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國內蜂產品生產與貿易、國內蜂產業技術研究進展等方面總結了2021 年蜂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蜂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就產業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并提出我國蜂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 2021年國內蜂業生產現狀
1.1 產業特點
1.1.1 蜂產品質量檢測產品合格率明顯上升
近幾年蜂業技術普及程度逐漸提高,目前標準化蜂產品安全生產技術已被我國廣大蜂農普遍接受,并在生產中加以應用。2021 年我國蜂產品質量檢測產品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特別是產品藥殘部分檢出率很低,表明我國多數轉地蜂場已充分重視蜂產品安全生產、合理用藥的重要性。
1.1.2 成熟蜂蜜生產比重逐年增高
蜂產品市場的疲軟使消費者更加重視對優質產品的追求,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近年加大了對成熟蜂蜜生產及質量檢測的研究及示范與推廣,成果顯著,客觀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成熟蜂蜜的生產水平。我國部分地區及部分蜜種,成熟蜂蜜生產已成為蜂農的普遍生產意識,成熟蜜比重不斷增加,成熟度也已成為消費者對蜂蜜好壞的主要評價標準之一。
1.1.3 蜂旅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在國內多地實踐,并取得很好的經營效果
從2018 年開始的中央蜂業質量提升項目促進了多地轉換蜂業產業經營模式,將蜂產品銷售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發揮蜜蜂文化載體作用,提升了產品銷售效益。目前在江蘇、浙江等地與“農家樂”、“蜂旅小鎮”建設相配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蜂業發展模式。
1.2 養蜂生產方面
2021 年養蜂業生產不同地區間差異化明顯,主要蜜源植物蜂蜜產量和收購價格有跌有漲。油菜蜜生產期間,長江流域主產區早春氣溫偏高,油菜提早開花,部分蜂農春繁速度跟不上。其中,湖北、江蘇省油菜流蜜量和單產較低,但油菜蜜收購價格較往年有明顯提高。洋槐蜜生產期間,收購價較上年持平,主產四省(山西、甘肅、陜西、河南)總體上采蜜期間洋槐流蜜情況良好,蜂農洋槐蜜收成尚可,其中甘肅、陜西等部分地區屬于豐收年,品質也好。荊條蜜生產期間,山東、河北、遼寧省等地流蜜屬于中等年景,遼寧省西部荊條流蜜情況要好于其他省份,收購價格平穩。椴樹蜜生產期間,東北三省主產區黑龍江、吉林、遼寧省椴樹流蜜不佳屬于小年年景,大部分地區欠收甚至絕收,主要是受到流蜜期寒潮影響。此外,2021 年蜂王漿收購價格有所回升,高于往年同期。
1.3 貿易方面
1.3.1 蜂蜜
2021 年我國依然是全球蜂蜜第一生產大國,年產量達45 萬t。全球范圍內蜂蜜進口前四名地區依次為北美占比35.4%,歐盟占比31%,亞洲占比13.3%,歐洲其他地區占比11.1%。2021 年1—12 月,我國共出口蜂蜜145 886.04 t,同比增長10.13%,出口金額26 004.672 萬美元,同比增長2.36%,平均單價1 782.533 美元/t,同比下降7.05%。蜂蜜出口均價持續下跌,已從2017 年2.1 美元/kg 下跌至1.7 美元/kg(表1)。
如表2 所示,2021 年1—12 月,我國共進口蜂蜜4 809.45 t,同比增長12.59%,進口金額10 522.57 萬美元,同比增長17.92%,平均單價21 878.97 美元/t,同比增長4.74%。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蜂蜜進口均價表現出快速上升態勢。2021 年進口均價是當年同期中國出口均價的12.27 倍,說明我國消費者對進口蜂蜜產品非常認可,進口蜂蜜目標為中國高端消費市場。
1.3.2 蜂王漿
2021 年1—12 月, 我國共出口鮮王漿768.89 t,同比增長3.79%,金額2 080.58 萬美元,同比增長5.64%,平均單價27 059 美元/t,同比增長5.24%。2020 年1—12 月,我國出口鮮王漿干粉244.54 t,金額2 020.43 萬美元,分別同比降低15.12% 和16.16%。
1.3.3 蜂花粉
2021 年1—12 月, 我國共出口蜂花粉3 010.48 t,同比降低5.15%,出口金額1 520.31 萬美元,同比增長3.10%,平均單價5 050.05 美元/t,同比增長8.70%。
2 2021年國內蜂業研究進展
2.1 遺傳育種
