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廣州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緊貼廣州實際落實落細農業農村部關于豇豆、水產品等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各項舉措,織密“三張網”(主體名錄網、基層監管網、安全監測網),推動“三轉向”(“單打獨斗”轉向“群防群治”、“頭痛醫頭”轉向“防治未病”、“要我抽檢”轉向“我要抽檢”),有效保障了廣州市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織密主體名錄網,明確“管什么”
強化重點品種主體建檔立卡,以鎮(街)、村為單位摸清鳊魚、大口黑鱸、鯽魚、烏鱧、黃鱔、大黃魚、牛蛙7個水產養殖重點品種及豇豆養殖主體的面積、產量、病害發生、用藥習慣、產品上市等情況,依托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逐一建檔立卡,實施分類管理,確保重點監管對象“盡在網中”,并在每個生產周期動態調整、及時更新監管主體名錄。目前,全市共有豇豆種植主體338家,在田面積518.55畝。水產養殖重點品種主體96家,已全部建檔立卡。
二、織密基層監管網,明確“誰來管”
落實區域定格,建立市、區、鎮(街)、村、村民小組五級監管網絡,建成鎮(街)級網格106個,村級網格1108個,實現網格監管無漏洞、無盲區。落實網格定人,每個網格均配有監管員和協管員(信息員),全市現有網格監管員508名,網格協管員(信息員)6895名,網格亮牌1213塊,實現所有鎮(街)監管網格人員全覆蓋。落實人員定責,制定《廣州市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工作手冊》,明確網格監管員、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職責,督促各區探索建立橫縱協作、執法銜接、信息傳遞、考核獎懲等機制,不斷提升基層監管精細化水平。比如,花都區出臺了《花都區鎮(街)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員管理辦法》,明確了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員績效考核評分細則,履職不到位的,將建議鎮(街)予以解聘。今年以來全市各網格監管員共開展巡查5250次,抽檢樣品22459批次。
三、織密安全監測網,明確“怎么管”
抽樣檢測是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最有效的手段。為此,全市每年投入財政資金3900多萬元,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動區、鎮(街)和村(企)級檢測中心、站(點)的檢測能力提升,并按照“用什么就檢什么”的要求,所有涉農鎮(街)落實膠體金快速檢測技術。目前,全市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市、區、鎮、村(企)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共有檢測中心、站、點319個(其中市級3個,區級14個,街(鎮)級100個,村級202個)。同時,科學合理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豇豆、水產養殖重點品種加密抽檢頻次,實行上市季節月月抽檢,全面排查重點品種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推動各類重點品種生產主體落實逢出必檢、帶證上市。
四、推動“單打獨斗”轉向“群防群治”,實現全鏈條監管
一是抓源頭治理。市級對水產養殖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質量提升進行分片包干,從源頭治理抓起,由行業處室+技術專家組成3個小組包區到戶。制定印發《廣州市豇豆等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實施“1+1+N”工作機制,即“1個行業處室(單位)+1組技術指導專家+N個區”為主線開展鞏固提升行動,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推動種養殖技術進村入戶。二是抓過程治理。組建豇豆種植技術“輕騎兵”服務隊,深耕豇豆綠色安全生產,不斷嘗試豇豆綠色種植新模式探索,有效推動豇豆生產方式轉型升級。6月27日,成功舉辦2024年廣州市豇豆綠色種植新模式現場會。根據水產養殖重點品種養殖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殖技術指導和培訓,規范養殖戶養殖生產行為。印發《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水產養殖重點品種“靶向”治理專項檢查的通知》,加大水產養殖重點品種的巡查檢查和指導力度。三是抓上市治理。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溝通協作,聯合印發《廣州市農業農村局 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廣州市護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若干監管措施的通知》,建立問題通報協查機制,合力推進水產品生產、收儲運、銷售等主體責任落實,強化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推動全市產地水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目前全市水產養殖企業、合作社和重點品種養殖主體承諾達標合格證使用率達到100%。
五、推動“頭痛醫頭”轉向“防治未病”,實現防預性監管
一是科學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年度監測計劃,圍繞重點治理品種、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做到“大宗品種不放松,小宗品種不落空”,重點加強對小散戶的監測。二是深入開展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能力提升三年行動,開展技術指導幫扶服務和檢測技能培訓、競賽等活動,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能力。擬定于今年7月聯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舉辦第一屆廣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暨廣州市農產品食品檢驗員技能競賽活動。三是印發《廣州市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機制,不斷提升全市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六、推動“要我抽檢”轉向“我要抽檢”,實現主動性監管
