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24第七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圓滿結束 明年再會

   2024-04-19 食品伙伴網會展中心1079
核心提示:繼17日論壇之后,18日論壇進入第二天,兩天的論壇圓滿結束,探討了大健康食品研究開發新技術,為新技術轉化搭建橋梁,一個務實的論壇。明年再相會!……(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繼17日論壇之后,18日論壇進入第二天,第二天論壇分為: 
  益生菌創新分論壇
 
  功能食品分論壇
 
  乳品飲料分論壇
 
  青年論壇:食品智造及產業創新
 
  合成生物學與食品發展分論壇
 
  特殊食品分論壇
 
  技術成果發布會
 
  青年論壇:食品發酵與生物大分子
 
  益生菌創新分論壇
 
  國家優青、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翟齊嘯教授
 
  仙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類總監吳乃一
 
  森永乳業株式會社理事首席科學家肖金忠
 
  善恩康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馬新
 
  寧夏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方海田教授
 
  國家優青、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翟齊嘯教授在“科技對益生菌行業發展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報告中,闡述了科技對于益生菌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菌種選育、功能評價、應用技術和行業規范等方面。益生菌行業總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其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創新推動益生菌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仙樂健康品類總監吳乃一向我們概述了當前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及不同地區對益生菌產品的需求動態。著重分析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認知及購買行為趨勢變化,深入講解產品創新在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展望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著重強調繼續投資研究和創新是實現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森永乳業株式會社理事首席科學家肖金忠做了題為“減脂強筋”短雙歧桿菌B-3的臨床循證與產品應用的報告。善恩康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馬新在“基于功能的益生菌臨床研究”的報告中與大家分享了關于善恩康明星菌株的功能性研究及相關臨床研究結果,以期為市場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益生菌產品。寧夏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方海田教授在“枸杞益生菌發酵技術與產品功能研究”的報告中主要研究不同益生菌發酵枸杞汁生產中關鍵加工單元對枸杞活性成分和揮發性物質的影響,采用動物模型研究益生菌發酵枸杞汁對腸道調理、免疫調節與血糖代謝調節等的功能作用,為功能性枸杞汁益生菌發酵產品的產業化開發提供理論指導。
 
  功能食品分論壇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才力在“食品抗衰可能性與嚴謹性評估及產業實踐”的報告中,結合團隊在該方面的科研進展,從食品抗衰老研究的重要模型、典型通路、關鍵靶點及協同機制等方面,探討抗衰老食品開發可能性與研究的嚴謹性。同時簡要匯報相關科研、企業、產品的協同賦能實例,為抗衰老食品開發提供助力。上海楷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總監柴媛媛在“精準抗衰 重建肌膚立體網狀結構”報告中,分析當前抗衰市場、揭秘肌膚衰老的本質、分享配方推薦及市場應用。龍沙健康原料大中華區銷售負責人陳巍介紹了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開啟骨關節健康的新紀元,龍沙創新劑型引領產品的升級迭代。上海中醫藥大學郭夫江教授在“是“食”是“藥”,藥食同源不應停留于概念”的報告中,從中國傳統養生觀念與飲食營養、植物營養素的理念、“食藥同源”還需加強基礎研究和“食藥同源”還需完善大數據分析這四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上海鴻軍實業鄉村振興首席科學家、浙江天后群明生物科技陳正強博士/教授介紹了植物蛋白天然抑菌及抗氧化保鮮阻隔技術產品在農業科技與大健康產業應用。
 
  乳品飲料分論壇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趙倩玉在報告中系統綜述了嬰幼兒配方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嬰幼兒食品穩定性的最新研究進展,以期為我國嬰幼兒配方食品核心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參考依據。IFF健康與生物科技菌種及乳品酶應用科學家趙斌介紹了YO-MIX?Prime ShorT 系列發酵菌種。它是基于對乳酸菌胞外多糖(EPS)的特征差異性和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而開發出來的兼具短結構(凝乳)與高厚實度的突破性菌種。該系列菌種具有良好的后酸控制、高厚實度、低粘度,保持凝乳的特征、以及非常清新的入口融化性,旨在打造健康美味的發酵乳制品。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食安辦主任劉繼超在“乳品飲料的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技術創新”的報告中強調針對生物類食品安全風險,創新快速檢測技術,提高風險監測效率;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分級細化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全面保障乳品飲料的食品安全。杭州認養一頭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孫美玲在“牛初乳營養奶粉-后疫情時代的免疫提升”報告中,探討了如何通過牛初乳營養奶粉的產品創新推動功能性乳品向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消費者對提升自護力、改善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迫切需求。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集團質量中心質量運營管理部經理高利鵬在報告中,以飛鶴乳業嬰配工廠對于車間環境微生物控制方法總結為案例,從實施環境監控的意義和目的,實施環境監控的主要步驟,以及環境監控實施的關鍵環節三個部分介紹預防和控制環境微生物的實踐案例,通過本次經驗分享,為行業微生物控制做出貢獻。
 
