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又稱栗子、毛栗等,屬殼斗科(Fagaceae)栗屬(Castanea)植物,世界上對栗屬植物進行經濟栽培的主要有中國板栗(C. mollissima Bl.)、歐洲栗(C. sativa Mill)和日本栗(C. crenata Si.)。板栗原產自中國,乃中國馴化利用最早的果樹之一。板栗在富含蛋白質、淀粉、脂肪的同時,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板栗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經常食用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強筋等保健作用,素有“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美譽。發展板栗產業既有利于綠化荒山,開發山區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又豐富了果品種類,滿足市場與人民生活需要,中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餐桌上少不了板栗產品,板栗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板栗產業發展現狀
板栗生產現狀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板栗第一生產大國,中國板栗以優良的品質和高度的抗逆性享譽世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8年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為26萬hm2,產量達145萬t,分別約占世界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的51.74%和80.74%;2018年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已擴大至34.1萬hm2,產量達196.5萬t,與板栗生產第二國家玻利維亞相比,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為其近6倍,產量為其23倍。將2008年及2018年的世界板栗產量及收獲面積排名前5的數據列于表1。相比2008年,經過10年的發展,位居前3位的中國、玻利維亞及土耳其無論收獲面積還是產量均保持著同等序列位置,但在第4與第5序列位置上,收獲面積與產量對應的國家卻完全不同,分別對應著葡萄牙、西班牙以及韓國、意大利。很顯然,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與產量對應的體量非常龐大,占有無法比擬的絕對優勢,經過10年發展,不僅基數龐大,且發展勢頭很強勁,其收獲面積增長了31.15%,產量增長了35.52%。處于第2位的玻利維亞板栗發展也非常迅猛,其收獲面積增長了41.46%,產量增長了47.37%;西班牙雖然總體體量最低,但收獲面積增長最快,高達146.67%;收獲面積處于第3、4位的土耳其、葡萄牙,面積增長率均較低,不超過15%;韓國與意大利板栗產量呈現下降趨勢,分別減少了29.33%和3.64%。
將2008—2018年世界與中國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的年度變化趨勢繪成圖1、2。從圖中可知,2008—2013年,世界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均呈現出平緩上升趨勢,而2014、2015年2個年度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均有所下降,從2016年開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呈現較快增長趨勢。世界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的變化曲線與中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變化曲線之間存在非常高的變化趨勢一致性關系。利用SPSS軟件對2008—2018年中國及世界板栗產量曲線進行相關性分析(表2),其中皮爾遜相關性(Pearson correlation)高達0.997,說明世界板栗產量與中國板栗產量呈線性正相關,且相關性極顯著。中國作為世界最主要的板栗生產國,其板栗生產直接影響著世界板栗產業,具有絕對的市場優勢。
圖1 2008—2018年世界和中國板栗收獲面積的變化趨勢
圖2 2008—2018年世界和中國板栗產量的變化趨勢
板栗單位面積產量現狀
如圖3所示,2018年板栗單位面積產量排名前6的國家有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中國、秘魯、保加利亞和希臘,單位面積產量均在3.0t/hm2以上。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單位面積產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分別高達7.4、7.3t/hm2,中國排列第3位,為5.8t/hm2。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是中國的1.3倍,緊隨其后的幾個國家的單位面積產量雖順序降低,但差異并不大。處于前6位中的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這4個國家均屬于歐洲南部,秘魯屬于南美洲,中國屬于亞洲,說明歐洲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板栗的生長,可獲得較高的單產。
圖3 2018年排名前6位的國家板栗單位面積產量
由圖4可見,2008—2018年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雖然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但各年度波動比較大,如2008年單位面積產量最高,達22.00t/hm2,而緊接著第2年即2009年則出現明顯的下降,下降幅度達到47%,其后至2017年的單位面積產量雖有波動,但總體波動都不是太大,而2018年又出現明顯下降,下降幅度達40%。中國板栗單位面積產量較為穩定,平均每年單位面積產量處于5.66t/hm2左右,僅為羅馬尼亞板栗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的44%。