為了明確阿壩中蜂在基因組層面與其他不同地理株之間的不同之處,組裝并注釋了染色體級別的阿壩中蜂的基因組,鑒定得到了132 個嗅覺受體亞家族,12 個味覺受體亞家族和22 個免疫相關通路。還發現阿壩中蜂與其他3 個東方蜜蜂基因組相比,具有最少的化學感受器蛋白。CRISPR/Cas9 介導的yellow-y突變體雄蜂具有明顯的體色變化,為西方蜜蜂基因編輯提供了一個可見的遺傳標記。首次證明SaCas9 和Cpf1 可以誘導基因組序列突變,從而將可編輯位點范圍擴展至包含TTN 和NNGRRT 的靶序列,顯著拓展了CRISPR 介導的基因編輯靶位點范圍。發現蜂王體內蛻皮激素受體(EcR)和miR-14 表達與蜂王產卵性狀相關,明確了miR-14 表達抑制會提高蜂王產卵數量,而蛻皮激素受體的過表達也會提高蜂王產卵數量。
2.2 蜜蜂生物學及飼養
首次發現在雌性蜜蜂卵中特異表達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卵期胚胎發育和雌雄性別決定中發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從神經肽調節生理反應閾值的角度揭示了工蜂勞動分工的神經調控機制,為研究動物行為的可塑性提供了新視角。蜂王質量隨著移蟲日齡的增加而降低;隨著移蟲日齡的增加,移蟲培育的蜂王與移卵培育的蜂王之間的差異甲基化(DMGs)基因數量逐步增多,差異甲基化基因涉及蜂王的級型分化通路、壽命、免疫、身體發育或代謝等重要途徑。通過比較分析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初級嗅覺中樞觸角神經葉磷酸化蛋白質組變化,發現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觸角神經葉磷酸化表達譜未發生顯著的變化。蜜蜂觸角神經葉蛋白質磷酸化主要發生在細胞質膜和骨架上,修飾離子通道活性、細胞信號轉導、維持突觸形態變化。
2.3 蜜蜂疾病防控
通過對我國東部地區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群內狄斯瓦螨的大范圍取樣,新發現了14種瓦螨單倍型變體,該研究首次在原宿主群內發現了侵染全球西方蜜蜂的K1-1型瓦螨。對西南地區11個地點的4種野生非洞穴蜜蜂進行了8種常見病毒和5種細菌或真菌病原體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所有種類中都檢測到了歐洲幼蟲腐臭病的病原菌——蜂房球菌。通過抑菌實驗和膜蛋白質組學研究了N-MRJP2對不同齡期幼蟲和擬幼蟲芽孢桿菌的抑菌能力。以東方蜜蜂微孢子蟲和2種蜜蜂為模式生物,研究兩宿主棲息地共享對寄生蟲多樣性和毒力的影響。基于高質量的深度測序數據,對中華蜜蜂工蜂在接種后7 d(dpi)和接種后10 d(dpi)的中腸和相應的未接種的中腸進行了轉錄組比較研究,表明在真菌侵染過程中,東方蜜蜂微孢子蟲改變了宿主中腸的基因表達譜。通過對全國六省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調查:國內最常見的蜜蜂病毒為BQCV 和DWV,且它們在西方蜜蜂上具有明顯的季節性,SBV 在中蜂上的流行率也呈現春季激增的趨勢。
近幾年發現中蜂感染的SBV(AcSBV 或CSBV)能夠感染西方蜜蜂并造成蜂群較高的死亡率。板藍根提取物顯著抑制了CSBV 的復制,減輕了CSBV 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降低了感染CSBV 的蜜蜂幼蟲的死亡率,并調節了感染蜜蜂的免疫轉錄表達。首次報道了商品用氟啶蟲胺腈對蜜蜂幼蟲和新出房工蜂的致死和亞致死效應,揭示了環境中殘留的氟啶蟲胺腈對蜜蜂和其他傳粉昆蟲的潛在危害,未來仍需要在蜜蜂個體和群體水平評價氟啶蟲胺腈(高純度或不同配方)對不同發育階段蜜蜂的風險效應和機制。
2.4 蜜蜂授粉
以中華蜜蜂OBP6(AcerOBP6)為研究對象,分析了AcerOBP6 的序列特征,mRNA 表達譜及與氣味分子的結合親和力,表明AcerOBP6 可能是參與采集過程中嗅覺識別的關鍵蛋白。采用新一代測序技術測定了長尾熊蜂線粒體全基因組(Mitogenome),其基因排列與其他熊蜂有絲分裂基因組的基因排列相同。基于13 個PCGs 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長尾熊蜂與Bombus 亞屬其他種的親緣關系更近,聚為一個單系群。利用熊蜂個體后腸的元基因組測序,發現Firm-5 乳桿菌群的豐度與視覺辨別任務的記憶保持之間存在正相關。不同蜜蜂個體的腸道成分有明顯差異。
為了研究熊蜂基因組和表型多樣性,對15 個亞屬17 個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新測序和組裝,產生了第一個全屬范圍的遺傳和基因組變異量化數據。在RNA-Seq 測序的基礎上,分析了全基因組甲基化,結果表明:自從它們最后一個共同的社會化祖先以來,熊蜂和高級社會化蜜蜂之間存在著數量較少的共享基因和大量種性相關基因的分歧。
2.5 蜂產品
2.5.1 蜂蜜
西方蜜蜂可通過從紅花吮吸花蜜釀造為蜂蜜的過程,將紅花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轉移到蜂蜜中。研究發現新疆紅花蜂蜜含有豐富獨特的生物活性成分——羥基紅花黃色素A(Safflomin A),此發現既可作為紅花特色蜂蜜的特征標志物,又可作為其質量分級標志物加以應用。以不同成熟度油菜蜂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不同釀造天數的油菜蜜的相關理化指標、抗氧化能
