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晚會,食品領域的案例是安徽某地幾家“梅菜扣肉預制菜原料竟是劣質槽頭肉”。預制菜本來就已經是“流量密碼”,再加上“槽頭肉”,節目還沒有完,槽頭肉已經刷了屏。
晚會之后,大多數人不會在意曝光的真正問題是啥,就記住“預制菜”“槽頭肉”和“梅菜扣肉”都不能吃了吧?
到今天,各路自媒體、新媒體、傳統媒體,紛紛“科普”槽頭肉。比如,下面這段話,幾乎就是這些“科普”的標準說法:
全網對“槽頭肉”眾口一致地喊打喊殺,公眾憤怒的情緒可理解,通過不吃來“自我保護”的選擇也無可厚非。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事實。
實際上,315晚會上一直說的是“劣質槽頭肉”,而不是“槽頭肉”。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就像“鎘超標大米”和“大米”不是一回事、“農殘超標的蔬菜”和“蔬菜”不是一回事,完全一樣。
槽頭肉,是指豬頭與軀干連接部位的肉,有的地方叫“刀口肉”或“血脖肉”。一頭商品豬,槽頭肉差不多有十幾斤,占到豬肉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了。
所謂“槽頭肉日常生活中被稱為淋巴肉”,不清楚這個說法是否普遍,但是“槽頭肉”并不等于“淋巴結”。豬的身上有幾百個淋巴結,遍布全身,槽頭這個部位只是相對比較集中而已。
淋巴結在動物身體當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它可以截留病原微生物,阻止它們進入血液循環。即便是其中有一些病原體,也跟正常食物中的病菌一樣,烹飪之后就沒有什么危害了。只有發生病變的淋巴結,才可能存在一些毒素而危害健康。所以,國家標準中要求的,也只是“整修”去掉“可視病變淋巴結”、腎上腺和殘留的甲狀腺(通常說的“摘三腺”),而不是說“去掉所有淋巴結”更不是說“有淋巴結的肉就不能食用”。只要規范操作,去掉這些“有害部位”,槽頭肉就跟其他部位的肉一樣,可以正常地銷售和食用。如果“有淋巴結就不能食用”的話,那么其他部位的肉也可能有淋巴結(僅僅只是不象槽頭肉那么多而已),還吃不吃呢?
當然,槽頭肉的形態和口感都不如其他部位的肉,面向零售消費者接受度比較低,所以規模屠宰的槽頭肉一般是流向肉質品工廠做原料了,所以大家在超市里可能難以看看到。其實在農村“自己殺豬”,以及小規模屠宰賣肉的地方,槽頭肉也都是正常吃掉的。
因為315曝光是幾家做“梅菜扣肉預制菜”的廠家,于是“預制菜”這個流量密碼又多了一個“黑點”。其實,做梅菜扣肉這樣“還能看到肉的原始形態”的菜肴,并不是槽頭肉最好的用途。就像暗訪視頻中提到的,他們也有“修整工序”,只是沒有認真規范修整。因為規范修整后,肉的形態就不好了。
實際上,它們更合適的用途,是做肉丸子、餃子餡、包子餡、火腿腸、午餐肉……都比做梅菜扣肉還要更方便,只是調查記者沒有去找一家做這些的企業來曝光而已
按照行業規范,槽頭肉的整修應該是在屠宰廠,整檢疫合格才能夠出廠。315曝光的工廠,或許是跟屠宰場達成了“灰色合作”,或許是從“非法屠宰”來源收購的肉,所以這些槽頭肉沒有經過規范修整,成為了“劣質槽頭肉”。
對于槽頭肉的問題,媒體與監管部門更應該關心的是:那些屠宰場以及集中屠宰點,是否規范進行了“摘三腺”的操作——如果做了,那么出廠銷售的槽頭肉就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那么屠宰場應該被查處,而這些槽頭肉的主要流向——肉制品加工廠、食堂、餐廳的肉餡、肉丸、火腿腸、午餐肉等等,就將是重災區。
按照每年5500萬噸的豬肉總量,槽頭肉的量有幾百萬噸。這些槽頭肉,如果按照媒體們“亂科普”的說法都不能吃了,造成的浪費有多大?
