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燃料價格、極端氣候、動物疾病等不確定因素無一不對食品行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影響著食品貿易的發展。
經濟趨勢 基本面向好為食品業助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在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進口食品行業論壇上分析說,經濟趨勢向好為食品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任興洲分析了三個具體的指標。首先是GDP,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了4.5%,比上一個季度也就是去年的第四季度增加了2.2%,整個經濟恢復的態勢非常明顯。第二個主要指標是工業增加值,今年的3月份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了3.9%,還沒有恢復到疫情以前的水平,但是1-3月份同比增加了3.6%,總體比上個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比,整個工業的增長還是比較明顯的。還有一個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表明整個制造業景氣的狀態。2022年PMI整體在50%以下,2023年1、2月份開始就超過了50%,到了50.1%,從制造業采購經理先行指標來看,整個一季度的回升向好的態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經濟恢復的增長對食品行業有很大的促進。一季度食品的基本面環比改善明顯,食品的各個板塊同比復蘇的態勢都比較明顯,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加了1.2%,三月份同比增長了26.3%,1-3月份同比增長13.9%,三月份同比增加了26.3%。
與此同時,經濟轉型升級還面臨新的阻力。任興洲提到三點:第一是PMI一直在50%以上,但是三月份又開始低于二月份,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第二個是貨物出口的壓力很大,從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的一季度貨物的出口開始有所下降,包括國際上的經濟出現了衰退的跡象。第三是年輕的群體的失業率比較高,16-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8%-19%。
產業融合 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中國作為食品產業第一大國,行業特點十分突出。任興洲對此進行了分析。第一,中國的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第二,食品產業是一個非周期性的行業,具有剛性消費的特點。第三,食品產業是把一二三次產業緊密聯系的產業,產業關聯度非常高的一個產業,帶動了種植、養殖、物流、加工、分銷、零售等等,產業帶動性強。
新時期中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任興洲指出,首先是深化食品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市場產需的深入精準的分析,做好更加精準的市場調研。第二是要精準的對接產需,消費對上游產業鏈的帶動,實現上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第三是發揚工匠精神,提升產品的品質,創新產品的品類。食品行業的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發展的越來越快。第四是促進食品綠色健康環保的發展。第五是強化食品行業的標準體系建設,以標準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第六是打造品牌戰略,提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優化產能,實行柔性化的生產,未來也是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需要重視的。第七要提升工質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大研發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第八是促進區域的食品產業發展,強化產業鏈的協同配套。近期國家工信部11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培育優勢食品產區和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中對專業化的發展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比如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智能化、協同化的發展,提升食品文化的內涵。第九是健全消費政策。進一步的研究鼓勵居民消費的政策,健全食品消費的信息,改善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增加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使他們有能力消費更高品質的食品。第十要全面建設食品質量的可追溯體系,完善監管體系,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促進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活力釋放 新趨勢催生新需求
雖然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沖擊,中國仍然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消費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中國國際商會黨委副書記劉振華給出了相近的分析。
中國食品消費市場發展趨勢:首先,食品消費的支出總量會持續的增長。目前我們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的最終消費占全球的比重是14%,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前景最好的消費市場之一。第二,食品結構消費會進一步升級。消費者日益追求品質消費,品牌專賣店的增加速度和奢侈品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服務消費也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國產品牌也呈現了崛起的態勢。第三個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了消費的蓬勃發展,2022年網上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了9.5倍,已經連續九年保持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這一點在尼爾森IQ中國區快消品首席增長官鄭冶的調查分享中也有所體現。他認為未來在中國做食品行業最主要關注的就是線下,O2O和線上電商渠道。第四點居民消費的傾向正在走低,2013年以來中國的居民消費傾向是一直往上走的,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居民消費傾向下降比較明顯,今年隨著經濟社會恢復到正常狀態,居民消費不斷攀升;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整體的居民消費增長會比之前放緩一些。
其他消費趨勢特點,比如健康、高質量、數字化、功能化,也都體現在食品產業大的消費趨勢中。任興洲說,在雙循環的背景下,進口食品消費不斷增長,有一些關稅在下調,中國的食品出口也在增加,國際國內大循環不斷互相促進。
謀新機遇 在不確定性尋求確定
多國代表提到了進入中國市場遇到的貿易政策、關稅等問題和困惑。上海海關食安處副處長范俊介紹了進口食品的管理體系和進口食品監管的制度,以及最新法規要點的提示。