力和揮發性成分。隨著油菜蜜在蜂巢儲存時間天數的延長,油菜蜜中的含水量、蔗糖含量、麥芽糖含量逐漸降低,而葡萄糖、果糖、總蛋白、脯氨酸、總酚、總黃酮含量和淀粉酶、蔗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顯升高,其抗氧化能力隨著蜂蜜成熟度的升高而增強。進而提出:壬醛、苯甲醛單體、苯甲醛二聚體可作為鑒別成熟油菜蜜的潛在指標。
2.5.2 蜂王漿
研究發現10-HDA 可通過調節FOXO1介導的自噬來減輕BV-2 小膠質細胞的神經炎癥,為蜂王漿在神經炎癥防治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富硒蜂王漿具有顯著的抑瘤效果,抑瘤效率為36.98%,抑瘤機制主要是通過PI3K/AKT 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及通過VEGF 信號通路防止腫瘤細胞轉移,代謝物11-deoxy prostaglandin F1 β and PC(17:0/17:0) 具有重要作用。對不同貯藏溫度和時間的蜂王漿的抗菌活性和蛋白質組學進行綜合分析,證實了抗菌性能與貯藏溫度和時間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并建立了一種檢測MRJP4 膠體金免疫分析試條,為檢測蜂王漿新鮮度提供了一種可靠、簡便、快速的方法。蜂王漿主蛋白(MRJPs)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能夠顯著減少油酸誘導的NAFLD 細胞模型中的脂質和甘油三酯含量,同時,抑制細胞產生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利用蛋白酶解技術能對蜂王漿進行酶解,并對蜂王漿、蜂王漿主蛋白、蜂王漿酶解產物以及蜂王漿主蛋白酶解產物等4 種樣品凍干粉的理化特性進行了表征,通過人成纖維細胞模型評價了4 種樣品和10-HDA 的抗光老化活性,結果發現,這些酶解產物能通過抑制MMP-1 基因表達和誘導I 型膠原α 1 蛋白合成發揮抗光老化作用,酶解能提升蜂王漿和蜂王漿主蛋白的抗光老化活性。
2.5.3 蜂膠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大流行,蜂膠對COVID-19 潛在的治療作用成為本年度蜂膠研究的一大熱點。聊城大學科研團隊研究了蜂膠在脂多糖刺激的炎癥微環境中對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的作用,結果表明蜂膠通過靶向糖酵解的關鍵酶來抑制炎癥微環境中MDA-MB-231 細胞的增殖。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發現中國蜂膠通過調節上皮間充質轉化抑制人胰腺癌細胞系Panc-1 的遷移,激活Hippo 通路發揮抗胰腺癌作用。提取方法優化是蜂膠有效成分得以利用的根本前提,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提出低溫輔助均質液- 液萃取蜂膠中多種酚類化合物的高通量樣品制備方法。在這種高通量的方法中,樣品陣列的HLLE 可在5 min 內完成,每個樣品的平均制備時間大大縮短;與傳統液體萃取相比,高通量萃取法能減少樣品用量和化學試劑的用量。
2.5.4 蜂花粉
研究發現茶花蜂花粉中含有降血糖成分山奈酚-3-O-(6"-O- 反- 香豆酰基)- 吡喃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2',6'- 二-O- 反- 對- 香豆酰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可顯著抑制葡萄糖轉運蛋白對葡萄糖的吸收轉運。
3 2022年蜂業發展趨勢及建議
3.1 養蜂規模化和專業化不斷加強
我國專業化蜂場面臨著整合的機遇,即蜂場規模會越來越大,特別是1 000群以上的專業蜂場會大量出現,并將成為我國養蜂的主要形式。同時建立規模化蜂群的養蜂企業也會逐步形成,成為區別于蜂產品企業的養殖企業。蜂場管理更趨同于畜牧業企業的管理模式,蜂群所有權與管理人員的分離及養蜂人職業化將隨之推進,并將成為今后我國蜜蜂飼養模式的主流。
3.2 養蜂智能化管理將在2022 年取得突破進展
通過人工智能管理可以減少蜂農人為管理,這為降低蜂農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可以多養蜂、養好蜂提供可能。近幾年來,蜂業智能化,特別是智能化蜂箱的發明與使用一定程度地推動智慧蜂場或蜂群智能管理的進步,但僅是蜂箱的改良并不完全改變養蜂生產,同時智能蜂箱目前價格仍較貴,在蜂農中應用不夠,且蜂農使用后對蜂群管理幫助仍不夠大。其原因關鍵在于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不到位,缺乏網絡平臺或軟件的支持。蜂產業體系在“十四五”引入物聯網測控崗位專家,并在蜂群管理智能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諸多進展,相信2022 年將可能是蜂群智能管理的元年,養蜂智能化有應用前景。
3.3 立足現有中蜂、西蜂遺傳資源,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創新體系