圖4 2008—2018年中國與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
總體來說,中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但單位面積產量處于第3位,并遠低于第1位的羅馬尼亞,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板栗貿易現狀
板栗是中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出口產品,中國是世界上板栗出口第一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據最新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統計分析,2017年世界板栗出口量達11.1萬t,中國板栗出口量為3.4萬t,占世界板栗出口量的30.53%;世界板栗進口量達12.5萬t,中國板栗進口量為1.5萬t,占世界板栗進口量的13.61%。由圖5可知,世界板栗進出口量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呈現出動態平衡,其中2014年世界板栗進出口量達到貿易高峰,進出口量分別高達12.5萬t、13.4萬t。2008—2017年中國板栗進口量基本穩定在1.5萬t左右,而出口量呈緩慢降低的趨勢,其中2009年是中國板栗出口量最多的一年,達4.7萬t,2017年出口量與其相比減少了1.3萬t。中國雖然是最大的板栗生產國,但主要用于自產自銷,因此在世界板栗貿易中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圖5 2008—2017年中國與世界板栗進出口量的變化趨勢
2017年世界板栗進口額達3.42×108美元,出口額達3.35×108美元;中國板栗進出口額分別為2.21×107、7.34×107美元,分別占世界總額的6.46%和21.91%。由表3可知,意大利為板栗進出口額最高的國家,進口額較第2名日本高56.58%,其次為法國、德國,中國位列第5;排名第2的中國板栗出口額與排名第1的意大利相當,僅低1.28×105美元,其后依次為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由此可見,歐洲和亞洲在板栗進出口貿易中居主導地位。
2017年中國板栗出口量達33959t,板栗出口額達7.34×107美元,平均出口價格為2161美元/t;意大利板栗出口量為15454t,出口額達7.35×107美元,平均出口價格為4756美元/t,是中國的2.2倍;葡萄牙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201美元/t,是中國的1.5倍;土耳其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746美元/t,是中國的1.7倍;西班牙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110美元/t,是中國的1.4倍。中國雖然是板栗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但是板栗平均出口價格遠低于意大利、土耳其等國,2017年出口總額更是被意大利超過,中國板栗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較弱。
我國板栗主產地生產現狀
我國作為板栗的原產地,板栗種植發展迅速,種植范圍極為廣泛,全國除黑龍江、吉林、上海、內蒙古、海南、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外,均有板栗產出。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中國板栗的主要生產地集中在湖北、河北、山東、云南和遼寧等地。如圖6所示,2018年,湖北、河北和山東板栗產量在20萬t以上,具體產量分別為4.05×105、3.74×105、2.67×105t,占全國產量的46.02%;板栗產量在10萬~20萬t的地區有云南、遼寧、湖南、廣西和河南,占全國產量的28.17%;除以上主要產區之外,安徽、貴州、福建、陜西、浙江、四川、廣東、北京、江西、重慶、江蘇和山西產量為1萬~9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25.82%;其余地區產量較少,均在1萬t以下。
圖6 2018年中國板栗主產區產量占比
由表4可知,湖北省2008—2012年板栗產量增長較快,2012—2017年板栗產量呈平穩增長的趨勢,2018年板栗產量略有所下降;河北省2014—2016年2年期間發展最快,2016年高達5.55×105t,2017年又出現大幅減產,2018年產量也略有所下降;山東省基本維持在(2.41~3.15)×105t較小波動的較高產量;云南與遼寧省處于相當的中等產量;河南省2011年處于相當高的產量2.50×105t,之后反而基本呈現平緩下降趨勢;其余主產地板栗產量基本呈波動上升的趨勢,部分地區2015年板栗產量都有一定的減少,后又趨于穩定。此外,貴州省是我國板栗增長速度最快的省,其2008年板栗產量為15921t,2018年產量為87668t,是2008年產量的5.51倍,年均增長率達18.60%。相比2017年,2018年我國大部分板栗主產區產量略有下降,但總體而言,近10年我國板栗生產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各產地因受氣候干旱等因素的影響,板栗產量偶有下降,但總體產量仍在緩慢上升。
我國板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生 產
近10年來,我國板栗種植面積與產量快速增長,板栗產業也隨之發展,但仍存在管理粗放、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偏高、產量低等問題。我國板栗的種植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規模較小,大多數板栗種植在山區或坡地上,板栗樹間行距較小,栗農對于板栗樹的整形修枝并不上心,造成了板栗樹形態不一、冠幅過大等問題,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板栗的單位面積產量,而作業空間的不足與生長地形的復雜使得生產機械難以入園作業,間接導致了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隨之增加。