  青年論壇:食品智造及產業創新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陳臣教授在“產香乳酸菌在奶酪加工中的技術應用與創新”的報告中,以前期建立的產香菌種庫為基礎,通過風味組學手段分別解析不同乳酸菌風味特性,構建醛香、酮香、酯香等不同香型的乳酸菌群組,并將不同菌株應用于奶酪的生產,研究其對奶酪風味的影響,旨在為奶酪加工中的技術應用與創新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院長助理孫翔宇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葡萄和葡萄酒中的銅:來源、存在、對生產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及去除方法。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宗通過傳統食用脂肪結構及脂肪乳液功能解析,探討利用植物油脂與植物基蛋白、多糖。通過多相態、多尺度結構構建,創新開發零反式低脂低飽和脂肪酸脂肪產品(植脂奶油、冰淇淋、巧克力、植物肉等專用脂肪等),推動健康脂肪產業的發展。天津科技大學郭慶彬教授在“多糖類乳化劑:構效機制研究與產品開發”指出該研究成果滿足乳化劑清潔標簽要求,兼具天然健康和乳化性能優良等優點,極大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促進了食品乳化劑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浙江海洋大學趙亞東教授在報告中分享創新魚糜3D打印技術,可開發新形態魚糜基仿生海洋食品,有力支撐傳統魚糜產業轉型升級。中北大學教授、山西錦爍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李河介紹了紫蘇蛋白改性的功能特性研究及紫蘇產品開發,并強調這一系列產品的開發,不僅能夠填補市場的空白,還可將農民們廢棄或當做飼料的紫蘇餅粕、秸稈等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紫蘇產品,提升農民種植紫蘇信心,進而提升農民收入,為助力鄉村振興做貢獻。中國農業大學趙靚教授向我們分享了超高壓“減菌-接種-低鹽”腌制辣椒加工工藝創新研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李文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篩選、優化食用菌蛋白肽的制備技術;通過體內外風味活性評價,確定蛋白肽分子風味功能構效關系;借助分子互作等技術手段,明確蛋白肽風味功能作用機制。這為食用菌蛋白肽產品開發提供理論支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張超研究員在報告中闡述風味是食品的重要特性,是消費者最容易感受的特征。產品的風味與產品的原料特性、配方組成、加工工藝、貯藏方式以及貨架環境等均具有顯著的聯系。目前,風味分析已經應用于食品質量評價、產地鑒別、配方優化、純度鑒定等領域,助力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系主任梁贏分享了預制面條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并指出預制面條品質調控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可得然膠在預制食品中的開拓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合成生物學與食品發展分論壇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毛相朝教授在報告中以海洋食品營養成分定向生物轉化與品質提升為核心,從“酶學機制解析—酶促反應調控—產物營養評價”三個層面闡明海洋食品生物制造的科學基礎,揭示了海洋食品加工貯藏過程品質保持的酶學機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副院長許雅君教授在報告中向我們詳細總結了HMOs在營養領域應用及科學研究,并指出目前國際上除個別HMO被允許添加進嬰幼兒配方粉中,用于改善嬰幼兒腸道舒適性外,尚有更大的潛力用于更多功能食品。蒙牛集團合成生物研發負責人許泓博士在報告中介紹了蒙牛集團自主研發的HMO 2FL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審批,蒙牛成為首批獲批企業中唯一一家中國本土企業,打破了國外壟斷。蒙牛SNDA科學家聯盟成立,合成生物、營養健康、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集聚蒙牛,合力推動多學科創新生產力賦能營養健康行業創新研發與轉化,共同重新定義下一杯奶。長江學者/國家優青/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周景文教授針對相關問題,結合高通量測序和蛋白質結構模擬與對接等系統生物學方法,可以更為高效的解析諸多重要食品功能成分合成代謝途徑,通過活性中心位點掃描的理性設計策略、生物傳感器的代謝途徑模塊化動態調控、人工高強度啟動子和高拷貝位點的限速酶超高效表達等策略,結合系統的發酵過程優化,實現多種植物天然產物、維生素等重要食品功能成分的合成生物學生產。國家優青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吳俊俊教授主要闡述合成生物學與計算生物信息學、微生物群體感應、超分子化學等不同學科的交叉整合,通過基于微生物大數據的高效途徑挖掘、蛋白自發表達系統的構建、超分子蛋白自組裝等技術研發,構建高效、智能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中鏈油脂以及超分子彈性蛋白的微生物法生產,并探索其在功能食品、組織工程、傷口修復、化妝品上的應用。
 