以加速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改進為主攻方向,以提升供種能力和質量為核心,以國家蜜蜂核心育種場為載體,建成西蜂全國聯合攻關、中蜂原產地選育的繁育體系,強化育種規劃和指導,加大政策支持,推進協同攻關,強化現代技術支撐,穩步提高蜜蜂育種創新水平,為蜂產業發展提供種源保障。特別是運用閉鎖繁育技術、大群體選擇培育技術培育的浙江漿蜂就是典型事例,它將蜜蜂傳統育種技術推向高峰,處世界領先地位。近10 年來遺傳分子標記的輔助使用和多性狀評價(BLUP)方法的引入,使蜜蜂選育技術更趨完善,并迅速被用于培育抗大蜂螨,抗病、高產新蜂種的培育中。全基因組測序為蜜蜂生物的機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我國遺傳育種學家已經開始在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3.4 蜂產品線下、線上銷售趨勢對比明顯,品牌集中趨勢加快
受到疫情影響,目前傳統蜂產品市場的銷售舉步維艱,前幾年較為突出的旅游銷售、會議銷售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這也是多數蜂產品企業近兩年來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消費者更多選擇線上進行產品購買。隨著抖音、快手、淘寶、拼多多等線上渠道的飛速發展,蜂產品以商超、批發市場為主、輔以專賣店的傳統渠道正在走向沒落,銷售渠道的轉型迫在眉睫。新型銷售渠道將逐步取代傳統銷售渠道,并呈現頭部品牌集中的效應。從國產蜂蜜來看,前10 位中前2 位銷售額遠遠高于排后的品牌,呈現強者愈強的情況,小賣家正在消亡,大品牌的占比越來越高。
4 2022年蜂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4.1 繼續推進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
在2021 年工作基礎上,繼續推進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繼續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和技術先進的國家級和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基因庫,完善國家蜜蜂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預警體系。調查和保護各地區蜜蜂遺傳資源,制定國家級、省級保種場個性化保種方案,評估保種效果,提升保種效率,進而完善蜜蜂遺傳資源保護理論和方法。
4.2 建立蜜蜂種質資源保存和精準鑒定的標準化技術體系
第三次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將全面梳理我國蜜蜂種質資源,對后續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至關重要。對于我國本土蜜蜂特別是中華蜜蜂而言,優異特色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蜜蜂種業創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開展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是推進優異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前提。要針對蜜蜂種業發展需求,開展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評價,篩選高產、抗病抗逆、溫馴等優異資源,強化基因組測序、芯片檢測等高通量分子鑒定技術應用,深度挖掘控制蜜蜂重要目標性狀的關鍵基因,進而開展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理研究,為蜜蜂育種創新提供優異基因資源和理論支撐。
4.3 建立并完善蜜蜂授粉商業化運營機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及人工成本的攀升,利用蜜蜂授粉需求量將快速增長。通過培育商業化授粉服務中介主體為種植戶和蜂農之間建立聯系,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引導、學會技術指導、市場需求主導的推廣模式,搭建專業經紀人、第三方支付等服務平臺,通過服務平臺完善蜜蜂授粉商業化運營機制。
4.4 繼續加大對蜂產品深加工技術及產業的支持
我國蜂產品研究側重于質量檢測及產品標準方面,這也是導致消費者關注于產品真假及優劣的質量問題,而忽視蜂產品特有的營養與保健作用。相對而言,我國蜂產品深加工研究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建議今后應加大對蜂產品深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將更多的科研力量、科研資源轉移到蜂產品深加工上去,使蜂產品加工業能夠快速發展。
4.5 適時調整中西部地區中蜂養殖扶持政策
