這點來說,乳企有調控自有、控股牧場產能,推動原料奶供需恢復均衡和原料奶價格提高的內在激勵。綜合以上兩方面因素,2025年原料奶有望在乳企主動調整自有、控股牧場產能的情況下恢復平衡,實現原料奶價格的回升。
三、
關于促進恢復與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3.1 抓住關鍵矛盾,以推進恢復供需平衡為首要任務
在原料奶價經歷幾乎連續的三十多個月同比下降(除個別月份穩定或小幅回升)的困難形勢下,盡快恢復原料奶供需平衡毫無疑問是當前奶業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為此需要供需兩端發力,在需求端要千方百計促銷費,包括加強平價乳制品供給、加快乳制品產業、奶業消費場景、消費模式等創新,另外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消費的拉動作用;在供給端要繼續加強產能調控,重點是根據供需關系變化合理調減乳企自有、控股牧場產出,確保不出現過快反彈。加強產能調控,必須充分認識這輪超長期供需失衡和奶價下行的主要推動力量是乳企自有、控股奶源的持續擴張,以及認識增減并存背后乳企與社會奶源在調控產能、實現供需平衡上存在的經濟利益的矛盾。破解這個矛盾是推動恢復供需平衡的關鍵與突破口。為此,要將按照合理價格(如,成本以上的價格)足量收購社會牧場原料奶作為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享受政策支持的前置條件,弱化過剩與低原料奶價的增值轉移效應,消除調控產能上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另外,當前階段,不應給予乳企自有、控股牧場任何有利于其產能增長的政策性補貼,放緩對其用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給予乳企的加工增量、噴粉等補貼應與收購的社會奶源掛鉤,并根據其自有、控股牧場的產能擴張做相應抵扣。最后,為了加強產能調控,必須完善奶牛養殖與原料奶購銷監測,確保信息完備、及時,在此過程中也要強化生產信息報備的法律責任,防范虛假數據。
3.2 強化民生屬性,以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為底線任務
在此輪消費降級與供需過剩沖擊中,社會牧場大范圍虧損、快速退出,尤其是在乳企自有、控股牧場持續擴張的推動下,社會牧場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這是當前中國奶業產業面臨的主要風險。社會牧場在產業波動中的弱勢地位及成為風險與損失的主要承擔者,是奶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政策體系不健全的必然結果,更是奶業產業發展與其民生屬性趨于偏離的集中表現。所謂民生屬性一方面是通過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更好滿足城鄉居民日常乳制品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保障廣大養殖場戶,特別是社會牧場、家庭牧場的生計。世界主要奶業生產國(地區)的奶牛養殖主體都主要是社會牧場,特別是家庭牧場,沒有哪個是由資本化的乳企投資并控制大部分的奶牛養殖。即使是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和荷蘭皇家菲士蘭公司這樣縱向一體化且在各自國內的奶牛養殖中占絕大部分的企業,也是由奶農投資共有和共同參與治理,而不是反過來的企業投資控制牧場,后者并不是真正的養殖、加工利益一體化,而是資本從加工向養殖的擴張,并進一步弱化社會牧場的生存環境。要強化中國奶業民生屬性,當前必須將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作為中國奶業產業救助與支持的底線任務,加快構建面向社會牧場發展的支持政策體系。具體來說,一是構建有利于社會牧場獲得穩定購銷關系和合理收購價格的制度安排,包括前文提到的將按照合理價格足量收購社會牧場原料奶作為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享受政策支持的前置條件、通過奶農組織建設和集體談判提高社會牧場議價能力、實施更有約束力的最低收購價制度等;二是構建社會牧場優先的支持政策,包括用地、金融信貸、投資獎補以及數字化、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等各類支持都聚焦社會牧場,限定補貼對象或有針對性提高支持水平;三是將社會牧場保護和發展作為逆周期調控政策核心目標,尤其是將社會奶源的利用和價格支持作為困難形勢下所有救助、支持政策的基本導向。
保護社會牧場發展空間不僅僅是道義上強化產業民生屬性的“應該為”,也是產業健康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必須為”。如果社會牧場淘汰殆盡,奶牛養殖只有乳企自有牧場,奶業產業很可能長期面臨過剩格局。在社會牧場不愿進、不敢進、不能進,全社會只剩下乳企自有奶源的極端情況下,奶源控制必然成為乳企間競爭、博弈的重要手段,奶源流動性必然低于社會牧場為主體的多元化養殖格局,各乳企要確保自有奶源既要能滿足當前需求,也要能滿足增長需求,還要能有效應對市場波動,適度過剩對每個企業來說都可能是合理選擇。當所有企業都采取適度過剩的策略時,過剩將成為奶業產業的常態,導致極大的資源浪費。