同時提出,當前國際食品貿易安全仍然面臨較多的風險和挑戰,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進出口食品貿易增長迅猛;全球食品供應鏈愈加復雜;全球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非傳統食品安全問題凸顯;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多變;疫病疫情風險持續加大。伴隨著這些風險與挑戰,如何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是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經營者、科研院校乃至消費者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當前食品行業還是面臨很多共性的挑戰,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國際商會黨委副書記劉振華分析不確定性有三個方面的來源,第一個就是全球的經濟衰退,還有通貨膨脹,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很大的沖擊,比如說俄烏戰爭,小麥、玉米、谷物價格上漲超過30%,對于世界農產品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第二就是重大的公共事件,包括極端的天氣、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的災難等等,大宗的農產品和行業的供應鏈也可能產生影響。第三就是政治因素帶來貿易壁壘增加,還有市場分割加劇的風險,這是企業需要警覺的,他建議企業做一些相關的布局,第一,要運用好一些經營工具,來規避大宗的原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第二,要進一步提升裝備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調整流程和結構應對挑戰。疫情期間裝備智能化信息化高的抗打擊能力、生存能力更強一些。第三,推進貿易方式,分散原料輔料的來源,降低單個能源國的比例,預防突發情況帶來的風險,針對目標市場發展跨境電商和海外倉,提升供應鏈的韌性,擴大海外布局,提升生產的安全性。
全球趨勢 國際合作贏未來
談到基于中國食品市場的發展機會,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農業參贊Robert Hanson認為,中國食品行業已經非常龐大,有全球領先的食品行業品牌,消費者的習慣和消費需求、期望也在變化,對于食品安全質量有更高的標準。Robert Hanson介紹目前美國和中國農業部在食品安全領域和可持續的生產領域開展重點合作,探討科技創新為食品安全賦能,以可持續的低排放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等。
葡萄牙駐上海總領事館經濟和商務參贊Luís Costa的意見是在中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要確保自己食品的質量,抓住市場的機遇,葡萄牙企業要確定比較合適的投資策略,比如找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找本地的市場推廣,以及其他方面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來投資中國市場。
瑞典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Magnus Carnwall則表示瑞典企業將用開放務實的精神為中國市場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法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Jo Cadilhon認為,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需要有獨立性,對于關鍵的產品選擇多個供應的源頭,分散風險。
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進口食品行業論壇將于2023年8月28日-30日與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深圳)同期舉辦!歡迎關注!
日期:2023-07-06
經濟趨勢 基本面向好為食品業助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在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進口食品行業論壇上分析說,經濟趨勢向好為食品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任興洲分析了三個具體的指標。首先是GDP,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了4.5%,比上一個季度也就是去年的第四季度增加了2.2%,整個經濟恢復的態勢非常明顯。第二個主要指標是工業增加值,今年的3月份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了3.9%,還沒有恢復到疫情以前的水平,但是1-3月份同比增加了3.6%,總體比上個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比,整個工業的增長還是比較明顯的。還有一個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表明整個制造業景氣的狀態。2022年PMI整體在50%以下,2023年1、2月份開始就超過了50%,到了50.1%,從制造業采購經理先行指標來看,整個一季度的回升向好的態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經濟恢復的增長對食品行業有很大的促進。一季度食品的基本面環比改善明顯,食品的各個板塊同比復蘇的態勢都比較明顯,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加了1.2%,三月份同比增長了26.3%,1-3月份同比增長13.9%,三月份同比增加了26.3%。
與此同時,經濟轉型升級還面臨新的阻力。任興洲提到三點:第一是PMI一直在50%以上,但是三月份又開始低于二月份,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第二個是貨物出口的壓力很大,從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的一季度貨物的出口開始有所下降,包括國際上的經濟出現了衰退的跡象。第三是年輕的群體的失業率比較高,16-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8%-19%。
產業融合 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中國作為食品產業第一大國,行業特點十分突出。任興洲對此進行了分析。第一,中國的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第二,食品產業是一個非周期性的行業,具有剛性消費的特點。第三,食品產業是把一二三次產業緊密聯系的產業,產業關聯度非常高的一個產業,帶動了種植、養殖、物流、加工、分銷、零售等等,產業帶動性強。