限制不同地區的中蜂交流,增強資源保護意識。要根據當地蜜粉源條件科學制定蜂業發展規劃,應根據當地的蜜粉源條件確定中蜂的飼養量。加大對中蜂蜂產品檢測力度,以強化中蜂蜂蜜或土蜂蜂蜜已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的優質產品的概念。
日期:2022-03-11
1 2021年國內蜂業生產現狀
1.1 產業特點
1.1.1 蜂產品質量檢測產品合格率明顯上升
近幾年蜂業技術普及程度逐漸提高,目前標準化蜂產品安全生產技術已被我國廣大蜂農普遍接受,并在生產中加以應用。2021 年我國蜂產品質量檢測產品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特別是產品藥殘部分檢出率很低,表明我國多數轉地蜂場已充分重視蜂產品安全生產、合理用藥的重要性。
1.1.2 成熟蜂蜜生產比重逐年增高
蜂產品市場的疲軟使消費者更加重視對優質產品的追求,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近年加大了對成熟蜂蜜生產及質量檢測的研究及示范與推廣,成果顯著,客觀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成熟蜂蜜的生產水平。我國部分地區及部分蜜種,成熟蜂蜜生產已成為蜂農的普遍生產意識,成熟蜜比重不斷增加,成熟度也已成為消費者對蜂蜜好壞的主要評價標準之一。
1.1.3 蜂旅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在國內多地實踐,并取得很好的經營效果
從2018 年開始的中央蜂業質量提升項目促進了多地轉換蜂業產業經營模式,將蜂產品銷售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發揮蜜蜂文化載體作用,提升了產品銷售效益。目前在江蘇、浙江等地與“農家樂”、“蜂旅小鎮”建設相配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蜂業發展模式。
1.2 養蜂生產方面
2021 年養蜂業生產不同地區間差異化明顯,主要蜜源植物蜂蜜產量和收購價格有跌有漲。油菜蜜生產期間,長江流域主產區早春氣溫偏高,油菜提早開花,部分蜂農春繁速度跟不上。其中,湖北、江蘇省油菜流蜜量和單產較低,但油菜蜜收購價格較往年有明顯提高。洋槐蜜生產期間,收購價較上年持平,主產四省(山西、甘肅、陜西、河南)總體上采蜜期間洋槐流蜜情況良好,蜂農洋槐蜜收成尚可,其中甘肅、陜西等部分地區屬于豐收年,品質也好。荊條蜜生產期間,山東、河北、遼寧省等地流蜜屬于中等年景,遼寧省西部荊條流蜜情況要好于其他省份,收購價格平穩。椴樹蜜生產期間,東北三省主產區黑龍江、吉林、遼寧省椴樹流蜜不佳屬于小年年景,大部分地區欠收甚至絕收,主要是受到流蜜期寒潮影響。此外,2021 年蜂王漿收購價格有所回升,高于往年同期。
1.3 貿易方面
1.3.1 蜂蜜
2021 年我國依然是全球蜂蜜第一生產大國,年產量達45 萬t。全球范圍內蜂蜜進口前四名地區依次為北美占比35.4%,歐盟占比31%,亞洲占比13.3%,歐洲其他地區占比11.1%。2021 年1—12 月,我國共出口蜂蜜145 886.04 t,同比增長10.13%,出口金額26 004.672 萬美元,同比增長2.36%,平均單價1 782.533 美元/t,同比下降7.05%。蜂蜜出口均價持續下跌,已從2017 年2.1 美元/kg 下跌至1.7 美元/kg(表1)。
如表2 所示,2021 年1—12 月,我國共進口蜂蜜4 809.45 t,同比增長12.59%,進口金額10 522.57 萬美元,同比增長17.92%,平均單價21 878.97 美元/t,同比增長4.74%。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蜂蜜進口均價表現出快速上升態勢。2021 年進口均價是當年同期中國出口均價的12.27 倍,說明我國消費者對進口蜂蜜產品非常認可,進口蜂蜜目標為中國高端消費市場。
1.3.2 蜂王漿
2021 年1—12 月, 我國共出口鮮王漿768.89 t,同比增長3.79%,金額2 080.58 萬美元,同比增長5.64%,平均單價27 059 美元/t,同比增長5.24%。2020 年1—12 月,我國出口鮮王漿干粉244.54 t,金額2 020.43 萬美元,分別同比降低15.12% 和16.16%。
1.3.3 蜂花粉
2021 年1—12 月, 我國共出口蜂花粉3 010.48 t,同比降低5.15%,出口金額1 520.31 萬美元,同比增長3.10%,平均單價5 050.05 美元/t,同比增長8.70%。
2 2021年國內蜂業研究進展
2.1 遺傳育種
為了明確阿壩中蜂在基因組層面與其他不同地理株之間的不同之處,組裝并注釋了染色體級別的阿壩中蜂的基因組,鑒定得到了132 個嗅覺受體亞家族,12 個味覺受體亞家族和22 個免疫相關通路。還發現阿壩中蜂與其他3 個東方蜜蜂基因組相比,具有最少的化學感受器蛋白。CRISPR/Cas9 介導的yellow-y突變體雄蜂具有明顯的體色變化,為西方蜜蜂基因編輯提供了一個可見的遺傳標記。首次證明SaCas9 和Cpf1 可以誘導基因組序列突變,從而將可編輯位點范圍擴展至包含TTN 和NNGRRT 的靶序列,顯著拓展了CRISPR 介導的基因編輯靶位點范圍。發現蜂王體內蛻皮激素受體(EcR)和miR-14 表達與蜂王產卵性狀相關,明確了miR-14 表達抑制會提高蜂王產卵數量,而蛻皮激素受體的過表達也會提高蜂王產卵數量。
