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食品出口已成為國家間經濟交流的關鍵一環。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食品進口的法規和標準各異,且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些法規和標準也在持續更新。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中確保食品安全合規,無疑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任務。那么要想實現食品安全合規的目標,出口企業到底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下面將詳細闡述。
一、出口合規風險解析
近年來,各國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普遍加強,隨著國外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更新實施,對產品的檢查重點不斷變化,檢查檢測項目不斷增加,通報的不合格原因也不斷增多。下圖為歐盟、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近2年來涉及我國食品不合格的通報原因統計,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合格的通報原因主要集中在質量指標、農藥殘留、微生物、污染物和生物毒素以及食品添加劑等方面。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國食品的國際形象,也給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出口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合規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合規風險。
二、產品合規審核思路
產品合規涉及配料合規(包括食品原料和添加劑)、質量安全指標合規以及標簽合規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介紹配料合規和質量安全指標合規相關內容。
在進行產品合規審核時,無論是配料合規還是質量安全指標合規,第一步且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準確判定產品類別。由于各個國家的法規存在差異,產品分類的原則不盡相同,在確定產品類別時,需要結合目標國家的法規要求分情況討論。一般來說,我們首先要了解產品的基礎信息,比如產品的配方、加工工藝、食用方法、產品形態等,通過這些基礎信息再結合產品標準或食品分類系統等進一步確定產品類別。在確定了產品類別后,企業即可進一步查找并深入研究目標國家的法規標準要求,依據這些法規標準要求,逐一對照自身產品進行合規判定。
三、產品類別判定方法
確定產品類別常用的方法包括:
(1)查找產品標準;
(2)查找食品分類系統;
(3)查找食品添加劑分類系統;
(4)參考預警信息及官方咨詢結果。
四、產品配料合規解析
我們常說的配料主要包括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兩大類。
一般來說,判定一種食品原料在目標國家是否可以使用,需要查找到可食用依據。目前查找原料的可食用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查看在各國監管部門發布的產品標準、技術性法規、安全限量法規中是否有提及該物質可以作為食品配料/成分使用;查看在其他食品標準、法規、指南或政策文件中是否有提及該物質可以作為食品配料/成分使用;查看該物質是否被列入允許使用的原料清單中;查詢官方問答;參考官方發布的預警通報信息間接確定該物質的可食用性;查詢官方發布的數據庫,如美國食品添加物質數據庫、食品營養成分數據庫等。需要注意的是,當涉及新食品原料或藥食同源的物質時,還需額外確認法規中是否對該物質的使用設定了特定的限制條件,例如是否明確規定了允許使用該原料的食品類別、使用限量等。
對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則需要確保符合目標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例如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是否是官方批準的,在特定食品中使用,其用量是否符合法規要求。
綜上所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的合規判定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涉及對目標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深入理解與精準執行。為方便理解與操作,下圖匯總了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合規判定的基本思路,供大家參考。
五、質量安全指標解析
質量安全指標是決定食品是否可以順利進入目標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進行質量安全指標要求梳理時,企業首先要確定產品出口到目標國家時需要執行的“產品標準”。對于有適用“產品標準”的產品,其質量指標應符合對應產品標準中有關產品的感官和理化指標要求,其安全性指標除符合產品標準規定的安全性指標要求外,對于產品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部分應執行通用標準要求。對于沒有適用“產品標準”的產品,在做好原料質量把控的同時符合通用的安全性指標要求即可。此外,在進行安全性指標梳理時,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目標國家法規中是否有明確提及參考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要求,例如是否參考出口國、歐盟或CAC的相關規定。
綜上所述,質量安全指標的合規性判定涉及多個層面,企業需從法律法規、產品標準、通用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合規性。
六、總結