我國板栗生產從種植、管理到采摘都以人工為主,生產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現如今,在種植方面,挖坑、開溝和植保等機械已經較為成熟,但這些機械在板栗種植上的應用還未能普及;板栗的采收多為人工撿拾或竹竿打落這2種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并存在掠青早采等問題,板栗收獲機械更是鮮見報道。生產機械化程度低限制了我國板栗的規模化種植,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板栗生產成本隨之增加,降低了種植板栗的收益,栗農對于板栗種植的熱情隨之減少,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種植,阻礙了板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貯藏、加工和品質檢測
我國板栗產量日益增多,但貯藏、保鮮能力還存在不足,部分地區板栗貯藏仍以沙藏法、塑料薄膜袋等方式貯藏,貯藏效果不佳;作為現在應用廣泛的低溫冷藏方式,因其中如貯藏溫度、相對濕度等關鍵參數不盡科學合理,貯藏效果仍不理想。
加工方面,板栗去除栗苞和剝殼去衣的機械化水平過低,多以人工為主,效率低、成本高。近年來,板栗脫殼機械正在積極發展,但是發展比較緩慢,脫殼率低、果仁破損率高、通用性較差等問題還未得到充分解決,脫殼機械尚不能完全滿足板栗產品深加工的需求,這也導致了板栗加工產品種類較少、板栗加工制品簡單、精加工產品少等問題,限制了產品銷路;脫去的板栗栗苞、栗殼大多被栗農當作垃圾處理或者胡亂丟在園地里,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我國板栗品質檢測方面主要還依賴于傳統的化學檢驗方法,需要進行樣品制備等一系列流程,操作較為復雜,檢測效率較低。近年來利用近紅外光譜對果實品質進行快速、無損檢測的技術得到了發展,但應用于板栗品質上的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尚處于發展階段,未能普及。板栗品質分級工作的繁雜性導致了我國板栗品質相較于國外的較低,限制了板栗產業的發展,降低了我國板栗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市場與信息
在市場與信息方面,我國板栗流通有很多都是以零散收購的方式,缺乏市場銷售網絡,栗農的板栗若無經銷商收購,則會滯銷、霉變,影響栗農的經濟效益與積極性;板栗產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栗農往往無渠道了解板栗產業的發展,亦不能及時了解到板栗種植的新技術、新機械,限制了栗農種植板栗的規模與質量;板栗加工企業多為中小型或個體戶,規模小,龍頭企業較少,整體經濟實力不足,企業之間往往會出現低價競爭和無序競爭等問題;我國板栗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的利用、開發和保護,影響到我國板栗出口的價格,致使中國板栗國際市場勢力不明顯。
我國板栗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
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今后板栗種植一定會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這種趨勢還將會進一步擴大。為適應機械化作業,提高板栗產量,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倡科學種植,合理布局栽培,鼓勵整形修枝,建設高效板栗園。科學、合理的布局有利于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使得本來不能入園及沒有作業空間的機械能夠適用,可以根據標準化的板栗園進行設計研發,提高新研發機械的實用性;規模化的種植模式,使得生產資源更加集中,降低板栗生產的成本,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機械化發展
人工生產作業,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板栗產業機械化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科技投入,加強板栗生產機械的研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有針對性地研發板栗專用生產作業機械,實現全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作業與管理,實現板栗從筑田、耕作、挖坑、栽培到灌溉、施肥、除草、修剪再到板栗的采收、運輸等環節的機械化;提倡研發多功能一體的生產機械,一機多用,提高機械利用率,降低因購買眾多不同種類的機械而增加生產成本;自動化機械的研發與應用,將會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使得非專業人士也可以輕松上手,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
加工機械需更加精深化、多樣化的發展,降低板栗加工時因果實破碎造成的損失,提高加工產品的多樣性與科技含量,擴大產品銷路。在品質檢測等方面可以大力發展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技術與工具,如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與傳統化學檢驗的方式相結合的檢驗方式,可對板栗的品質進行大量且快速的分級,提高板栗產品的質量,提高我國板栗產品的競爭力。
信息化發展
隨著中國板栗產業的發展,板栗產業的信息化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和進步,未來板栗產業的信息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在信息化發展方面,首先應提高基礎建設,如水利、通訊等設施,尤其是山區,方便栗農與市場的信息交流,避免無人收購導致滯銷的問題;其次需以網絡、多媒體、數據庫技術等為基礎,完善板栗產業的信息,使栗農足不出戶,利用電腦、手機等設備就能夠及時獲取板栗生產、加工、貿易以及銷售等情況;大力發展網絡學習平臺,請專業人士現場授課或錄制課程,便于栗農在網上及時學習新的板栗生產技術,提高栗農的綜合素質。
可循環發展