2.2 蜜蜂生物學及飼養
首次發現在雌性蜜蜂卵中特異表達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卵期胚胎發育和雌雄性別決定中發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從神經肽調節生理反應閾值的角度揭示了工蜂勞動分工的神經調控機制,為研究動物行為的可塑性提供了新視角。蜂王質量隨著移蟲日齡的增加而降低;隨著移蟲日齡的增加,移蟲培育的蜂王與移卵培育的蜂王之間的差異甲基化(DMGs)基因數量逐步增多,差異甲基化基因涉及蜂王的級型分化通路、壽命、免疫、身體發育或代謝等重要途徑。通過比較分析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初級嗅覺中樞觸角神經葉磷酸化蛋白質組變化,發現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觸角神經葉磷酸化表達譜未發生顯著的變化。蜜蜂觸角神經葉蛋白質磷酸化主要發生在細胞質膜和骨架上,修飾離子通道活性、細胞信號轉導、維持突觸形態變化。
2.3 蜜蜂疾病防控
通過對我國東部地區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群內狄斯瓦螨的大范圍取樣,新發現了14種瓦螨單倍型變體,該研究首次在原宿主群內發現了侵染全球西方蜜蜂的K1-1型瓦螨。對西南地區11個地點的4種野生非洞穴蜜蜂進行了8種常見病毒和5種細菌或真菌病原體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所有種類中都檢測到了歐洲幼蟲腐臭病的病原菌——蜂房球菌。通過抑菌實驗和膜蛋白質組學研究了N-MRJP2對不同齡期幼蟲和擬幼蟲芽孢桿菌的抑菌能力。以東方蜜蜂微孢子蟲和2種蜜蜂為模式生物,研究兩宿主棲息地共享對寄生蟲多樣性和毒力的影響。基于高質量的深度測序數據,對中華蜜蜂工蜂在接種后7 d(dpi)和接種后10 d(dpi)的中腸和相應的未接種的中腸進行了轉錄組比較研究,表明在真菌侵染過程中,東方蜜蜂微孢子蟲改變了宿主中腸的基因表達譜。通過對全國六省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調查:國內最常見的蜜蜂病毒為BQCV 和DWV,且它們在西方蜜蜂上具有明顯的季節性,SBV 在中蜂上的流行率也呈現春季激增的趨勢。
近幾年發現中蜂感染的SBV(AcSBV 或CSBV)能夠感染西方蜜蜂并造成蜂群較高的死亡率。板藍根提取物顯著抑制了CSBV 的復制,減輕了CSBV 對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降低了感染CSBV 的蜜蜂幼蟲的死亡率,并調節了感染蜜蜂的免疫轉錄表達。首次報道了商品用氟啶蟲胺腈對蜜蜂幼蟲和新出房工蜂的致死和亞致死效應,揭示了環境中殘留的氟啶蟲胺腈對蜜蜂和其他傳粉昆蟲的潛在危害,未來仍需要在蜜蜂個體和群體水平評價氟啶蟲胺腈(高純度或不同配方)對不同發育階段蜜蜂的風險效應和機制。
2.4 蜜蜂授粉
以中華蜜蜂OBP6(AcerOBP6)為研究對象,分析了AcerOBP6 的序列特征,mRNA 表達譜及與氣味分子的結合親和力,表明AcerOBP6 可能是參與采集過程中嗅覺識別的關鍵蛋白。采用新一代測序技術測定了長尾熊蜂線粒體全基因組(Mitogenome),其基因排列與其他熊蜂有絲分裂基因組的基因排列相同。基于13 個PCGs 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長尾熊蜂與Bombus 亞屬其他種的親緣關系更近,聚為一個單系群。利用熊蜂個體后腸的元基因組測序,發現Firm-5 乳桿菌群的豐度與視覺辨別任務的記憶保持之間存在正相關。不同蜜蜂個體的腸道成分有明顯差異。
為了研究熊蜂基因組和表型多樣性,對15 個亞屬17 個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新測序和組裝,產生了第一個全屬范圍的遺傳和基因組變異量化數據。在RNA-Seq 測序的基礎上,分析了全基因組甲基化,結果表明:自從它們最后一個共同的社會化祖先以來,熊蜂和高級社會化蜜蜂之間存在著數量較少的共享基因和大量種性相關基因的分歧。
2.5 蜂產品
2.5.1 蜂蜜
西方蜜蜂可通過從紅花吮吸花蜜釀造為蜂蜜的過程,將紅花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轉移到蜂蜜中。研究發現新疆紅花蜂蜜含有豐富獨特的生物活性成分——羥基紅花黃色素A(Safflomin A),此發現既可作為紅花特色蜂蜜的特征標志物,又可作為其質量分級標志物加以應用。以不同成熟度油菜蜂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不同釀造天數的油菜蜜的相關理化指標、抗氧化能
力和揮發性成分。隨著油菜蜜在蜂巢儲存時間天數的延長,油菜蜜中的含水量、蔗糖含量、麥芽糖含量逐漸降低,而葡萄糖、果糖、總蛋白、脯氨酸、總酚、總黃酮含量和淀粉酶、蔗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顯升高,其抗氧化能力隨著蜂蜜成熟度的升高而增強。進而提出:壬醛、苯甲醛單體、苯甲醛二聚體可作為鑒別成熟油菜蜜的潛在指標。