新時期中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任興洲指出,首先是深化食品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市場產需的深入精準的分析,做好更加精準的市場調研。第二是要精準的對接產需,消費對上游產業鏈的帶動,實現上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第三是發揚工匠精神,提升產品的品質,創新產品的品類。食品行業的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發展的越來越快。第四是促進食品綠色健康環保的發展。第五是強化食品行業的標準體系建設,以標準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第六是打造品牌戰略,提升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優化產能,實行柔性化的生產,未來也是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需要重視的。第七要提升工質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大研發的投入,推動產業升級。第八是促進區域的食品產業發展,強化產業鏈的協同配套。近期國家工信部11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培育優勢食品產區和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中對專業化的發展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比如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智能化、協同化的發展,提升食品文化的內涵。第九是健全消費政策。進一步的研究鼓勵居民消費的政策,健全食品消費的信息,改善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增加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使他們有能力消費更高品質的食品。第十要全面建設食品質量的可追溯體系,完善監管體系,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促進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活力釋放 新趨勢催生新需求
雖然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沖擊,中國仍然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消費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中國國際商會黨委副書記劉振華給出了相近的分析。
中國食品消費市場發展趨勢:首先,食品消費的支出總量會持續的增長。目前我們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的最終消費占全球的比重是14%,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前景最好的消費市場之一。第二,食品結構消費會進一步升級。消費者日益追求品質消費,品牌專賣店的增加速度和奢侈品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服務消費也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國產品牌也呈現了崛起的態勢。第三個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了消費的蓬勃發展,2022年網上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了9.5倍,已經連續九年保持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這一點在尼爾森IQ中國區快消品首席增長官鄭冶的調查分享中也有所體現。他認為未來在中國做食品行業最主要關注的就是線下,O2O和線上電商渠道。第四點居民消費的傾向正在走低,2013年以來中國的居民消費傾向是一直往上走的,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居民消費傾向下降比較明顯,今年隨著經濟社會恢復到正常狀態,居民消費不斷攀升;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整體的居民消費增長會比之前放緩一些。
其他消費趨勢特點,比如健康、高質量、數字化、功能化,也都體現在食品產業大的消費趨勢中。任興洲說,在雙循環的背景下,進口食品消費不斷增長,有一些關稅在下調,中國的食品出口也在增加,國際國內大循環不斷互相促進。
謀新機遇 在不確定性尋求確定
多國代表提到了進入中國市場遇到的貿易政策、關稅等問題和困惑。上海海關食安處副處長范俊介紹了進口食品的管理體系和進口食品監管的制度,以及最新法規要點的提示。
同時提出,當前國際食品貿易安全仍然面臨較多的風險和挑戰,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進出口食品貿易增長迅猛;全球食品供應鏈愈加復雜;全球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非傳統食品安全問題凸顯;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多變;疫病疫情風險持續加大。伴隨著這些風險與挑戰,如何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是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經營者、科研院校乃至消費者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當前食品行業還是面臨很多共性的挑戰,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國際商會黨委副書記劉振華分析不確定性有三個方面的來源,第一個就是全球的經濟衰退,還有通貨膨脹,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很大的沖擊,比如說俄烏戰爭,小麥、玉米、谷物價格上漲超過30%,對于世界農產品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第二就是重大的公共事件,包括極端的天氣、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的災難等等,大宗的農產品和行業的供應鏈也可能產生影響。第三就是政治因素帶來貿易壁壘增加,還有市場分割加劇的風險,這是企業需要警覺的,他建議企業做一些相關的布局,第一,要運用好一些經營工具,來規避大宗的原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第二,要進一步提升裝備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調整流程和結構應對挑戰。疫情期間裝備智能化信息化高的抗打擊能力、生存能力更強一些。第三,推進貿易方式,分散原料輔料的來源,降低單個能源國的比例,預防突發情況帶來的風險,針對目標市場發展跨境電商和海外倉,提升供應鏈的韌性,擴大海外布局,提升生產的安全性。
全球趨勢 國際合作贏未來
談到基于中國食品市場的發展機會,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農業參贊Robert Hanson認為,中國食品行業已經非常龐大,有全球領先的食品行業品牌,消費者的習慣和消費需求、期望也在變化,對于食品安全質量有更高的標準。Robert Hanson介紹目前美國和中國農業部在食品安全領域和可持續的生產領域開展重點合作,探討科技創新為食品安全賦能,以可持續的低排放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等。
葡萄牙駐上海總領事館經濟和商務參贊Luís Costa的意見是在中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要確保自己食品的質量,抓住市場的機遇,葡萄牙企業要確定比較合適的投資策略,比如找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找本地的市場推廣,以及其他方面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來投資中國市場。
瑞典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Magnus Carnwall則表示瑞典企業將用開放務實的精神為中國市場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法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Jo Cadilhon認為,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需要有獨立性,對于關鍵的產品選擇多個供應的源頭,分散風險。
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進口食品行業論壇將于2023年8月28日-30日與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深圳)同期舉辦!歡迎關注!
日期: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