當今綠色發展、可循環發展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國外早已對板栗的栗苞、果殼等工業廢料可循環利用進行了研究,我國尚處在發展階段。提高板栗產業的可循環發展,應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創新研究出栗苞與栗殼等廢棄物的循環應用,不僅僅局限于作為工廠的燃料,還可以利用板栗殼生產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國外Squillaci等就對板栗的工業廢料進行了提取,詳細研究了提取物中的成分,并證明了提取物可作為護膚品配方中潛在活性成分。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現有的研究,開發適宜我國國情的可循環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產業的綠色發展。
國際化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板栗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板栗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與國際接軌的趨勢。促進板栗市場的國際化發展,需加強板栗市場體系建設,要做到拓寬銷售和流通渠道,及時提供板栗產業信息,促進板栗生產者與銷售者的交流,嚴格禁止惡意競爭等行為,努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優化對板栗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管理與服務,積極引導組織栗農形成板栗生產、經營合作社,共同抵抗市場風險,共享技術、設備、信息。健全板栗產品安全衛生和質量監控體系,加大對藥物及其他殘留有害物的檢測,與國際板栗產品質量檢測等級標準接軌,提高國內板栗產品質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實行生產、貯藏、加工和銷售一體化,龍頭企業與周邊板栗產區聯合協作,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帶動地區板栗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栗農以及企業的品牌意識,注意品牌保護,杜絕假冒品牌,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開發板栗加工食品貿易,提高中國板栗價格競爭力。
總 結
中國作為世界板栗生產第一大國,近10年來板栗收獲面積以及板栗產量有較穩定的增長,中國板栗的生產情況直接影響著世界板栗產業的發展,但中國板栗單位面積產量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板栗主產地產量基本呈增長趨勢,部分地區板栗產量自2015年開始有所下降,后又趨于穩定;中國是板栗出口量最多的國家,但出口單價遠低于世界板栗出口額位于前5的國家,致使出口總額于2017年位居第2,因此在國際市場中價格競爭力較弱。
中國作為板栗的原產地,近年來板栗產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但依然存在種植品種雜亂、管理粗放、機械化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這導致了中國板栗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降低。中國板栗產業應向著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可循環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開拓板栗的發展前景,提升板栗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4期“中國板栗產業與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韓元順,許林云,周杰)。
日期:2021-06-16
板栗產業發展現狀
板栗生產現狀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板栗第一生產大國,中國板栗以優良的品質和高度的抗逆性享譽世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8年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為26萬hm2,產量達145萬t,分別約占世界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的51.74%和80.74%;2018年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已擴大至34.1萬hm2,產量達196.5萬t,與板栗生產第二國家玻利維亞相比,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為其近6倍,產量為其23倍。將2008年及2018年的世界板栗產量及收獲面積排名前5的數據列于表1。相比2008年,經過10年的發展,位居前3位的中國、玻利維亞及土耳其無論收獲面積還是產量均保持著同等序列位置,但在第4與第5序列位置上,收獲面積與產量對應的國家卻完全不同,分別對應著葡萄牙、西班牙以及韓國、意大利。很顯然,中國板栗的收獲面積與產量對應的體量非常龐大,占有無法比擬的絕對優勢,經過10年發展,不僅基數龐大,且發展勢頭很強勁,其收獲面積增長了31.15%,產量增長了35.52%。處于第2位的玻利維亞板栗發展也非常迅猛,其收獲面積增長了41.46%,產量增長了47.37%;西班牙雖然總體體量最低,但收獲面積增長最快,高達146.67%;收獲面積處于第3、4位的土耳其、葡萄牙,面積增長率均較低,不超過15%;韓國與意大利板栗產量呈現下降趨勢,分別減少了29.33%和3.64%。