  特殊食品分論壇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法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文軍在“老年人群的膳食特點及特殊食品需求”的報告中,闡述了老年人群退化衰老進展;老年人的膳食特點,對膳食消化吸收的影響,營養狀況及對特殊膳食的需求;特醫食品在老年人群的應用等。恒天然科學營養業務的技術經理蔡小堃博士在報告中,介紹老年人營養問題使醫療和照護負擔加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健康壽命。指出如何“健康老去”,成為擺在中老年人和子女之間的難題,也為能夠提供“健康老齡化”解決方案的品牌提供了機遇。武漢輕工大學教授、原良品鋪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俞偉祖(王艷菊代)在“人群細分,特殊食品如何精準落地”的報告中指出,如何通過有效的創新,滿足不同的細分人群對特定營養健康的需求,做到更健康的體重管理、更穩定的血糖控制,更有效的老年癡呆預防,形成特殊食品精準的營養控制至關重要。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首席專家何梅在“特醫食品蛋白質組成及發展”報告中,對我國已公布的56款全營養配方食品、21款蛋白質組件以及三款流質配方食品中,蛋白質的原料來源進行數據分析,了解蛋白質原料的研發趨勢,旨在為新型特醫食品提供研發思路。中科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呂曄研究員在“保健食品新功能申報流程與建議”的報告中說到新功能保健食品的申報及審評細則的出臺,標志著中國保健食品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相關文件的解讀和理解,將向人們展現保健食品新功能產品的宏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方向。同時,也對新功能的申請企業和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了整個行業的素質水準。
 
  技術成果發布會
 
  在技術成果發布會上,共發布了8項技術成果,分別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劉永剛教授團隊:基于秀麗隱桿線蟲功效評價模型進行抗衰老產品功能系列食品開發技術。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趙磊教授:計算科學在食品理論研究和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團隊。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安全控制科研團隊:大豆綠色加工與綜合高值化利用技術。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活性物質侯虎教授團隊:水產功能蛋白關鍵制備技術與特需食品開發。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工程學院王浩教授團隊:植物活性成分血糖調控機制及低GI面條的研發應用。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輻照保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團隊:輻照技術助力食品產業提質增效。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安全控制及營養健康創新團隊:基于酶菌高效酵解工藝的食品產業鏈生態循環。食品伙伴網食品邦功能食品共享研發創新中心團隊:功能食品研發數據管理系統。
 
  青年論壇:食品發酵與生物大分子
 
  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俊潔基于建立的菌種資源庫,聚焦發酵蔬菜特色菌種,開展蔬菜發酵專用菌株發酵性能評價、功能特性分析和適應性實驗室馴化等研究,并在傳統發酵工藝基礎上,進一步闡明發酵專用菌種在發酵蔬菜風味物質代謝通路和調控機制。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張九凱研究員/副主任做了題為“基于蛋白組學的特色乳真實性鑒別技術研究”的報告分享,該方法為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標簽標識規范化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東北農業大學教授/乳品工程系副主任李柏良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瑞士乳桿菌胞外多糖相關合成基因及其分子量對酸奶加工特性的影響。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加工所副所長李治華從生產實際出發,采用多組學手段,基于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的數據庫構建,高效同位素標記(Chemical isotope labeling, CIL)化學衍生化定性定量解析主要代謝產物,跟蹤減鹽條件下郫縣豆瓣醬微生物和代謝產物以及主要脂質動態變化,闡明郫縣豆瓣醬減鹽發酵的內在機制及減鹽郫縣豆瓣醬可行性及關鍵技術瓶頸。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皮瀟文副教授在報告中首先闡明超聲波降低食物致敏性的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其次總結超聲單獨處理對一些主要致敏食物(如樹堅果)致敏性的影響;然后評估超聲波輔助加熱、糖化、發芽、水解、發酵、輻照和多酚等多種技術的降敏現狀;最后展現超聲波處理降低食物致敏性的未來研究趨勢。南京財經大學副教授/院長助理馬高興以杏鮑菇多糖免疫增強作用為例,闡述了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劉光憲副研究員/副所長為了揭示輻照對食品糖基化反應體系的影響,以卵清蛋白(OVA)-葡萄糖構建反應模型,研究60Co-γ輻照對OVA糖基化體系結構和糖基化產物的影響,為輻照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提供一定理論基礎。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曾祥權講師介紹了大豆分離蛋白/殼聚糖復合Pickering乳液包埋烤牛肉香精以改善其在植物肉加工過程中的釋放特性研究結果。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馬佳歌講師向我們講述了益生菌遞送系統的研究及應用,并指出益生菌遞送系統值得食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有望為提升益生菌產品的活性、效力和市場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黃錦卿助理研究員利用篩選出的益生菌進行兩階段固態發酵飼料復合菌種配伍研究,確定最佳菌種組合及發酵條件;通過微生物組學和代謝組學等方法研究飼料發酵過程中理化特性、微生物群落和代謝產物的動態變化,可為發酵飼料工業化生產及工藝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
 