優化監測不合格產品通報方式,慎用通報、約談,鼓勵基層主動發現問題,徹底改變下級害怕上級發現問題的局面,實現基層主動發現問題、歡迎上級檢查發現問題、上級指導下級解決問題的良性互動,對解決問題不力的再啟動通報、約談,推動全市農產品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4-07-18
一、織密主體名錄網,明確“管什么”
強化重點品種主體建檔立卡,以鎮(街)、村為單位摸清鳊魚、大口黑鱸、鯽魚、烏鱧、黃鱔、大黃魚、牛蛙7個水產養殖重點品種及豇豆養殖主體的面積、產量、病害發生、用藥習慣、產品上市等情況,依托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逐一建檔立卡,實施分類管理,確保重點監管對象“盡在網中”,并在每個生產周期動態調整、及時更新監管主體名錄。目前,全市共有豇豆種植主體338家,在田面積518.55畝。水產養殖重點品種主體96家,已全部建檔立卡。
二、織密基層監管網,明確“誰來管”
落實區域定格,建立市、區、鎮(街)、村、村民小組五級監管網絡,建成鎮(街)級網格106個,村級網格1108個,實現網格監管無漏洞、無盲區。落實網格定人,每個網格均配有監管員和協管員(信息員),全市現有網格監管員508名,網格協管員(信息員)6895名,網格亮牌1213塊,實現所有鎮(街)監管網格人員全覆蓋。落實人員定責,制定《廣州市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工作手冊》,明確網格監管員、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職責,督促各區探索建立橫縱協作、執法銜接、信息傳遞、考核獎懲等機制,不斷提升基層監管精細化水平。比如,花都區出臺了《花都區鎮(街)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員管理辦法》,明確了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員績效考核評分細則,履職不到位的,將建議鎮(街)予以解聘。今年以來全市各網格監管員共開展巡查5250次,抽檢樣品22459批次。
三、織密安全監測網,明確“怎么管”
抽樣檢測是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最有效的手段。為此,全市每年投入財政資金3900多萬元,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動區、鎮(街)和村(企)級檢測中心、站(點)的檢測能力提升,并按照“用什么就檢什么”的要求,所有涉農鎮(街)落實膠體金快速檢測技術。目前,全市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市、區、鎮、村(企)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共有檢測中心、站、點319個(其中市級3個,區級14個,街(鎮)級100個,村級202個)。同時,科學合理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豇豆、水產養殖重點品種加密抽檢頻次,實行上市季節月月抽檢,全面排查重點品種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推動各類重點品種生產主體落實逢出必檢、帶證上市。
四、推動“單打獨斗”轉向“群防群治”,實現全鏈條監管
一是抓源頭治理。市級對水產養殖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質量提升進行分片包干,從源頭治理抓起,由行業處室+技術專家組成3個小組包區到戶。制定印發《廣州市豇豆等重點品種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實施“1+1+N”工作機制,即“1個行業處室(單位)+1組技術指導專家+N個區”為主線開展鞏固提升行動,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推動種養殖技術進村入戶。二是抓過程治理。組建豇豆種植技術“輕騎兵”服務隊,深耕豇豆綠色安全生產,不斷嘗試豇豆綠色種植新模式探索,有效推動豇豆生產方式轉型升級。6月27日,成功舉辦2024年廣州市豇豆綠色種植新模式現場會。根據水產養殖重點品種養殖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殖技術指導和培訓,規范養殖戶養殖生產行為。印發《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水產養殖重點品種“靶向”治理專項檢查的通知》,加大水產養殖重點品種的巡查檢查和指導力度。三是抓上市治理。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溝通協作,聯合印發《廣州市農業農村局 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廣州市護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若干監管措施的通知》,建立問題通報協查機制,合力推進水產品生產、收儲運、銷售等主體責任落實,強化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推動全市產地水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目前全市水產養殖企業、合作社和重點品種養殖主體承諾達標合格證使用率達到100%。
五、推動“頭痛醫頭”轉向“防治未病”,實現防預性監管
一是科學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年度監測計劃,圍繞重點治理品種、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做到“大宗品種不放松,小宗品種不落空”,重點加強對小散戶的監測。二是深入開展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能力提升三年行動,開展技術指導幫扶服務和檢測技能培訓、競賽等活動,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能力。擬定于今年7月聯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舉辦第一屆廣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暨廣州市農產品食品檢驗員技能競賽活動。三是印發《廣州市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機制,不斷提升全市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六、推動“要我抽檢”轉向“我要抽檢”,實現主動性監管
優化監測不合格產品通報方式,慎用通報、約談,鼓勵基層主動發現問題,徹底改變下級害怕上級發現問題的局面,實現基層主動發現問題、歡迎上級檢查發現問題、上級指導下級解決問題的良性互動,對解決問題不力的再啟動通報、約談,推動全市農產品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