將2008—2018年世界與中國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的年度變化趨勢繪成圖1、2。從圖中可知,2008—2013年,世界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均呈現出平緩上升趨勢,而2014、2015年2個年度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均有所下降,從2016年開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呈現較快增長趨勢。世界板栗收獲面積以及產量的變化曲線與中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變化曲線之間存在非常高的變化趨勢一致性關系。利用SPSS軟件對2008—2018年中國及世界板栗產量曲線進行相關性分析(表2),其中皮爾遜相關性(Pearson correlation)高達0.997,說明世界板栗產量與中國板栗產量呈線性正相關,且相關性極顯著。中國作為世界最主要的板栗生產國,其板栗生產直接影響著世界板栗產業,具有絕對的市場優勢。
圖1 2008—2018年世界和中國板栗收獲面積的變化趨勢
圖2 2008—2018年世界和中國板栗產量的變化趨勢
板栗單位面積產量現狀
如圖3所示,2018年板栗單位面積產量排名前6的國家有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中國、秘魯、保加利亞和希臘,單位面積產量均在3.0t/hm2以上。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單位面積產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分別高達7.4、7.3t/hm2,中國排列第3位,為5.8t/hm2。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是中國的1.3倍,緊隨其后的幾個國家的單位面積產量雖順序降低,但差異并不大。處于前6位中的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這4個國家均屬于歐洲南部,秘魯屬于南美洲,中國屬于亞洲,說明歐洲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板栗的生長,可獲得較高的單產。
圖3 2018年排名前6位的國家板栗單位面積產量
由圖4可見,2008—2018年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雖然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但各年度波動比較大,如2008年單位面積產量最高,達22.00t/hm2,而緊接著第2年即2009年則出現明顯的下降,下降幅度達到47%,其后至2017年的單位面積產量雖有波動,但總體波動都不是太大,而2018年又出現明顯下降,下降幅度達40%。中國板栗單位面積產量較為穩定,平均每年單位面積產量處于5.66t/hm2左右,僅為羅馬尼亞板栗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的44%。
圖4 2008—2018年中國與羅馬尼亞板栗單位面積產量
總體來說,中國板栗收獲面積及產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但單位面積產量處于第3位,并遠低于第1位的羅馬尼亞,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板栗貿易現狀
板栗是中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出口產品,中國是世界上板栗出口第一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據最新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統計分析,2017年世界板栗出口量達11.1萬t,中國板栗出口量為3.4萬t,占世界板栗出口量的30.53%;世界板栗進口量達12.5萬t,中國板栗進口量為1.5萬t,占世界板栗進口量的13.61%。由圖5可知,世界板栗進出口量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呈現出動態平衡,其中2014年世界板栗進出口量達到貿易高峰,進出口量分別高達12.5萬t、13.4萬t。2008—2017年中國板栗進口量基本穩定在1.5萬t左右,而出口量呈緩慢降低的趨勢,其中2009年是中國板栗出口量最多的一年,達4.7萬t,2017年出口量與其相比減少了1.3萬t。中國雖然是最大的板栗生產國,但主要用于自產自銷,因此在世界板栗貿易中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圖5 2008—2017年中國與世界板栗進出口量的變化趨勢
2017年世界板栗進口額達3.42×108美元,出口額達3.35×108美元;中國板栗進出口額分別為2.21×107、7.34×107美元,分別占世界總額的6.46%和21.91%。由表3可知,意大利為板栗進出口額最高的國家,進口額較第2名日本高56.58%,其次為法國、德國,中國位列第5;排名第2的中國板栗出口額與排名第1的意大利相當,僅低1.28×105美元,其后依次為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由此可見,歐洲和亞洲在板栗進出口貿易中居主導地位。
2017年中國板栗出口量達33959t,板栗出口額達7.34×107美元,平均出口價格為2161美元/t;意大利板栗出口量為15454t,出口額達7.35×107美元,平均出口價格為4756美元/t,是中國的2.2倍;葡萄牙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201美元/t,是中國的1.5倍;土耳其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746美元/t,是中國的1.7倍;西班牙板栗平均出口價格為3110美元/t,是中國的1.4倍。中國雖然是板栗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但是板栗平均出口價格遠低于意大利、土耳其等國,2017年出口總額更是被意大利超過,中國板栗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較弱。
我國板栗主產地生產現狀
我國作為板栗的原產地,板栗種植發展迅速,種植范圍極為廣泛,全國除黑龍江、吉林、上海、內蒙古、海南、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外,均有板栗產出。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中國板栗的主要生產地集中在湖北、河北、山東、云南和遼寧等地。如圖6所示,2018年,湖北、河北和山東板栗產量在20萬t以上,具體產量分別為4.05×105、3.74×105、2.67×105t,占全國產量的46.02%;板栗產量在10萬~20萬t的地區有云南、遼寧、湖南、廣西和河南,占全國產量的28.17%;除以上主要產區之外,安徽、貴州、福建、陜西、浙江、四川、廣東、北京、江西、重慶、江蘇和山西產量為1萬~9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25.82%;其余地區產量較少,均在1萬t以下。