日期:2024-03-18
晚會之后,大多數人不會在意曝光的真正問題是啥,就記住“預制菜”“槽頭肉”和“梅菜扣肉”都不能吃了吧?
到今天,各路自媒體、新媒體、傳統媒體,紛紛“科普”槽頭肉。比如,下面這段話,幾乎就是這些“科普”的標準說法:
全網對“槽頭肉”眾口一致地喊打喊殺,公眾憤怒的情緒可理解,通過不吃來“自我保護”的選擇也無可厚非。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事實。
實際上,315晚會上一直說的是“劣質槽頭肉”,而不是“槽頭肉”。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就像“鎘超標大米”和“大米”不是一回事、“農殘超標的蔬菜”和“蔬菜”不是一回事,完全一樣。
槽頭肉,是指豬頭與軀干連接部位的肉,有的地方叫“刀口肉”或“血脖肉”。一頭商品豬,槽頭肉差不多有十幾斤,占到豬肉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了。
所謂“槽頭肉日常生活中被稱為淋巴肉”,不清楚這個說法是否普遍,但是“槽頭肉”并不等于“淋巴結”。豬的身上有幾百個淋巴結,遍布全身,槽頭這個部位只是相對比較集中而已。
淋巴結在動物身體當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它可以截留病原微生物,阻止它們進入血液循環。即便是其中有一些病原體,也跟正常食物中的病菌一樣,烹飪之后就沒有什么危害了。只有發生病變的淋巴結,才可能存在一些毒素而危害健康。所以,國家標準中要求的,也只是“整修”去掉“可視病變淋巴結”、腎上腺和殘留的甲狀腺(通常說的“摘三腺”),而不是說“去掉所有淋巴結”更不是說“有淋巴結的肉就不能食用”。只要規范操作,去掉這些“有害部位”,槽頭肉就跟其他部位的肉一樣,可以正常地銷售和食用。如果“有淋巴結就不能食用”的話,那么其他部位的肉也可能有淋巴結(僅僅只是不象槽頭肉那么多而已),還吃不吃呢?
當然,槽頭肉的形態和口感都不如其他部位的肉,面向零售消費者接受度比較低,所以規模屠宰的槽頭肉一般是流向肉質品工廠做原料了,所以大家在超市里可能難以看看到。其實在農村“自己殺豬”,以及小規模屠宰賣肉的地方,槽頭肉也都是正常吃掉的。
因為315曝光是幾家做“梅菜扣肉預制菜”的廠家,于是“預制菜”這個流量密碼又多了一個“黑點”。其實,做梅菜扣肉這樣“還能看到肉的原始形態”的菜肴,并不是槽頭肉最好的用途。就像暗訪視頻中提到的,他們也有“修整工序”,只是沒有認真規范修整。因為規范修整后,肉的形態就不好了。
實際上,它們更合適的用途,是做肉丸子、餃子餡、包子餡、火腿腸、午餐肉……都比做梅菜扣肉還要更方便,只是調查記者沒有去找一家做這些的企業來曝光而已
按照行業規范,槽頭肉的整修應該是在屠宰廠,整檢疫合格才能夠出廠。315曝光的工廠,或許是跟屠宰場達成了“灰色合作”,或許是從“非法屠宰”來源收購的肉,所以這些槽頭肉沒有經過規范修整,成為了“劣質槽頭肉”。
對于槽頭肉的問題,媒體與監管部門更應該關心的是:那些屠宰場以及集中屠宰點,是否規范進行了“摘三腺”的操作——如果做了,那么出廠銷售的槽頭肉就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那么屠宰場應該被查處,而這些槽頭肉的主要流向——肉制品加工廠、食堂、餐廳的肉餡、肉丸、火腿腸、午餐肉等等,就將是重災區。
按照每年5500萬噸的豬肉總量,槽頭肉的量有幾百萬噸。這些槽頭肉,如果按照媒體們“亂科普”的說法都不能吃了,造成的浪費有多大?
日期: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