  “科學創新、技術落地”,在食品邦共享研發創新中心推動下,于第七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舉辦之際,順利啟動了三項產學研戰略合作,分別為:湖南助農米業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永剛教授團隊戰略合作、湖南助農米業有限公司與食品伙伴網戰略合作、藻辰(山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食品伙伴網戰略合作,并圓滿完成簽約儀式。
 
  本次產學研戰略合作,充分發揮了食品伙伴網技術資源和信息交流平臺優勢,將高校在產品研究和技術創新上的積累,與企業的市場開發、技術應用、產業化優勢積極融合,加速科技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入實施“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將食品邦共享研發創新中心積累的技術資源和技術服務經驗,與企業進行優勢互補,通過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深入食品配方、生產工藝等,破解技術難題,打造具有原創性、創新性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更好地推動大健康食品行業向高質量發展。
 
  湖南助農米業有限公司,集優質大米種植、收儲、加工、銷售、科研開發于一體,先后被認定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稻蝦產業標準化示范區”等。公司擁有優質稻蝦米種植基地1500畝,可覆蓋訂單耕地面積30萬畝;建有多條生產加工設備線,年加工能力15萬噸、全年可銷售高端南縣稻蝦米4.5萬噸、胚芽米1.5萬噸、營養功能米1萬噸、稻蝦米熟食米飯500萬份。公司以“讓天下人吃得更幸福”為使命,致力成為中國新一代米業領創品牌。目前已形成家庭裝優質大米、高端精品禮盒、熊家倉速食營養米飯、米珍營養米及米珍5個生產線,產品銷往全國十幾個城市,熱銷各大電商平臺。主打產品“南縣稻蝦米”榮獲2022年第107屆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特等金獎。
 
  藻辰(山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以細胞工廠為載體生產微藻基蛋白及功能性成分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致力于為人類蛋白的可持續供應及營養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生物合成的路徑和解決方案。公司核心技術團隊,在全球范圍內較早提出并實現了工業化微藻高密度異養培養技術、構建了微藻人工進化育種平臺、高通量篩選平臺以及基因工程改造平臺,形成了業內領先的藻類功能性成分高產量制造技術體系。針對人類及動物營養健康產業,公司已形成了商業化的微藻產品矩陣,包括裸藻粉、蛋白核小球藻粉、DHA藻油(粉)、水產餌料微藻液等。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永剛教授團隊,由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劉永剛、馬濤、譚鵬、陶歐等十余人組成,其中教授一名和副教授三名。先后主持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制定各種標準50多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相關研究成果在Medcomm,Jep,Jcp,BP等期刊發表論文220余篇。其中劉永剛教授,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碩/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也是中藥化學教研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化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教指委中藥化學課程聯盟秘書,在大健康產品方面有多項科研成果。
 
  食品邦功能食品共享研發創新中心,專注于功能食品領域技術難題解決和技術成果轉化服務。服務包含產品研發、工藝改進、質量提升、產線建設、人才培訓、研發管理咨詢、技術成果轉化、科技政策咨詢等。成立5年來已接收企業技術難題需求3000余個,促成100多家生產企業與行業技術服務機構直接的技術轉移合作。
 
  兩天的論壇圓滿結束,探討了大健康食品研究開發新技術,為新技術轉化搭建橋梁,一個務實的論壇。明年再相會!
 
  更多精彩照片請登錄云攝影查看下載:
 
  https://www.xxpie.com/m/album?id=6617aabdbfb66b2d8b42c220&nowatermark=NjYxN2FhYmRiZmI2NmIyZDhiNDJjMjIwJDA=&mini=0
 
 



日期:2024-04-19
 
標簽: 食品科技 食品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