圖6 2018年中國板栗主產區產量占比
由表4可知,湖北省2008—2012年板栗產量增長較快,2012—2017年板栗產量呈平穩增長的趨勢,2018年板栗產量略有所下降;河北省2014—2016年2年期間發展最快,2016年高達5.55×105t,2017年又出現大幅減產,2018年產量也略有所下降;山東省基本維持在(2.41~3.15)×105t較小波動的較高產量;云南與遼寧省處于相當的中等產量;河南省2011年處于相當高的產量2.50×105t,之后反而基本呈現平緩下降趨勢;其余主產地板栗產量基本呈波動上升的趨勢,部分地區2015年板栗產量都有一定的減少,后又趨于穩定。此外,貴州省是我國板栗增長速度最快的省,其2008年板栗產量為15921t,2018年產量為87668t,是2008年產量的5.51倍,年均增長率達18.60%。相比2017年,2018年我國大部分板栗主產區產量略有下降,但總體而言,近10年我國板栗生產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各產地因受氣候干旱等因素的影響,板栗產量偶有下降,但總體產量仍在緩慢上升。
我國板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生 產
近10年來,我國板栗種植面積與產量快速增長,板栗產業也隨之發展,但仍存在管理粗放、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偏高、產量低等問題。我國板栗的種植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規模較小,大多數板栗種植在山區或坡地上,板栗樹間行距較小,栗農對于板栗樹的整形修枝并不上心,造成了板栗樹形態不一、冠幅過大等問題,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板栗的單位面積產量,而作業空間的不足與生長地形的復雜使得生產機械難以入園作業,間接導致了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隨之增加。
我國板栗生產從種植、管理到采摘都以人工為主,生產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現如今,在種植方面,挖坑、開溝和植保等機械已經較為成熟,但這些機械在板栗種植上的應用還未能普及;板栗的采收多為人工撿拾或竹竿打落這2種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并存在掠青早采等問題,板栗收獲機械更是鮮見報道。生產機械化程度低限制了我國板栗的規模化種植,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板栗生產成本隨之增加,降低了種植板栗的收益,栗農對于板栗種植的熱情隨之減少,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種植,阻礙了板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貯藏、加工和品質檢測
我國板栗產量日益增多,但貯藏、保鮮能力還存在不足,部分地區板栗貯藏仍以沙藏法、塑料薄膜袋等方式貯藏,貯藏效果不佳;作為現在應用廣泛的低溫冷藏方式,因其中如貯藏溫度、相對濕度等關鍵參數不盡科學合理,貯藏效果仍不理想。
加工方面,板栗去除栗苞和剝殼去衣的機械化水平過低,多以人工為主,效率低、成本高。近年來,板栗脫殼機械正在積極發展,但是發展比較緩慢,脫殼率低、果仁破損率高、通用性較差等問題還未得到充分解決,脫殼機械尚不能完全滿足板栗產品深加工的需求,這也導致了板栗加工產品種類較少、板栗加工制品簡單、精加工產品少等問題,限制了產品銷路;脫去的板栗栗苞、栗殼大多被栗農當作垃圾處理或者胡亂丟在園地里,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我國板栗品質檢測方面主要還依賴于傳統的化學檢驗方法,需要進行樣品制備等一系列流程,操作較為復雜,檢測效率較低。近年來利用近紅外光譜對果實品質進行快速、無損檢測的技術得到了發展,但應用于板栗品質上的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尚處于發展階段,未能普及。板栗品質分級工作的繁雜性導致了我國板栗品質相較于國外的較低,限制了板栗產業的發展,降低了我國板栗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市場與信息
在市場與信息方面,我國板栗流通有很多都是以零散收購的方式,缺乏市場銷售網絡,栗農的板栗若無經銷商收購,則會滯銷、霉變,影響栗農的經濟效益與積極性;板栗產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栗農往往無渠道了解板栗產業的發展,亦不能及時了解到板栗種植的新技術、新機械,限制了栗農種植板栗的規模與質量;板栗加工企業多為中小型或個體戶,規模小,龍頭企業較少,整體經濟實力不足,企業之間往往會出現低價競爭和無序競爭等問題;我國板栗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的利用、開發和保護,影響到我國板栗出口的價格,致使中國板栗國際市場勢力不明顯。
我國板栗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
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今后板栗種植一定會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這種趨勢還將會進一步擴大。為適應機械化作業,提高板栗產量,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倡科學種植,合理布局栽培,鼓勵整形修枝,建設高效板栗園。科學、合理的布局有利于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使得本來不能入園及沒有作業空間的機械能夠適用,可以根據標準化的板栗園進行設計研發,提高新研發機械的實用性;規模化的種植模式,使得生產資源更加集中,降低板栗生產的成本,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機械化發展