2.5.2 蜂王漿
研究發現10-HDA 可通過調節FOXO1介導的自噬來減輕BV-2 小膠質細胞的神經炎癥,為蜂王漿在神經炎癥防治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富硒蜂王漿具有顯著的抑瘤效果,抑瘤效率為36.98%,抑瘤機制主要是通過PI3K/AKT 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及通過VEGF 信號通路防止腫瘤細胞轉移,代謝物11-deoxy prostaglandin F1 β and PC(17:0/17:0) 具有重要作用。對不同貯藏溫度和時間的蜂王漿的抗菌活性和蛋白質組學進行綜合分析,證實了抗菌性能與貯藏溫度和時間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并建立了一種檢測MRJP4 膠體金免疫分析試條,為檢測蜂王漿新鮮度提供了一種可靠、簡便、快速的方法。蜂王漿主蛋白(MRJPs)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能夠顯著減少油酸誘導的NAFLD 細胞模型中的脂質和甘油三酯含量,同時,抑制細胞產生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利用蛋白酶解技術能對蜂王漿進行酶解,并對蜂王漿、蜂王漿主蛋白、蜂王漿酶解產物以及蜂王漿主蛋白酶解產物等4 種樣品凍干粉的理化特性進行了表征,通過人成纖維細胞模型評價了4 種樣品和10-HDA 的抗光老化活性,結果發現,這些酶解產物能通過抑制MMP-1 基因表達和誘導I 型膠原α 1 蛋白合成發揮抗光老化作用,酶解能提升蜂王漿和蜂王漿主蛋白的抗光老化活性。
2.5.3 蜂膠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大流行,蜂膠對COVID-19 潛在的治療作用成為本年度蜂膠研究的一大熱點。聊城大學科研團隊研究了蜂膠在脂多糖刺激的炎癥微環境中對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的作用,結果表明蜂膠通過靶向糖酵解的關鍵酶來抑制炎癥微環境中MDA-MB-231 細胞的增殖。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發現中國蜂膠通過調節上皮間充質轉化抑制人胰腺癌細胞系Panc-1 的遷移,激活Hippo 通路發揮抗胰腺癌作用。提取方法優化是蜂膠有效成分得以利用的根本前提,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提出低溫輔助均質液- 液萃取蜂膠中多種酚類化合物的高通量樣品制備方法。在這種高通量的方法中,樣品陣列的HLLE 可在5 min 內完成,每個樣品的平均制備時間大大縮短;與傳統液體萃取相比,高通量萃取法能減少樣品用量和化學試劑的用量。
2.5.4 蜂花粉
研究發現茶花蜂花粉中含有降血糖成分山奈酚-3-O-(6"-O- 反- 香豆酰基)- 吡喃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2',6'- 二-O- 反- 對- 香豆酰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可顯著抑制葡萄糖轉運蛋白對葡萄糖的吸收轉運。
3 2022年蜂業發展趨勢及建議
3.1 養蜂規模化和專業化不斷加強
我國專業化蜂場面臨著整合的機遇,即蜂場規模會越來越大,特別是1 000群以上的專業蜂場會大量出現,并將成為我國養蜂的主要形式。同時建立規模化蜂群的養蜂企業也會逐步形成,成為區別于蜂產品企業的養殖企業。蜂場管理更趨同于畜牧業企業的管理模式,蜂群所有權與管理人員的分離及養蜂人職業化將隨之推進,并將成為今后我國蜜蜂飼養模式的主流。
3.2 養蜂智能化管理將在2022 年取得突破進展
通過人工智能管理可以減少蜂農人為管理,這為降低蜂農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可以多養蜂、養好蜂提供可能。近幾年來,蜂業智能化,特別是智能化蜂箱的發明與使用一定程度地推動智慧蜂場或蜂群智能管理的進步,但僅是蜂箱的改良并不完全改變養蜂生產,同時智能蜂箱目前價格仍較貴,在蜂農中應用不夠,且蜂農使用后對蜂群管理幫助仍不夠大。其原因關鍵在于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不到位,缺乏網絡平臺或軟件的支持。蜂產業體系在“十四五”引入物聯網測控崗位專家,并在蜂群管理智能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諸多進展,相信2022 年將可能是蜂群智能管理的元年,養蜂智能化有應用前景。
3.3 立足現有中蜂、西蜂遺傳資源,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創新體系