確立保護社會牧場生存空間這個底線任務有利于強化奶業產業的民生屬性,但是這只是奶業民生屬性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強調社會牧場中的家庭牧場的支持和發展。在此輪困難形勢下,中國奶牛養殖家庭牧場幾近消亡,與奶業發達國家長期維持以家庭牧場為主的養殖結構恰好相反。家庭牧場相對于公司化牧場并不必然有技術效率上的優勢或劣勢,但是在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效應與社會效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這些優勢是家庭牧場發展在奶業發達國家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但保障家庭牧場在這些國家延續和發展的不是這些優勢,而是這些國家構建起的以家庭牧場發展為導向的政策體系,包括推動種養結合的嚴格環境規制、以家庭牧場為重點的支持政策、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構成的生產體系,以及保障家庭牧場議價能力的組織體系等。這些政策的缺失或現有政策不能以家庭牧場發展為導向統籌發力,是中國奶牛養殖家庭牧場面臨消亡的重要原因。通過公司化大規模養殖來提高養殖效率,還是靠家庭牧場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技術效率、資源效率等的統籌提升,是奶業現代化的兩種模式、兩個路徑,后者毫無疑問需要更嚴密的體系建設、面臨道阻且長的挑戰,但卻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條件下落實大食物觀的必然要求,更符合包容、綠色的新發展觀要求。
3.3 放寬加工準入,探索奶農辦加工多元實現形式
中國對新建乳制品加工廠有很高的規模標準,其中新建液態乳項目日處理生鮮乳能力(兩班)須達到500噸及以上,相關標準出臺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特定環境,有利于當時產業發展秩序和消費者信心的盡快恢復。但是,自由進入與退出是市場有效競爭的必要條件,過高的進入門檻客觀上抑制了乳制品加工環節的競爭,提高了在位企業的壟斷地位。從國際角度看,世界主要奶業生產國(地區)對新建乳制品加工企業都沒有最小規模限制,奶農辦加工是普遍現象。美國認定的小型乳制品加工廠是每年加工牛奶不到70萬磅,即每天低于0.87噸的設施,這些工廠可以位于奶牛場內或場外,農場內的加工廠也可以接受其他農場的牛奶。歐盟為農場和手工作坊的乳制品加工出臺了專門的良好衛生實踐指南。日本2023年年末的542家乳制品加工廠中,日處理原料奶量不足2噸的有263家,占到48.5%。而且,中國新建乳制品加工廠現行標準不僅規模門檻高,“與周圍已有乳制品加工企業距離北方地區在100公里以上、南方地區在60公里以上”的規定還直接導致了區域層面的排他性壟斷權利。
新建乳制品加工廠的高門檻可以說是利益聯結機制建設難、奶農長期面臨分配地位低問題的重要原因。根據測算,2018年—2022年中國奶牛養殖環節的凈利潤平均僅占養殖加工環節總利潤的25.7%,同期荷蘭為32.3%、加拿大為33.4%。在沒有組織支撐和政策保障的情況下,加工企業壟斷權利的提高就意味著養殖場戶議價能力、分配地位的弱化,而且因高進入壁壘具有穩定壟斷地位的加工企業也不可能主動放棄壟斷的租金去建立保障奶農利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因此,放寬加工加工準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乳制品加工,并且允許奶農辦加工,首要的作用就是削弱加工環節壟斷、倒逼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而且,在當前過剩格局下,放寬加工準入尤為重要,因為這可以為奶農提供兜底的利益保障。根據測算,2023年中國奶牛養殖環節的凈利潤僅占養殖加工環節總利潤5.6%,考慮到乳企自有、控股牧場與社會牧場的差別待遇,社會牧場所獲利潤的占比會更低,甚至可能是虧損的。與中國養殖場戶相比,2015年以來各年,荷蘭牧場所獲利潤占比最低為21.9%、加拿大最低為29.3%。
奶農應該是乳制品加工環節重要的新的進入者,奶農辦加工可以成為奶農分享奶業產業增值收益、提升乳制品加工和原料奶購銷競爭性的重要途徑,不過奶農辦加工的形式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拓展。奶農辦加工是包含廣泛形式的統稱,其中最簡單的是單個奶農獨自建設或少數幾個奶農共同建設加工設施(在此稱奶農自辦加工),并且通常以就近就地為特征,但是這種形式在現代的商品化奶業中不會占有很高的比重。2023年,歐盟27國奶農在牧場加工的原料奶占全部加工量的比重為5.2%,其中德國僅0.2%、法國和荷蘭分別為1.5%和1.2%,比重較高的主要是東歐的歐盟成員。雖然占比不高,但是奶農自辦加工依然很重要,一是前面提到的這種形式在困難形勢下的兜底功能,二是可以為一部分有市場開發和經營管理能力的牧場主提供延伸產業鏈、獲取更多增值的機會,三是有利于一些區域性特色乳制品發展。當然,推動奶農辦加工更重要的是要能幫助解決常態下大多數奶農對產業增值收益的分享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探索更多產業化實現方式,包括代加工和奶農通過組建合作社聯合新建加工廠(在此簡稱奶農聯合辦加工)等。對奶農加工常規乳制品,可以鼓勵采取代加工方式;鼓勵對同類產品有加工需求的奶農聯合代加工,在產品質量標準化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代加工產品使用統一的區域品牌;政府可以對向社會牧場提供代加工服務的企業提供補貼,也可以將對乳企及其自有、控股牧場的政策支持附加為社會牧場提供代加工服務的責任。未來,應進一步鼓勵奶農走聯合辦加工廠的道路,動員大量奶農在組建合作社、聯合社的基礎上,共同出資新建加工廠,實現自下而上真正的養殖、加工利益一體化。為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提供投資補貼、提供融資、用地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將奶農聯合辦加工的產品作為政策性消費優先采購對象。
本文來源:劉長全,《2024年中國奶業經濟形勢回顧及2025年展望與發展思考》,《中國乳業》,2025年第2期。
日期: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