人工生產作業,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板栗產業機械化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科技投入,加強板栗生產機械的研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有針對性地研發板栗專用生產作業機械,實現全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作業與管理,實現板栗從筑田、耕作、挖坑、栽培到灌溉、施肥、除草、修剪再到板栗的采收、運輸等環節的機械化;提倡研發多功能一體的生產機械,一機多用,提高機械利用率,降低因購買眾多不同種類的機械而增加生產成本;自動化機械的研發與應用,將會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使得非專業人士也可以輕松上手,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
加工機械需更加精深化、多樣化的發展,降低板栗加工時因果實破碎造成的損失,提高加工產品的多樣性與科技含量,擴大產品銷路。在品質檢測等方面可以大力發展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技術與工具,如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與傳統化學檢驗的方式相結合的檢驗方式,可對板栗的品質進行大量且快速的分級,提高板栗產品的質量,提高我國板栗產品的競爭力。
信息化發展
隨著中國板栗產業的發展,板栗產業的信息化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和進步,未來板栗產業的信息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在信息化發展方面,首先應提高基礎建設,如水利、通訊等設施,尤其是山區,方便栗農與市場的信息交流,避免無人收購導致滯銷的問題;其次需以網絡、多媒體、數據庫技術等為基礎,完善板栗產業的信息,使栗農足不出戶,利用電腦、手機等設備就能夠及時獲取板栗生產、加工、貿易以及銷售等情況;大力發展網絡學習平臺,請專業人士現場授課或錄制課程,便于栗農在網上及時學習新的板栗生產技術,提高栗農的綜合素質。
可循環發展
當今綠色發展、可循環發展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國外早已對板栗的栗苞、果殼等工業廢料可循環利用進行了研究,我國尚處在發展階段。提高板栗產業的可循環發展,應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創新研究出栗苞與栗殼等廢棄物的循環應用,不僅僅局限于作為工廠的燃料,還可以利用板栗殼生產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國外Squillaci等就對板栗的工業廢料進行了提取,詳細研究了提取物中的成分,并證明了提取物可作為護膚品配方中潛在活性成分。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現有的研究,開發適宜我國國情的可循環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產業的綠色發展。
國際化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板栗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板栗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與國際接軌的趨勢。促進板栗市場的國際化發展,需加強板栗市場體系建設,要做到拓寬銷售和流通渠道,及時提供板栗產業信息,促進板栗生產者與銷售者的交流,嚴格禁止惡意競爭等行為,努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優化對板栗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管理與服務,積極引導組織栗農形成板栗生產、經營合作社,共同抵抗市場風險,共享技術、設備、信息。健全板栗產品安全衛生和質量監控體系,加大對藥物及其他殘留有害物的檢測,與國際板栗產品質量檢測等級標準接軌,提高國內板栗產品質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實行生產、貯藏、加工和銷售一體化,龍頭企業與周邊板栗產區聯合協作,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帶動地區板栗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栗農以及企業的品牌意識,注意品牌保護,杜絕假冒品牌,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開發板栗加工食品貿易,提高中國板栗價格競爭力。
總 結
中國作為世界板栗生產第一大國,近10年來板栗收獲面積以及板栗產量有較穩定的增長,中國板栗的生產情況直接影響著世界板栗產業的發展,但中國板栗單位面積產量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板栗主產地產量基本呈增長趨勢,部分地區板栗產量自2015年開始有所下降,后又趨于穩定;中國是板栗出口量最多的國家,但出口單價遠低于世界板栗出口額位于前5的國家,致使出口總額于2017年位居第2,因此在國際市場中價格競爭力較弱。
中國作為板栗的原產地,近年來板栗產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但依然存在種植品種雜亂、管理粗放、機械化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這導致了中國板栗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降低。中國板栗產業應向著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可循環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開拓板栗的發展前景,提升板栗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4期“中國板栗產業與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韓元順,許林云,周杰)。
日期:2021-06-16