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又一風口!動動手指,就能管好上萬只牛羊!有牧場5個月多掙90萬!他們也大賺一筆

   2021-11-19 央視財經微信號571
核心提示:畜牧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保障肉蛋奶等“菜籃子”有效供給的戰略產業,但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養殖場一般是臭氣烘烘、疾病頻發、污染嚴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快速迭代升級的數字化時代,粗放式的傳統養殖能否向知識型、技術型、現代化的智慧養殖轉變呢?……(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畜牧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保障肉蛋奶等“菜籃子”有效供給的戰略產業,但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養殖場一般是臭氣烘烘、疾病頻發、污染嚴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快速迭代升級的數字化時代,粗放式的傳統養殖能否向知識型、技術型、現代化的智慧養殖轉變呢?
 
  煤礦采空區變養羊基地,當地農民有工資有分紅
 
  陜西榆林上河湖羊養殖基地,59歲的飼養員王芝平正在巡舍。與傳統印象中,頭纏白毛巾、手拿放羊鏟的黃土高坡牧羊人不同,老王的手里拿的是一把掃描槍。
 
  靠著這個神器,老王一個人輕松管理這間羊舍里的1000多只羊。
 
  這天,基地的技術員柴慧龍又給他帶來一個新玩意——手環。只要碰一下羊耳朵上的耳標,就能上報羊只的異常情況。
 
  王芝平上報的信息,第一時間就傳到了張璞的手機終端。張璞是基地的獸醫,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刷手機。他的手機里安裝了智慧牧羊人系統,每只羊的健康狀況,一點就知道。
 
  上河湖羊養殖基地所在的常樂堡村,地域廣闊、水草肥美,非常適合發展湖羊養殖,不過,要想管好基地的12萬只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0年6月,這里引進第三方大數據平臺,建設了這個新型數字化農場。通過網絡、云計算、大數據、手機軟件,能及時地反映到每一個養殖人員的手機上。
 
  李江紅是湖羊養殖基地一分場的技術員,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給羊場里的母羊和公羊牽線配對,一些同事戲稱他為“羊紅娘”。
 
  俗話說“公羊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窩”。這家養殖場里,基礎母羊有4萬多頭,種公羊有三千多頭,如何在眾多湖羊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伴侶?
 
  李江紅他們有自己的辦法。養殖場的數據庫存儲著每只羊的家譜,通過大數據中心的算法篩選掉近親或者有同樣隱性基因的羊,就能確保所有母羊能找到完美的另一半,從而繁育出更優質的下一代羊種。
 
  一年多前,飼養員最頭疼的事情就是數羊。每次一靠近,羊兒們就會躲到一邊。數過沒數過,全憑感覺?,F在每棟羊舍都實現了自動盤點。配種、孕期、喂養、防疫等全生命周期實現了數字化閉環管理,為建立湖羊科學養殖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榆林市地處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在向生態要效益的過程中,榆林面臨著由單一的能源經濟向以現代農牧業、文化旅游業為輔的多元經濟結構轉變的挑戰。
 
  數字化養羊產業無疑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如今,這個數字養殖基地正在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
 
  除此之外,他們還提供基地,給農民提供羊種?,F在他們已經和四五戶農民達成了協議。
 
  韓仲青是榆林市青云鎮李家崾村人,今年62歲,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家里養的三十多只羊。村里常住的70多口人里,大多是像他這樣的老人。
 
  韓仲青想著把家里的三十多只羊盡快賣掉后,就去基地承包羊場,對于未來,有工資還有分紅的日子,他十分期待。
 
  目前,在榆陽上河湖羊養殖基地的帶動下,周邊縣區和鄉鎮幾十個由農戶入股的千只以上湖羊養殖合作社陸續建成。
 
  盯著電腦就能養牛,智慧牧場省人省力
 
  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智慧牧場,奶牛營養師李婷婷剛一上班就收到了一條告警信息:5189號奶牛超過15個小時沒有進行反芻,已經越過了應激紅線,很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
 
  李婷婷直奔D21棚,因為5189號奶牛不僅匯報了自己的身體情況,還發送了詳細定位,此時獸醫也正在同步趕往現場,對奶牛進行檢查。
 
  在這個牧場,1300多頭奶牛的吃、住、行都歸李婷婷管。和這么多不會說話的奶牛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婷婷告訴記者,“電子耳標”是奶牛的身份證,自動采集數據。脖子上的項圈是奶牛的心情晴雨表和計步器,隨時監測著奶牛的活動狀態,反映到智慧終端。
 
  數字化養牛,就是從這一點一滴的記錄開始。李婷婷告訴記者,以前一個人只能照看過來十幾頭牛,但是現在一個人可以照看六十多頭牛。
 
  場長周紅城曾經在北方牧場從業10多年。剛到成都時,最令他頭疼的就是夏季奶牛熱應激的問題。從前,牛場采用傳統的水管噴淋降溫方式,不僅浪費大,后期污水處理的壓力也大。不過在剛過去的這個夏天,他們有了應對的新招。
 
  智能噴淋系統可以實時感知牛舍里的溫度變化,隨時為怕熱的牛兒們沖涼降溫?,F在,每只奶牛在夏季都可以享受到專為自己定制的“空調房”。
 
  牛的心情好了,產奶量自然也就上來了。2021年,在智能噴淋系統頻繁工作的6月到10月間,平均每頭泌乳牛每天多產出牛奶2公斤,150天的時間,相比往年多貢獻了18萬公斤奶量,相當于90萬元的收益。
 
  為了讓奶牛住得舒服,“精裝房”里還配有電動刮糞板、膠墊席夢思。而奶牛們的“工作”就是早中晚三次,站上牛位,“打工”兩分鐘,完成各自的“奶量考核”。
 
  奶牛不僅產奶,也會產牛糞。2020年初,近50公里的沼液管道正式啟用,牧場的奶牛糞便,直接通過管道進入沼液池,發酵后通過密集的地下管網,直接送入周邊村落的果園。
 
  距離牧場約15分鐘車程的順龍村,是當地的李子種植大村。他們使用的就是來自牧場的沼液牛糞,打開開關就能施肥。
 
  牛場的牛糞有了去處,莊天志不僅省了肥料錢,果子的價格也漲了,130畝果園,一年就能增加26萬元的純利。
 
  近年來,成都積極探索數字農業科技創新,并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全國第三個區域科創中心。
 
  依托這個中心,成都已經建成覆蓋全市的專業數字管理系統11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72個,著力構建全市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2020年,成都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45%。
 
  半小時觀察:數字賦能畜牧高質量發展
 
  動動手指,就能管好上萬只牛羊。“智能養殖”的風口儼然已經到來。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指出要“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到2025年,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預計達到15%。讓信息多跑腿、讓數字來說話、讓智能助決策,我們相信,當數字科技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后者會有脫胎換骨的蝶變,也將走出一條中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日期:2021-11-19
 
行業: 畜禽肉品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