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香港公布總膳食研究有關金屬污染物的結果

   2013-01-15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784
核心提示: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一月十一日)公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的第五份報告,報告顯示,本港市民每日從膳食中攝入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一月十一日)公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的第五份報告,報告顯示,本港市民每日從膳食中攝入鋁、銻、鎘、鉛、甲基汞(汞(俗稱水銀)的一種)、鎳及錫等七種常見金屬污染物的分量屬低,不會威脅公眾健康。雖然如此,中心建議孕婦和其他較容易受甲基汞影響的人士,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或其他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

  中心發言人說:「分布于環境中的金屬污染物可自然存在或由人類活動(如工業活動)產生。食物中難免會含有少量金屬污染物。食物是一般成年人攝入金屬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由于金屬污染物會在人體積聚,并損害器官,因此其慢性毒性令人關注。」

  他說,根據研究結果,本港市民,即使是攝入量高的人,每日從膳食中攝入上述七種金屬污染物的個別分量,均低于相關的安全參考值,因此,引起健康風險的機會不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認為,一般成年人即使每周每公斤體重攝入約三點三微克的甲基汞,亦不會有健康風險。然而,為保障胎兒健康,孕婦的每周可容忍攝入量應較一般成年人嚴謹,即每周每公斤體重一點六微克。

  發言人說:「若根據這個比較嚴格的標準,研究顯示,約百分之十一的本港育齡婦女(即介乎二十至四十九歲的女性)的甲基汞攝入量超過了每周可容忍攝入量。」

  甲基汞的毒性比汞更強,可引致人類神經系統中毒。就上述百分之十一的育齡婦女的甲基汞攝入量而言,對其個人構成的健康風險不大。然而,若她已懷孕,甲基汞則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并在胎兒的腦部和其他組織積聚,影響腦部發育。

  發言人說:「市民攝入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是魚類和其他海產,而食物中的甲基汞是不能透過烹調而降低。」

  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細菌可把汞轉化為甲基汞,這種金屬污染物容易被生物吸收,并可經食物鏈由極微小的植物和動物傳遞到較大的生物。它可在魚類體內積聚,并會與魚類組織的蛋白質緊密結合。因此,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體內積聚的甲基汞一般會較多。

  為減低金屬污染物的風險,發言人提醒市民應保持均衡及多元化的飲食。他表示,孕婦、計劃懷孕的婦女和幼童等容易受甲基汞影響的群組,在選擇魚類時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或其他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例如吞拿魚、金目鯛、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鯛和大王馬鮫魚等。大部分魚類(特別是體型較小的魚類)的甲基汞含量不高,加上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例如奧米加-3脂肪酸、優質蛋白質等,市民宜適量進食多種魚類。

  發言人提醒食物業界,應符合優良的務農和制造規范,以減低食物受金屬物污染的風險。他們亦應向可靠的供應商采購食物,并遵從《食物安全條例》(香港法例第612章)的要求,備存良好的記錄,以便在有需要時追查食物來源。

  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于二○一○年三月展開,整項研究將于二○一四年完成。首四份報告(有關二惡英和二惡英樣多氯聯苯、無機砷、多溴聯苯醚及除害劑殘余)已經公布。

  總膳食研究評估整體市民和不同人口組別,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包括污染物和營養素)的分量,從而估計攝入該等物質對健康帶來的風險。研究聚焦于本港市民的整體飲食情況,而非個別食品。

  研究是根據市民食物消費模式選出一百五十種食物,并檢測在這些食物中殘余除害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污染物、霉菌毒素、主要營養素及元素等一百三十多種物質的含量,再結合食物消費量的數據,從而估計市民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的份量。

  有關金屬污染物的報告全文已上載中心網頁:www.cfs.gov.hk。其他物質的研究結果將分期公布。

  完

  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5時37分


 



日期:2013-01-15
 
地區: 香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