產品合規是出口企業在全球化經濟中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然而,要確保產品合規并不容易,需要企業積極了解目標市場的法規標準要求,并在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中都做到嚴格把控與精準執行,以滿足目標市場的要求。具體來說,在配料方面,企業需要嚴格把控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確保符合目標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在質量安全指標方面,企業需要梳理對應的質量安全指標要求,并嚴格執行產品標準和通用標準要求,以確保產品的全面合規。
日期:2024-11-01
一、出口合規風險解析
近年來,各國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普遍加強,隨著國外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更新實施,對產品的檢查重點不斷變化,檢查檢測項目不斷增加,通報的不合格原因也不斷增多。下圖為歐盟、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近2年來涉及我國食品不合格的通報原因統計,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合格的通報原因主要集中在質量指標、農藥殘留、微生物、污染物和生物毒素以及食品添加劑等方面。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國食品的國際形象,也給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出口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合規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合規風險。
二、產品合規審核思路
產品合規涉及配料合規(包括食品原料和添加劑)、質量安全指標合規以及標簽合規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介紹配料合規和質量安全指標合規相關內容。
在進行產品合規審核時,無論是配料合規還是質量安全指標合規,第一步且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準確判定產品類別。由于各個國家的法規存在差異,產品分類的原則不盡相同,在確定產品類別時,需要結合目標國家的法規要求分情況討論。一般來說,我們首先要了解產品的基礎信息,比如產品的配方、加工工藝、食用方法、產品形態等,通過這些基礎信息再結合產品標準或食品分類系統等進一步確定產品類別。在確定了產品類別后,企業即可進一步查找并深入研究目標國家的法規標準要求,依據這些法規標準要求,逐一對照自身產品進行合規判定。
三、產品類別判定方法
確定產品類別常用的方法包括:
(1)查找產品標準;
(2)查找食品分類系統;
(3)查找食品添加劑分類系統;
(4)參考預警信息及官方咨詢結果。
四、產品配料合規解析
我們常說的配料主要包括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兩大類。
一般來說,判定一種食品原料在目標國家是否可以使用,需要查找到可食用依據。目前查找原料的可食用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查看在各國監管部門發布的產品標準、技術性法規、安全限量法規中是否有提及該物質可以作為食品配料/成分使用;查看在其他食品標準、法規、指南或政策文件中是否有提及該物質可以作為食品配料/成分使用;查看該物質是否被列入允許使用的原料清單中;查詢官方問答;參考官方發布的預警通報信息間接確定該物質的可食用性;查詢官方發布的數據庫,如美國食品添加物質數據庫、食品營養成分數據庫等。需要注意的是,當涉及新食品原料或藥食同源的物質時,還需額外確認法規中是否對該物質的使用設定了特定的限制條件,例如是否明確規定了允許使用該原料的食品類別、使用限量等。
對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則需要確保符合目標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例如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是否是官方批準的,在特定食品中使用,其用量是否符合法規要求。
綜上所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的合規判定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涉及對目標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深入理解與精準執行。為方便理解與操作,下圖匯總了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合規判定的基本思路,供大家參考。
五、質量安全指標解析
質量安全指標是決定食品是否可以順利進入目標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進行質量安全指標要求梳理時,企業首先要確定產品出口到目標國家時需要執行的“產品標準”。對于有適用“產品標準”的產品,其質量指標應符合對應產品標準中有關產品的感官和理化指標要求,其安全性指標除符合產品標準規定的安全性指標要求外,對于產品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部分應執行通用標準要求。對于沒有適用“產品標準”的產品,在做好原料質量把控的同時符合通用的安全性指標要求即可。此外,在進行安全性指標梳理時,我們還需要特別注意目標國家法規中是否有明確提及參考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要求,例如是否參考出口國、歐盟或CAC的相關規定。
綜上所述,質量安全指標的合規性判定涉及多個層面,企業需從法律法規、產品標準、通用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合規性。
六、總結
產品合規是出口企業在全球化經濟中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然而,要確保產品合規并不容易,需要企業積極了解目標市場的法規標準要求,并在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中都做到嚴格把控與精準執行,以滿足目標市場的要求。具體來說,在配料方面,企業需要嚴格把控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確保符合目標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在質量安全指標方面,企業需要梳理對應的質量安全指標要求,并嚴格執行產品標準和通用標準要求,以確保產品的全面合規。
日期: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