以加速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改進為主攻方向,以提升供種能力和質量為核心,以國家蜜蜂核心育種場為載體,建成西蜂全國聯合攻關、中蜂原產地選育的繁育體系,強化育種規劃和指導,加大政策支持,推進協同攻關,強化現代技術支撐,穩步提高蜜蜂育種創新水平,為蜂產業發展提供種源保障。特別是運用閉鎖繁育技術、大群體選擇培育技術培育的浙江漿蜂就是典型事例,它將蜜蜂傳統育種技術推向高峰,處世界領先地位。近10 年來遺傳分子標記的輔助使用和多性狀評價(BLUP)方法的引入,使蜜蜂選育技術更趨完善,并迅速被用于培育抗大蜂螨,抗病、高產新蜂種的培育中。全基因組測序為蜜蜂生物的機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我國遺傳育種學家已經開始在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3.4 蜂產品線下、線上銷售趨勢對比明顯,品牌集中趨勢加快
受到疫情影響,目前傳統蜂產品市場的銷售舉步維艱,前幾年較為突出的旅游銷售、會議銷售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這也是多數蜂產品企業近兩年來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消費者更多選擇線上進行產品購買。隨著抖音、快手、淘寶、拼多多等線上渠道的飛速發展,蜂產品以商超、批發市場為主、輔以專賣店的傳統渠道正在走向沒落,銷售渠道的轉型迫在眉睫。新型銷售渠道將逐步取代傳統銷售渠道,并呈現頭部品牌集中的效應。從國產蜂蜜來看,前10 位中前2 位銷售額遠遠高于排后的品牌,呈現強者愈強的情況,小賣家正在消亡,大品牌的占比越來越高。
4 2022年蜂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4.1 繼續推進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
在2021 年工作基礎上,繼續推進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繼續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和技術先進的國家級和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基因庫,完善國家蜜蜂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預警體系。調查和保護各地區蜜蜂遺傳資源,制定國家級、省級保種場個性化保種方案,評估保種效果,提升保種效率,進而完善蜜蜂遺傳資源保護理論和方法。
4.2 建立蜜蜂種質資源保存和精準鑒定的標準化技術體系
第三次全國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將全面梳理我國蜜蜂種質資源,對后續強化蜜蜂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至關重要。對于我國本土蜜蜂特別是中華蜜蜂而言,優異特色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蜜蜂種業創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開展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是推進優異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前提。要針對蜜蜂種業發展需求,開展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評價,篩選高產、抗病抗逆、溫馴等優異資源,強化基因組測序、芯片檢測等高通量分子鑒定技術應用,深度挖掘控制蜜蜂重要目標性狀的關鍵基因,進而開展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理研究,為蜜蜂育種創新提供優異基因資源和理論支撐。
4.3 建立并完善蜜蜂授粉商業化運營機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及人工成本的攀升,利用蜜蜂授粉需求量將快速增長。通過培育商業化授粉服務中介主體為種植戶和蜂農之間建立聯系,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引導、學會技術指導、市場需求主導的推廣模式,搭建專業經紀人、第三方支付等服務平臺,通過服務平臺完善蜜蜂授粉商業化運營機制。
4.4 繼續加大對蜂產品深加工技術及產業的支持
我國蜂產品研究側重于質量檢測及產品標準方面,這也是導致消費者關注于產品真假及優劣的質量問題,而忽視蜂產品特有的營養與保健作用。相對而言,我國蜂產品深加工研究滯后于市場的發展。建議今后應加大對蜂產品深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將更多的科研力量、科研資源轉移到蜂產品深加工上去,使蜂產品加工業能夠快速發展。
4.5 適時調整中西部地區中蜂養殖扶持政策
限制不同地區的中蜂交流,增強資源保護意識。要根據當地蜜粉源條件科學制定蜂業發展規劃,應根據當地的蜜粉源條件確定中蜂的飼養量。加大對中蜂蜂產品檢測力度,以強化中蜂蜂蜜或土蜂蜂蜜已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的優質產品的概念。
日期:202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